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视野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一、前言

  全球化时代,由旅游产业每年带动的全球近1/5人口的出国旅游和消费,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领域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旅游产业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实施文化影响力、扩张地缘政治的工具。

  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旅游产业链相关要素的成熟度和未来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包括:游憩行业(旅游景区等)、接待行业(旅行社、酒店等)、交通行业(海、陆、空运输等)、商业(商品零售等)、金融行业(银行、支付系统等)、旅游智业(策划、互联网等)等若干核心产业,另外还包括:建造业、生产制造业等相关协同产业。

  通过旅游产业链的结构,可以看到旅游已经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综合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为了把原有50%以上的农业人口迁徙到城市中去,正在积极地推动“城镇化”建设。这样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今天我们借助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经验,透过旅游产业链的内在关联性,寻求城镇化建设当中所涉及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等相关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之解决办法,希望能为实现“人与城市和谐共存、永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际旅游业现阶段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近代旅游业发端于19世纪50年代的西欧和北美。伴随着火车和轮船的出现,19世纪中后期,西欧和北美出现了专门组织国内和跨国旅游的旅行社。随着科学技术革命,世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旅游从局面区域的少数群体活动开始向跨国、跨洲扩展,现代意义的旅游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有关统计数据估算,从1950年到2013年的半个多世纪,全世界国际旅游者流量增长了将近43.48倍,国际旅游收入总量增长了近575倍。

  图表 1  2008年至2013年全球出国旅游人数统计(单位:亿人次)

  图片1.png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数据整理

  1、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差异加大,亚太地区成为旅游市场领头羊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达水平不同,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数据,2007年国际旅游人数8.98亿人次,其中欧洲依然是旅游首选目的地。吸引旅客4.8亿人次,市场份额为53.5%,欧洲因为集中了全球最多的工业国家,经济发达,旅游市场相对成熟,游客占世界整个旅游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从各地区入境游客增速来看,中东增速最快达到13.4%,其中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发展迅速;亚太地区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速为10.2%,其中中国增速为10%;非洲增速为7.9%;美洲和欧洲的增速较为平稳,分别为4.7%和4.2%。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增速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同时,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入境游客已达3.6亿人次,占全球40%的份额。

  但到了2013年,在以区域划分的旅游业增长中,世界旅游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亚太地区的增长在2013年已居全球之首,为5%至6%;非洲地区以4%至5%的增长紧随其后;然后是美洲和欧洲,其增长率分别为3%至4%以及2%至3%。

  2、世界各国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重视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对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旅游产业列为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纷纷制定出台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成立相应的旅游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政府主导力度。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政要亲自宣传本国旅游,甚至担任“旅游大使”,把旅游作为参与国际事务的平台或媒介,积极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比如,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都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重要国家战略。美国制定旅游促进法,设立旅游促进基金,以带动经济增长;法国专门成立旅游战略委员会,并发起“2020年目的地法国”旅游计划;西班牙实施旅游促进工程,每年投入15亿欧元用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日本在2006年制定了《推进观光立国基本法》,出台了“推进观光立国基本计划”,举全国之力,促观光立国。韩国则明确提出了“全体国民旅游职业化,全部国土旅游资源化,旅游设施国际标准化”的口号。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由政府积极主导的新的发展时代。许多国家把发展国际旅游作为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有效途径。同时,各国日益重视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交流,展示文明成果,进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旅游市场将呈现区域旅游盛行格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89年区域旅游者占全世界游客的2/3,这种趋势在以后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将保持不变。首先,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邻近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为紧密。如欧洲各国之间,由于“申根协议”的签定,相互往来手续便捷,加上欧盟体制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结合,使得欧洲国际客源中的80%在区域内流动。其次,区域旅游时间短、花费少。进行短期的区域旅游则可利用节假日,甚至周末就可出行。

  这种现象在亚太地区也现活跃,现在已经运行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量的经济区。

  根据万事达国际组织(MasterCard Worldwide)2013年5月27日公布的“全球旅游目的城市指数”,泰国曼谷夺得冠军,前10名入榜的亚洲城市还包括第5名的新加坡与第9名的香港。另外,2013年亚太区10大旅游目的城市中,中国有香港(第4)、上海(第6)、台北(第8)、北京(第9)与广州(第10)等5座城市入榜。

  区域旅游由于其“地利、“人和”的优势,将会以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主流。中国作为亚太区域的经济龙头将尽享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代来的核心优势。

