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执行秘书长傅迎春:山地贵州的“诗与远方”

栏目:旅游资讯  时间:2023-01-19
手机版

  

  近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执行秘书长、原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接受贵州日报天眼27°访谈“共论贵州美”专访,以下为专访原文。

  

  

  采访札记

  9月27日,是世界旅游日。一直想在今天推出一期体验和探寻‘美’和‘美’背后的东西,这就是旅行吧。

  旅行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新鲜体验。就算做了几十年旅游,说起身边的新事物、旅程中的新体验,傅迎春依旧兴奋。“这大概是旅游人的惯性吧,旅游的意义就是探寻‘美’和‘美’背后的东西,有价值的‘美’。除了新鲜感,审美也是旅游人必备的素养。”

  

  此前,从同行前辈口中了解到,这是一位对于旅游极具专业热情的老领导。而我也许可以从那张“迎春在贵州”的微信头像略窥一二。

  从20世纪90年代初回国,傅迎春的人生便与旅游连在了一起。他告诉我,贵州乃至中国的旅游业都是从入境旅游起步的,在通过外需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作为一种服务贸易登上了历史舞台,“创汇”成为那个年代的经济术语。

  但旅游并不仅仅是经济活动,或者消费现象。在文化与旅游部门合并之前,傅迎春早已在实践中确认了“诗与远方”的价值。他说:“在国际游客的眼中,贵州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是最强引力,我们的文化原来如此有价值。”或许正是这样的认知,贵州旅游始终遵循着在保护中开发,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生关系。

  

  盛装迎盛世 孙蓓红 摄

  “有人说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我说我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捍卫者。”这样的自我定义,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原贵州省旅游局局长卸任后,傅迎春受命担起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执行秘书长和贵州旅游协会会长的担子,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身到了贵州“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的实践中。

  我好奇他是如何一直保持着对旅游的热情,并享受这份责任。他想了想说,大概是长期凝结的职业思考习惯驱使吧。从过去贵州旅游业“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的理念,衍生出后来的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促进山地经济、造福山地民众”的宗旨,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旅游发展认知不断升华的过程。

  本期访谈,就让我们与傅迎春一起走进贵州的旅游发展变迁的过程,聊聊他心目中的大美贵州。

  寻美贵州

  发端于“国际市场”的贵州旅游

  天眼27°访谈

  作为贵州旅游的前辈,能否给我们梳理一下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脉络?

  傅迎春:贵州旅游业是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有其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事业向产业,低中端产业化向成熟产业化再向高质量产业化发展,这个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反映出不同阶段旅游经济的运行规律。

  20世纪80年代,贵州旅游尚未形成独立的运行体制,旅游经济结构还处于初始状态,有限的旅游活动基本属于外事接待性质,所谓事业接待型旅游。而从这之后的30多年数个“规划”周期,不难看见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清晰的发展轨迹,是贵州旅游业弥足珍贵的实践路径。

  

  黄果树大瀑布 徐俊 摄

  天眼27°访谈

  曾经听您说过,贵州旅游开始于国际(入境)旅游,这与其他省份有什么不同吗?是什么决定了最初的发展路径?

  傅迎春:贵州旅游初始阶段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个是入境旅游,一个是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贵州的团队旅游,或者说有组织旅游活动,起始于90年代的入境旅游,这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决定的,打开国门吸引外资、招徕游客,这两件事具有标志意义。当时,国家把旅游列入重要创汇行业,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阶段性战略,贵州由此迎来了入境旅游的首个机遇期。

  当机遇风口出现的时候,考验的是能否抓住它,用什么方法抓住它。我们立足省情采取了扬长避短、促销带动、以特取胜的策略,定义和细分了我们的目标市场,欧美、日韩、新马泰、港澳台陆续成为重点客源地。

  

