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游安徽·休闲皖中|乐游琅琊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琅琊区是滁州中心城区,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核心区之一,是国家建设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桥头堡、第一站。这里依山傍水,风光秀丽,西依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北临春潮涌荡的西涧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里农庄、生态园比比皆是,可漫步千亩樱花,也可邻水独钓;这里商贸旅游业发达,美丽乡村如画卷铺展,可享受慢城雅趣,也可听田园牧歌……

  琅琊之美,美在人文古韵

  琅琊的美蕴含着深厚的古韵之美。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在滁任知州,写下不朽之作《醉翁亭记》,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更是家喻户晓,李幼卿、李绅、辛弃疾等一批文坛巨匠也都曾官居于此。

  

  来到琅琊,你不得不去一个地方,那就是琅琊山森林公园,它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被国家林业局确定的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琅琊山景区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而被人们誉为“天然药圃”。境内还有醉翁亭、琅琊寺、南天门、丰乐亭、摩崖石刻等景点。

  

  琅琊山森林公园最吸引游人的一个主景区就是醉翁亭,该景区已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醉翁亭被列为四大名亭之一,享有“天下第一亭”的美誉。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景观十分别致。

  

  除此之外,中国金丝楠木博物馆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十分深厚,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拍卖一条龙的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园,也是中国金丝楠木科研基地。博物馆现已从海内外收集推光大漆描金佛龛、各式屏风、金丝楠木古典家具、紫檀古典家具等系列珍藏品近万件,其数量之多,品质之精,价值之高堪为中国之最,亦被业界誉称为中国金丝楠木家具中的“兵马俑”。

  

  古城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是群众生产生活之地。琅琊区根据古城文化的这种双重特性,特开发滁州古城文化旅游区项目,该项目以古城综合改造为核心,以护城河、内城河、南湖、北湖和西涧湖为依托,恢复城内节点,打造历史街区。项目内容主要包括遵阳民俗旅游街区、章益吴棠故居、南湖公园、北湖公园、古玩城、内城河等20余个子项目。

  

  琅琊之美,美在自然生态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是唐朝韦应物笔下的滁州西涧。如今,西涧湖不仅是滁州琅琊区的文化名片,更成为惠及百姓的生态福地。

  

  实行河长制、探索绿色社区、推行绿色循环经济……近年来,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滁州市琅琊区用绿色底蕴涵养古城气质,不断开拓创新,护绿、活绿、增绿,让青山碧水惠及百姓民生,擘画出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文明画幅。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集现代农业生产、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于一体,是滁州最大的农业休闲旅游地。园区内观光亭、风车、钢琴、教堂一应俱全,园内种植的美国矮化大樱桃、蓝莓、树莓、和大唐樱花亭亭玉立,“四季有花、三季有果”,蒙古包、农家乐成为城市百姓娱乐,田园休闲度假追忆乡愁的好地方。

  

  每到樱花怒放、荷花争艳之时,这里就是最佳的赏花、摄影地点。值此时节,大唐樱花园300亩樱花开得正艳,粉红色的花瓣,随风轻轻摇曳,香气四溢。一簇簇樱花吸引着各地游人,他们在周末闲暇时,轻装上阵,在乡村里徒步或是骑行,赴一场明媚之约。

  

  而位于西涧湖街道太平村的“水墨湾”文化韵味也是十足。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沿着村口的宽敞水泥路直达“湾”里,道路两旁翠竹夹道摇曳,水墨画廊展示着田园生活,入村后的景色诠释了“水墨湾”的雅致。村中碧绿的水塘似一方水墨大砚池,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倒影将它妆点的质朴典雅,蜿蜓曲折的田间水泥小道在阳光的照耀下如行云流水般的中国书法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轻灵挥洒,水墨之韵跃然村中。游走在幽静的乡间小路上,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当来到乡间就不得不提农家乐,而提到农家乐自然少不了钓鱼、采摘等自然体验,西湖湾休闲农庄无疑是首选,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浓郁的田园风光、灿烂的人文景观与秀丽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该农庄从事林业生产、家禽水产养殖,发展生态休闲采摘农业及乡村旅游,是一个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拥有丰富的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集餐饮、会务、住宿、娱乐、垂钓于一体的四星级农家乐,其特色菜肴黄鳝炖鸡腰、家常烧鸡公、双味秋葵获得了滁州市“十大乡村旅游美食”奖。此外,辖区内有众多的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点,不仅适合亲子体验自然游,还很适合人们在周日或者节假日时邀上三五良伴,纵享愉悦美好时光。

  

  

