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的摩根,现代旅游业鼻祖,收藏40多个国家1000余枚金银币
陈光甫
陈光甫(1881~1976),江苏镇江人,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字光甫,以字行世。中国近现代著名银行家,钱币收藏家,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的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旅游业鼻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旅行社。
1
从穷学徒到银行经理
陈光甫少年时代像
1881年,陈光甫出生在江苏省丹徒县的一个商人家庭,祖上几代都在镇江经营钱庄。1893年,因经营钱庄失败,陈家移居汉口,陈光甫父亲进入外商开办的祥源报关行工作。后来,陈光甫也进入报关行当学徒,不仅要熟悉人情业务,还需加紧学习英文。陈光甫一边学业务,一边学语言,其间还兼具杂役之事,时常还吃不饱饭,睡不好觉。
终于,辛苦的付出有了回报。1899年,陈光甫凭借语言优势考入汉口邮政。邮政与海关是中国当时最为现代化的机构,这给了陈光甫接触现代企业的机会。他曾回忆到,“这段邮政服务的经历就像进入了一所学校,使我近距离地看到外国人和他们的做事方式,使我对新企业有了更大的兴趣。因此,这段经历为日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中国代表团的首张照片
1904年,陈光甫经岳父引荐,以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身份,参加了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更多新技术以及新机会的想象,使得世博会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同在美国的孙中山也参加了这一盛会,他评价“此会为新球开辟以来的一大会”。
陈光甫感叹国外展品的丰富,“殊足炫耀游人之耳目”,同时,又对中国的展品大感失望,“杂置于杂艺院偏厄阴暗之一隅,颠倒错乱,不列细表”。两相对比,云泥之别,这让陈光甫决定留下学习国外新的技术。通过当时中国驻美大使的帮助,陈光甫以官派身份进入圣路易商业学校,190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10年,“海归”陈光甫以留学生身份回国,进入南洋劝业会。时隔不久,刚好遇到江苏省内部为一笔库存白银争执不下,江北希望作为导淮经费,江南希望作为教育基金。双方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刻,陈光甫看准时机,向江苏都督程德全建议,用这笔钱开设一家银行,这既两边不得罪,又为他自己谋求了一个职位。
于是,江苏银行就此成立,程德全作为总办,陈光甫成为帮办。辛亥革命后,陈光甫受程德全委任,担任江苏省银行总经理。北洋时代军人主政,银行也往往以结交军阀为荣,而军阀又把银行当做军费来源,这与陈光甫所受教育及其经营理念全然不符。因拒绝向军阀张勋提供存户姓名款额,陈光甫被迫辞职,离开了江苏银行。
2
创办自己的新式银行
1932年3月30日,坐落于宁波路和江西路口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资料图)
离开江苏银行后,陈光甫决心独立创办银行。1915年,他联合庄得之等人集资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并被推举为总经理。
出身寒微的陈光甫自己并没有多少钱,但金融业关键是信用,陈光甫最好的资产就是他本人,他的合伙人中有不少人都大名鼎鼎,如董事长就是著名买办庄得之。庄得之不仅出资较多(2.25万元,最大股东),还帮助陈光甫出了他那部分钱(5000元),也拉来了自己的远亲盛宣怀家的存款。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厦的地下金库
起步之初,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规模堪称迷你,额定资本10万元,实收不到7万元,员工只有7名,得力搭档也是汉口邮政局的老友杨敦甫等人。也正因此,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一开始被叫做“小小银行”,陈光甫发家之后也多次表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是苦出身。
3
“小小银行”成长为私人银行老大
回看当时中国银行业格局,基本被外资银行以及传统钱庄把持,二者各有分工,中国新式银行作为第三股势力,起家之初多数地位不高。即使陈光甫本人,也曾饱受怠慢。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业格局的变化,“废两改元”以及法币等金融改革,新式银行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1932年3月30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使用巴勒斯簿记机的场景
陈光甫在经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时,规定了一条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遵循“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烦琐”的方针;倡设“一元开户”的小额储蓄以及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定活两便、育儿储蓄、养老储蓄、储金礼券等多种储蓄形式,受到普通市民的欢迎。有人借机刁难陈光甫,拿了100银元,要求给其开100个存折,上海银行照开不误。
陈光甫主持召开行务会议
在银行内部,陈光甫采取全员入股和实行储金制度、带薪休假制度、家属医药费报销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银行成为员工终身效力、依靠的地方。
1932年3月30日,营业大厅里储蓄处的办公环境,存款及储蓄记账均为机器
1918年,陈光甫拨款50万元设立国外汇兑处,专营外汇业务,首开中国民营银行,问鼎国际外汇市场的先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凭借“服务社会”的理念和“一元开户”、“女性行员”等各类创新举措,不仅在上海银行业中站稳了脚跟,而且业务有后来居上之态势。到1937年抗战前夕,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获得了巨大成就,存款总额近2亿元!国内外分支机构119家,员工2775人。到了1946年,该行资本额达到1000万元!
