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解读《八佰》/一网友影评
今日(8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以《孤军悲壮背后,可知一个弱国的悲凉》为题,对刚刚上映的电影《八佰》进行解读。
以下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文章全文——
8月21日,电影《八佰》在全国上映。人们有理由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历史上的八百壮士,就上演了一部悲壮的真实大片:
一支中国孤军,在日军围困中以寡敌众、死守不退,日军一波一波的疯狂进攻,都被勇士们击退。当日军抵近企图爆破守军所在大楼时,一位身上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毅然从楼上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这是1937年惨烈的淞沪会战中之细节。历史细节,唯有放在历史中观察,才能让人更加真实地理解。
八百壮士孤军坚守,象征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当时的背景是: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不敌日军海陆空一体的凌厉攻势。10月26日,大场失守,上海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侧背受到严重威胁,为防止被日军围歼,决定放弃现有阵地,全面向苏州河南岸转移。但是,当时蒋介石决定留一支中国军队在苏州河北岸坚守,最终选择了毗邻苏州河的四行仓库。
八百壮士,实则只有452人,一个营,他们来自第88师,由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在日军已经占领的苏州河以北区域留下1个营坚守,已无太大军事价值。在蒋介石眼中,这支孤军的意义是:让外国人看看,我们还是有部队坚守在上海市区的。
蒋介石满心希望:国联大会11月3日就要在布鲁塞尔开幕了,这个会议,一定要做出制裁日本的决定啊……
1937年9月22日,淞沪会战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蒋介石在南京就即将召开的国联大会回答《巴黎晚报》记者提问时,说过如此一段话:
“若列国仍又不采取及时措施,遏制日本之侵略,则不但各国对中国原有之贸易为之消减,即各国在东亚之领土,亦必受严重之威胁。故对日制裁,非所以独助中国,亦所以保护国联会员国及相关非会员国本身之利益。本人深信各国远大眼光之政治家,必当有见及此,遵照会章制裁日本,以尽其义务矣。”
一个弱国的悲剧,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难时强国会“尽义务”出手援助。
当淞沪会战局势日渐对己不利后,蒋介石的选择是:要坚持跟日本人打下去,哪怕是象征性地打,也要坚持到国联大会召开,由国联出面干涉、调停。
这又是弱国的悲剧: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坚决的战斗意志与强敌对抗,却幻想通过外交斡旋来达到目的。
国联大会11月3日如期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利害关系,除发表泛泛的谴责之词外,谁都不愿率先制裁日本。
经过3个星期的空谈,11月24日会议通过了《九国公约会议报告书》,会议拒绝了中国政府关于制裁日本的正义要求,强调九国公约和平原则的有效性、必要性和普遍适用性,要求中日停止敌对行动,采取和平程序。
这份报告书,形同一张废纸。而这份报告书出炉之时,淞沪会战已经结束,日军兵锋,直指瑟瑟寒风中的南京。
心存幻想,又怎能坚决斗争?
史料记载,在淞沪会战中,蒋介石有多处错误的决策。该坚决进攻的时候突然叫停,该紧急撤退的时候,又突然让部队再坚持几天。他的错误判断,皆基于西方国家干涉日本的幻想。
八百壮士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是历时3个月之淞沪会战的尾声。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蒋介石耗费心血训练的20个德械师全部葬送在黄浦江畔,中国雏形的空军也折损了大半战机,海军舰只几乎全部自沉封锁长江航道,抗战初期库存的弹药装备全部耗用在淞沪之战……
从史料中能够读出:中国军人的血气之勇与武器装备、战术理念、战略思想的落后,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缺乏步兵与炮兵、战车的协同作战训练,不适应日军的海陆空立体作战。
那时的中国,确实是一个弱国,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弱”——系统性的弱。
八百壮士作为蒋介石“打给外国人看看”的象征,最终成为中国人面对强敌不屈抗战的象征。
