【美丽图景】把生态答卷写在青山绿水间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翠茹

  一个“绿”字,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保护,一头连着转型升级的澎湃动能。青海,优势在青山绿水,出路在青山绿水。

  今天的青海,“绿色”“生态”已然成为最亮眼的标签。特别是,率先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青海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在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大背景下,全省正全力提升“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品牌知名度和文化传播度,既是一个新的课题,也会是一次新的探索。大势已起,我们要顺势而为、借势发力、造势谋变,要让青海真正展现出全域生态美丽形象……

  “两会”期间,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丽青海新局面,更是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报告摘登】

  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试点,初步建立“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建立健全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一流。

  【图景展望】

  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

  这是美丽青海的动人景象——白天鹅翩翩起舞、藏野驴悠闲觅食、野牦牛肆意奔跑、藏羚羊结队迁徙;三江源头、青海湖流域、祁连山下,清波荡漾、水草丰美……

  “净秀”同德。项秀 摄

  青海生态美,处处景色新。

  夏天,漫步在西宁北山,头顶蓝天如洗,四周绿树环绕,远方鸟儿低翔,别样风光沁人心脾。初冬,行走在三江源头,蓝天白云下山峦起伏,河湖湿地渐渐结冰,觅食的野生动物时有出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福祉。微信朋友圈中,“高原绿”“青海蓝”频频刷屏,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了现实。

  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

  一系列生态指标的变化,承载的是青海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和决心:全省上下以生态保护定量做大发展增量,把保护生态统筹到发展始末,贯穿到工作始终,让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量到质的变化。

  省人大代表、海北藏族自治州第三高级中学郑丽敏从小生长在祁连山下,作为土生土长的祁连人,她对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最直观感受。采访中,她向记者分享了亲眼见到野鹿在林间奔跑时的喜悦,描述了卓尔山脚下候鸟嬉戏的场景……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青海的生态越来越好了。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感到振奋人心。报告中对未来五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我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探索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新路径: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好知识点,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实践相融合,引导学生形成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郑丽敏说。

  “我们之后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具有青海生态保护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教育上,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活动品牌,引导和带动更多的青少年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展示青海生态保护的特点和亮点,向省内外传递青海保护的声音。”省政协委员、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会长尤鲁青对未来充满信心。

  西宁人民公园美景。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翠茹 摄

  擦亮生态环境“金字招牌”

  生态是青海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亮丽的名片。近年来,“高原绿”已然成为青海的“金字招牌”。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是每一个囊谦人的深刻体悟。近年来,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以三江源南部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谈到囊谦的变化,省人大代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委书记石大存深有感悟:“‘生态美’推动‘共同富’,我们感受着生态文明新优势正在不断放大,农牧民的腰包鼓了,生活环境改善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未来,全县将继续发扬‘崇山敬水’的文化传统,引导全县人民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地管护水平,深入实施澜沧江流域囊谦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用心守护好高天厚土的生灵草木,守护好澜沧江母亲河的生命之美。”

  生态建设,既要“治”,也需“养”。地处黄河上游关键水源涵养区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正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全面践行“两山”理念,高点谋划“净秀”生态建设,逐步打造青藏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样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这个科学论断为我们下步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全县将立足山区资源禀赋和绿色生态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特色资源与绿色生态有机融合,为推进泛共和盆地绿色崛起贡献同德力量。同时,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尽快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省人大代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县长项秀由衷地说。

  湟源县宗家沟景区。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翠茹 摄

  生态优势撬动企业发展支点

  青海,绿色产业崛起势头迅猛,各行各业正在向绿而生、逐绿而行,成为新旧动能转化引擎;一系列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稳步推进,着力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

  行走在青海湘和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内,记者看到一条数百米的管状皮带24小时不停运转着。这条皮带,将炼锌尾矿渣生产企业和无害化处理及有价金属综合回收企业连接在一起,成为我省工业固废利用迈向高值高效的“绿色表达”。

  进入新发展阶段,青海正全力以赴构建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围绕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正在成长……这一幕幕,是青海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系统性变革的场景,也是建设生态文明高地“重要窗口”的缩影。

  戴上帽子、口罩,穿好蓝色的隔尘服,套上防尘鞋罩,再经过喷淋间360度无死角除尘,走进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工序核心区——生箔车间,在这里,记者感受到了高精尖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而让青海诺德人更为自豪的是,诺德青海地区规划年生产6.5万吨电解铜箔,目前已形成5万吨产量。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接,实现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有力推动了青海锂电关联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未来发展蓝图清晰,我们作为青海新材料产业代表企业、全国铜箔制造龙头企业,将精准把握青海的产业定位,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展关键技术突破行动,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铜箔产品,努力把青海铜箔制造业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铜箔制造产业。” 省政协委员,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贞说。

  “生态似水,发展如舟。”青海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山山水水,每个青海人,每个村、每座城、每家企业出发,将汇聚而成的绿色生态潮流,叩开未来之门。

  【记者感言】叩开“生态之门”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翠茹

  在青海,享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已经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而这背后,是全省各地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十足干劲,是以生态建设为窗口,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从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到214国道百里绿色长廊,从南北山造林绿化到巴塘湿地公园建成,玉树造林绿化和景观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筑起绿色“大格局”;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景点和生态保护高地,推动“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品牌享誉全国、走向世界;在省城西宁,随着优良生态的加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带来美好城乡生活,“幸福西宁”的名片被赋予了绿色的底色……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高原大地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我们看到,植树造林、发展旅游,自然封育、草畜平衡,生态养殖、产业升级……而今,一座座城镇、一个个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同样,“看不见”的绿色也在拔节生长,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产业“四地”建设为契机,坚持工业绿色发展方向,加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配套支撑;厚植传统优势,增强创新优势,以新的发展理念,锻造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服务和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全省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此外,随着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光盘”行动等得到有效推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青海,还在不断探索绿色发展之道,竭尽全力为全国的双碳承诺做出贡献。

  如今的青海,国家公园被频频点赞,成为亮眼的生态招牌。天然林(灌丛)、野生动植物、荒漠及湿地生态系统等为主的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覆盖了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湿地面积位居全国首位,高寒草甸是全球特有的生态系统,藏羚羊、普氏原羚、野牦牛、雪豹、黑颈鹤、白唇鹿等珍稀动物为青海特有……青海,已然成为一个有山有水的景观园、有树有草的植物园、有鸟有兽的动物园。

  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是青海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当前,我省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 立足自身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以“现代化+生态+科学”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指数的增长点。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北京新增确诊病例涉旅行团、学校 初步判断未来传播风险高
下一篇:到神农架旅游必去的5个景点,你都去过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