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史话(68)丨京西南的创新发展: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上)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与丰台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共同推出有声栏目《丰台史话》,

  为您讲述

  发生在丰台的红色故事……

  丰台史话

  京西南的创新发展

  本期《丰台史话》我们来讲述《京西南的创新发展:最早的“一区三园”之一》(上)。

  丰台科技园的建设,在当时的北京可说是件大事。因为长期以来,丰台区一直是北京市辖区内的近郊,谈起丰台,在人们的印象中,除了铁路和兵营外便是萝卜、白菜。上世纪 80 年代,相继建成岳各庄和新发地两大农贸市场,丰台更成为首都农副产品的代名词,是首都的菜篮子、果盘子。然而这一切在 90 年代逐渐发生了改变,一粒科技的种子被深耕于丰台这片农耕文化兴盛的土地上,经过二十多年哺育和滋养,这粒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这便是今天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丰台园,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转型,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说到“天时”,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正是中国科技事业重焕青春的年代。1978 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后他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此背景下,北京市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方向。丰台正是借着这次体制机制改革的东风,高举火炬计划的创新大旗,酝酿如何依靠科学技术走出一条新路。1987 年 1 月,丰台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改革开道、政策引路、科技兴丰”的发展战略,从而确立了科技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全局地位。同年 10 月,丰台区科技开发中心成立,并租用一栋面积为 3000 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以迎接科技企业入驻。到 1988 年初,就有 36 家科技企业入驻这栋大楼。日后,这栋大楼里的科技企业成了丰台区科技产业发展的风向标。1989 年 1 月,区委又将“科技兴丰”改为“科教兴丰”,从而确立了科技与教育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丰台良好的区位优势又是催生科技园的温床。丰台自古享有“陆上码头”的盛誉,随着北京四环、五环的建设,丰台科技园就处于这两个环路的中间地带,交通发达,毗邻丰台铁路枢纽,能够快速到达京广、京九等铁路干线。丰台货运口岸是正式对外开放的内陆铁路货运口岸,其内建有 4.5 公里铁路专用线,与全国七大零担中转货场之一的丰台火车站联通。并且口岸内驻有综合管理、海关、检验、检疫和中国银行报关行等行政执法服务机构,这些都为园区企业产品进出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科技园位于享有“花乡”美誉的丰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周边分布着悠久历史留下的众多名胜古迹,卢沟桥、大葆台西汉墓、金中都遗址、莲花池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说完“天时”“地利”,再来看“人和”。说起来可能会有人不相信,其实丰台是北京第二大高智力密集区,具有“航天城”之称。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丰台就拥有中央、市属、部队近 40 多个院所和直属所,聚集了 618 厂、中国中车集团、首都航天机械厂公司等一批央企国企,聚集 8 万科技人员。除了人才优势突出这一因素,科技园的建设也与全区干部队伍不怕吃苦、敢为人先的工作精神密不可分。面对着资金缺乏、设计规划不到位等实际困难,他们一方面积极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融筹资金,一方面做好设计协调工作。经过精心筹备,终于在1990 年 11 月 7 日起草完成,并由丰台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创建丰台科技开发试验区的可行性报告》。

  

  预知后事如何?

  请持续关注我们哦!

  

  来源:北京丰台

  

  北京市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

上一篇:携程五一旅游大数据:成都、三亚最受青睐,“后浪”成主力军
下一篇:汇聚智慧“金点子”发出“好声音” 湖南政协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