  4、休闲度假旅游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

  从世界旅游产业发展历史看,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流行于欧美地区的休闲度假旅行方式也逐步对以“金砖四国”为主体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价值观的改变。众多旅游者旅游的目的也从传统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向通过旅游使身心得到放松休息、陶冶生活情趣等转变,休闲度假旅游活动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旅游者已不满足传统的大众化的观光旅游产品,开始选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因此,各国旅游业者便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品牌产品,这些旅游地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外,核心就是休闲度假地特有的、不可复制的社会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度假地的游憩设施,形成规模性的复合型度假产品体系,满足各个层面的游客需求。度假者在度假期间除了在度假地活动以外,往往还会以该地为中心,做短途游览,进行观光、考古、探险、运动等,认识、感悟和体验不同旅游度假地的特色文化,扩大视野,放松身心,提升内涵。

  在美国,美国人已有1/3的休闲时间,2/3的收入用于休闲,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在中国,随着“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民众每年有近115天的休闲时间,特别是2014年10月7日俄国家杜马劳动委员会发布消息称,俄罗斯工作日或将缩减至4天。此类作息时间的调整对世界各国职工权益的伸张有着标杆效应,一旦在全球经济发达地区形成气候,势必将大大刺激现代休闲度假式旅游模式的盛行。

  休闲度假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经济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5、生态旅游逐步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备受关注的产品

  生态旅游(Ek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K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

  生态旅游系统主要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系统内的生物群落即生命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即非生命的系统,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无机物等等,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成为组成生态旅游的主要吸引物。良好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

  近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区域性自然生态系统出现快速转变、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危机,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任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思考等等,使更多的旅行者开始热衷于生态旅游。旅游业者也陆续推出了一些世界知名的生态旅行项目,如:阿根廷的“南极探险”、旅游创汇大国巴西的“亚马逊流域生态游”、墨西哥的“蝴蝶之家”、中国的“罗湖泊沙漠徒步探险”等等,走向自然、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的生态旅游必定在全球旅游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生态旅游要求自然生态系统容不得任何耗竭性的消费,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发展、循环稳定的维护,同时也包括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系统的维护,即对当地文化的尊重。这种对旅游对象尊重与保护的责任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也是生态旅游吸引旅行者的核心要件。是“留下脚印、带走照片”的旅行价值体现。

  目前,此类旅行由于对旅行目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辅助设施、交通工具等要求较高,因此,这类旅行产品的价格较高。但其吸引力不可小觑。随着不同档次产品的开发,将对现代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6、散客和体验式旅游成为当下年轻旅行者的首选

  时下很多旅游者追求更为灵活多变的旅游方式,避免跟团旅行带来的时间、景点、交通等违我的因素,将自由出行作为旅行必要的条件,很多旅游业者开始设计、推出满足不同需求的“散客套餐”供旅行者选择。

  同时,随着世界各地旅游设施的建立健全,世界性预订服务网络的普及完善,使散客旅游越来越方便。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潮流引领下,全球散客旅游人数已超过旅行社固定包价的旅游人数,散客旅游和中短距离区域内的家庭旅游在旅游者人数中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加,小包价、个人委托代办服务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市场份额。

  如:中国在实施小长假方案后,在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的前提下,也推出了高速公路对小型车辆实施免费政策,推动游客选择自驾游和自助游作为出游的主要方式。根据九寨沟景区管理局统计,2013年国庆黄金周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结构与往年相比发生重大变化,散客占游客总数69.60%,团队仅占30.40%。

  对于旅游过程中参与性和娱乐性活动,也是成为广大青年青睐亮点。此类旅游者对那些富有活力、情趣、具有鲜明特点的旅游场所有着特有的敏感度,喜欢那些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寓游于乐、游娱结合的旅游方式。既能亲身体验当地人民的生活,直接感受异国的民族文化风情,又通过参与和交流得到感情的慰藉和心灵的撞击。因此,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将更加注重民族风情、地方特色、游娱的结合以符合旅游者热衷参与的需求。

