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走田象前进一路象北”!云南野象逛吃旅游团火遍世界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多国媒体报道:“中国野象群正成为国际明星”

  正在云南迁徙的野象群不光在国内出名了,还成了“国际明星”,“火”出了圈儿,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当地时间6月8日,美联社以“中国野象群正成为国际明星”为题,撰文讲述了此次野象群迁徙以及受欢迎的情况。

  美联社:中国野象群正成为国际明星

  报道称,现在全球的主要媒体都在记录这群野象从云南省西南部山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家到云南省会——昆明郊区,这段长达5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

  BBC:中国大象:象群跋涉500公里到达昆明

  《卫报》:中国野象群跋涉500公里后休息

  报道说,在推特和油管上到处都是它们各种滑稽可爱的视频片段,尤其是其中的两只小象。它们滑进灌溉渠,被年长的同伴拱上去的样子收获了很多人的喜爱,不少人对这一片段进行转发。而在中国的微博上,这些野象已经“火”了很多天。6月7日晚,这群野象睡觉的照片吸引了2万多条跟帖,获得了2亿的点击量。

  美联社紧接着介绍说,最初这批野象群中有16头野象,但有两头回了家,一头小象在前往昆明的途中出生。这15头野象被夜间监控摄像头拍到在城市街道上小跑,十几架无人机不停地从空中拍摄,而那些试图减少伤害、保护野象和人类的工作人员也远远地跟在后面。

  云南野象群在迁徙途中

  它们(野象)曾“突袭”农场,获取食物和水,也“参观”过一家汽车销售店,甚至还出现在一家养老院附近,它们还把鼻子伸进了房间,“害得”一位老人躲到了床底。

  报道说,截至6月8日,这批野象群仍然停留在昆明郊区,其中一头公象独自离开了象群。当地居民已被紧急疏散,相关地带实施临时交通管制,2吨的大象食物也都准备到位。

  此外,报道还说,在中国,野象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护,中国亚洲野象的数量稳步增加,农民和其他人在遇到大象时也尽可能远离。政府建议人们待在室内,不要使用鞭炮或其他方法试图吓走它们。

  “而究竟是什么促使它们踏上这段史诗般的旅程,至今是个谜,”美联社说,野象容易被玉米、热带水果等农作物吸引。还有很多人猜测,它们的领头象可能只是迷失了方向。

  “它们想去周游世界。”

  “大象一家人也想在地球上漫步,去度假,欣赏风景……”

  “成吨的可爱。”

  “在其他地方,它们会因为数量过多而被淘汰。幸运的是,它们在中国被列为濒危物种。大象有巨大的胃口,维持它们的生活需要高昂的开支。幸运的是,中国地方政府补偿了农民,否则它们会剥夺人们赖以生存的生计。”

  “它们正在进行史诗般的探索,好运。”

  “进击的巨象。”

  “太有趣了!我想知道它们要去哪里,为什么要迁徙?”

  近一周来,多家外媒对野象群的情况进行报道。日本朝日电视台、富士电视台、TBS电视台等媒体更是派出在华记者团队迅速奔赴云南,跟踪报道 “云南北上象群”。TBS电视台上周就在热门节目中用了近30分钟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

  野象北迁 网友调侃大象聪明:只要走在路上,食物就自动出现……

  原标题:西方主流媒体集体围观“大象去哪儿” 这波报道和评论都相当“稳”

  要说最近最出圈的是谁?无疑就是这群走累了乖乖睡着的大象。

  它们从故乡云南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徒步500多公里,在高速上散步,进了村,在街上闲晃,在水塘泡澡,又闯进村民家吃面条、喝烤酒……接近城区的40多天里,它们破坏了842亩农田,造成了680万元的经济损失。

  截至6月7日16时50分,象群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小范围原地休息徘徊,暂停迁移。据地面追踪监测人员报告,离群的1头公象,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直线距离约4公里,人象平安。夕阳乡持续雷雨天气,现场指挥部同时对两个点位开展监测布防,监测追踪难度加大。

  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要求加强现场监测,掌握象群和离群独象动向,深入分析,审慎研判。现场指挥部勘察象群周边地理环境和村庄详细信息,同时派出多个监测追踪团队,并协调省森林消防总队继续增派8人,支援开展无人机监测,空地结合对象群开展24小时不间断监测,对离群独象活动轨迹开展地面追踪,掌握最新动向。

  云南野象群暂停迁徙 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

  它们途经之地,人们又激动又害怕,还得躲着它们,腾出住宅和农田,生怕吓坏了人家!

