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不妨常把这5句话挂在嘴边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9月14日晚上8:00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家级非遗程氏针灸第四代传承人程凯

  《穴位养生法——带你寻找身体的自愈“妙药”》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娇弱敏感的心,父母的语言,包括态度和语气,不仅决定了的好与坏,也深深地影响了孩子内心的幸福。

  在日常生活中,记得常对孩子说这5句话,孩子内心一天比一天富足。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孩子也是一样。

  所谓“理解”不是对孩子所作所为的理解,而是承认孩子的情绪、感受的合理性。

  生活中,父母往往很难做到理解孩子。

  当孩子闯祸了、发脾气、哭闹,第一反应往往是指责:

  “不要哭了,哭就不是好孩子!”

  “我数三下,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人家孩子打针都不哭,就你一个人痛吗?”

  这种做法往往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该有的,是错误的,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内心的愤怒、羞耻、悲伤无法排解,行为反而越发失控,难以沟通。

  只讲道理,不谈感受,很难教育好孩子。

  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这句话不会惯坏一个孩子,相反,这种被认可和接纳的感觉,让孩子知道情绪存在的合理性,它可以被理解、被接纳,反而能真正推动孩子做出积极改变。

  你懂了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曾经有个刷爆全网的视频:

  妈妈从教练那得知孩子踢足球的基础很差,但她没有如实转达,反而鼓励孩子:“教练说你很努力,进步很大,再努力一点点就好了。”

  男孩在一次训练中摔倒,非常失落:“我追不上其他人。”

  妈妈一边帮孩子系好鞋带,一边坚定地告诉他:“没关系,努力去超过前面的那个人就好。”

  有了妈妈温柔的鼓励,孩子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为队伍赢得了第一。

  父母无条件的爱和信任,会让孩子做得更好。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在不知不觉中会接受身边人的影响和暗示。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人就是父母。

  当你对孩子保持信任和鼓励,孩子会慢慢朝着你期待的样子发展。

  当你相信眼前的事情会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孩子才会更有动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尽可能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判断,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这份相信,会成为孩子心中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一个内心独立的孩子,必然是有主见的孩子。

  你无法想象一个从小被父母事事作主的孩子,成年后就能马上独立思考,遇到事情绝对会茫然不知所措。

  孩子越小,选择能力的培养效果越好。出门穿哪件衣服、节假日去哪里玩、餐厅点菜,都可以问问孩子的意见。

  可能有家长会说:“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让他们选择不是添麻烦吗?”

  别小看这些事情,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十分重要。

  考虑到孩子的能力,有些信息并不能完全交给孩子自由选择,父母可以提供选项,让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思考出自己的结论。

  比如“你今天想穿黄色的裙子还是粉色的?”“你想吃甜的?还是咸的?”“暑假你想报舞蹈班还是游泳课?”

  这个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父母一边为孩子提供选择,一边又否定他,比如当孩子的选择没有达到预期时,父母就会对孩子说:“这个不好,你选得不对。”

  最终,孩子的选择也没有被采纳。

  不仅打击他们思考和选择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会学着隐藏自己真实感受,对自己的选择不自信,迎合别人的想法。

  试着相信孩子的判断和选择吧!

  哪怕他选错,这种失误也应该在童年尽情体验。

  孩子未来的人生要面对无数选择,童年犯错的代价反而是最小的,这种“错误”的教育意义远远大于你的口头说教。

  如果孩子在童年就能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事情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未来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内心也会多一份笃定。

  一位妈妈曾经发朋友圈夸孩子:

  她的脚扭伤了,从医院回家对儿子说:“最近这段时间,要拜托你了哦。”

  结果惊喜地发现,儿子突然变得懂事了,给她端水送药,跑前跑后,活生生一个“小暖男”。

  同样是生病,有的妈妈还要强撑着给孩子做饭,结果孩子不仅不领情,还嫌妈妈做得慢,嫌饭菜不好吃。

  这种时候,我们能全怪孩子不懂事吗?我们可曾让孩子明白过:你也需要他的爱?

  很多大人替孩子扛住一切,努力变得强大,不舍得让孩子替自己分担一点点,几乎是下意识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

  最后大人越全能,越强,孩子就越弱,越想依赖。

  爱是一种能力,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人。

  如何教呢?首先就是制造机会,让孩子来关心我们,适当地向孩子寻求帮助,给孩子机会去帮助你,让他体验到被需要的感觉。

  当你对孩子说:

  “妈妈拎不动,你帮帮妈妈好吗?”

  “妈妈忙不过来,你可以过来帮我摘菜吗?”

  “谢谢宝贝的帮忙,有你就是不一样!”

  孩子看到妈妈也有需要照顾的时候,强烈的责任感会让他们变得更有担当。

  如果孩子做得好,你再表达感谢,会更加强化孩子的行为。

  孩子会不会爱别人,真的得看父母怎么教。

  中国人习惯了含蓄,内心有爱,但不一定会说出来。

  有报纸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有80%的孩子想对爸妈说“我爱你”却说不出口,爱你在心口难开。

  孩子鲜少对父母说,父母也好不到哪里去。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越来越不会直接口头表达对孩子的爱,在这一点上,爸爸们似乎更加“矜持”。

  在纪录片《幼儿园》中有过一段简短的采访,记者问孩子:“听没听过妈妈说我爱你”。

  孩子茫然地摇头说着没有。

  记者随后提问另外一个孩子:“你会对什么人说我爱你”,这个孩子有点不好意思:“因为那个恶心”。

  “我爱你”被孩子认为是一种肉麻、恶心的表达,这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爱的表达太过陌生。

  在父母眼中,切切实实地行动比说说更重要,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非常重要。

  当孩子遇到困难,对他说:“别怕,我们爱你,我们在你身后支持你!”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要及时说:“我爱你,但是做错了的事情就好好改正。

  当孩子成功了,请说:“我爱你,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这样的话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孩子成长中遭遇再大的困难,也能守住心理防线。

  孙瑞雪老师曾说:

  “(对孩子说‘我爱你’)也许你说不出口, 不习惯说,没有人对你说过。

  那么就学习着说,或者假装说,这比不说要好,假装说1000 遍后,假装的成分就转成了自然说,如此越来越有感觉。”

  爱要大声说出来,要让孩子感受到。

  绘本《》中,小兔子和大兔子睡前进行了一项特别的辩论,那就是谁爱谁多一点。

  用它夸张的动作和仅有的词汇认真地告诉大兔子:“我好爱你”,但是大兔子每一次的答案都能胜过小兔子。

  故事的最后,大兔子说了一句:

  “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从月亮绕回来。”

  这句发自肺腑的我爱你,感动了许多小朋友。

  爱是需要表达的,我爱你这句话的分量,远远比你想象中大得多。

  唯有爱,才能真正养育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

  如果这篇文章帮助到了你,别忘了文末【点赞】,并把这5句话【转发】给更多的父母!

  作者| 钱志亮,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主播| 一凡,电台主持人。

  图片| 视觉中国

上一篇:《恋爱通告》全集免费观看韩国
下一篇:数亿被扣资金难解冻 小米在印度受挫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