  7、互联网线上旅游产品服务将成为未来旅游行业营销的主要模式

  旅游行业是对市场信息综合利用率非常高行业,现今互联网上海量的旅游资讯和信息,使得旅行爱好者和潜在的旅行消费者能及时互动,随时提取相关资料。同时,也催生出新的旅游服务企业在线提供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直接查询获取,并且图文并茂。大到目的地概况、风土人情,小到具体的酒店、餐馆、出租汽车,都可以在电脑屏幕上得到较为详细的了解和直观的感受。其次,这类企业打破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在电脑网络中,大量详尽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旅游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旅游产品要素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组合,从而设计适合于自身的旅游消费品。

  现阶段,电脑互联网络的商业用途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旅游业中,通过在线支付已经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将原有的线下咨询、签约和付款等交易过程全部完成。这种自由、便捷和可订制的旅游服务成为今天旅游行业中最有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并且,这种线上服务已经培育出新的旅游者群体,“说走就走的”的自由旅行者群成为最主要的旅游形态。

  按照网络研究分析者所做的研究,线上旅游在中国始终只占到整个市场的几个点,从2009年到2013年,分别是4.8,5.1,6.1,7.2,8.5。而据说美国有三分之一的旅游是线上旅游,美国有70%的旅游者通过网上购买过旅游产品。(资料来源:2014年3月14日中国旅游报,“旅游业者之变”作者: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

  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监测机构comScore 的数据显示,2012 年,美国在线旅游产品销售总额超过了 1000 亿美元。航空旅行占到了其中三分之二的比重。其中移动互联网终端正在快速成长为一个新的旅游行业销售渠道,为在线旅游产品推广点对点的贴近客户成为旅游行业的新宠。全球旅游业的权威研究机构PhoCusWright 的认为,整个旅游行业的增长率将会比较保守,但移动端的增长会明显超过行业总体和在线业务的增长速度,在 2015 年占到美国在线旅游预定总额的 25% 以上。这将会在移动端转化成一个价值 400 亿美元的旅游商业市场。

  图表 2  美国在线旅游业务中移动终端的比重(单位:亿美元)

  图片3.png

  数据来源:根据PhoCusWright数据整理

  中国互联网线上旅游服务提供商,如:去哪儿网、酷讯旅游网、携程旅行网、艺龙旅行网等在巩固线上业务的同时,也正在发力移动终端业务拓展。未来在中国相关业务的发展将完全颠覆传统旅游市场业态。

  三、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1、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业随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始进入快车道发展。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已经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继住房、汽车之后增长最快的居民消费领域。

  根据中国旅游协会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行业收入达到2.95万元,占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18%,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图表 3  2007-2013年我国旅游行业收入变化情况(单位:万亿元)

  图片4.png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6629美元(数据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网站),按照国际上的一般看法,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开始产生;突破2000美元,大众旅游消费开始形成;达到3000美元,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因此,我国旅游行业正在快速发展阶段。

  图表 4  2007-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总花费情况比较(单位:亿元)

  图片5.png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旅游产业虽然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国内市场增长势头的回落,整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后的瓶颈期,主要有以下问题:

  2.1、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但境内境外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却逐步显现。其突出表现在于我国居民出境游势头增长迅猛,而入境游市场却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图表 5  2007-2013年我国入境游旅客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次)

  图片6.png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2.2、我国旅游行业综合竞争力下降

  根据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3月7日发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在有140个参评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最新旅游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中,瑞士、德国和奥地利位列前三,中国内地名列第45位。

  该报告是根据2012年就政策、环境、安全性、卫生、旅游业优次、航空基建、旅游业基建、价格竞争力、人力资源、天然资源、文化遗产等14项指标,对140个国家和地区给予的评分。

  我国(内地)由2011年世界排名39位跌至45位。究其原因除了旅游配套硬件需要改善外,主要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不足。

  2.3、我国旅游行业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

     中国既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地理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旅游资源开放方面,我们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能做的工作很多。但是,从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建设和旅游景区的收入来看,基本还是集中于国内众多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区域。而其他有着发展潜力、区域地位不明显的二、三线城市及乡镇旅游行业发展却非常缓慢。

  这样造成节假日期间一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景区人潮如织,压力巨大,使得其周边旅游配套实施超负荷运行,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等不利于旅游行业长期稳定的问题突出。如:北京故宫景区,由于旅游人数过大,不得不以限制人流量的方式减压。再如:四川九寨沟景区,虽然采取错峰管理,但在国内假期也无法承受爆发的游客量,诸多不利因素使得一些区域内的景点还面临着自然资源退化以及历史文化遗存被人文破环的危机。