  梵净山 李光 摄

  那么,贵州与这些市场联系起来有何原因呢?一来这些地方都是老牌旅游市场,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出游能力;二来贵州旅游资源的原真性正是他们向往的“诗与远方”;三来从营销策略上持续绑定和撬动这些市场,逐步显现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雏形。必须说一下,当时贵州的交通和接待设施都很落后,靠硬件吸引境外游客没有任何优势,我们是在坚持策略自信、资源自信、市场自信的定力下走过来的。

  需求是一盏明灯,游客是最好的老师。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标准往往颠覆我们的思维定式,他们教会了我们许多东西,包括如何考量旅游资源及其审美的内在价值,自然和人文环境对旅游意味着什么,旅游与民众福祉的关系等等。可见旅游从一开始就站在触摸新生事物的前沿,扮演着实践和传播新理念、新经验的角色,这是旅游人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旅游业希望所在。

  天眼27°访谈

  那么国际旅游拿什么打天下呢?在贵州,黔东南被认为是最早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它是靠什么“出圈”的呢?

  傅迎春:资源,我们有两张王牌,一个以原生态为特色的山地人文系统,一个以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景观系统,形成了旅游资源体系的两大支撑,是当时主打国际市场的核心资源。按照区域市场的出游规律,在地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祭祀、节庆、手工艺等等,构成了乡村旅游资源体系的鲜明特征,是境外游客定点追逐的目标。乡村文化体验尤其是深度体验类产品,特点是停留时间长,人均消费高,而欧美日是高端市场的代表,他们邂逅贵州有其必然的逻辑。

  

  苗家载歌载舞欢庆乔迁之喜 乔启明 摄

  你刚才讲“出圈”的问题,黔东南早期“出圈”有多种因素,除了资源、市场推广,外力的作用很关键。举个例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凯里见到一本厚厚的图册,是总部在法国的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编的,介绍了他们在全球18处列入保护圈的乡土文化遗产,凯里列入其中,是亚洲国家仅有的两处之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黔东南浓郁厚重的民族文化被呈现得十分精美,是书中最亮眼的部分,由此带来了它极强的传播力。去黔东南感受独一无二的文化成了许多境外游客一生的梦想。

  还有,时任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先生对贵州也十分钟情。他曾有四句赠言: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高度概括了贵州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世界最大旅游组织的负责人为贵州扬名海外功不可没。

  

  层层叠叠的梯田 王建设 摄

  天眼27°访谈

  您曾说,发展旅游业可以达到5个目的:“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

  傅迎春:可以说,“五个一方”是贵州旅游长期以来探索与实践的结论。贵州旅游有30多年的发展史,从初始到成熟,每个阶段的经验积累都是难能可贵的,只不过我们在经验基础上把内涵提炼出来,形成了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原则,被国内专家称之为“贵州模式”。为什么?我想不仅仅是确立了贵州特色旅游业的发展途径,同时揭示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五个一方”前两个意为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后三个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它们之间逻辑紧密,相互涵化,彰显了旅游发展的初心、使命和归宿。

  实践证明,这一理念完全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等思想理念。事实证明,贵州旅游业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屡创佳绩,底线思维就是关键之一,它给旅游提供了不竭动力并将延续下去。我为能够亲历这个实践过程感到欣慰。

  旅游是一种动态生活方式

  天眼27°访谈

  见证了贵州旅游从无到有,并一直对旅游满怀热情,您所追求的是什么呢?旅游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您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什么?

  傅迎春:为旅游者营造不同的旅游体验,使他们的旅行过程身心满足,是旅游服务的要义。为游客提供富有审美价值的旅游体验,是旅游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和必备的素养,当然也是我这个老旅游人一直以来的追求。

  追求是个学习、实践和塑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也是漫长的,我想自己的旅游观、价值观、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这个过程。刚才讲到审美,旅游源自自然与人文之美,旅游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涵盖旅游全要素,外延至旅游相关领域。审美意识、观念、能力决定能否为游客传播旅游之美,为他们提供更多高满意度消费品,创造更多高附加值旅游体验,假如我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很难指引旅游者去感受旅游的真正魅力,体会旅游的真正价值。因此,培养和提高审美素养一定是旅游从业者的必修课,把高质量发展旅游业提到新高度的今天,更应该成为从业者不懈的追求。

