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宫压倒东宫”和“东风压倒西风”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1-08
手机版

  导语: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受好评的原因之一,就是该剧的史实和细节描写上,历史还原度比较高——比如开篇的宋仁宗身世疑云,就是对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历史还原。虽然电视剧不可能完全按照史书演绎,但在细节和情节上尽可能贴近历史,反而比旧时民间传说更让人信服。

  民间传说里一个常见的脸谱化手法,就是常用东宫和西宫之争来代表正邪、忠奸之分。笔者小时候对民间传说的印象是:西宫娘娘大多是奸妃,背后还有个奸臣太师做靠山;东宫娘娘总是受冤屈;皇帝则老是被蒙蔽,总要有清官来纠偏。然而真正的历史没法简单地用忠与奸、正和邪划分。尤其是多方角力的权力斗争,在不同环境下风云变幻无定,倒是一位政治家引用红楼梦的话更贴切——“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

  《清平乐》再现的一个历史事件是:1032年,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而1033年刘太后死后,有传言仁宗生母是被刘太后所毒害。宋仁宗为查真相曾开棺查验,为刘太后洗清嫌疑,从而保全了母慈子孝的名声,更重要的是保持了朝堂的安稳。而历史上的1032年,还有一个事件值得一提:辽国新即位辽兴宗的嫡母(也是养母),被兴宗的生母矫诏而杀,并且导致辽的混乱——历史同期发生的两国宫闱事件颇为耐人寻味。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宋仁宗的身世疑云一、辽国宫闱秘事——西宫压倒东宫

  檀渊之盟后,宋辽结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和宋真宗年龄相仿,在继位人一事上也相似:都是皇后无子且有才干,以她人之子为子而稳固后位,但两个君王身后事发展却大相径庭。

  辽圣宗死后,他生前宠爱的皇后萧菩萨哥,被他的元顺妃、辽兴宗的生母萧耨斤所杀。

  尽管辽圣宗生前也做了预防,死前嘱咐太子宗真说“皇后服侍了我四十年,因为没有儿子,所以以你为子。我死后,你母子俩不可杀皇后。”遗命以齐天皇后萧菩萨哥为皇太后,辽兴宗的生母萧耨斤(谥号钦哀皇后)为皇太妃。但辽圣宗尸骨未寒,萧耨斤就以新帝生母的身份,自立为皇太后,剥夺了原来齐天皇后萧菩萨哥的名分,还把持了朝政大权。

  属子宗真曰:“皇后事我四十年, 以其无子, 故命汝为嗣。我死,汝子母切毋杀之。”六月,崩于大斧河。遗命以齐天后为皇太后,元顺妃为皇太妃。元妃匿之,自为皇太后。《辽史·后妃传》

  然而事情还没完。萧耨斤忍耐了十几年,心中充满怨毒:本来,按辽的惯例,后妃以有子为尊,她的儿子是太子,她就应该是皇后,却被皇后萧菩萨哥抱走她的儿子为养子,继续当皇后,自己还只是个妃子。辽圣宗的第一个皇后不就是因为无子而被废的吗?萧菩萨哥不就是在皇后被废以后才上位的吗?为什么她无子却还是皇后?这不公平!

  压抑了十几年的怨恨一旦爆发是很可怕的。其实辽圣宗未死的时候,大家就预感到会在圣宗死后发生动乱,因为萧耨斤像其祖辈述律平一样凶狠(耶律阿保机之妻,曾自断右臂给耶律阿保机陪葬,是个狠人),在辽圣宗在位的时候就几次企图陷害皇后萧菩萨哥,甚至在辽圣宗还在病床上没死的时候,萧耨斤就已经按捺不住,当众对皇后萧菩萨哥恶狠狠地破口大骂:“老女人,现在没有人宠着你了!等着去死吧!”

  太平十一年, 圣宗大渐,耨斤詈后曰:‘老物宠亦有既邪!’左右扶后出。《辽史·后妃传》

  萧耨斤一心要除掉萧菩萨哥,为斩草除根,先对付萧菩萨哥的家族,将其族人及其弟北府宰相萧钽不里以谋逆罪处死,并且想以谋逆为理由杀了萧菩萨哥。

  倒是兴宗不忍心而求情:“她毕竟侍奉先帝40年又抚育我,现在她又当不了太后,何必还要杀她呢?”萧耨斤认为不杀必有后患。辽兴宗说:“她年老又无子,活着也不会有什么大碍”,萧耨斤才暂时把萧菩萨哥囚禁在上京。

  兴宗闻之曰:‘皇后侍先帝四十年, 抚育渺躬, 当为太后, 今不果, 反罪之, 可乎?’钦哀曰:‘此人若在, 恐为后患。’帝曰:‘皇后无子而老, 虽在, 无能为也。’钦哀迁后于上京。《辽史·后妃传》