  因此,如何合理规划、利用旅游资源,分流游客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未来一段时间相关部门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点。

  2.4、我国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不合理、同质化等问题严重

  随着各个地方政府对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视,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旅游的浪潮。但是一哄而上的众多旅游建设项目,却正面临着旅游文化商品化、景区开发城市化、地方特色消失化的危机,最后势必导致所有景区同质化,景区景观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例如:为了进军高端旅游项目,各地方纷纷上马高尔夫主题旅游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最后带来的是游客量不足、维护费用高企和效益低下等不良后果。同时,浪费大量优质农业生产用地,使得当地农民怨声载道。为此近年来由于农民得不到应有补偿而出现了多起暴力维权事件。

  另外,一些地方出现“圈山为景,围湖造园,建个山门就是景区、截个水坝就搞水上旅游”等短视行为,这种多快好省的无序扩展,势必对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建设,不仅破坏了原有生态,污染当地水资源,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使得一些地区陷入经济发展困境。

  其次,一些地方漠视现有的原生态环境资源,竟能将原有自然、人文景观肆意破环、改造和拆迁,使得原有极高价值的现成景点被一些钢筋混泥土仿古建筑替代,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景观价值。

  四、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影响

  1、旅游产业已经逐步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当中的支柱型产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使得大量的劳动力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出外旅游,而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看到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向。从而,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等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国家战略,并把旅游产业竞争作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平台。像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都投入大量财政改善国内公共服务设施,帮助相关行业开发旅游产品,国家元首、政府高官纷纷为本国旅游产业代言,推销本国的旅游产业。这些国家强大的宣传攻势使得像韩国、泰国一些国家都成为外国观光客的首选,旅游业成为了这些国家促进经济发展、培养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2、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各国国内其他配套产业的增长,为促进就业提供了渠道

  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必带动交通、餐饮、酒店、农产品加工和手工制品生产等多个行业的联动发展,对旅游地国家的就业状况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对劳动力的高容纳性特点,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可以从不同的工种、不同的部门吸纳劳动力,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7个就业机会。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可达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6亿人次以上,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左右,居民人均出游可达2次,旅游业总收入可达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这将为就业创造巨大的潜力。到2015年,中国旅游直接拉动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

  3、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文化输出的有效方式,是国家软实力对外展示平台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一个国家的人文、社会、历史等综合文化因子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主要内容。旅游产品的内涵即是对国家软实力的有效展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等深入发展,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开始产生广泛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发达的旅游业是输出国家文化、价值观和影响力的重要传播渠道,许多国家借助旅游文化活动,广泛吸引国家旅行者,通过不同层面的交流互动,扩大本国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在2011年世界旅游组织还将“旅游与各种文化高度耦合”作为年度主题,中国国家旅游局也将2011年的年度主题确定为“中华文化之旅”。随着,旅游业于科教、文娱、体育、会展等产业的结合,许多国家竞相把旅游产业提升到国策层面,进行长远规划。

  4、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各国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是旅游产业中不可再生的无价宝库。旅游产业对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旅游业的发展也就失去发展的根基。如:由于地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世界旅游胜地水城威尼斯、大堡礁、马尔代夫群岛等即将消失在水底,再如:由于人为的滥砍滥伐而即将消失的“生物学家的天堂”亚马逊热带雨林等。这些旅游胜地的消失和破环不但对当地的旅游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保护自然资源既是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也是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的保护。其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已经在各国政府进行区域性旅游开发时得到了落实。目前,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中生态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者热捧的对象。

  五、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近况

  前面谈到旅游行业发展中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出其发展的轨迹与各地城市化的密切关系。人们就是因为有了城市生活方式才有了旅游需求。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城市化发展的多样性。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有着近6000多年的历史,600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进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首次使用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其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陆续发表了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自此,中国的“城市化建设”逐渐被“城镇化建设“所代替。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项重大国策。按照2014年3月16日中国国务院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称,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13年我国城市化率为53.7%。【说明:2012年全国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有35.29%,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跟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相差大概17个百分点。这17个百分点则包含了没有完全市民化的人群。若按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平均为40%推算,中国真实的完全城镇化率只有42.2%,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0.4个百分点。这表明,按照市民化的标准,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大约被高估了10个百分点左右】。(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2013年《城市蓝皮书》)。因此,我国城镇化建设项目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图表 6  2005-2013年我国城市化率增长情况