  

  公路修到布依寨 秦刚 摄

  回到你说的旅游方式。旅游是一种动态生活方式,时代进步不断改写传统的旅游思维,颠覆以往的出游取向,旅游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和彰显个性。

  有人想在回归自然中放松一下疲惫的心灵;有人想驾车一路领略美丽的“车窗风景”;有人想租间民宿,冲杯咖啡对着远山发呆;有人想一头扎进乡间寻觅那些余温尚存的文化;有人以莫大的勇气挑战各种各样的极限……新的认知告诉我们,旅游永远是新生活方式的筑梦者,如果让我站在游客角度选择一种旅游方式的话,那么彻底放松身心,舒适愉悦且能沉浸在审美体验状态的旅游会是种好的方式,说实话还真想去感觉一下。

  天眼27°访谈

  在不断地行业实践与市场磨合过程中,您认为贵州最美、最能够吸引游客抵达的是什么?

  傅迎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浓缩了贵州精华,旅游者向往之地。一般来说,游客选择目的地的动机与其品牌知名度成正比,自然景观像黄果树、梵净山、小七孔、万峰林、织金洞、赤水丹霞等老牌景区是常态化主流目的地。黔东南等少数民族活态文化聚集地,加上西江千户苗寨、丹寨万达小镇的兴起,遵义、镇远古城、青岩古镇的提质增效,使特色人文之旅保持常胜。季节性旅游品牌化打造已见端倪,六盘水滑雪、百里杜鹃、贵安樱花开始走红。在高速交通的推力下,绿色掩映中的新兴山地旅游业态应势而生,避暑旅游、温泉康养、民宿度假、露营休闲、户外运动、科普探险等标注出新消费趋势,传统与新秀交融预示着市场空间的扩展,目的地感召力的增强,必将成为贵州之美新卖点。

  

  平坝樱花 尹刚 摄

  天眼27°访谈

  旅游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作为“一业兴百业”的旅游,也因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日益密织的高速公路网络催生出大量的交通景观资源。面对这些新兴旅游资源,我们应该怎样把它们用好?

  傅迎春:旅游业的两大特性,一是与相关行业的融合性,二是促进人的有效流动性。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如今旅游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品质的产业融合决定高品质的旅游流动,高品质旅游流动反过来刺激高品质产业融合。

  那么怎样达到高品质呢?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找出路,这要靠政策,再就是从机制上去突破,这是靠智慧。正如你所关注的新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旅游资源的特性是可变性,在内外因的作用下资源不断变化,有的会消失,有的会生成,这是客观规律,我们要做的是让那些珍稀资源的生命周期得以延续。

  我感觉,资源的高效配置是一门大学问。我经常为我们的交通发展津津乐道,因为它直接改变了外界对贵州的印象,也催生出大量优质旅游资源,令人振奋。如果没有现代交通,我们依旧在山脚“坐井观天”,有了现代交通,我们可以天天领略壮美的“车窗风景”。我想,贵州敢于提出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正是因为我们具备了现代交通支撑的前提。

  

  北盘江大桥 龚小勇 摄

  但是,我从另一个角度产生几分思考,交通能不能和旅游融合得更好些呢?有没有更多空间和更好的策略呢?吸引客流是旅游部门的主要任务,品质和价格是两大要件,促销是基本手段,供给如何对应需求,产品如何应对市场,这就要回应资源配置问题。

  现实体制下,资源配置边界是以部门来划分的,而旅游业是典型的依赖相关资源达成目标的行业,同时又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应该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靠强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去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向旅游产业化倾斜,使资源配置能够按照市场意图精准对接。

  比方说,交通和旅游部门有很大的资源整合空间。能不能推动建立“路游”经济合作机制,组织跨界智库参与顶层设计,形成在全国有引领示范意义的交旅产业化体系,包括交旅服务区、桥旅度假区、房车营地等。是否可以尝试联手开拓客源市场,建立营销资源捆绑及共建共享共赢机制。

  天眼27°访谈

  注意到您曾有过赴日学习的经历,在您看来,日本的旅游业有哪些方面可以供我们参考借鉴的?