  一路上,它们大摇大摆四处晃荡,到处淘气。每天都有亿万网友在围观,网友们说,每天打开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它们到哪里了。

  这群爱惹事的大象,不小心就火“出了圈”,成了国际新闻。

  中国“野象旅行团”吸引了CNN、BBC、美联社、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卫报、天空新闻网、路透社、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这个国家已经被15头亚洲象的家庭惊呆了,一群大象在中国漫游了300英里。他们认为,这是大象保护取得的成就。“经过20年的保护,西双版纳和两个邻近地区的野生大象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达到300头左右。”

  BBC在6月4日、6月2日连发三篇关于中国大象的报道。

  此外,“野象旅行团”还火到了难得看到大象的日本。日本媒体这次的报道阵仗非常大,全程报道了大象的迁徙路径,也给中国南方的地理风貌做了一波宣传。而中国对动物保护的态度、为保护动物做出的努力,也给日本留下深刻印象。一支由360人、76辆汽车和9架无人机组成的工作队追踪大象行踪,也让日本网友震惊。“只不过是监控几头大象,就出动了9架无人机!”

  近一周以来,日本朝日电视台、富士电视台、TBS电视台(以下简称“朝日”、“富士”和“TBS”)等媒体派出在华记者团队迅速奔赴云南,跟踪报道备受瞩目的“云南北上象群”。

  TBS在用“大都市”一词来形容昆明,人口698万,位于海拔1900米的高原,是四季绿色不断的春城,也是日本女子马拉松队员的集训地。

  朝日记者北里纯一也在昆明街头发现了“大象绿植”,这样有特色的造型意味着当地与大象间长久以来的“缘分”。

  随后,TBS的镜头对准了被大象拱变形了的当地村民家的大门,而朝日的记者北里纯一则直接站在被象群踩成水泥渣的路面上进行解说。象群的“破坏力”十足,一位日本网友幽默地称之为“进击的巨象”。

  日本媒体记者一路追随象群,介绍起了当地概况和动物保护措施。朝日电视台上周就在热门节目中用了近30分钟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直至6月6日依然在持续跟踪象群状况。

  日媒的镜头里,也不经意间展现了一个很多日本人不太熟悉的真实中国。保护居民远离危险区的警察十分礼貌亲切,受访的年轻人也都大方、自信。据富士电视台5日报道,镜头中的执勤警察对当地司机先敬礼后询问,当检查到记者所乘车辆时,执勤警察也面带微笑地向司机解释着暂时无法通行的状况,还亲切地问道“你们是来看大象的吧?”

  其他国际媒体也对云南北迁象群进行了关注。

  一些媒体用诙谐的语言细致描述了象群造访城市的场面。报道还关注了当地政府为保护民众安全、引导象群平安通过而采取的措施。

  半岛电视台记者在节目中称,我们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当地政府在象群行进的路上设立了这样的检查站,数百名警察执勤,保证围观人群远离象群。当地政府担心人距离象群太近对人和大象都会构成威胁。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节目则讨论了如何安全地引导象群,为了这个目的,道路被卡车封堵以便引导象群,人们还尝试用食物引诱,大象喜欢玉米但是不理睬菠萝。

  野象北迁也引爆了网络。

  有网友幽默地说:“亚洲象太聪明了。它们知道只要走在铺设好的马路上,食物就会奇迹般地自动出现。”

  “一个15头大象的旅行团正在云南从南到北旅游呢。云南旅游好棒啊,大象们也在云南旅游了。”

  “象群的头领一定是个新手,忘了回家的路了。”

  “好可爱的大象,希望它们尽快找到栖息地。”

  还有网友给当地政府想各种办法安全引导野象的做法点赞。

  “大象知道中国是个好国家。”

  “能够采取措施让迁徙象群远离居民区,真不错。”

  “中国人太棒了。这要是在英国,可能大象一离开保护区警察就会把它们射杀了。”

  “感谢中国没有伤害它们。”

  云南亚洲象群朝西南方向迂回迁移,离群独象距离象群10公里

  记者从前方指挥部了解到,截至6月8日17时,云南北迁象群总体朝西南方向迂回迁移1.8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活动。离群独象移动至象群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10公里。目前人象平安。