  图片7.png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人口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口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在近30余年的时间里发展非常迅猛。这和我们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成就之一是大大改善了我国居民的住房条件,为广大青年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提供了基础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增长超过5倍。

  图表 7  1980-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情况

  图片8.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我国城镇化建设虽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是实践证明城镇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健康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能够创造足够多的就业岗位、良好的人居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因此,我国城镇化建设必须走科学、理性的道路,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稳步推进。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大规模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今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都有着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意识到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城镇化建设规划单调统一,缺乏区域特色和文化个性

  在一些二、三线城市郊区的城镇化建设中,规划设计者往往只从原有城市格局出发,将区位功能化放在首位,忽略了当地乡村文化、传统以及农业特色经济发展和村民劳作习惯等因素。而这些元素是当地未来经济发展、人文教育资源不可或缺的基础。而这种忽略带来的只是千篇一律的西式高楼、毫无特色的市集和到处复制的相同街道。让人一时无法识别自己身处在异乡还是故里。这是中国城镇化最为突出的尴尬局面。

  如果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多一些关注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那么在祥和安居、永续发展的理念下,结合有效地挖掘和整理,势必可实现具有当地人文特色的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一起勾画出的集商住、购物、休闲、历史人文景观、自然风景、特色工艺品和特色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种植基地等为一体的“美丽村镇”。

  2、在规划设计中对自然景观和资源的利用、开发的环保意识不足

  我国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市郊和附近乡村,都有较好地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存和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当地民众而言是习以为常的生活附件,但对长期生活在城市、只有短期休息日的人们来说可能处处都是景色、件件都是稀奇,连乡村随处可呼吸的空气都是宝贝。

  因此,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规划设计者们不能单一的考虑当地的工业发展产业配套需求,把放在家门口的无烟、无污染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功能要件随便处理掉了。这种所谓“工业经济挂帅”、过分强调工业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理念,势必带来先建设、先污染、后调整、后治理的恶果。其实,在欧洲一下国家和地区已经基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纯工业经济结构的概念了,休闲、旅游在后工业时代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是这些地区的赖以生存产业支柱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居民去欧洲旅游人数急剧增加,国内入境游客逐年减少的原因之一。

  经验告诉我们,在我们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将可用旅游资源提前进行规划利用,避免无序开发和破环。既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运动、人文教育的需求的基础上,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当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镇化建设之间互补性认识不强

  我国近十余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建设,使得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土地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很多地方在进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单一追求城市开发的经济效益,使得一些地方,城镇化建设成了“房地产”开发,土地经济成为当地的支柱经济。这样一来,使得一些地方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古建民居等被认为的破环,而通过土地转让、房屋拆迁而获得补偿款的当地农民由于没有工业生产技能,在挥霍掉补偿款后即变成了“无业游民”。

  随着上述现象的出现,社会矛盾也凸显,原有的二元城乡结构问题并没有通过城镇化解决,反而加剧。如:2014年10月14日发生在云南的由于土地强征一事与施工方对峙,并爆发冲突造成8死亡18人受伤的事件。

  因此,简单的拆迁并村和粗放的工业化不能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流。必须树立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开发的理念,在城镇化建设规划初期就要实现全面的城乡资源统筹,把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和产业结合配套进行有效整合,使得宜居、宜生活、宜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得到推广。同时把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原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吸引外来旅客,实现经济创收的旅游产业基础。

  六、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启示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代小”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为骨干,以重点镇为基础的设施共享、产业联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城镇体系。

  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在城镇化建设的初期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认识到:

  1、做好区域布局,兼顾城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回归建筑设计本源

  城镇化建设不是一味的将现有城市周边的农村全部拆迁、将村与村进行兼并、将农田建上高楼大厦,这种片面的理解城镇化建设是对乡村文化的彻底破环。乡村自古以来是和城市伴生的,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功能性是城市无法替代。因此,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初期规划设计阶段就有做好城乡布局,不能一味地将城市摊大,而要充分的发挥乡村的自然、人文资源合理地融合到现代城市建筑理念当中去,尊重农村农业发展的规律,将它们的民族遗产不可再生性,潜在的旅游资源合理存在性和传统农业循环经济载体的功能性有效的结合起来,在遵循“时代性、地域性、大众性和经济性”的建筑原则基础上回归建筑设计的本源。