  一帆风顺饺。一帆风顺饺,是滁州人宴请宾客必点的一道菜。 相传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抗击元军,滁州地区一农民起义军首领英勇奋战,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 在一次即将征战前夕,老百姓用仅有的面粉掺入玉米面、葛根粉、山芋粉与荠菜、野菜、树叶、河虾做成饺子,煎时用水冲洗和面的罐,将产生的面糊浇在饺子上,为壮士送行,祝福义军旗开得胜、平安归来。 流传至今,很多老百姓都在儿女出远门或者考试时制作这道菜肴,希望能够给儿女带来好运。 因为其形状酷似帆船,故命名为“一帆风顺饺”。

  

  西涧鱼羊鲜。世间美味不过鲜,何为“鲜”,便是双“鲜”合璧的一锅地道鱼羊鲜。 西涧湖依傍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下、环境优美,水质清澈,花鲢作为西涧湖中的常驻嘉宾,具有极高的蛋白含量,当西涧湖大鱼头遇上琅琊山山羊肉,鱼腥撞上羊膻,竟然成了一口纯纯鲜味。 追求养生与口感的,可不能错过,汤汁奶白、肉质滑嫩、营养丰富,吃在嘴里暖在胃里。

  

  老东关豆腐。滁州百姓自古就有喜食豆制品的习惯,在厨师的妙手之下,豆制品千变万化,体现着滁州人对吃的创造性智慧。 豆腐便是其中的一种。

  老豆腐和葛根粉勾芡液在大火的考验下相互交融,发生一系列奇妙的变化,原本清爽的汤汁,逐渐变得浓稠顺滑,咸肉丁和虾仁末等的加入,使得整道菜入口鲜美,回味无穷,真叫人欲罢不能,想再来一碗。

  

  香酥滁州鲫。老八私房菜的“香酥滁州鲫”可是招牌,选自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滁州城西水库一两重的小鲫鱼,高温油炸后,撒上葱花、椒盐,鱼骨酥脆,外皮金黄,鱼肉却依旧保持原来的鲜嫩,整只放入口中咀嚼,咸香酥脆,齿颊留香。

  

  亭城碳烤牛胸肉。亭城碳烤牛胸肉选自地产滁州牛胸口肉,一只成年牛只能出1斤左右的原材料,牛胸里牛筋占比较高,配以大叶孜然,在炭火的炙烤上发出滋滋响声,外焦里脆,层次丰富,醇厚肉香和天然奶香直达舌尖。

  

  亭城炙烤鱼尾。亭城炙烤鱼尾使用的是大叶孜然,无苦涩,无薄荷味,纯粹的孜然辛香更能够融入鱼肉并掩盖属于鱼本身的腥味。 烤过的蝶鱼尾,鱼尾脆,鱼皮酥,鱼肉嫩,鱼骨软,鱼髓化,呈现五种层次。

  

  亭城炙烤牛肉干。亭域炙烤牛肉干采用的是冷冻干的水牛肉,与风干牛肉不同,冷冻干能快速地将肉里的乳酸排除掉,避免长期食用乳酸让人产生无力感。 亭城炙烤牛肉干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在炭火的烤制下,微辣中带着鲜香,不绵不腻,东北的热情与滁城的含蓄相互融合,只想再撸上一串!

  

  皖东狮子头。狮子头俗称“肉圆子”,相传隋炀帝下江南路过扬州品尝过此菜后念念不忘,便引入宫中作为御膳。 唐代名厨韦巨元改进做法,将五花肉剁细捏成大的肉丸,用荤素油煎成葵黄色,上桌时巨大肉圆色泽鲜亮,有如“雄狮之头”,于是有了“狮子头”之称。

  狮子头是经典的淮扬菜,因饮食文化习惯不同,各地做法都有些许区别。皖东狮子头经过滁州片区大师们的升级改良,结合了皖东人喜咸鲜口,选用重达一斤的精五花肉,个头是一般狮子头的六倍,厨师纯手工打制,配以脆嫩的马蹄碎、粉糯的咸鸭蛋黄作为“狮子头”馅心,久炖四个小时,层次更加丰富,软嫩中带着清脆爽口,筋道里带着咸鲜绵密,是节庆宴席中的当红菜品。

  

  金丝梅菜鸭。鸭子作为滁州人餐桌上的常客,在滁人的独特的加工方式和精心烹制下“金丝梅菜鸭”更是与滁州人的味蕾撞出独特的火花。 炸至金黄的麻鸭,卤制一个小时后与梅菜大火烹烧,焦香的外皮瞬间被梅菜的咸鲜裹挟。 尝上一口香气四溢,满口生津。

  

  清鸡汤手打虾滑。提到虾滑,食客和餐厅都会想到火锅,清鸡汤手打虾滑将鸡汤的鲜美和虾滑的Q弹完美融合,使得原本作为火锅单品中一员小将的虾滑变成了一道大菜的主力干将。 食至后半段时,鸡蛋、炒米、紫菜、韭菜等提鲜食材的加入,使得整道菜更加鲜香爽滑!