  晋宁、易门指挥部密切监控象群动态,研判迁移路线,通过实施隔离围挡、道路管制等措施,继续引导向西南迁移。

  云南文旅厅:游客避免到象群所在区域旅游

  致广大来滇游客朋友们:

  近日,云南15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迁移,已经过多座城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截至6月6日16时50分,象群已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活动。

  云南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瑰丽的自然山水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更有“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之称。临近端午和暑假,我们热忱欢迎广大游客朋友们到云南旅游休闲,享受美好时光。同时我们注意到,近期大象的迁移活动已吸引部分游客、摄影爱好者等前往“围观”。为了您的安全,特此温馨提示:请关注象群活动线路,避免前往或途经象群所在区域旅游,服从交通管制,尽量选择安全线路出游。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陆生动物,在中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亚洲象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如果遇到亚洲象,不要恐慌,应及时避让、撤离,不要上前围观、聚集、驱赶、拍照,严防人象冲突事件发生。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1年6月8日

  云南象群躺地睡觉视频画面来了!小象醒后逃不出"重围"

  近日,对象群进行无人机监测的人员观测到罕见一幕:云南野象群暂停迁徙,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象群把小象保护得严严实实,小象醒后无法走出重围。

  大象,大象,“躺平”之后你们要去何方?

  一路“逛吃”迁徙的象群近来持续引发关注。

  很多人每天都在关注同样一个问题——今天大象到哪儿了?

  图为监测到的象群。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提供

  从一路北上,到总体向西迁移。7日消息显示,当日早上,象群陆续躺下睡觉。监测人员发现,即便躺着睡觉,象群对小象的保护也是严严实实,小象醒后自己都无法走出重围。

  如果从去年3月离开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算,象群已出游1年3个月,行程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有媒体称之为象群“罕见的向北迁徙”。

  对于大象来说,向北迁徙的确罕见。

  毕竟,从整体趋势看,在过去的几千年间,大象的迁徙路线大体是不断向南压缩的。

  回溯历史,大象的生存活动区域其实有着不小的变化。

  你或许很难想象,在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曾生存着为数不少的大象。

  自上世纪,安阳殷墟就出土了象骨、象牙以及带有象纹饰的器物。而殷墟甲骨刻辞中“获象”的记载也证实,商代在今天的中国北方的确有野象存在。

  《吕氏春秋》《孟子》《国语》《华阳国志》等古籍文献也显示,在历史上,黄河下游、淮水一带、长江流域,乃至四川等地,均有大象活动。

  图为6月3日在晋宁双河乡监测到的象群。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提供

  大象真的有可能在这些地区生活吗?

  首先,当时的北方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

  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气象学家竺可桢指出,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当时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

  同时,在距今几千年的商代,黄河下游人口密度远小于今天的人口密度,天然植被广布,大象完全可能在这一地域找到适合的栖息地。

  甚至于,有学者认为,河南一带古称“豫州”中的“豫”字,也和大象曾在此活跃关系密切。

  既然如此,今天野象的生存范围又为何南退至云南境内?

  其中原因,既有一定历史时期内气候的变化,也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有关。

  西周中期以降,北方气候渐转为干寒,在此生存的动植物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例如,《竹书纪年》就记载,公元前903年、公元前897年,长江支流汉水曾两次结冰。较之更北的黄河流域自然也备受影响。而这样跌至冰点的气温显然不适合野象生存。

  这种寒冷的情况在约一两百年后有了改观。春秋时的文献记载中,气候又和暖了起来。

  《左传》中提到,位于今天山东的鲁国出现了冬季无冰的情况。古文献显示,春秋时齐国国都临淄附近有亚热带植物竹林生长。

  也是在同一时期,《左传》中出现了楚人驱象作战的记录。显然,此时大象的活动范围依然可达江淮流域。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气候变暖了,目前的研究显示,象群却并未北返至黄河下游附近。有学者就认为,这与人类活动不无关系。西周中叶以后,气候变寒,加上人们的开发活动,造成中原地区生物植被的退化,才迫使象逐渐向南方迁徙。

  在此后的历史中,在气候反复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大象一路南迁。

  图为云南森林消防监测到的象群画面。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史籍文献中,不乏野象进入人类生活区域的记载,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应对闯入野象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史》记载,公元6世纪在南朝梁,有数百野象出现在今天安徽一带,到处寻找食物,“坏人室庐”。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则记述了这样的情况:在今天广东潮阳到惠州一带,有很多野象;当地人把象鼻当作一种美味,还人人“争食”。