  傅迎春:日本是个旅游业很发达的国度,服务水准在世界享有盛誉。其旅游精神内涵,本质是以人为本,游客至上的价值取向,“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工匠精神揭示了做人做事的哲理。从日本的旅游产业要素、制度体系构建起的跨业融合模式,如旅游+工业、农业、商业、医养、文化、教育、运输等等,旅游内涵无不沉浸其中。旅游与这些领域是互动依存的关系,不同行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服务供给,反过来旅游业为这些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消费。

  比如麒麟、朝日两大啤酒品牌,历史十分悠久,是食品业的头部企业,又是老牌的观光工厂,设计初衷是建立企业文化,张扬品质,赢得口碑。让游客在一尘不染的环境中参观生产线,介绍品牌的历史沿革,然后就是纵情畅饮,过程让人轻松惬意。看起来似乎并无消费,其实并非亏本买卖,人到他就赚了,要的就是口碑这样的生产力,折射出一种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服务精神。

  

  再比如与教育融合兴起的修学旅行。虽说旅行,其实凸显的是寓于旅行过程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旅游方式。因此在顶层构架上强调育教为本的理念,各种修学旅行制度手册非常完善,均有法律效应,寓教为本而不逐利。修学旅行设计十分严谨,统一着装,无家长陪伴,无高贵低贱之分一律平等,出发前备足功课,安全始终放在首要。

  教育主导并不意味着与市场无关,经过批准的修学旅行机构参与行程安排,提供相关接待服务,与学校有默契的协同。但这类机构的资质审查是相当严格的,限定在十分有限的范围,绝非旅行社接待旅行团的模式。

  我们的研学旅行正处于初始阶段,各方面积极性高涨,纷纷探索开发各种研学产品。但从长远看,研学旅行的制度设计、运作模式,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只有把握好育人方向和运作规律,研学旅游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在旅游服务品质的整体塑造上,不妨参考日本的做法。

  新发展阶段的贵州山地旅游

  天眼27°访谈

  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以及旅游产业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是否意味着旅游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傅迎春:“双一流”、“产业化”、“高质量”,是新时代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对全省旅游业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社会关注,业界关注、民众关注。那么,这些关键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怎么理解?国际“一流”与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又是什么关系呢?

  需要关注一下有关背景:一是国家连续两个规划周期出台两个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政策加持力度显而易见,与时俱进速度明显加快;二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突破和重要成果,进一步擦亮了“多彩贵州”名片;三是新兴交通体系赋能发展,贵州的区位优势、发展格局大为优化。所以,旅游产业发展的决策、趋势预期清晰可见。

  

  群山峻岭中的“天眼” 代传付 摄

  所以,国际“一流”和“产业化”“高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点是高目标,不同点是指向性。“一流”属于标准范畴,指向量化且精确,按照等级划分原则,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就好比山地旅游的“珠峰”。“高质量”是目标概念,指向宏观却要求明确,强调发展方式的优化增效。足见得,国际“一流”必然以“高质量”为支撑,虽不等同于就是“一流”,却是通往国际“一流”的桥梁。

  贵州着力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展现走特色之路策略和国际化格局,彰显了不惧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登顶“一流”是个艰苦奋进的过程,但是在攀登过程中战胜一个个困难和挑战,迈出新的一步才是最有意义的,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正是必走的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天眼27°访谈

  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界共同肩负的责任,山地旅游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贵州能为世界旅游业提供哪些经验与智慧?