  例如:三亚南田温泉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到海南省三亚市的城市定位的同时,结合藤桥镇温泉生态资源所处的地理位置(此地至三亚市藤桥镇2.5公里),由广州珠江实业集团计划将其开发成以温泉度假为主,兼有体育训练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多功能的综合度假区。

  QQ图片20180109142838.jpg

  该度假区遵循岭南建筑学派活态空间的创作思想,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不固陈守旧,结合海南岛地域,黎族、苗族“岛派”文化的特点,进行再创造。

  QQ图片20180109142848.jpg

  根据该项目设计师王河博士的规划总则,我们看到他尊重自然、尊重传统的和谐设计思想和现代的科学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

  (1)充分遵照三亚南田温泉热带风情旅游城总体规划及三亚南田温泉热带风情旅游城首期开发用地控制性详规,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控制性详规做进一步深入、补充、完善工作。

  图片101.png

  (2)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投资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开发进行统筹兼顾的综合安排。

  (3)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地域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为了更好地维护南田地区固有的生态规律,规划对本地区典型而脆弱的生态区域采取了维护措施,即根据其现状存在划出特定的维育区,主要规划了专门的椰林维育区、稻田维育区和湿地维育区。

  (4)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QQ图片20180109143152.jpg

  (5)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QQ图片20180109143411.jpg

  类似三亚南田温泉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作较高的参考价值。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乡统筹、合理规划,将乡村自然、人文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需要相结合”,不简单的将农村、农地和农民与城市捆绑在一起,而是将农村、农地和农民等区位要素进行城市化塑造,在保留原始农耕文化的同时将其重新赋予现代商业文明所需要的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

  2、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信

  近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西方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带了极大的冲击,建筑行业尤为明显。特别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的西式建筑充斥其中。这些“欧陆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维多利亚风格、地中海风格和英伦风格”等大量出现在中国各级城市中,有些还成为标志性建筑。此类建筑设计文化的西化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带来很多的影响。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成果的综合体现。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原生文明的存在是民族身份识别的重要标志。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其建筑文化与民族精神有着紧密联系。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有着其自有的“天人合一”文化内涵,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这种科学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文化是我国建筑文化的精髓。

  QQ图片20180109143641.jpg

  从都国际峰会酒店(之一)

  (现代功能性酒店建筑,借鉴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艺术风格和形制,层次分明,等级有序,符合礼仪。从每座建筑的屋顶和宽广的岭南庭院式设计可以深深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及古帝王时代的浪漫气息。)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强大的经济实力,使我们重新获得了民族自信,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已经是当代中国政府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学习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同时,回归中国建筑文化是现代建筑师的责任。

  QQ图片20180109143423.png

  从都国际峰会酒店(之二)

  QQ图片20180109144001.jpg

  从都国际峰会酒店(之三)

  例如:广州亚运城村长院的规划设计,大量的运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如:把中国传统牌坊、照壁、石狮、石鼓、青花瓷缸、屏风、宫灯、明清家具、楹联等元素科学地运用在整个村长院的建筑之中。

  1

  广州亚运城村长院(之一)

  同时考虑到村长院作为国际外交会见场地,其应照顾到亚运会各民族的不同审美观和情趣和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与传统的特点,设计师把现代建筑的功能化需求进行来科学的安排。既满足了贵宾接待所需要的尊贵、典雅、舒适的效果又恰到好处的把岭南建筑特有的砖雕、石刻雕、木雕、彩画、陶塑、灰塑、瓷贴、铜铁、玻璃饰件等岭南特色装修工艺融入其中。

  2

  广州亚运城村长院(之二)

  23

  广州亚运城村长院(之三)

  广州亚运城的村长院是一个完美的乡村古建与现代建筑群的融合范例。给我们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思考空间。即在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发挥现代建筑所需要的功能。因此,避免盲目的崇洋,活化古老传统民居方面是有可为的。此类建筑将在满足人居要求的同时,可成为很好的旅游景点资源。

  3、尊重自然规律,将环保意识融入建筑规划中去,坚持绿色生活原则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出现了大量野蛮式开发、粗放式利用的事件。此类事件的出现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灾难。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城市原有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迁向农村;城市在自我扩张中把大量的地产项目树立田间地头,造成原有自然环境优美的村庄周围出现大量的混泥土垃圾;以及出现沥青马路在田间、泥土飞扬通村里的现象。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想杜绝这样的现象出现,就必须遵循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把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的思想放在首位,使得城市成为绿色生活的载体,成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摇篮。