在日记中,陈光甫阐述了自己的经营理念:“世界大势及中国历史均证明,盲目牟利之机构将无永存之地步,必须将‘理想’因素纳入私人企业中,方可存在。”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旧址
据说,杜月笙的心腹苏嘉善在临终前,当着众人的面将大儿子托付给杜,恳请杜设法将他送到上海银行去工作,因为上海银行向来以“对练习生管理严格”而著称。在上海滩不可一世的杜月笙,此时也踌躇了半天方才勉强答应。因为他知道上海银行任用职员一律招考,不讲人情,他与陈光甫素无来往,又不能硬干,此事实在没有把握。这些都足以说明,上海银行当年的管理之严及在外界的名气之响。
4
创办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1923年8月1日,上海银行旅行部正式宣告成立
上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的旅游业务皆由外国在中国的金融机构包揽。1923年夏,已经颇负盛名的陈光甫在香港拟往云南旅行考察,便到一家外商经营的旅行社购买船票,见该社售票处的外籍职员与一女子浪声谑语地交谈,陈静立良久也无人理采,遂愤而退还,转往通运银行购票。
途中他思潮起伏,毅然决定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旅行社,并立即搜集有关书籍资料带至船上阅读。
中国旅行社发行的旅行便利券
当时,全国教育会第九次会议定于10月22日在昆明举行,各省代表均须先集中到上海,再去香港转越南乘“滇越铁路”前往。陈不愿教育界人士在旅行中奔波,故致电上海银行总行,嘱咐手下人与该会议主管人员接洽,包办各省代表在上海的车船食宿,与会人员均对这次便利的安排十分满意。此后,上海银行即于当年八月设立旅行部,并呈请交通部准代售铁路车票。
上海宁波路50号原中国旅行社旧址
上海商业银行旅行部最初仅在上海代售沪宁、沪杭的火车票,后陆续与长江航运、南北海运及外国各轮船公司订立代办客票合同,不久便推广至京绥、京汉、津浦各铁路,并在各地分行添设了若干旅行社分社。1927年,陈光甫决定将旅行部从银行中分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各分行的旅行部为下属分社。至此,中国始正式出现大型旅游事业。
《旅行杂志》
上海银行之国币旅行支票(《旅行杂志》内页广告)
1930年12月,陈光甫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旅游刊物《旅行》,该杂志图文并茂,介绍国内外名胜古迹,提高了中国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旅游兴趣。
陈光甫《发刊词》
从旅行部到中国旅行社,因为首创,加上办理车船票手续繁琐,所以每年陈光甫都要亏本。同仁好友纷纷劝其停办,他不为所动,并说:“这个旅行社虽说年年亏本,但为国家挽回了不少的利权,不然又多送入外国许多钱了。”
5
创办西方思想文化图书馆
林同济
抗战爆发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西迁重庆,业务比较清淡,陈光甫常以读书消遣,与一些同样避难后方的文人多有往来。1941年,著名学者林同济从昆明来重庆养病,成为陈府的座上客,有一段时间还担任了陈的“读书顾问”。林同济向陈光甫询问,上海银行是否可以出资,创办一家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专门图书馆,获得陈光甫的肯定。
抗战结束后,陈光甫果然没有食言,由林同济操办,1948年6月,海光图书馆创办于上海,并聘请前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博系主任汪长炳主持馆务。据林同济说,采用“海光”一名,暗合上海银行与陈光甫,也与上海银行行刊“海光”名称一致。海光图书馆的英文名称,为“海光西方思想图书馆”,以求名实相符。
番禺路209弄16号(网络图)
图书馆设在番禺路209弄16号,是一座三层楼的洋房,这座小洋楼原先是上海银行返沪后,买下来给陈光甫住的,陈光甫觉得不合适,又让给了林同济办图书馆。由于对外开放,藏书富有特色,这家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很大,号称沪上八大图书馆之一。
图书馆的图书来源大致有三:一是请人在欧美购买寄回,其中不少还是从私人和旧书店淘来的旧版珍本,1946年底,林同济在国外一次就采购了英、法、德文版书刊约三千美元;二是林同济利用游历欧美的机会,与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接洽,请求捐赠一些“复本”;三是一些社会名流如孔祥熙、张嘉璈等向图书馆作的捐赠,书上都有他们的捐赠印记,其中包括德文原版马克思的《资本论》。
陈光甫创办的《海光》月刊
除对外借阅外,海光每一两周开一个读书报告会,由研究组成员轮流举行讲座,或邀请馆外专家前来举办讲座,题材广泛,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听众有银行职员,也有外界普通读者。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于1952年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上海分行。1953年1月,银行将海光图书馆捐献给市文化局,1959年,上海图书馆接收原海光图书馆的藏书,在徐家汇藏书楼辟专室收藏。
