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俨然是本南京“诗意旅游地图”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提及南京的美食,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是一本袁枚的《随园食单》。然而在袁枚之前,显然已有人对南京的饮食文化痴迷,并著于笔下,那就是吴敬梓成书于南京的《儒林外史》。然而,过多关注于其“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的头衔,很多人却忽略了吴敬梓笔下的南京风物与诗意。

  对于这部南京传世名著,曾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解读。近日,在南京市全民阅读办与“书香南京”、紫金山新闻联合开展的“共读南京”线上阅读会中,记者再次跟着这本200多年前的“南京旅游地图”去云游南京的一物一景、美食风俗。

  

  三山街吃板鸭请客四样有讲究

  相对于其他传世名著来说,《儒林外史》显然热度略低。但诸多文人学者都会其有很高的评价,此次导读嘉宾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冯保善就坦言:“鲁迅曾经感慨它的伟大,在其学术经典《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儒林外史》给予高度评价。”

  但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南京风物同样吸引人。

  虽然不生在南京,但是多次经过南京,徘徊在秦淮河畔、钟山脚下,让吴敬梓爱上了南京,33岁更毅然举家移居南京,住在秦淮河南岸、桃叶古渡北侧的秦淮水亭一带。多年的南京生活,让吴敬梓对这里的风俗人情烂熟于胸,于是在小说行文叙事中广泛征引,内容涵盖了娱乐、赠礼、婚嫁、饮食、祭祀、房屋租赁等诸多方面,成为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显然,吴敬梓对于南京的家常菜如数家珍:“走堂的叠着指头数道:肘子、鸭子、黄闷鱼、醉白鱼、杂烩、单鸡、白切肚子、生煼肉、京煼肉、煼肉片、煎肉圆、闷青鱼、煮鲢头,还有便碟白切肉”。

  三山街的酒楼,吴敬梓常挂在口边:“当下三人会丁菜钱,一同出来,到三山街一个大酒楼上,萧金铉首席,季恬逸对坐,诸葛天申主位。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先把鱼和板鸭拿来吃酒,留着肘子。再做三分银子汤,带饭上来。”吃完一轮还有点心,“传杯换盏,吃到午后,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当然,若是在家请客吃饭,至少得“买一只板鸭和几斤肉,再买一尾鱼来”,“做个四样才好”。

  别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在吴敬梓笔下200多年前南京人就有了夜宵的习惯,“季恬逸出去了一会,带着一个走堂的,捧着四壶酒,四个碟子来:一碟香肠,一碟盐水虾,一碟水鸡腿,一碟海蜇,摆在桌上。”

  是不是看着不同的菜式,垂涎欲滴。

  喝

  谈业务、调解矛盾都在茶局中完成

  菜谱虽然丰富,但是显然并非当时南京城中人人都吃得起,如今很多菜式与酒楼也早已不知踪迹。但是吴敬梓笔下南京人的“吃茶”却是现在很多人都可以尝一尝的。

  吴敬梓笔下,南京是个喝茶的好地方,“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南京人有吃茶食的风俗,这在《外史》中也有所体现,一般的茶食有烧饼、茯苓糕,招待贵客时可以用蜜橙糕、核桃酥。

  不过显然,南京人“吃茶”并不是简简单单吃而已,“那个时代,茶馆里可以谈业务。”书中第二十五回戏子鲍文卿在鼓楼坡上,遇着修补乐器的倪老爹,于是邀请他“在茶馆坐坐”,“当下两人进了茶馆坐下,拿了一壶茶来吃着。”茶馆也是兄弟之间交往议事的地方,甚至还担起了调解社会矛盾的功能。第五十四回里,小说人物陈和甫的儿子与同行丁言志“两个人说戗了,揪着领子,一顿乱打”。正遇见陈木南路过,陈木南则出面劝和,“我和你两位吃杯茶,和和事,下回不必再吵了”,领着二人便去了桥头间壁一个小茶馆里吃茶去了。

  茶馆,显然成为南京人一个交际的场所,“吃茶”也成为一个带有更多功能的社交礼仪。且跟着吴敬梓先给自己在家泡杯茶学习学习。

  景

  跟着小说南京山湖河景都在诗意中看遍

  除了吃与喝,吴敬梓将南京的一景一物都融入了小说之中。虽然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都在小说中有提及,但是对于当地的景色都是寥寥几笔而过,只有南京,自然景观、山川形胜,让人看见了一座诗意的南京城。

  画船箫鼓不绝的秦淮河、碧瓦朱甍的古寺新庙、随处可见的茶社酒楼、繁华拥挤的聚宝门,对于南京的每一条河与湖,吴敬梓更是不吝笔墨。

  “这湖是个极宽阔的地方,和西湖也差不多大。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每年出几千石。湖内七十二只打鱼船,南京满城每早卖的都是这湖鱼。湖中间五座大洲,中间洲上一所大花园。园里合抱的老树,梅花、桃、李、芭、桂、菊,四时不断的花。又有一园的竹子,有数万竿。“在吴敬梓看来,玄武湖的湖光山色,犹如仙境。

  莫愁湖则带了些人气,“诸名士看这湖亭时,轩窗四起,一转都是湖水围绕,微微有点薰风,吹得波纹如彀。亭子外一条板桥,戏子装扮了进来,都从这桥上过。”

  秦淮河则每季不同景。“南京城里,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渐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有下掉了楼子,换上凉蓬,撑了进来。船舱中间,放着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沙壶,极细的成窑、宣窑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游船的备了酒和肴馔到这河里来游,就是走路的人,也买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着河里,上下明亮。自文德桥至利涉桥、东水关,夜夜笙歌不绝。又有那些游人买了水老鼠花在河里放。那水花直站在河里,放出来,就和一树梨花一般,每夜直到四更时才歇。转眼长夏已过,又是新秋,清风戒寒,那秦淮河另是一番景致。”

  清凉山、雨花台……在吴敬梓的笔下,组成了一幅“六朝烟水气”,跟着小说中的景点一路打卡,都是诗意。

  人

  奇人轶事构成南京城的风俗画卷

  领略一城的韵味,有景,自然少不了人。《儒林外史》之中,吴敬梓除了范进、匡超人、杜少卿之外,用了幽默喜剧的讽刺手法,描写了200多个人物,其中自然少不了南京城中的名人,甚至市井奇人。

  冯保善举例:“画画的盖宽,嫌亲戚本家有钱的人俗气,不与他们交往。同一些喜爱作诗、画画的人在一起,留他们‘吃酒吃饭,说也有,笑也有’。遇到他们缺钱,便‘几百几十拿与人用’。后落入困顿,在一个僻净巷内,寻了两间房子开茶馆。清早起来,自己生火,烧着水,依旧坐在柜台里看诗、画画。”

  卖火纸筒子为业的王太,擅长下棋,让当时的“国手”都起身服输。

  更有“长于弹琴的荆元,五十多岁,在南京三山街开着一个裁缝铺,以做裁缝为职业。‘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馀下来功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在他自己看来,自己弹琴写诗,不为追求什么名分,只是性情喜欢;做生意与读书识字并无矛盾;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与自尊。”

  这些奇人与南京至今仍旧可寻的老地名相融合, 人文风俗、市井集市于一炉,堪称明清以来南京城的风俗画卷。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举报/反馈

上一篇:云南滇南14日大环线旅游攻略,西双版纳+元阳梯田+腾冲+大理南涧
下一篇:伊朗人法定结婚年龄为9岁,小学三年级就能成家,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