  《宋史》中则有北宋初年,有象出现在今湖北一带,踩踏民田、食民苗稼一类的记录。而当时人的处理办法是将大象捕获。

  宋代以来,随着岭南地区冬半年多次出现冰雪、霜冻等寒冷现象,加之人类活动愈发频繁,象群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

  到明清之际,中国境内大象的活动范围已与今日大体相当。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时,大象曾被用于军事行动。有文献指出,吴三桂在被清朝封在云南为平西王后起兵反清;期间,吴三桂在北进湖南时使用了象军。

  和历史上应对闯入大象的方式不同,在此次应对云南野象迁徙过程中,几乎形成了全网追剧热潮,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千万不要伤害它们”“希望它们平安回家”……

  为保证“人象平安”,近日,相关工作人员还在沿途投喂象食,诱导象群向西、向南前进。

  图为6月4日在晋宁双河乡监测到的象群。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提供

  在此次“全民追象”中,“不伤害大象、人象和谐共处”已成为共识。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正从过去的敌对、利用,走向尊重与共生。

  “人类与野生动物该如何和谐共处?”“如何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或许在此次象群迁徙中,已经找到了答案。

  特稿 | 大象下山

  一场意外。一个由15头大象组成的大象家族从西双版纳的栖息地一路向北,这场迁徙始于2020年3月,在2021年5月底象群抵近昆明时,引起全国极大关注。

  这是亚洲象距离西双版纳之外的人们最近的时刻,从现实、认知到心理。然而,它们将去向何方,眼下是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问题。

  大象们真的来了

  玉溪市峨山县玉林村村民林祥伟留意到这群大象的时候,它们已经长途跋涉了一年多。5月25日,象群从临近的石屏县进到峨山县境内后,村里的氛围明显不一样了,微信上也不断接到社区和组上的通知,通报大象的方位。“离我们越来越近。”林祥伟说,大家心里挺慌的,都怕它到我们这里来。

  玉林村的水好,有做酒的传统,林祥伟自家就有一个做酒的小酒坊,他家附近还有一家玉林泉酒厂,规模更大。他看到新闻上有消息说大象闻到酒味,一定会过来,酒厂已经接到通知,要提前设防。

  5月27日晚,大象踏访了峨山县城外围的汽车销售、修理一条街,据说一个在店蹲守的销售经理在车里和大象对视,被吓得夺路而逃。

  5月28日,大象终于来了。早上林祥伟就接到村里通知,大象正在附近山上活动,让大家当天不要下地干活。傍晚6点多,林祥伟从县城幼儿园把女儿接回家里,父女俩在家里二楼的露台上张望时,一眼就看到了对面山上的象群。两人拿家里的望远镜观察了好一会儿,从前他和女儿都只在昆明的动物园里看到过大象,初次在自家附近见到,女儿还挺兴奋的。镜头里,两头大象慢悠悠地走着,只顾吃东西。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大象有了下山进村的意向。它们开始慢吞吞地往山下走,那是一个很陡的山坡,大象硕大的身躯竟然就那样下来了。山下就是酒厂,当时工人已经下班,门口拦上了卡车。象群从酒厂前走过,转悠了一会,继续向村里走来,穿过田埂,下到一片玉米地里大嚼起来,这片玉米地离林祥伟家只有20米左右。

  这时,林祥伟看到两辆洒水车从村里的小路上开过来,他后来听说,原准备一辆堵在酒厂过来的路口,一辆堵在进村的入口,结果刚开过来,司机就看到象已经来了。“司机马上把车停下来,拉开门就调头狂奔。”

  闯进家门的象群

  7点多的时候,大象暂时填饱了肚子,向村北边的金鸭村方向踱去,渐渐走远了。林祥伟一家人这才敢下楼做饭,因为心慌,这顿晚饭比往常简单不少,做得也紧张而匆忙。天黑了,大门口上方的太阳能灯自动亮起来,灯光在黑夜里显得特别白亮。

  9点多钟,一家人在院子里休息一会儿,准备进客厅看电视时,林祥伟多了个心,到大门前“瞄”了一眼。“象群又回来了!正在刚才那片玉米地里大吃。”林祥伟心里一个哆嗦,赶紧转身,把老老小小往楼上领,锁好房门。他怕灯太亮了,把大象引来,想去套个袋子,但又怕有动静,只好作罢。他的父亲想到狗还在院子里,冒险又下去,把它关进笼。狗可能听到了大象的声响,接连叫了几声。但十几分钟后,大象真来了的时候,它一声也不敢出了。

