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密云让游客乐起来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当前,特色不足成为制约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北京作为超大型都市,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服务质量不高等待解难题。

  作为京郊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密云县致力于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从2011年开始,全县乡村游收入连续4年位居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首位。今年一季度,乡村游收入相当于周边3个区县的总和。密云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

  转观念:旅游业牵着农业“鼻子”走

  清新的空气、多彩的田园、精致的庭院,无不吸引着渴望放松身心的都市人。作为北京城的“后花园”,密云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早在上世纪90年代,民俗旅游点就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但低起点、低档次、散户型的发展模式也制约着乡村旅游向高端发展。

  石城镇石塘路村村民吴秀芬经营过农家乐,但没坚持多久。“起初,也算火过一阵儿。”但这两年,来她这儿的游客越来越少,只能关门。吴秀芬深有感触地说,虽说乡村旅游要打“农”牌,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愿望,但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已经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一说农家饭就是拌黄瓜、摊鸡蛋,游客哪能乐得起来。”吴秀芬说。

  密云县旅游委调研员郭成德分析,城里人起初对啥都觉得新鲜,农民“掂掂勺”“铺铺炕”就能挣到钱,但如今这种模式难以为继。“没有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满足其个性化需求,自然会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转变观念。游客喜欢看美景,农民就守着田园“种”美景。在司马台长城脚下,密云打造了紫海香堤香草艺术庄园。花开时节,庄园被浪漫的紫色花海覆盖。

  如今在密云,乡村旅游不再仅是农业的副产品,而是开始牵着农业的“鼻子”走。太师屯千亩人间花海、蔡家洼玫瑰情园、天葡庄园等一批都市型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迅速兴起,游客可以观光、可以采摘,甚至还可在村里认种一小片开心菜园,亲身感受从播种、浇水、锄草到收获的乐趣。

  饱了眼福,也少不了口福。近年来,密云利用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引导农民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食:荞麦峪村荞麦宴、石马峪村石锅宴、北白岩村四季鱼面春饼……一大批“隐姓埋名”的民间美食陆续被发掘,并成为当地民俗旅游的品牌,受到游客们的热捧。

  挖特色:“一村一品”引得客人纷纷来

  在金叵罗这个小村里,农民一直靠种谷子和侍弄樱桃树,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近两年来,该村在村书记伊书华的带领下,深挖本土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把目标客源市场定位在中高端家庭“亲子游”。

  村里成立了民俗旅游合作社,在挖掘该村“贡米”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合作社带领村民建立千亩小米种植基地,经营起了“开心农场”。记者采访当天,恰巧遇到金叵罗村创办的校外自然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正如火如荼地举行暑期夏令营系列活动,水枪战、篝火晚会、认养小动物等系列活动正在陆续开展。

  伊书华告诉记者:“市民非常喜欢来这里租种菜园和认领饲养小动物,享受当农场主的乐趣,去年一分地是1500元/年,今年涨到了2000元,我们实行全托管或半托管。”

  石城村村书记王坤告诉记者,村里的民俗游起步较早,却只停留在吃住上,缺乏特色,收益也不高。村民们一起琢磨,要在深挖鱼文化内涵上大胆突破。于是请来专业教师,传授村民鱼拓画技术,游客可以参观和体验,合作社还把鱼拓画装裱销售。到目前全村已接到国内外鱼拓画订单900多个。北京首个鱼拓画创作村,石城村有了自己的旅游特色标签。回头客比过去多了,农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

  “其实,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如何去挖掘,如何与市场做好对接,更好地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县旅游委主任郭生海对打造“一村一品”的旅游品牌有着自己的理解。

  北庄镇干峪沟村原本是一个地处深山、常住人口不足20人的小村落,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老宅子日渐破败。在外人看来,这个小村发展乡村旅游一无所长。

  没承想,这破旧不堪的闲置老宅院,却受到不少追求乡村宁静与纯朴的城里客的青睐。镇政府引入专业公司,成功打造“山里寒舍”高端乡村酒店,这里一下成为传统农家乐向高端乡村旅游转型的典范。

  2014年密云乡村旅游收入达到7亿元,70%的民俗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从事民俗接待走上了富裕路。

  提标准: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

  长期以来,民俗旅游农户各自为战,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标准,恶意竞争、卫生质量不达标等问题难以杜绝。

  王坤说,城里来的游客向往自然的山水和乡土的风情,但他们在起居等方面又保持城市人的生活习惯,由于接待标准不高,游客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如今,游客来密云乡村旅游,不仅能感受到田园牧歌的绿色风情,还能享受到高水平、高规格的“星级服务”。

  长城脚下的司马台村,乡间别墅错落有致。这里整个村庄就是一个酒店式度假村,各民俗户就好像是酒店的标准间,合作社成立的游客服务中心类似酒店前台,所有来村里的游客都先到合作社登记入住,然后由合作社根据各家各户的床位情况统一分配客流。全村民俗户的价格、床上用品、菜单等全部统一。

  这种模式让各民俗户之间没有了恶性竞争。自2013年运营以来,未出现一例游客投诉,未发生一起旅游安全事故。

  “‘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这是密云县率先提出的创新概念。”郭生海介绍说,目前密云通过93家旅游合作社对民俗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营销和管理。

  “别看我们这儿是农家院,床单被罩都是‘一客一换’,跟城里大宾馆里一个样!游客来了都特喜欢。”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于秀珍说。

  密云县旅游委副主任王征介绍,乡村旅游提升服务就是从一条床单开始的,政府统一采购免费发放,县里建立了专业的洗涤机构,并在全县设立20个中转站,为千余户民俗户统一洗涤配送床上用品。

  除了标准化、规范化、组织化,密云民俗旅游也步入了网络化时代,黑山寺、史庄子、干峪沟、古北口等12个村已经实现WiFi全覆盖,今年将再增加10个村。

  “有山有水有生态、有网有站有WiFi、淳朴民风加现代,游客来了还想来。”郭生海表示,伴随着密云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越来越多的特色民俗村成为市民假日出游的首选。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6日 10 版)

  旅游相关新闻:

   

上一篇:国际旅交会抚远展区浓缩“华夏东极”
下一篇:【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整合红色资源,江西瑞金打造旅游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