  6

  南海西岸中旅养生谷(都市情怀之风)之一

  64

  南海西岸中旅养生谷(都市情怀之风)之二

  建筑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城镇设计到建筑施工以及建筑使用过程中,都应当顺应自然气候、地理和水系的特征,从生态保育入手,统筹集约利用当地资源,走出一条智能、绿色、低碳等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24

  例如:广州地区的上莲塘、下莲塘村在增城市的东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迁,风景秀美,民风淳朴,历史遗存丰富而鲜活,建筑民居、民俗生态及乡土文化保留了从明清时期到现代完整的历史线索。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庙宇、戏台和牌坊。一年四季,农民们都有自己的节庆与民俗庆典,这是和自然相通的旋律。

  依照国家政策和增城市政府发展纲要,莲塘村将进行“莲塘春色景区”规划建设。按照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河老师的规划,首先是在确保农民增收和改善人居条件的前提下,做到保护基本农田,保证集体用地规模不变,结合岭南风情改造村屋;其次发展旅游、商贸、农家乐产业,构建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与环境和谐发展 “美丽乡村”新景象。

  14

  广州莲塘村改造(之一)

  同时作为莲塘村改造的配套工程——莲塘春色稻田酒店的设计,更是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尊重环境、绿色生活的思想,平和、宁静的稻田赋予了酒店休闲、自然、亲切的氛围,采用岭南热带风格的建筑屋顶形式,在立面上反映岭南地区特色和民居情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跃然呈现。

  55

  广州莲塘村改造(之二)

  莲塘村改造建设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在城镇化建设中成功转型的案例。真正做到没有通过拆迁并村即完成了纯农业社区向城市配套服务业转型的新兴城乡建设格局。合理利用的农村资源,有效转化为新兴休闲旅游服务资源,实现了农民、农村产业升级改造的过程。值得借鉴和学习。

  4、将旅游资源建设配置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规划设计的集成功能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过程其实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否与该区域的政府决策和规划设计者有着极大的关系。虽然说市场竞争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一个政策指导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另外,城市和城市之间,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都存在着资源竞争关系,因此在中国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当中,规划设计者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有效调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历史责任要求下,要对建设区域内的人、业、钱、地、房等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和认证,做出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真正通过有效的配置和集成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图表 8  2012年我国城镇基本生活资源配置情况及2020年目标

  QQ图片20180109142614.png

  资料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报告2014-2020年

  现代城市发展,旅游产业配套已经是不可忽略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资源的配置,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表》(GB/T18972-2003)所列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可将资源评价分为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度、规模丰度及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和使用范围、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等8个评价因子,总分以100分计。评出总分在90分以上者为五级旅游资源,75-89分为四级旅游资源,60-74分为三级旅游资源,45-59分为二级景点,30-44分为一级旅游资源。其中,五级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按照这个评价体系,在我们进行城镇化建设当中,任何城市都可以利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建设、规划设计符合当地人文价值的、可实行经济效益的旅游产业基地。同时,结合上述的2020年我国城镇人居生活资源配置标准,所有相关设计人员,都应该坚持做到将两类资源集成配置,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持续利用全面的设计理念,达到政府对城镇化建设所提出的“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代小”要求。

  例如:由广州大学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河先生设计的“佛山三水奥特莱斯(骑楼空间的活化)”城市商业区。项目位于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占地3000多亩,形成奥特莱斯将购物中心区、休闲娱乐区、居住区,为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24

  佛山三水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之一)

  项目秉持构建“绿色生活圈”的理念,营造一个面向未来的新城市中心和绿色生活圈。建筑设计除了契合奥特莱斯欧洲风情小镇的风格,还融入了适当的岭南元素,强调清新轻快的格调,体现的是人类对未来的生活空间的追求与态度——随性、秩序,简单、丰富。

  14

  佛山三水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之二)

  5、强化城市文化定位,将城市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进行有效融合

  城镇化建设过程是城市成长的过程。像一个孩子长身体、积累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存环境和家长、老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城镇化建设规划设计者们同样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定位、城市的文化价值取向、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

  其中,城市的文化定位尤其重要。芒福德认为: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城市的建筑和形态规划、建筑的穹顶和塔楼、宽广的大街和庭院,都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概念。他强调城市规划的主导思想应重视各种人文因素,从而确定城市设计的方向。