6
收藏40多个国家1000余枚金银币
据林同济回忆,陈光甫曾对他说过:上海银行、中国旅行社、海光图书馆是他平生三大得意之作。事实上,陈光甫的外币收藏也不容忽视,堪称其“第四大得意之作”。
1830年帝俄时代所铸白金卢布(资料图)
陈光甫利用银行工作之便,专门收藏外国金银币,其中有英、法、美、日、德、奥、埃及、波斯、印度、暹罗、智利、瑞士、土耳其、西班牙、墨西哥、荷兰、秘鲁、巴西等四十多个国家的各种金银币一千余枚。其中1830年帝俄时代所铸白金卢布,1819年日本幕府时期所铸的壹两金币,1588年的西班牙金币等,都是极为罕见的珍品。
江户幕府时代货币:一朱银,二朱金,一分银,一分金,二分金(资料图)
陈光甫1949年离沪赴香港时,将自己多年收藏的珍稀金银古币交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任克家保管。任克家曾多次请陈光甫取回,但陈一再表示:“全部持赠吾弟,听由任意支用。”
任克家于1965年病逝。1980年11月,任克家夫人黄梅贞遵照先夫遗志,将陈光甫收藏的金币572枚、银币489枚、铜、镍、铝、铅币358枚,共计1419枚,全部捐赠给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有一部分移交给了上海博物馆)。
7
“敬远官僚,亲交商人”的处世哲学
陈光甫与当时及现今一般民营企业家不同,恪守“敬远官僚,亲交商人”的处世哲学,对权力若即若离,也不服从乱命。
1927年北伐军攻占武汉,曾命令武汉银行界停兑现金,他为了维护银行信用,拒不执行。1935年国民党推行币制改革,恰逢国际市场白银价格猛跌,他应孔祥熙之请赴美,与美财长摩根谈判,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稳定了国内金融。
陈光甫赴美谈判时与驻美大使胡适(右)和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中)合影
陈光甫为人正派,对于政治他往往不肯明确加入官方职位,始终保持无党派人士身份,多次成为不同政治势力角力争取的对象,无论是1947年的国民政府改组,还是1949年的和平谈判,陈光甫都是各方争取的对象。当时,毛泽东曾托人送来亲笔签名《毛选》一套,陈则回赠以清人书法册页。周恩来也曾委托黄炎培请他回国,他也没有从命。
陈光甫1949年去了香港后,他的老部下资耀华则留在内地,随后组织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公私合营。资耀华曾多次邀请陈光甫回来,他犹豫之下,最终选择留在香港,以接近七旬的高龄重新创业,1950年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香港分行易名为上海商业银行,在香港注册。随后陈光甫定居台湾,196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台北复业。
晚年陈光甫
1976年,陈光甫卒于台北,享年96岁。得知陈光甫去世的消息,远在海外的老友张公权无比哀伤,以挽联表示哀思:“论交六十年前,往复筹谋,以裕国厚民相期,得君伟业垂范,堪偿宿愿;闻凶数千里外,生死相隔,往异域殊乡为客,假我余年著述,以证心期。”
责任编辑:子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旅游资讯
- 北京IN10018片II期临床试验-IN10018 或安慰剂联合PLD 治疗铂耐
- 重庆西南医院体检中心
- 价值理论论文范文
- 内娱出现第一个“侠女颜”!刚出道4天,小白花们慌了…
- 狗的射速又快又烫
- 震惊!原来我们那些年追过的电视剧三观如此畸形……
-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笛安的“北京爱情故事”,满满的欲望和贪婪
- 读《金瓶梅》第13章:李瓶儿为何能看上西门庆?
- 十六岁高二学生没事时看看什么书好?
- 父母中毒而亡,警方问13岁女儿看到凶手没,女孩笑了:我就是凶手
- 别黑陈凯歌了,他有一部神作还不够吗?
- 高三沉沦观后感话题作文800字范文
- 思辨的张力
- 狐文化特辑【十三】狐妖余论:混迹红尘的修仙之狐——「仙狐」
- 喜欢K歌,看电影吗?这些英文一定要掌握!
- 21世纪最佳20部日本动画
- 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
- 马鞍山人民医院医院历史
- 如何以「我穿越成了一个小妾(或通房丫头)」为题写一篇小说?
- 青海诗选刊 2017年第24期(总第36期)
- 吴军民
- 实用 | 教你如何做好校园景观!
- 无忧传媒三 片
- 《西游记》新解(十套珍稀古画插图)56: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遇强盗,唐僧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