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说《赎罪》的叙事手法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浅谈小说《赎罪》的叙事手法

  ——以麦克尤恩《赎罪》为例看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新发展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并得到发展,于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当时的英国曾涌现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共同促成了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文学的极大繁荣。进入二十世纪后,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在英国文坛上已不再炽热,然而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现实主义仍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如同暗流,涌动于英国文学的长河之下,推动着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布克奖提名,我要谈的这部2001年出版的《赎罪》虽然最终落选大奖,但无疑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同于之前人们口中所说的“恐怖伊恩”,麦克尤恩在处理这部小说时,手法相对温和。《赎罪》的主体叙述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的故事开始于1935年,当时只有十三岁的主人公布里奥妮充满想象力、颇具作家天分,她因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与仆人儿子罗比·特纳之间的爱情,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对罗比不好的印象,武断指认罗比是强奸自己表姐罗拉的施暴者,最终致使罗比被捕入狱。

  第二部分故事是在五年后,罗比刑满释放,他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其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此时的布里奥妮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从前的错误,并且选择做一名护士在苦行中进行赎罪。

  第三部分写当罗比回到英国去见一直等待他的塞西莉亚时,布里奥妮赶来,并承诺要帮助罗比洗清罪名与冤屈。

  然而主体叙述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小说的结束,令人赞叹的在于小说结尾还有一段尾声,而正是这段叙述,彻底打破了读者先前心中的所有构建。尾声中说1999年,七十七岁的知名作家布里奥妮讲述着自己现在的生活,告诉读者其实罗比和塞西莉亚早已因为战争而相继丧生。所以,之前第三部分我们所看到的两人团圆、沉冤昭雪的美满结局都是布里奥妮自己虚构出来的小说情节。看到后来我们才会知道,原来前三部分所有的叙述都是布里奥妮所写的一部小说,只为纪念往日并为自己赎罪。

  从情节的设置上来看,我们可以像解读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一样去看这部小说,但《赎罪》的内容绝不仅止于此,小说中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确实使得《赎罪》并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我认为突出的叙事技巧有以下几个:

  一、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一般都是借助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建构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为揭示生活真实而服务的。在《赎罪》中,作者并非从表面去描写人物,而是采用大量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来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并了解人物,在刻画人物思维流动的同时合理地解释了人物的行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例如第三章有一段布里奥妮对自我意识的思考:“这些思绪经常浮上心头,她已习以为常,而且它们同样让她感到惬意……她的怪念头总是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和她一样真实地存在着吗?……是不是爸爸,贝蒂,哈德曼还有其他所有人,都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呢?”这段对布里奥妮思维流动的描写将一个充满遐思的感性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也为后来布里奥妮对各种事件的主观臆断做铺垫,成为读者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情节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赎罪》这部小说中很少有对话形式的设置,但却并不影响读者对人物的认知与理解,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所采用的探索人物内心的手法。

  二、不断切换的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的选择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要求作者客观具体地描写现实,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爱憎感情。《赎罪》中却没有作者介入性的评价,而是通过人物有限视角的描述与切换,让读者自己了解并思考这个世界,随着人物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点最大的体现即是,作者小说中第一部分采用的是主人公布里奥妮的视角,描写了她年幼时在塔利斯家生活的那段安逸平静的生活;第二部分则采用了罗比的视角,讲述战争的残酷与他艰苦的战场生活;第三部分又切换回成年后布里奥妮的视角,虚构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切换的视角有助于营造叙事真实感,让读者仿佛也随着人物身临其境,生发出诸多感触。同时,有限的人物视角也更益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更适合细腻心理思想描写的展开。再者,不同的叙述者视角为我们立体地展现了一幅全景图,在详尽的观察中,之前读者的感情判断就会被不断刷新,造成文本阅读时的一种新鲜感,或称陌生感,这样也就使故事具有了特殊的“客观真实性”。

  三、有选择的时空顺序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了使故事更具体、更具真实感,往往按照时间顺序一直叙述下去。而在《赎罪》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时空穿插,有详有略的手法,有选择性地描述了几个重要时段发生的事情。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笔墨,可以更加精尽细腻思维流动的描写,也使小说情节集中,重点突出。时空跳跃也可使读者与文本保持合适的距离,让读者更加理性地看待小说故事。例如小说中,布里奥妮看见自己姐姐与罗比在喷泉旁的一系列“奇怪”举动之后,“布里奥妮仰身靠在墙上,迷茫地望着婴儿室的另一端。她实在很想把刚才这一幕当作是专门为她上演的一出戏剧,神秘而又蕴含着某种寓意……那种兴奋实在是难以捉摸,她也只能在感情上对其稍加定义而已……而她也终将承认,十三岁的时候,或许她曾把过多的刻意加在自己的身上。”前面刚采用传统方式叙事结束,后来加入思维描写,最后将视角拉到现实回望十三岁时布里奥妮的想法。时间穿插,达到了作者想要的效果,同时也告诉读者,这是虚构的、是你们在读的小说。

  四、元小说——故事嵌套的手法

  《赎罪》很突出的一个结构特点就是故事嵌套,小说的前三部分是叙述主体,也是布里奥妮自己的小说,第四部分尾声则是作者让老年布里奥妮交代的结局,是嵌套叙事中最外一层的叙事,它们嵌套在一起,组成了《赎罪》这部小说的特殊结构。

  而纵观全篇,我们可以发现,一共有四个文本,分别是:年幼时布里奥妮的《阿拉贝拉的磨难》、青年时的《泉畔双人》和之前提到的两个叙事层次。文本的层层嵌套将现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使人们对小说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当我们通读全篇,理清小说的叙事结构,一层一层剥开它的叙事层次,才能明白作者高超的叙述水平。

  以上便是我所认为的《赎罪》这部小说所突出的几个叙事技巧,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手法将《赎罪》完完全全与现实主义小说划清了界限,但我以为,虽然小说采用了这些手法,但元小说并没有放弃描述“真实的世界”,作者确确实实通过小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反映历史现实的故事。小说前三部分明显可以看出现实主义手法的影子,可以说作者在《赎罪》中做出了再现历史的努力,而且也探索了在文学虚构中赎罪的能否。用这些多样的叙事手法完成的,依旧是现实主义美好的期待,反映现实,挖掘人性,这不正是现实主义绵延的暗流吗?

  可以说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并没有成为历史,后来的小说虽然不断地反叛,但多多少少都受到了现实主义的影响,它们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进化与完善。正如我国学者陈榕所言:“当代英美小说正在经历后现代主义洗礼后的现实主义回潮。”我也认为,这一切新的探索,都将带着更加优秀的写作技巧、更加深刻的思想于现实主义慢慢回归,而现实主义将依然流淌于英国文学的血液中,生生不息。

上一篇:【原】二战英国航空母舰——胜利号舰队航母
下一篇:《唐人街探案2》曝海报 王宝强刘昊然"开门见喜"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