  例如:具有千年陶瓷文化历史的景德镇,自宋元开始就被定位为“瓷都”,所谓“天下窑火已熄灭,唯有景德独旺盛”。但是,改革开发后,传统制瓷业的经济龙头地位逐渐被电子、汽车等制造业强势取代,当地政府开始通过关、停、并、转等形式使得原有一些知名的陶瓷企业逐步推出历史舞台,从而使得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陷入谷底。同时,在近十余年的城镇化建设当中,为了房地产的发展,当地政府把许多有历史沉淀的建筑遗迹彻底拆掉或者弃之不顾,使城市文化空心化现象出现。例如:在胜利路的改造中,像祥吉弄、老当铺弄、新当铺弄等具有500年历史的民居被废弃,而在街面却以仿古建筑充次其外,实在可惜。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当地又开始以一些仿古建筑来弥补去城市建设的规划缺失,实则是得不偿失。

  因此,城镇化建设必须斧正城市的定位,强化文化的主体性,挖掘城市的人文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设计。同时,要做好文化再创造的现实规划。文化再创造就是文化创意、创新,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艺术、现代建筑进行结合,形成新的地域文化体系以满足现代城市人群的生产、生活要求。

  例如:像美国纽约的“SOHO”区、北京的“798”、 广州的小洲村艺术区等,都是一批艺术家与设计师在原本无人居住的废弃工业厂房区开始自由的现代艺术创作,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升级。

  9

  美国纽约SOHO商业区

  65

  中国北京798艺术区

  77

  中国广州小洲村艺术区

  再如:王河先生主持设计的广州美食园。2010年广州利用亚运盛会契机,打造美食广州的城市名片。荔湾发掘传统饮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广州美食园建设,打造汇聚广州传统美食的大型美食中心和旅游消费热点,使百年食街旧貌换新颜,焕发出西关传统美食的魅力。

  泮塘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西路、荔湾湖公园以及泮塘路、泮塘五约一带。作为广州的老城区,保留了广州许多文化遗迹(如:文塔、仁威庙、泮溪酒家、西关大屋等)、地道美食、秀丽公园,在此进行城市改造需要对岭南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有着较为深刻地认识,岭南建筑学派的新领军人物-----王河老师将两者关系通过建筑设计进行巧妙的融合,使得传统街市有了新的生命。经过改造后的广州美食园已经成为广州老西关新地标,可谓“中国美食在广州,广州美食在泮塘” 。

  432

  广州美食园(百年老食街旧貌新颜)之一

  期他

  广州美食园(百年老食街旧貌新颜)之二

  65

  广州美食园(百年老食街旧貌新颜)之三

  2天

  广州美食园(百年老食街旧貌新颜)之四

  原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厉无畏所过“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现代经济增长双引擎,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主要手段,前者是硬实力产业,后者是软实力产业”。旅游产业逐步进入软要素驱动阶段,不但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随着文化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更富于创新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此类产业的规划进行合理配置。

  七、总结

  通过上述对世界旅游产业的分析,结合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要想缓解我国旅游产业逆差的问题和改善国内旅游发展不均衡态势,必须从旅游产业的规划建设入手,全面的、系统的将旅游产业规划与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应用建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美学、经济学等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旅游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始着手确定区域性旅游资源和所在地城镇建设功能规划发展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科学地划分旅游景区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居民休闲生活的可利用等级,统筹确定整体开发强度、限定游览区域、使用生态材料、控制环境风险等。同时,对旅游区内的旅游设施的风格、布局选址、规模和材料的选择等尽可能地融入所在地人居文化中去,实施就近取材、就地取材的模式,最终形成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景式“生活式旅游、旅游式生活”的新型旅游格局。对城镇化建设者而言同样要坚守“与城市共存、与自然共生,和谐发展、绿色生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杜一力,《旅游业者之变》,中国旅游报,2014年;

  (2)《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2013年;

  (3)韩永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作家网,2009年;

  (4)刘文海,《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启迪》,中国市场,2012年;

  (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6)《城市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

  (7)王河,《岭南建筑新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8)王河,《岭南建筑学派》,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年;

  (9)【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上一篇:【旅游回暖】他来了、她来了,你熟悉的丽江回来了!
下一篇:全域旅游研学时 “三疑三探”描华章——2019中国·南阳(西峡)研学旅行大会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