  大门是插上插销的,但大象轻轻松松就进来了,不知道是拉开了插销还是没插紧,后来看插销也没坏掉。大象先后来了4头,一头大的,3头亚成体的。最大的那头抬头闻了闻葡萄,可能嗅出了青涩的气味,又低头走了。它撞坏了厕所的门,又从正屋大门和廊柱间的狭小空间里挤过去,朝狗笼那边走,用尾巴勾下鸟笼,一脚踩扁,所幸笼里的八哥没被踩死,但也可能吓坏了,不敢飞了。

  大象在院子里转了半个小时左右,林祥伟一家人就站在露台上观望,其间他的父亲想拿手机拍照,发现太黑曾想开闪光灯,被林祥伟轻声呵止。

  发现没有食物,象群又慢慢踱了出去。林祥伟说,大象走路很轻,几乎听不到声音,但低沉的叫声很可怕。那天晚上,大象11点多才从村子又转向金鸭村方向,但深夜里一直能听到它们从远处山林传出的低沉叫声,女儿惴惴不安,久久不敢入睡。

  一次悄然的出走

  出走之前,“断鼻家族”时常在勐养子保护区里的公园“野象谷”附近活动,因为领头母象鼻子短了一截,象鼻无法弯曲,一些亚洲象监测员就喊它“断鼻”。西双版纳州大渡岗乡片区的监测员彭金福记得,他在2020年3月见过“断鼻”一次,当时远远地跟了几天,看着它们进了普洱市太阳河森林公园后,才通知下一个片区的监测员。

  中国的野生亚洲象目前的主要栖息地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三地,近年来象群迁徙比往常频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郭贤明说,亚洲象北迁是个整体趋势。1997年左右,就有一个5头象的家族迁到了普洱,那是第一次有群象进入普洱的地界,从此它们一直在那一带活动,后来西双版纳的象就逐渐北移,更多的象群进入普洱。不过它们总在普洱和西双版纳两地之间往返,一直没走太远。

  所以,“断鼻家族”最初的举动并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警觉。2020年7月,普洱市大开河村一位男村民醉酒后出门,不巧正撞上在菠萝地里的野象,意外身亡,当时还只有16头象的“断鼻家族”才正式进入监测员的视野。

  2020年12月,象群来到普洱市墨江县,在这里生下一头象宝宝,象群总数增加到17头。为了悉心照顾刚出生的宝宝,象群在墨江县逗留了5个月之久,直到2021年的4月16日,才继续北上,进入玉溪市元江县。这是玉溪市第一次记录到有大象入境。

  两头大象可能有所觉察,8天后返回墨江县。

  15头大象组成的象群意外地继续北上了。5月16日,它们到达了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人们观察到这群大象组成,分别是成年雌、雄大象,亚成体象,小象和不到半岁的幼象各3头。

  几乎象群所到之处,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不会再往前走了吧。”但“断鼻家族”似乎有着明确的方向,它们一路向北,以平均每天迁徙十几公里的速度,穿过石屏,抵达峨山,进入玉溪市红塔区。此时已是5月30日,“断鼻家族”已经成为沿途各级政府的心头大事,市(区)、县、乡、村各级政府严阵以待,动用林业、森林消防、特警等多个部门,拦堵通往村庄和城区的道路,无人机开始24小时实时监测,并向附近村庄预警通报。每天看看象群走到哪儿了,成为许多网友睁开眼就做的第一件事。

  村民的“预警”生活

  与象群北上路线中带着七分担忧、三分兴奋的人们相比,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村民心情完全不同。下山的大象已经困扰他们一二十年,辛勤劳作种出来的玉米、稻谷、香蕉等农作物,经常一夜之间被象群啃食殆尽。家中也偶有觅食或找盐的大象光顾,弄坏门窗、家具,吃光储备的粮食,大象踩死人的事件也偶有耳闻。2017年,当地政府出资为保护区附近的香烟箐村修了一道2.2米高的防护栏,自此大象没能再进村,但它们学会绕着围栏往山脊走,伸长鼻子去钩围栏里的玉米和芭蕉。