  傅迎春:贵州乃至中国,山地旅游从概念、制度到产业形成时间并不长,欧美等经济体要比我们早得多,完善的市场体系为世界山地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运作模式。滑雪、登山、徒步、健走、溯溪、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探险旅游、房车露营、旅居度假等等山地旅游形态,还有相关的行业标准,为全球所共享,我们也从中汲取了许多新鲜概念和经验。

  旅游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受益者,积极关注和参与国际旅游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有助于在文明互鉴、成果共享的氛围中优化供给结构,也有利于在市场竞争氛围中提升发展质量,所以在旅游全球化背景下,借鉴是必然的,融入是有效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发展格局。

  

  百舸争流锦江上 杨东平 摄

  虽说我们山地旅游系统性产业结构形成较晚,但是不能忽略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积蓄的巨大潜力。贵州全域皆山,因山而名,空气中弥漫着山的气息,旅游从未离开过大山的母体,文化旅游要素满载着山地基因,“路桥隧”架起的新交通催生出山地旅游绝佳资源,旅游+多产业融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延展性。

  如果给山地旅游下个定义,我想,山地环境中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都是山地旅游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都是山地旅游,由此产生的消费行为都是山地旅游消费。从“大山地”逻辑看,贵州旅游走过的历程就是一部山地旅游史。现在山地旅游已经上升到制度和政策层面,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旅游的潜能持续释放,正进入新的发力期。

  

  海龙屯记忆 胡志刚 摄

  旅游无边界无国界,贵州旅游一路曲直向前,收获可圈可点,可以说从资源、要素、产业运行到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理论与实践探索及其经验,都有益于旅游业界,包括国际旅游业界共同分享,因为这些也是在互学互鉴中衍生出的差异化成果。整体上看我们仍然走在一流的路上,但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创建起了丰厚的多彩贵州发展平台,连续15年举办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连续7年举办的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暨户外运动大会,发起成立的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及国际化运行体系等等,这些举措构成旅游产业化递进中的重要一环,从全省战略高度形成了产业强力推动机制,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借鉴,外省能把贵州的做法作为参照案例,说明我们在一些方面是具有引领性的。

  天眼27°访谈

  旅游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山地旅游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

  傅迎春:当下,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整个旅游业面对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将渗透到旅游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给旅游消费预期增加了变数,那么有没有机遇?机遇何在?我想,新发展阶段是旅游业迎接挑战,实现振兴的最大机遇。如何应对?定力至关重要。唯有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引,才能筑牢生态文明的底线,构建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新理念新格局如何融入新发展阶段,是旅游业面对的重要课题。结合刚才讲到的目标,新发展理念应该在旅游领域进一步强化,把生态文明引领旅游业发展作为可实施的有力抓手,贯彻到发展的每一个环节细节。

  

  晨光中的草海 肖霞 摄

  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发展造福民众,是高质量旅游的内涵,是可持续旅游的试金石。通俗地说,旅游业是靠好山好水好人文活起来的,一旦丧失了这些东西旅游还有搞法吗?现阶段旅游开发更应注重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我们在现实中会遇见一些地方因项目开发包括旅游开发损毁生态系统、人文资源的行为,得不偿失,令人痛心,看似决策规划不当,实为发展理念缺失。所以立足“系统性新发展理念”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值得研究。

  格局是战略定位,是路径目标。我们旅游发展格局很明确,就是构建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新未来。怎么构建?首先,重视生态旅游经济。生态是旅游的命脉,底线观应在贵州旅游业率先筑牢。要增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意识,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进而利用、美化和建设好绿水青山,利用山地优势资源,创建一批国际水准的生态旅游景区,聚合各类生态资源向生态旅游产业链、生态消费品转化,这是造福民众的“金山银山”事业。

  

  屯堡地戏 陈德芳 摄

  再就是重视山地旅游标准化建设。思想指引是以质取胜的关键,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贵州牵头开展山地旅游系列标准研究制定,如山地生态旅游景区、山地桥旅生态度假区、山地房车营地、山地非移动旅居装备、山地森林露营等。尽快建立“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有利于增强贵州在国内外山地旅游领域的话语权。

  还有,打造山地旅游会展产业链也是必由之路。应不断优化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暨户外运动大会的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其山地体旅产业助推器作用。争取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建立机制性、高端化山地文旅主题节庆会展平台,如国际山地旅游博览会,同时积极培育省内山地旅游会展市场主体,建立专业化旅游会展运营团队和人才队伍。

