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旅行,应该如何合理安排行程?看完这份攻略,你就清楚了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去西藏旅行,行程计划应该怎么安排?估计这样的问题会困扰很多渴望前往西藏探寻地球第三极的自然美景的朋友们,作为一个多次以多种交通方式进藏旅行的老旅友,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下个人的建议供参考。

  常规的西藏旅游包括哪些内容?

  西藏旅游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人文景点和自然风光两个部分。对于绝大多数去西藏旅游的朋友来说,游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以拉萨为中心的周边景区,除了拉萨市内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罗布林卡、八廓街、药王山、宗角禄康公园、清真大寺等著名景点以外,还包括周边方圆200公里范围以内的羊卓雍措(羊湖)、纳木错、卡若拉冰川、扎什伦布寺等隶属于日喀则、山南、那曲的景区景点。

  2、以林芝地区为中心的自然风光群,包括春季的林芝桃花节、巴松措、雅鲁藏布大峡谷、鲁朗林海,品尝鲁朗石锅鸡,去最静美的然乌湖游玩,以前还有穿越通麦排龙天险的惊心自驾行程,现在这个环节应没有了。

  3、以滇藏线(国道214)、川藏南线(国道318)、川藏北线(国道317)、青藏线(国道109)、新藏线(国道219)为干线网络的自驾游路线,这些路线将途径整个川西地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那曲地区、日喀则市、阿里地区的自然风光带,沿途也有不少知名的寺庙经院,足以带给你一场惊艳的视觉享受之旅。

  至于深入山南地区、林芝地区和阿里北部地区的旅行路线内容,则属于深度自由行的朋友去关注的内容了,在这里就不涉及了。

  有哪些去西藏旅行的方式?

  目前来说,绝大多数去西藏旅游的朋友,主要选择以下几种出行方式抵达西藏。

  一、坐飞机直达拉萨、林芝、阿里等地区

  这种方式最快速、直接,基本上不用担心会受到季节气候的约束,能够节省大量的路途时间。从拉萨或林芝前往周边的景点也非常方便,可以通过跟团、拼车等方式去羊卓雍措、纳木错、巴松措、然乌湖、雅鲁藏布大峡谷等知名景区游玩。不过这种方式直接从平原抵达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地区,有不少人会不太适应,容易出现高反的症状。

  二、坐火车进藏

  坐火车也是很多人选择进藏旅行的一种方式,跟坐飞机类似,不过花的时间更长一些,一般需要2天的时间,经西安、西宁、格尔木,进入青藏高原,再经安多、那曲、羊八井等地抵达拉萨。这样的方式,一路上可以欣赏到青藏高原的风光。不过,跟坐飞机类似,火车的方式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高反不适症状。

  三、自驾汽车或者拼车进藏

  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的方式,从成都出发,走川藏线,一路走一路欣赏风景,这种体验相对最好。不过,自驾的方式进藏,交通成本相对最高,道路状况复杂,对车辆可靠性和人员驾驶技术、身体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自驾以外,还有不少朋友选择拼车的方式成行,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单独旅行的朋友,如果想感受川藏线的风光,那么可以去成都找旅行社报团,一般为一车4名乘客加一个司机的方式出行,这种方式,安全,行程有保证,而且司机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停留、欣赏风景和拍照,吃住行都有保障。这种方式的时间投入和自驾差不多。无论是自驾还是拼车,相比飞机和火车的方式,开车进藏需要耗费时间要多的多。

  四、摩旅进藏

  摩旅,也就是骑摩托车进藏,不同于自驾汽车的方式,摩旅会更耗时,也更随性一些,灵活性更大,对于喜欢骑摩托车旅行的朋友来说,这种方式确实不错。不过,相比于自驾,摩旅的安全性风险更大,毕竟,川藏线的路况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安全危险。

  五、骑自行车进藏

  这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部分退休人员选择进藏的一种挑战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对个人体能、意志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全程2100公里的川藏线,翻越十几座4000米以上海拔的高山,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坚持下来的,而且这种方式,一般需要20天左右的行程,对于时间的要求较高。

  六、更自虐的进藏方式

  比骑行的难度更大的,是负重徒步进藏,背着超大的背包,带上干粮、睡袋、帐篷,一路走上2000多公里抵达拉萨,这种方式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坚持下来,一般花费的时间需要40-50天左右。当然,比徒步更奇葩的还有滚轮胎进藏的方式,嗯,不是开玩笑,是真有,前两年就有滚轮胎徒步进藏的,也有拖着板车拉着行李物资进藏的,还有骑共享单车进藏的,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说了这么多,对于普通旅行爱好者而言,只在前三种方案中选择就可以了,也就是飞机、火车、自驾这三种进藏的方式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

  飞机、火车进藏的行程安排建议

  目前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的机场大多都通航了直飞拉萨的航班,部分机场也能直飞林芝和阿里,当然,绝大多数坐飞机进藏旅行的朋友的首选目的地主要是拉萨和林芝,林芝也主要是在3、4月份桃花节的时候会吸引比较多的游客,尤其像广东这边过去的游客挺多的

  一般选择坐飞机、火车进藏旅行的朋友,除了不愿意体验自驾的路途艰辛以外,更多是因为假期时间的限制,所以大多只会安排5-7天左右的行程,所以,在抵达拉萨以后,建议按以下行程来安排。

