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国:凤阳真是个好地方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凤阳花鼓,闻名久远,今天听来,仍然韵味无穷,常常能引起人们无限乡情,无限感慨。凤阳确实是个好地方,据《史记·吴大伯世家》记载,吴楚两国曾因钟离(今凤阳)边境儿童争采桑叶而引起一场战争,后王莽便命名蚕富县。可见凤阳蚕桑史,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明太祖朱元璋又是凤阳人,并由他带领出常遇春、胡大海、徐达、汤和等一大批江淮儿女,开创了明代基业,而载入史册。清代盛行种植烟草,这里呼拉推开,“纵横千里,葱郁田庐”,一时成为全国烟叶三大重点产区,与河南许昌并驾齐驱。安徽波澜壮阔改革开放的潮流,也是从凤阳拉开序幕的。早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凤阳小岗村十几户农民针对人民公社化的“大锅饭”,在一张白纸黑字上签字画押,率先推开了大包干责任制。凤阳,不仅过去是个好地方,今天又好上加好。仅以旅游资源而言,在19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拥有历代人文景观百余处。被国外人士称为“凤阳是中国古代帝王思想最完整的体现”,“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殿堂”,“访古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凤阳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现存众多的名胜古迹,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规模恢弘。当年朱元璋登基,建元洪武(1368),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洪武二年下诏:“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以其发祥之地凤阳为中都,建置城他宫阙如京师之制,并征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营建断断续续达6年之久。主要建筑有外、中、内三城。外城周25公里又443步,中城周6.5公里,内城周3公里。内城高约15米,开四门,除北面外,三面有壕,宽10丈,深1—2丈,大旱不涸。正南城壕上建有御桥5座,引金水河入宫内。因离淮较远,在城北开挖玉带河。里城正中建兴福宫、凿宫井、白玉雕栏、碧梧蔽荫。从外城正南洪武门进里城,有左右千步廊、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御桥、午门等。其殿宇宫阙,金碧辉煌,雕饰精美,巍峨壮丽。若从平地看,“数十里外望,如峙霄汉”;登楼远望,可见“江淮重湖,萦纠渺弥,中都诸山,空蒙杳霭”。清初,诗人张宣登斯楼云:飞甍画栋连空起,濠粱城外月如水;踏春人踞最高颠,灯光散落千门里。《中都志》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明亡后,内城基本完好,清康熙六年(1667)凤阳县治移于此,乾隆十九年 (1754)拆皇城砖石改筑凤阳府城,使城池宫室已失旧貌,此后历经风雨600余年,“中都渐毁”,许多精美雕镌也倒扑于杂草丛中,或“飘零展转卧沟读,污泥蔓草纷纠缠”,如今尚存午门、西华门和厚砖城墙数里,城壕二段,4只雕琢精美的幡龙石础 (直径2米有余)清晰可辨。就此,我们仍可观当年中都皇城宏伟壮丽的景象,共规模和建筑工艺都为中国都城历史之最,中外历史学家常常把它称为中国历代都城建筑上的“最佳杰作”,不无道理。二是内容富有真情实感。明皇陵为朱元璋父母陵墓地(后三位兄嫂和两个侄子亦葬附于此),初建时占地25平方公里,有三道城,内有正殿、金门、左右庑、碑亭、御桥、华表、石人石兽等建筑。崇祯八年(1635),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破凤阳,“一炬毁之八九”。今尚存墓冢、华表等古迹,其中32对石像生和朱元璋自撰皇陵碑,依然气宇轩昂、巍然耸立,其艺术造诣曾被日本人称为中国王陵中的“两绝”。它上承宋元,下启明清,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朱元璋自撰碑文,直抒胸臆,坦荡如砥,深刻地写出了他一生坎坷、悲惨和发迹的历史,情感悲壮,读后令人刻骨铭心。据史记载,洪武二年,朱元璋曾诏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皇陵碑文,后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几经成文,朱元璋见后,认为“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亲自撰文,如实记述贫苦身世和创业艰难,这在中国所有皇家碑林中,仅此一例。又据明人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朱元璋曾亲自至凤阳谒皇陵。谒陵之前,一再嘱咐儿女和随臣,不可忘本,切忌骄情,走路应注重思索:“因道途之险易,以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即祖宗陵墓之所,访求故老,向吾起兵渡江时事,让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之不易也。”《凤阳县志》还有朱元璋《恩亲歌》一首,最后四句是:呼来呼去翎羽硬,万里长风两翼振;父母双飞紧相随,雏知返哺天性真。同样,《龙兴寺碑文》也很真切感人。

上一篇:“以”犹未尽,重启美好
下一篇:上海第一花园马路变身创意园区,又多了一个历史风貌区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