  当地想尽办法尽量减少人象冲突。在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汾,有亚洲象踪迹的村寨都配有监测员,村民们时常见到监测员骑着摩托车,带着无人机,到处监测大象。一旦发现踪迹,马上就会通过村民微信群发布消息。大渡岗乡勐满新寨的种粮大户李开会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每天发布的预警信息,当中包括:大象活动区域和头数,需做安全防范的村寨,以及偶遇野象时及早避让、不要围观驱赶拍照、夜间不要在窝棚留宿、不要进入野象活动区域等提醒。

  近一两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野生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的预警系统也不断升级,最新开发的预警系统前端设备有579台红外相机及181套智能广播、21台智能网络球型摄像机,涉及12个乡镇、38个村委会、115个村小组。安装在亚洲象出没区域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亚洲象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把相关的地理信息、亚洲象的分布情况及时回传云平台服务中心,并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将该信息直接发送到当地已经安装好的智能广播,把信息推送给村民。

  “从拍到亚洲象到信息发布,12秒就能完成一套预警。”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主任谭栩吉介绍。在大渡岗乡小丫头村,村民周向云指了指挂在路边水泥杆上的喇叭,说“一有大象,它就会叫”。

  除了村里的监测员,当地林业系统和保护区都还设有巡护员,勐养子保护区的巡护员董瑞说,他们除了监测大象动向,还包括提醒村民,比如屋前不要种芭蕉等大象爱吃的东西,如果养了狗,最好送走,因为大象听见狗叫一定会追来,而狗则有可能将危险引向主人。

  种群壮大向外扩张

  多名亚洲象研究专家表示,大象走出山林,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栖息地的变化有关。

  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还没有人亲眼看到过亚洲象,“中国到底有没有亚洲象”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直到1958年,才有人第一次看见亚洲象,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仍然生活在热带雨林中,没有走入人们的视野。

  大约在40多年前,大象才逐渐从西双版纳的密林中走出来,但只是偶尔一两头走到山脚下露个头。岩拉是1964年出生的,他印象中到40多岁才第一次见到大象,那时候地里种着稻谷,大象会下来吃。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在1999年来到西双版纳调查亚洲象时,一直找到中国边境,一头大象也没见到,后来只能通过走访村民来统计。

  亚洲象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同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后简称“公约”)附录Ⅰ物种,严禁国际贸易。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从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到亚洲象就地保护,从栖息地保护与管理到巡护与监测,从种源繁育基地建设到野外收容救护再到打击非法盗猎等,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这使得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数量明显增加,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数据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的146头、80年代的193头,发展到现在的300头左右。

  郭贤明说,当它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从野生动物的天性来说,就可能逐渐向外扩散,寻找一些新的适合它生长的环境。

  而由于近年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对森林火灾、砍伐等活动实施严格控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从1983年的88.90%增至2016年的97.02%。“越茂密的森林下方越空,由于阳光无法照射到地面,导致小灌木和野草无法生长。”郭贤明说,亚洲象爱吃的野芭蕉、棕叶芦等主要食物逐步减少,保护良好的天然森林反而成为亚洲象的劣等栖息地。而且森林面积虽然增加,但森林结构发生了变化,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耕地固定下来,种上了长期的经济作物,比如亚洲象不吃的橡胶与茶叶。

  与“断鼻家族”同期,另一象群也从勐养子保护区往西南方向迁徙,母象“烂耳朵”领着16头野象行进100来公里,途经景洪市勐罕镇,在5月23日,还闯入勐腊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逼近园区东部的作物保护与育种基地。

  “伴随着亚洲象种群的不断扩大,它向外扩散是随机的一个方向。”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亚洲象专家组成员张立说。

  大象将走向何方?

  “断鼻家族”已经在昆明市的南缘晋宁区活动了近10天之久,它们将走向何方,是一个谁也无法回答的难题。显然,它们已经给沿途的群众造成了一定损失,当地政府也耗费心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拦截——无人机24小时盘旋在空中,报告大象的位置,在关键路段投喂香蕉、玉米等食物,诱导象群转向,避免大象进入人口稠密的城区,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

  十几天中,北迁的象群也成为网络上的狂欢,甚至传播辐射到了海外,大象憨厚的萌态和一次次出乎意料的举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一名云南歌手特地为象群创作了一支网络歌曲,片尾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北戴河的缤纷夏日休闲之旅
下一篇:五一假期旅游攻略之厦门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