  

  地下贵州 周元杰 摄

  应持续发挥好旅游目的地的龙头作用。这里想说一下旅游景区目的地。贵州的知名景区从数量质量及其布局上都很有优势,头上各种桂冠一应俱全,是“山地公园省”的直接支撑,上天赐予的自然资源不可多得,在未来发展中其核心吸引物的地位不会改变,问题是在新形势特别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龙头景区作何担当?无疑应该有更大的担当作为,把市场引领者的目的地主角扮演好。我认为管理要有定力,就是把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做好,始终把服务品质视为首要,把龙头景区的内涵做起来,不求所谓高大上,但求做细做精做精致,通过新科技赋能提升游客观览的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体验感及各消费环节的满意度,后疫情时代的竞争在于此,把服务做成口碑才是硬道理。

  天眼27°访谈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是贵州省发起成立的国际组织,经过多年发展,联盟在国内外有了一定影响力,联盟下一步将怎样发挥国际组织作用,推动山地旅游、特别是贵州山地旅游取得更好发展?

  傅迎春:贵州发起成立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极具战略眼光,是立足国际视野的理念机制创新。联盟是以山地旅游定位的国际组织,中国的三大国际旅游组织之一,目前会员覆盖五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会员189个。贵州省和文旅部对联盟发展寄予厚望,希望联盟“尽早成为一个按照国际组织的理念、标准、效率高效运作的典范”“打造成世界山地旅游领域的著名平台,为世界、中国和贵州山地旅游发展作出贡献。”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展台

  联盟运行5年来,始终坚持国际组织基本定位和山地旅游专业定位,坚持“四个山地”和可持续山地旅游的宗旨定位,坚持打造世界山地旅游领域著名平台的格局定位,坚持立足贵州、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定位,努力扮演好国际山地旅游交流合作的推动者、趋势研究与标准制定的促进者、全球旅游业发展参与者的角色,为可持续山地旅游提供了实践支撑。

  近年来,联盟立足自身定位,把握时代趋势,在会员的积极参与下,打造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创新平台,比如: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主题论坛、国际山地旅游日、世界名山对话,IMTA国际山地旅游奖等,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自创品牌,其中联盟发起设立的“国际山地旅游日”,连续举办四届,已形成活动申办制度,成为最具认可度和影响力的山地旅游主题活动。今年的“5·29”更是引领了一次全球线上旅游联动宣推潮流。

  

  赤水佛光岩 洪开第 摄

  联盟自成立以来举办的每一项活动,都非常注重主题定位,力求紧扣时代脉搏,把握前沿趋势,突出思想引领。按照既定业务目标,逐步构建起山地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与评价平台、山地旅游投资合作与促进平台、会员行业对话与服务平台,先后推出了国际山地旅游趋势报告、国际徒步旅游指南、世界名山分类及评价体系、即将形成国际山地温泉康养标准、国际山地生态旅游评价体系等研究成果,在共享山地旅游发展经验、传播山地文明,促进山地经济等方面建立了合作渠道,也为贵州为中国高质量山地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引。

  贵州作为联盟发起地和总部所在地,是联盟的坚强后盾和重要的服务对象,有很好的合作发展前景,在山地旅游国际性主题展会活动的谋划,会员投融资研究及市场推广促进,专业性标准制定及案例示范等等方面合作空间广阔。应该说,联盟从贵州出发,不论在贵州还是走出去,每项活动贵州议题都融入其中,形成与贵州富有成效的互动,省部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

  

  珠穆朗玛峰 陈卫中 摄

  这些年联盟在外界有了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我想这不仅仅属于联盟,实际上也是贵州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联盟发展离不贵州的支持,每一点进步都与贵州密不可分,联盟的进步也是贵州旅游的进步,可以肯定,未来联盟将会努力为贵州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作者:曹雯

上一篇:世界上最可怜的国家,埋着8000万颗炸弹,当地人:生死一步间
下一篇:北京故宫:世界上最大的帝王宫殿(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