  虽然当时没有杀,但兴宗为其嫡母说情更令萧耨斤忌恨,生怕兴宗顾念萧菩萨哥对他的抚育之恩,就趁着皇帝外出狩猎的时候,派人去处死萧菩萨哥。于是萧菩萨哥含冤而死。

  车驾春蒐,钦哀虑帝怀鞠育恩, 驰遣人加害。使至,后曰:‘我实无辜, 天下共知, 卿待我浴,而后就死,可乎?’使者退。比反,后已崩。《辽史·后妃传》

  辽兴宗问题是,萧耨斤自立为皇太后并且执政的几年里,对辽圣宗和萧菩萨哥所行制度大肆破坏,滥杀大臣,导致国内矛盾尖锐,是辽开始走向下坡路的因素之一。直到她想一直独揽大权而废掉兴宗,才被兴宗幽禁——

  “居丧未及一年,先朝所行法度变更殆尽”。“太后临朝凡四年,兴宗方幽而废之,契丹已困矣···多杀功臣,淫虐肆行,国家刑政弛紊” 《辽史·后妃传》

  辽宋在继位人一事上情况相似,不同的是,宋真宗为防止两宫并立产生祸患,一早和刘后商议好,刻意隐瞒太子的身世。虽然牺牲李宸妃的做法并不能为之叫好,但他死后文官集团辅佐刘太后垂帘听政,终于完成政权平稳交接。而辽圣宗到底是留下了祸患,使“西宫压倒了东宫”,血腥收场;更重要的是,辽这场宫闱之变也是导致辽开始走向衰败的因素之一。

  二、同期北宋刘太后执政时的权力博弈——东风压倒西风

  与辽萧耨斤执政后的混乱不同,北宋刘太后垂帘听政11年,虽然明显有野心,迟迟不肯归政,但最终也没有称帝,政权平稳交接给了仁宗,在史书上获得了好评。

  “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无大阙失”

  清平乐里的刘太后尝过权力滋味的人,很难放下,何况是最高权力。有武则天的榜样在前,后来的许多女性都试图效仿,如韦后、太平公主等等。刘太后在称制后有没有想效仿武则天呢?

  种种迹象表明刘太后是有这个野心的。《宋史·鲁宗道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

  刘太后精通政史,却问这么一个问题,无疑是在试探。刘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鲁宗道却痛贬武则天,显然是看出了刘太后的意图。从这个试探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到,连她提拔上来的重臣,态度都是明确反对,可想而知其他人态度如何。

  想成为武则天第二,需要有雄厚的势力支持。因为出身卑微,没有有力的外戚可以依靠,刘太后只能借助以宰执为首的官僚集团的力量。刘太后在执政后,先是依靠丁谓、冯拯、曹利用等,后又重用王曾、吕夷简、张知白、鲁宗道等人,希望逐渐得到百官的拥护,进而走上权力的巅峰。在这个过程中,刘太后与大臣们进行多次的试探与较量,最明显的就是名分礼仪上的逐步改变。《论语》中曾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话,可见名分的重要性。

  乾兴元年六月,刚开始听政的刘太后,借口小皇帝起床晚,就企图将仁宗排斥于政权之外,单独处理朝政。

  “上卧起晚,令内侍传旨中书,欲独受群臣朝。”《续资治通鉴长编》

  刘太后的这一举动,大臣们都反对,包括被认为是奸臣的丁谓在内。最后的结果是,王曾采用蔡邕的东汉旧例——“皇帝在右,母后在左,同殿垂帘”免去了一场礼仪之争,有力地挫败了刘太后的企图。

  天圣元年,刘娥将自己生日定为长宁节,仪制规格跟皇帝相同;供她出入的仪驾乘舆,其规格也堪比皇帝。

  后来,刘太后的举动就更让大臣们不安了,竟提出要在天安殿为自己举行皇太后的册封之礼。天安殿是皇帝接受朝贺的地方,因此刘太后的提议是公然地僭越。于是王曾又站出来反对,双方最后妥协,变成天安殿发册,文德殿受册。

  刘太后垂帘听政刘太后与皇帝一同去慈孝寺,刘太后乘坐的“大安辇”想走在皇帝前面,鲁道宗立刻拿妇德中的“夫死从子”的规范来反对。有小官上书拍马屁,请依武后故事给刘氏立七庙,刘太后当然乐见其成,鲁宗道又立刻反对这种僭越的企图。

  天圣七年,刘太后想在冬至日让仁宗率群臣为她上寿,范仲淹马上反对:

  “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 《续资治通鉴长编》

  接着范仲淹又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给皇帝,而在他后面,宋绶、林献可等一大批人都上书要求太后归政,结果都被贬官出京。

  就这样,丁谓、王曾、曹利用、张士逊、任中正、晏殊、范仲淹等许多大臣,先后皆因忤太后旨意被罢免,然而大臣们前赴后继,不断有人站出来遏制她的逾越之举。最后刘娥意识到,道统不灭,人心不服,自己根本无法与整个士大夫官僚集团作对。既无强有力外戚的支持,又无大臣支持,她无法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于是天圣八年以后,刘太后基本上偃旗息鼓,很少再与皇帝争权,直到死前几个月,大概意识到大限将至,如《清平乐》里所演的那样,穿着一套仪制稍逊天子的衮服祭告太庙,大概是当不成女帝,就在仪制上过一把瘾,去太庙昭告自己当政的功绩。

  不管怎么说,刘太后虽有野心,但折腾到最后,只是成为后宫第一人,在权力斗争上却是被“东风压倒了西风”——被看得见的大臣和看不见的人心、道统合起来压制成了孤家寡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清平乐剧照三、两国宫闱秘史背后的力量角逐

  刘太后当政时只要稍有僭越,哪怕是车辇走在皇帝前面这种“小事”,都有人跳出来反对和进谏。反观辽国萧耨斤,无论是她自立为皇太后,还是她把持朝政为所欲为,甚至是诬杀皇后和其族人,这么大的事情竟然无人进谏。两国看似相似的事情,结果不同,究其原因,是各自文化和体制的差异。

  1、宋朝有防范后妃僭越的严密制度

  唐代后妃乱政的严重后果,殷鉴不远,所以宋朝吸取教训,逐渐形成一套严密的“祖宗家法”,使后妃受到各方面的规范和约束。像后妃的选聘、封赠、叙迁、俸禄、恩荫等,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另外限制后宫与外廷的联系,禁止后妃列席外朝、接交大臣;对于外戚也相应规定不准干政、管军、私访宫禁等,核心原则就是为了防止后妃势力坐大。

  2、儒家道统和文化的影响

  这点很好理解,一个例子就可见一斑:刘太后出行车辇想在仁宗之前,鲁道宗一句“夫死从子”就堵回去了,以刘太后的强势,若不是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想必她也不会理睬。

  清平乐剧照3、宋朝士大夫群体的监督和干涉

  虽然宋初就制定了祖宗家法,但再严密的制度如果没有人好好执行,也只是落空。而宋代大臣群体责任感极强,甚至干预内廷事务。唐高宗欲立武氏为后时,问询于重臣,得到的回答是:“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宋人以史为鉴,士大夫对这种言论深恶痛绝,认为帝王家事就是天下事,以天下为己任的臣子干预帝王家事,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这种普遍的心态与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祖宗家法有直接关系。宋代鉴于唐代教训,既重文轻武,又警惕后妃、外戚、宦官之祸,所以士大夫群体就成为唯一可信任的力量,做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选择。宋代对士大夫十分厚待,也极少杀士大夫,最多是贬官。所以士大夫群体是真把国家当成是自己的,以天下为己任,大臣连皇帝的诏令都可以拒绝,更不用说后妃的逾越举动了。

  正如《宋史》所说:

  “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 (李 )迪、 (王 )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之臣,于斯见之。”

  反观辽国,后妃制度不完善,导致萧耨斤产生怨恨,在辽圣宗死后为所欲为,除了因为她是皇帝的生母,她出身的家族也有实力做靠山,与皇后家族争斗。不过在这个宫斗的过程中,似乎斗来斗去,都只是帝王家事的内斗,辽国的群臣始终旁观,处于集体失语状态。这种情况大概是因为,辽虽然在文化上比以前进化很多,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封建体制,制度既不完善,文化根基也不扎实,权力斗争仍然像部落间的争斗一样,武力强者胜;又没有宋朝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官群体去管理朝政,所以看着相似的事情,结果却大不相同。

  结语:

  《清平乐》剧中再现刘太后、仁宗和大臣博弈形成“东风压倒西风”这种局面,放在整个宋朝来看,并非特例。最耐人寻味的是,宋代垂帘听政的太后有九位,在各朝代里是最多的,却是政权过渡最平稳的朝代。刘太后是其中最具才干和显露野心的,但北宋的家法制度、士大夫群体和道统文化等种种合力,使政权最终平稳交接,也为后代作出了示范。

  举报/反馈

上一篇:悬疑烧脑电影《一个小忙》,讲述攻气女精英和小受白莲花的较量
下一篇:为什么吃得很少却还是没瘦?别急,看看这3点是不是没做好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