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风景区恢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负责人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1

  1.1.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3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7

  2.1项目提出背景 7

  2.2本次项目的提出缘由 8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0

  2.3.1积极把握河南省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机遇的需要 10

  2.3.2积极响应三门峡“沿黄旅游带”发展战略部署的需要 11

  2.3.3有利于湖滨区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及三门峡市文化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

  2.3.4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3

  2.3.5建设佛教文化旅游区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14

  2.3.6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15

  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5

  2.4.1政策可行性 15

  2.4.2市场可行性 20

  2.4.3管理可行性 20

  2.5分析结论 20

  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 21

  3.1国内旅游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分析 21

  3.1.1国内旅游行业概况分析 21

  3.1.2国内旅游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22

  3.2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分析 23

  3.3我国佛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意义分析 25

  3.4佛教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分析 27

  3.5我国佛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8

  3.6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机遇分析 30

  3.7三门峡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及前景分析 33

  3.8三门峡灵山寺风景区恢复建设意义及优势分析 34

  3.9市场分析结论 36

  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 37

  4.1地理位置选择 37

  4.2区域建设条件 37

  4.2.1区域地理位置 37

  4.2.2区域地形地貌条件 38

  4.2.3区域气候条件 38

  4.2.4区域交通区位条件 39

  4.2.5区域资源条件 40

  4.2.6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41

  第五章 总体建设方案 43

  5.1规划原则 43

  5.2规划思想 43

  5.3项目建设目标 44

  5.4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44

  5.5总体规划内容 46

  5.6结构设计方案 47

  5.6.1指导思路 47

  5.6.2结构设计等级 47

  5.7给排水设计 47

  5.7.1设计依据 47

  5.7.2给水设计 48

  5.7.3排水设计 48

  5.8供配电设计 48

  第六章 节约能源方案 50

  6.1节能设计依据 50

  6.2主要节能措施 50

  6.3具体节能方案 51

  6.3.1 建筑节能 51

  6.3.2 电气节能 52

  6.3.3 暖通、动力节能 52

  6.3.4 推广绿色照明 53

  6.4 节水措施 53

  6.5 节约土地 54

  6.6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55

  6.6.1能源消耗种类 55

  6.6.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55

  6.7结论 55

  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6

  7.1设计依据及原则 56

  7.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6

  7.1.2设计原则 56

  7.2建设地环境条件 56

  7.3 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57

  7.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58

  7.5消防安全 59

  7.5.1设计依据 59

  7.5.2消防措施 59

  7.5.3抗震措施 60

  7.5.4综合防灾 60

  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 61

  8.1 编制依据 61

  8.2概况 61

  8.3 劳动安全 61

  8.3.1工程消防 61

  8.3.2防火防爆设计 62

  8.3.3电力 62

  8.3.4防静电防雷措施 62

  8.4劳动卫生 62

  8.4.1防暑降温 62

  8.4.2卫生设施 63

  8.4.3照明 63

  第九章 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4

  9.1组织机构 64

  9.2劳动定员 64

  9.3人力资源管理 65

  9.4福利待遇 65

  第十章 项目实施规划 66

  10.1建设工期的规划 66

  10.2 建设工期 66

  10.3实施进度安排 66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7

  11.1投资估算依据 67

  11.2建设投资估算 67

  11.3流动资金估算 68

  11.4资金筹措 68

  11.5项目投资总额 68

  11.6资金使用和管理 71

  第十二章 财务及经济评价 72

  12.1总成本费用估算 72

  12.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2

  12.1.2产品成本 73

  12.1.3平均产品利润 74

  12.2财务评价 74

  12.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4

  12.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4

  12.2.3不确定性分析 75

  12.3经济效益评价 75

  第十三章 风险分析及规避 77

  13.1项目风险因素 77

  13.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77

  13.1.2 工程风险 77

  13.1.3市场风险 77

  13.1.4资金管理风险 78

  13.2风险规避对策 78

  13.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78

  13.2.2工程风险规避对策 78

  13.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78

  13.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79

  第十四章 招投标方案 80

  14.1招标依据 80

  14.2招标内容 80

  14.3招标程序 80

  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85

  15.1结论 85

  15.2建议 85

  附 表 86

  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86

  附表2 总成本表 87

  附表3 经营成本费用表 88

  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89

  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90

  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1

  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92

  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93

  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94

  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95

  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96

  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97

  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99

  附表14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01

  部分节选内容,了解更多内容请加关注

  1.1.6项目投资规模

  本次项目建设的总投资为12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11800.00万元(土建工程为9482.00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2080.00万元,其他费用为120.30万元,预备费117.7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200.00万元。

  本次项目建成后,正常运营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500.00万元,计算期内年均销售收入为3518.18万元,年均利润总额1863.55万元,年均净利润1397.66万元,年均上缴税金及附加为17.92万元,年均上缴增值税为179.17万元;投资利润率为15.53%,投资利税率17.17%,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9.57%,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9.15年。

  1.1.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三门峡灵山寺风景区恢复建设项目将分四期工程实施,规划面积10亩,其他工程在寺外布局,占地面积60亩。

