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戏曲奇葩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五音戏发源于文祖街道青野村,被称为中国地方戏曲奇葩。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调委婉,趣味性浓,娱乐性强,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近些年来,五音戏在有关部门扶持下,重新焕发了生机,青野五音戏剧团沿着齐鲁古道,从齐长城脚下一路向北,从文祖唱到明水,又从章丘唱到了济南、淄博。五音戏起源于明朝晚期的秧歌腔,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传唱,早就成为中国戏曲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其中,一代五音戏艺术家明鸿钧先生,从十岁学艺到九十六岁去世,度过了八十六年的梨园生涯,为五音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鸿钧(右)演出的《王二姐思夫》剧照

  卖身学艺受尽苦

  励精图治学唱戏

  明鸿钧1907年出生于青野村,因为“走进青野庄,人人周姑子腔”,他从小听着五音戏长大,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艺术的种子。因为家庭贫困,在他十岁那年,父亲明先德把他卖到了戏班,开始了他那充满离合悲欢、荣辱哀乐的梨园生涯。契约是这样写的:“立契人明先德,因无钱使用,愿把次子狗等子(明鸿钧的乳名)六十吊钱卖于戏班,学徒三年谢师一年。四年中不论打死还是病死,家中无权过问。如果偷跑或退班,卖主要赔偿戏班一切损失。”

  明鸿钧拜戏班台的柱子靳成章、靳成花兄弟为师,开始学习唱戏。大老师教戏词、台语,二老师教表演动作。边背戏词边排练,念、做、科、白、唱,忙得团团转。那时学戏没有脚本,全是由老师一句句地教,学员一句句地学。由于他天赋异禀,加上老师要求严厉,半月时间就能把一出戏的全部戏词背个滚瓜烂熟,接着进入彩排。

  他吃苦耐劳、聪明好学,很快学会了《张廷秀赶考》《梁山伯与祝英台》《丁僧扫雪》《吕蒙正赶斋》等戏曲。二老师靳成花对他格外亲近,冬天外出演唱,师徒二人合盖一床被。冬日夜长,靳成花除了教他戏词之外,还给他说戏讲故事。明鸿钧在回忆录《我的梨园生活》中写下了靳成花讲的青野村周姑子(肘鼓子)戏的渊流:“咱村周姑子戏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相传明朝时候,明水有一位在京里做大官的人,告老回家后,常和农民在一起,当他看到农民两足泡在水里插稻秧的时候,很是同情,于是编了些小词曲来歌颂他们,经艺人加工演唱,逐步传入民间,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子叫秧歌腔。后来有一位随皇姑逃难到王黑村的宦门秀女,因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尼姑,她下乡化缘时,爱唱秧歌腔,时间久了,人们把她唱的秧歌腔叫成‘姑子腔’,因她姓周,又叫‘周姑子’。咱庄唱‘周姑子’的有名有姓到我这一辈已传五代了。第一代是谭湘子,二代张玉庆,三代王春清,四代赵国君、赵国庆,五代靳成章和我。”

  艺海浮沉苦做舟

  获得成就甜心头

  这年冬天,他跟随戏班去济南演出,逐渐担任重要角色,经常受到观众的好评,还能收到额外的赏钱,但赏钱都归了班主,他作为学徒,是一文钱也得不到的。不但如此,他们这些学徒还经常受到班主的打骂。这更坚定了明鸿钧学习艺术独挡一面的决心。

  正月初一,戏班子去文举茶社演出。明鸿钧和师兄赵明玉演《大卷帘》,唱梆子腔的老生郭洪福对他说:“你很有戏剧天分,表演很不错。”业内人士的夸奖激励着明鸿钧努力学戏。他还经常观看其他戏种的表演,从中汲取精华,演员们的一招一式他都默记于心,再转化到自己的技艺中。

  当他十四岁学徒届满的时候,学会的剧目已经有六十多个,在济南地区小有名气,许多公馆、高门遇有喜庆大事,常指名要他去唱堂会,每次都能得到个人单赏,不论钱多少全归班主和老师所有。1923年,明鸿钧结束了四年的学徒生活,一直在济南演出。那时候唱戏的没地位,被称作戏子,经常受到欺负。有一次挣到钱回家探亲,路上还遭遇到强盗。他一直在济南、邹平、北京等地方表演,演技越来越高,演出阵容更加强大。他一直敬畏艺术,不论演小生还是扮老生,都尽最大努力做到演谁是谁,努力把握角色的身份、特定处境,性格、言语、行动,做到了形是神同。每次登场都会进入角色,达到了出神入化感染观众的效果。每当演出获得好评,他都有种成功的感觉,发誓要更好地去提高艺术水平。

  人生犹如水上行舟,时而浪尖颠簸时而涡底回漩。旧社会,明鸿钧在戏艺苦海里浮沉几十年,班主的巴掌,师傅的白眼,高门贵府的残羹,师徒之间的等级,同行之间的妒怨……这些在他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梨园生涯八十载

  五音艺术演传奇

  1948年秋济南解放,市民载歌载舞,发自内心地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明鸿钧他们也有了人民演员的光荣称号,情不自禁喊出了“共产党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他们去徐州演出,受到当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1950年,他们应邀去周村演出,京剧大师程艳秋看了明鸿钧的表演后,诚恳地提出了意见,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名演员张美玲很欣赏他扮演的小生角色,当面劝他改行唱京剧,为她配小生。他为了家乡戏曲的利益,婉言谢绝了。1952年,他与邓洪山在博山合作演出,并改班为社。党和政府为了振兴发展周姑子这个为群众所喜爱的地方戏,派戏曲专家来剧社进行调查研究,帮助整理传统剧目,使剧社健康发展。1953年,在大昆仑演出,明鸿钧、邓洪山等人经过协商,正式把周姑子定名为五音戏。到1956年,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国营五音剧团,成立了淄博五音剧团,明鸿钧任副团长。同年去北京参加中国戏曲讲习会,明鸿钧四次被毛主席接见。他还被吸收为中国戏曲协会会员。1960年,他们剧团进京汇报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与毛主席一起观看朝鲜慰问演出。1969年剧团解散,他在淄博市图书馆工作。1980年剧团恢复,他重新与邓洪山等人合作,在章丘、济南、淄博等地演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不管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明鸿钧对待演出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他认为只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才能演出健康感人的戏剧。

  上世纪八十年代,五音戏在青野村迎来新春,青野五音剧团应运而生。1988年,为了打造好家乡的传统剧目,青野五音剧团特意把早就定居淄博张店的明鸿钧邀请回家。明鸿钧倾心尽力对家乡的五音戏传人进行了艺术指导,为家乡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他宝刀不老,八十一岁高龄再次登台献艺,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带来了艺术享受,获得了如雷般的喝彩和掌声。当年他还赋诗一首:“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天假我九十岁,再向梨园唱新曲!”

  他老当益壮,身体健康,果然在九十岁还依旧能够向人们展示自己的精彩艺术。

  2002年,九十六岁高寿的明鸿钧与世长辞,结束了他长达八十六年的艺术生涯!他无愧于五音戏艺术家的称号,为家乡戏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他的故事依旧在青野村被津津乐道,五音戏的传人们,正在以明鸿钧为代表的老艺术家为楷模,继续演绎着撼人心魄的五音传奇!

  来源:章丘新闻中心

  举报/反馈

上一篇:哪有这么好的地方!不仅有钱赚还能带薪吃喝玩乐出国游~
下一篇:去日本旅游?你一定要知道这几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