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摩托”告诉你旅行的意义:学会和这个世界和解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 竹嫄/文 大屋顶文化 供图

  1月19日晚,钱报读书会联合大屋顶文化,邀请长居北京的袁越携新作《土摩托看世界:行走在世界之巅》进行一期别开生面的钱报读书会。

  自称“土摩托”的袁越,涉猎广泛,他是《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人,也是作家、乐评人、生物学硕士。

  这些年,袁越一直在行走,渐渐体悟出一份于对陌生世界的冷静好奇心。与此同时,强大的知识储备使他的所见所想更为细致、深邃,他的角色也从而从一个游客转化为了一个异域文明的观察研究者。

  这次钱报读书会的主题正是旅行,袁越带来的新作《土摩托看世界:行走在世界之巅》由三联书店出版,新书分为六部分,记录下袁越漫游世界旅途中的六站:远涉南极,去探索人类最后的边疆,寻访大变革前夜的古巴,拨开斯里兰卡这朵带刺的鲜花,游走在神秘的南太平洋,揭示津巴布韦的谜题……

  “我这十年之所以满世界旅行,就是想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会那样选择,”袁越说,“同样的选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绝对不能做书呆子

  跑鞋、运动裤、衣服上写着“新·探索者”,帽子上印着层叠的“NY”(纽约的缩写),袁越坐下,打开自己做的PPT。

  “我们这代人年轻时候接触世界的方式很有局限,”袁越是60后,他的幻灯片的第一张图片上,24岁的自己,一名大学理科生剃了圆寸,穿黄色格子衬衫,那是1992年,袁越第一次乘飞机出国。

  “我看世界的方式从电视新闻、外国音乐,转变成了对世界直接的观察。”

  在美国的十余年,他近距离接触美国的风土人情,“绝对不能做书呆子。”2001年的费城音乐节、2017年的“黑熊农场”……袁越走进充满活力的音乐节,也前往连谷歌地图上都找不到的“桃源”。

  2005年开始,在三联生活周刊的支持下,袁越得以通过旅行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张去南非的机票。”袁越从此开始了记录旅行的生涯,《土摩托看世界》系列也诞生了。

  从1992年到现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后,袁越的履历上印着近百个国家、地区。

  旅行的过程中,他尝试过在冰川上行走,在潟湖里浮潜,还曾经徒手爬上了一座活火山,登上了好几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近距离观察过野生海豹和企鹅的行为,并在环球邮轮上完成了30万字的“慢游”著作,甚至还坐上了业余驾驶员开的只有450公斤重的小飞机,从空中俯瞰非洲大地,一头扎进云里……

  “所有这些,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财富。”

  这是袁越看世界的方式之一:看她自然的美与丰富,强健与脆弱。

  100亿人如何共同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

  自然景色之外,袁越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是观察全世界的风土与人文。

  最近十年袁越旅行的一大目的,就是去理解不同的国家为何做出各式各样的选择,经济、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如何产生、改变。

  在古巴,他看到一个处于社会经济转折期的国家——“我曾经花一块钱吃了一份特别大的冰淇淋,但你得排半小时的队。”

  在津巴布韦、斯里兰卡,他看到经济落后的国家里,为了更好的生活,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如何谋生、奋斗。这是袁越看世界的第二种方式:100亿人如何在这颗蓝色星球上,共同生活。

  其实,袁越35岁才踏上第一个旅行。常有读者问袁越,怎样才能像他这样满世界旅游?

  袁越的回答:“我所做的事情叫作旅行,不是旅游。旅游就是出门找乐子,有钱有闲就行了;旅行的目的是出去学习,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在旅行中吃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饭菜,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人,欣赏到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听到了各种民族的民间音乐,这些技能和见识都丰富了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旅行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学会了和周围的人和事更好地相处。我原来是个愤世嫉俗的人,对很多事情都不满意。正是在旅行的过程中让我学会了理解身边的很多以前非常不解的事情,和这个世界和解。”

  

  “旅行的意义,就是让你不要产生知识偏见。一个人在看书的时候,往往是选择三观相似的,才会去看。旅行逼迫着你去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是破除你的偏见的唯一方式。”

  举报/反馈

上一篇:实力圈粉!西安旅游集团惊艳亮相2021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
下一篇:大唐山旅游小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