  

  手挑豆皮。豆腐皮,又称豆皮或腐皮,是煮沸豆浆表面凝固的薄膜,可鲜吃或晒干后吃,是东亚地区常见的食物原料。 豆腐皮一词最早出现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将豆浆加热时,表面出现一层膜,将膜取出,干燥后即得豆腐皮。 中国南、北方豆腐皮的吃法可谓是大相径庭,而江淮之间的滁人更喜欢吃纯手工豆皮。 新鲜豆皮包裹着黄瓜丝,秘制酱料,一整颗送入嘴中,独属于豆制品的香味四溢开来,口口生香,层层递进。

  

  滁菊素鱼圆。滁菊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列中国四大药菊之首,清光绪年被纳为贡品,早在北宋年间就有食用滁菊的记载。

  滁菊素鱼圆采用滁州特产绿豆粉为主材,菊花取用滁州本地的上等贡菊,辅以老母鸡汤小火慢炖。滁菊的香气完全地融入汤与肉中,入口滑嫩、清甜中带着丝丝的菊香,让人感到回味悠长。2018年央视来滁州拍摄当地食材,滁菊素鱼圆作为滁州特色被录入其中。

  

  西涧春雪。《滁州志》记载: 明初曾贡鳜,乌背花鳞,银光闪闪。 此鱼产于州城内河。 此鱼肉肥厚细嫩,味甘香醇。 说的就是西涧湖里生长的鳜鱼。 鳜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肉质细嫩,极易消化,历来为滁州百姓所喜爱。

  制作该菜选用初春季节西涧湖里的鳜鱼,从鱼身上取条状鱼肉,用面包糠包裹煎炸,营养不流失的同时保证鲜嫩口感。摆盘时撒上象征雪花的椰蓉,似春月初雪,取其意境名为西涧春雪,2018年获全省徽菜创新大赛特金奖。

  

  宋城酸汤猪。熟制的嫩猪手,加以酸萝卜和纯净水大火烹煮,猪手嫩而不烂,软糯鲜甜。 为了保留猪手的原汁原味,不加盐和味精,出锅时撒两大把头刀韭菜,在热气的威逼之下韭菜的鲜香顿时激活。 光是闻着便止不住地分泌唾液,狠狠地咬上一口,丰腴的胶原蛋白与唾液的交换过程中,充分打开味蕾,叫醒每一个美食感官细胞。

  

  宋城脆皮豆腐。豆腐起源于中国西汉,它的出现,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达到了高峰。 中国厨师对豆腐的理解往往让人大吃一惊,或者说中国人用豆腐表达了自己柔软变通的适应性。

  高温烹炸,融入蛋清的豆腐外酥里嫩故得名“脆皮豆腐”。脆皮豆腐保留了豆腐最原始的清香,再加了秘制的咸味猪肉酱,两种味道在舌尖瞬间爆炸,让人回味无穷。

  

  城西葛根。 东晋升平年间,著名医学家葛洪游历山水,来到丰山西麓,不慎感染丹毒, 出现了毒火攻心、秘结、身上长红疹等症状,他在丰山深处寻找到一种青藤,用锤敲碎,挤出白浆, 煮熟了喝下,病症很快得到缓解,这种青藤就 是“葛”,而葛的根块则是“葛根”。 葛根作为滁州特产,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通经活络的药用价值。

  在滁西山麓,较冷的气候让葛根生长周期较长,也造就了其味更甘,黄酮类成分更高的特质。药食同源,葛根不仅可以入药,还能做出如葛根羊肉煲,葛根圆子等佳肴,其中最家常最能突出原味的便是葛根饼。葛根磨粉后配以新鲜时蔬碎搅拌成糊,用地道的菜籽油一烹,口感筋道,生津活络。

  

  江淮分水岭。 滁州人吃白参,讲究“浓油赤酱”,白参鱼晒干后煎至两面金黄,加入姜和酱油焖烧,出锅前勾入薄芡,点缀上绿色的西兰花寓意岭脊线,青葱寓意长江,白参寓意淮河,形象地展示了滁州江淮分水岭特色,看着赏心悦目,品尝起来更是唇齿留香、不忍停箸。

  

  李新田南谯老字号砂锅店。从摆摊到开店三十年如一日,李新田砂锅店从不张扬,却自带流量,这里藏着许多滁州人童年的味道,一到饭点,客人就络绎不绝。店里有六种口味的砂锅,每天从下午四点营业到凌晨十二点,一天能卖上三四百碗,从下单到上桌短短几分钟,美味就能端到你面前。