  第一天:游玩八廓街、大昭寺、清真大寺等景点。

  第二天:一大早排队去布达拉宫参观,需要半天的时间,如果是旅游旺季,要提前一天预约,下午可以去哲蚌寺或者罗布林卡参观。

  第三天:羊卓雍措游玩一天,如果决定去珠峰,则继续前往日喀则、珠峰的方向,预留至少3天的时间。

  第四天:纳木错游玩一天。

  第五天——第七天:拼车去林芝,纳木错、雅鲁藏布大峡谷、鲁朗林海,品尝鲁朗石锅鸡,来回三天的时间,现在这条路线修的很好了,如果想去然乌湖的,时间上也来得及。

  自驾进藏的行程安排建议

  虽然说自驾进藏有滇藏线、川藏南线、川藏北线、青藏线、新藏线、丙查察、唐蕃古道这7条路线(不包括高危的无人区穿越路线),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自驾进藏、尤其是首次进藏的朋友来说,95%以上会选择走川藏南线或者滇藏线,而滇藏线除了云南境内的一小段路程之外,在芒康县城就和川藏南线汇合了,那么,我重点就川藏南线(国道318)自驾进藏,走青藏线出藏的自驾游行程建议。

  一、进藏前的行程

  川藏线自驾的起点在成都,如果此前没有去过成都的话,建议在成都停留两天,去武侯祠、宽窄巷子等景点,游览、吃吃喝喝,以及采购旅途的必备物资。

  二、川藏线的行程

  第一天:成都——新都桥

  行程360公里,预计跑10小时左右,翻越折多山和高尔寺山,中间途径了泸定、康定,泸定桥、康定大草原等都是值得停留游览的景点,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新都桥就是摄影天堂,不过新都桥的海拔较高,住宿在新都桥一定要做好高原反应的心理准备,一旦出现状况,要及时的服药。

  第二天:新都桥—稻城亚丁

  行程约450公里,需要跑8、9个小时左右吧,除了观赏一路的风景之外,就专心赶路。

  第三天:稻城亚丁

  游玩一天,主要是仙乃日、洛绒牛场、牛奶海、五色海等景点,高原气候寒冷,一定要穿多一些衣物。

  第四天:稻城亚丁——巴塘

  行程约400多公里,这一段路程有比较多的高原景色,有海子山、姐妹海等景观,可以边走边看,不用太着急赶时间赶路,巴塘的条件比较好,住的会比较舒服,抵达后记得先加油在入住酒店。

  第五天:巴塘——八宿

  行程约400公里,10-12小时左右吧,这一段路要经过金沙江和澜沧江,途经芒康的时候可以吃中饭,这段路正式进入藏区,开始查证件、限速,体验各种限速的不爽和必要性,因为不限速的话,真的很容易出交通事故,弯路险路太多了。这一段行程有一些路段会有落石,需要注意行车安全,车速不要过快,过了如美镇之后,一直盘山路上山,一侧的悬崖景观非常震撼,司机需要特别集中注意力开车,路况真的挺险的,这一段路的景观包括东达山、邦达草原、业拉山、七十二道拐、怒江大桥、安久拉山,这一天的行程不算太紧张,路上景色很美,路况也复杂,要特别留神注意安全。

  第六天:八宿——林芝

  行程400多公里,将会经过然乌湖、3888公里路桩、米堆冰川、盔甲山、色季拉山、南迦巴瓦峰、尼洋河风光等景点,路上的涉水和塌方路段较多,之前通麦隧道没有贯通,通麦天线是难度最大的地方,现在全线修通了隧道和桥梁,方便多了。

  第七天:林芝

  林芝号称西藏的小江南,气候湿润,不过春节的时候是看不到桃花的,在林芝停留期间,建议重点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巴松措,远眺南迦巴瓦峰。

  第八天:林芝——拉萨

  全程400多公里,建议选择走林拉高速,车少,路况好,很快就能抵达拉萨,如果走318老国道,路上消耗的时间会比较多,需要使劲赶路了,路上要翻越川藏线全程海拔最高的米拉山口,山上气候多变,要注意防寒保暖。

  三、拉萨及周边景点(3-5天)

  主要游览拉萨市内景点包括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八廓街、大小昭寺、哲蚌寺等,基本上2天时间紧凑一点也够了。

  周边的景点主要是羊卓雍措、纳木错,如果要去珠峰的话最好预留2-3天的时间。

  四、青藏线回程(2天)

  第一天从拉萨开到那曲或安多,中途可以去纳木错游玩,不过这样的话行程和时间比较紧凑,早上最好一大早就出发。

  第二天从那曲或安多直奔青海格尔木,路程很长,尤其经过高原冻土区,要特别留心暗冰和暗坑,驾驶安全隐患很大。

  一路上会经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索南达杰保护站,较大概率能够看到藏羚羊。

  抵达青海之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再决定是否去敦煌、青海湖等地继续游玩,还是直接回家了。

  我是元宝爸爸,亲子旅行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旅行、自驾旅行、亲子旅行经验和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未经本人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举报/反馈

上一篇:“工业城市”转型做旅游的优势与机遇
下一篇: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政策及需求分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