  一期工程:二郎庙扩建,三圣殿(念佛堂)。三圣殿为图书阅览、讲经说法,聚众共修及举办各种法会活动为主的多功能厅。为服务信众,回馈社会的一个开放型文教活动场所。

  二期工程:地藏殿、文殊殿、客堂、僧寮、居士寮、斋堂。 为寺院基建,建成后将能满足广大信教群众参加宗教活动,食宿生活、短期闭关、静修等活动。

  三期工程,大雄宝殿 观音殿 天王殿、露天观音圣像、放生池。寺院建筑群放生池及露天观音圣像的建设,以完善寺院整体景观。

  四期工程:钟鼓楼、刘娘娘庙迁建,佛教文化一条街,民俗文化街区,山门广场及生态停车场。

  商业区域可以和占地方黄河公园管理方共享,禅修斋饭收益补贴供养寺庙。

  项目规划建设纪念馆、庙宇、纪念广场等旅游景点,配套建设高标准大门、道路硬化、给排水、变配电、消防、环卫、绿化等辅助设施。

  项目恢复建成后将成为三门峡地区一处风景幽美、寺宇庄严的佛教道场。寺院也将以弘扬佛教、接引信众等为宗旨,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为三门峡地区培养正信的佛教信众、弘宗演教为使命。定期举办法会、开办佛法系统学习班,传递佛的慈悲喜舍。使善良美德、和谐互助、孝敬友爱的正能量在社会宣流。关爱老人、残障、失独、灾民等弱势群体。始终将一心一意把使所有人获得真实幸福的教义——佛教传递给人们,造福社会,打造一方人间净土。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2.1项目提出背景

  旅游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旅游业已是世界第一大支柱产业。我国的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各级政府将旅游业列为第三产业支柱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用”向“住、行、游”升级,旅游消费成为新热点,旅游业进入兴盛期。

  文化是民族之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要实现文化上的繁荣。佛教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与儒、道教一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佛教文化是根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土壤里的一种价值创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文化会使原有的旅游资源趋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旅游业的兴旺,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开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弘扬佛教文化,对推进当地的旅游产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敬仰;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由于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已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 艺术之精、历史之久驰名中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多的游客被吸引前来游览、朝拜和交流,这些活动都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研究,对佛教文物古迹也起到保护、修缮的作用。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是建立在政府及全民大力保护的基础上的,为此,各级政府都颁发了执行有关佛教文物保护的法规政策,使许多佛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修缮和保护,甚至重修,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再者,佛教文化旅游不仅促进了对佛教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对佛教文物的开发保护,经过修缮和重建的佛教文化遗产,可使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身临其境,欣赏佛教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增长了佛教文化知识。因此,保护和开发佛教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而且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3.3有利于湖滨区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及三门峡市文化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门峡市位于黄河昂首东向的地方,历史上称陕州,位于河南、陕西、山西三省的交界处,自古以来都是东西交通的必经要地和古都西安、洛阳之间最大的名城望郡。相传大禹治水,斧劈高山,形成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河水得以东流而去,三门峡因此得名。三门峡有山、有水、有文化,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是一座感受黄河山水情怀的城市,是一座探求黄河灿烂文化的城市,是一座体验旅游和谐宜居的城市。

  三门峡市召开《三门峡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0年)》编制方案评议会,会议强调一要遵循规划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原创性的原则,紧扣三门峡打造文化高地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定位,充分反映三门峡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三门峡文化旅游的独特性,体现全域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二要以三门峡的根文化和生态文化作为基本思路,从文化视野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进程,形成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三要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以打造天鹅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贯穿打造中国根文化圣地这条主线,把三门峡打造成一座有活力,养身、养性、养生的“一有三养”城市。四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既要抓好当前有“引爆”性质的重点项目,又要考虑三门峡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既要以三门峡市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展需求为基础,又要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中去谋划;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审慎规划并重,把编制规划过程作为凝聚全市共识的过程,力求把规划方案做得简约而不简单,全力把三门峡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和旅游目的地,提高三门峡的对外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动力和产业支撑。

  上村二郞庙,历史悠久,建筑宏伟,位于湖滨区会兴街道,该庙历经朝代变迁,多次在战火中被毁,后人几经修复,因此始建于何年难以考证。庙内现仅存一块嵌于墙内的石碑,碑文显示为清代咸丰八年所立,足以说明二郞庙的历史久矣。现因为城市发展,上村已经拆迁,村民搬迁之后留下灵山寺(二郞庙)孤立在市区北环路黄河公园规划区内,破败不堪,古戏台多处椽柱断裂、坍塌漏雨、危机四伏,亟待投资修复。本次三门峡灵山寺风景区恢复建设有利于湖滨区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三门峡市文化旅游产业配套,丰富三门峡文化旅游形式及内容,促进三门峡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2.3.4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国文化是以儒释道三教合流作为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其中的佛教因为启迪心智、弘扬人间关怀,一直以来都意义非凡。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之一,它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

  中国佛教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去恶行善、慈善利他、克己、孝亲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佛教文化的这些观念,对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谐家庭的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历史阶段。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文化经过符合时代精神的转化,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克己观念,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而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的增强又会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

  佛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智慧结晶,它千百年来对人们的思想精神和社会生活起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的佛教界一直坚守爱国爱教的信念,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挖掘开发、发扬光大佛教文化,彰显灵山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3.5建设佛教文化旅游区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走出家门,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旅游口味也随之提高,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而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旅游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寄托,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宗教,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佛教景点以其特点的庄严、华美的佛教建筑,丰富的历史遗迹、遗物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古朴、神秘的宗教氛围,清幽典雅、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在我国佛教历史上,伴随着一个个佛教祖庭以及佛教各宗派杰出人物的讲经布道的场所,已成为后世人们朝觐、发思古之幽情的向往所在,对中国百姓的生活有着最广泛的影响。本次项目的建设就是要为人民大众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场所,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项目将建成集观光旅游度假、礼佛修心、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佛教文化旅游区,满足民族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进程。

  2.3.6增加当地就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除少数的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由项目公司解决外,新增员工均由当地招工解决,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收下岗职工与闲置人口再就业,将有力促进三门峡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此外,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当地文化产业、旅游接待、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物流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搞活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作者:中投信德公司-高建(工程师)

  举报/反馈

上一篇:成都出发,自驾租车到川西稻城亚丁旅游攻略
下一篇:广州最佳旅行攻略 三日经典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