  好吃的秘诀在于精心的烹调,上好的羊骨头在大锅里炖上五六个小时,让骨髓充分炖出,熬成雪白浓稠的高汤,倒进预热好的砂锅中,再放入正宗的山芋粉丝。

  

  莲姐耗油串。 滁州蚝油串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路边摊,是滁州人习以为常的小吃,在外地却并不常见。 万物皆可蚝油串,其中去筋的小牛肉、横片的圆臭干、薄片的小素鸡、打结的嫩海带是蚝油小吃中的四大名菜,高温油烹,淋上用香料特别熬制的蚝油酱,近三十年来一直是滁州深夜美食江湖里的宠儿。

  蚝油串中最值得推荐的是滁州本地的圆臭干,除了形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臭豆腐臭干子,口感结构上也不尽相同,滁州的圆臭干更加软嫩,内部疏松多孔,能够充分地吸收酱汁,尝上一块,口感柔韧,酱汁鲜浓。

  

  石婆婆油茶可以说是老滁州几代人的记忆了,最原先的老二院的老棚子小桌子小板凳。到后来几经搬迁,地理位置虽然几度变改,但不变的是味道与情怀。

  明朝洪武年间,石婆婆王氏(名“芮娘”)在礼部尚书陈迪家做乳母。她善良端庄,蕙质兰心。建文四年,朱棣夺位时,陈迪全家遇难,唯一仅五个月的第七子陈珠,被石婆婆匿藏而得救,并抚养成人,朱棣皇帝知道后怜而赦之。在她去世后,石婆婆像被供在庵里,人们常去供奉,祈求孩子平安健康。四十多年前,油茶技艺传承人陈怀忠一家来到滁州,在石婆婆巷(为纪念石婆婆而命名,现鲜鱼巷口)附近卖油茶养家糊口,时间久了,大家便亲切地称为石婆婆油茶。

  石婆婆油茶制作技艺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深受滁州人的喜爱。与胡辣汤不同之处在于用的是水面,纯手工长时间搅拌以确保顺滑不糊嘴的口感,如果搅拌不到位,水感加重,便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清晨,带着朦胧的睡意,找一方桌径直坐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油茶入口,川椒的香麻瞬间在口腔爆开,鲜辣香醇,辣后回甜,再咬上一口包裹着萝卜丝、豆腐丁等馅料的金黄色的油馅子,保管胃暖心也暖。

  

  金源汤包作为滁州老牌汤包店,不说一下属实过不去。从老二院到现在的国际大酒店斜对面,味道一直都未曾改变。

  从1958年至今,金源汤包始终遵守现做现包的原则。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所用的前腿肉都是每天营业前四个小时老板亲自去市场挑选出来的。

  金源汤包讲究皮薄汁多,遵循古制汤包的做法,褶皱多达32 个,将猪皮冻剁细,与馅料混合,皮冻在蒸制后化成汁水,咬上的瞬间汤汁四溢,回味甘甜。

  

  琅琊酥糖。“香召云外客,味引洞中仙”这是历代文人墨 客对琅琊酥糖的称 赞。2008年,琅琊酥糖被列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将挂浆的糖稀放在面粉上,再撒一层面粉,用滚筒碾薄后,采用“七压七折”的特殊制作工艺将糖稀拉起对折,再碾,再夹面粉,如此来回七次。最后将其卷成细长方条,切成小块,码在竹青纸上,裹起,外面用桃花纸包好,一份百年琅琊老味道的甜点就做好了。

  琅琊酥糖细腻香甜,糖体柔软而不散,可即食又可冲食。明末清初滁州有一董姓孝子,因其母久病无有食欲而日渐消瘦,为此董姓孝子每日百般用心于母亲口味的揣摩,于诸多尝试中用面 粉,芝麻,饴糖为主料做出了一种面糖给母亲食用。因此琅琊酥糖又被叫做“董糖”。

  

  猴子糖(骰子糖),糖中包有一点红,因外形与骰子一点相似而得名,在滁州方言中,骰子称为“猴子”,所以滁州人亲切地叫它“猴子糖”。

  这种传统点心在滁城流传了几十年,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不添加防腐剂,因赏味期较短,故采用散称售卖的方式。淡淡的甜,清爽的糯米香,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时至今日,已经长大的孩子们,仍然会去糕点店称上一盒猴子糖,唤醒童年的味道。

  

  来源:琅琊文旅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初审:贲方舟,复审:刘永江,终审:张继

上一篇:旅游节来了 |走访湖南省(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筹备现场:忙而有序,蓄势待发
下一篇:夏日避暑游玩好去处:带你看看河南栾川抱犊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