事实上,谢晋元和八百壮士,并不是“打给外国人看看”,外国人靠不住。他们以一腔热血,不畏死亡,在全体中国人当中树立了一座坚持抗战的精神丰碑,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
八百壮士的结局,同样悲壮。
血战4个日夜后,他们受命退入租界,却被英军缴去武器。这支孤军全靠上海市民接济。他们照样出操和训练,但在纪念抗战一周年的升旗仪式中,遭到租界军人的袭击,4死11伤。他们却只能通过绝食来抗议。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出操时遭受叛徒袭击,中弹身亡,年仅36岁。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将这支孤军全部拘禁,押至各地做苦工,最远的被押送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战士们有些逃脱,有些死于折磨……
这支孤军的悲壮,是当年弱小的中国的悲凉。
所幸,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当年的中国了。
这恰恰就是历史予今天的意义。
知乎网友白头豕评论(不完全认同,但这是我个人认为相对最客观和精准的影评)(侵删)
https://www.zhihu.com/answer/1425223046
其实《》评论两极分化的原因不同于《》、《》等。后者的观点分化,主要源于观众立场和价值观的冲突;而《八佰》的观点分化体现在观众鉴赏层次上。
观众对电影的鉴赏水平有分层是一个客观事实。犹如一个人小时候看各种动画片,少年时看偶像剧,青年看玛丽苏杰克苏,从中年开始对演技、剧情、节奏、逻辑的要求逐步上升,再往后则进一步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动机与思想性提出要求。从审美上,思想越成熟,对之前年龄层作品的接受能力会日益下降。
《八佰》就是一部随着审美要求上升,评价全方位下降的作品,整体质量瑜不掩瑕。
比如光从战争场面上来说,许多观众会称赞它对战争的描写写实而激烈,尤其剧中所谓“德械”部队体现了某种高素质军人的质感,甚至这部电影还代表了中国战争电影工业的高水准云云。
而对战争稍有了解,对那种日军蚁附登楼,而守军连外围观察哨都没有;芥子毒气弹用尿就能防毒;每天的战斗只有一小场,其它时间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毫无压力;人体炸弹可行,却不能用沙包炸弹代替,而要排队人体炸弹;用冲锋枪打落战斗机;用士兵尸体堆积去举旗——之类的剧情感到不可理喻。所以很多观众也认为这是一部精装版抗日神剧罢了。
从这个审美标准出发,就纯粹取决于观众的鉴赏水平,而不是价值观取向。最近几年的好战争电影难得的很多,比如《》、尤其是神作《1917》。《八佰》和它们的差距很明显。这方面出现的争论类似于 《流浪地球》面临的部分批评。
如果我们再把审美切换到叙事节奏的角度来看,《八佰》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前半部的剧情基本紧凑,从中期开始叙事逻辑就连续崩盘。例如决定要冒险升旗,又担心升旗之后不能继续坚守两天,结果第二天就撤退;比如决定给所有战士洗断头澡,结果洗完就准备撤退;比如让杂牌兵和伤兵的“敢死队”留守“阻击”,结果他们居然端着枪站一起走向敌军送死……因为撤退的设定,剧情逻辑全都不连贯,可导演却不从这种不连贯来发挥(类似《我的团长我的团》,战役最高潮上峰却选择不援救,剧情顺势激情立刻转为悲愤),反而让所有人都毫不质疑这个转折。这从叙事逻辑上也很难令人接受。
为什么许多观众能接受呢?因为许多观众对剧情的体验是 PPT 式的,一两个画面或一两个桥段自己觉得好看,就能留下印象;而对剧情的整体性,本来就没有什么感觉。有人谈更多的感觉,他还会生气,破坏了自己囫囵吞枣的饱足感。
观众对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审美有断层这个现实,不需要去质疑。我就举一个例子,绝大多数人平时听歌,有几首觉得好的歌记得完整的歌词,知道歌词里讲了一个什么完整的故事?大多数人听歌不过是听旋律和节奏感,根本不在乎歌词的质量。
从这个角度来讲,《八佰》碎片式的文本里是有支节亮点的,通过演员的努力表演展示出来。
而之所以观众会被《八佰》碎片式文本的情节感动,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看到烈士一个个死去,看到军人的悲壮,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但如果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上升为完整的爱国主义逻辑,《八佰》就开始散发臭味了。例如导演故意设计了说日本话的台湾人被群众吊死,这一段又在公映删掉了,他本来想携带什么私货?例如导演设计了逼着逃兵开枪打死日本俘虏的剧情,导演把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混为一谈,只有“非我族类”,没有正义是非了吗?又比如整个剧情里一直把租界的外国人当成叙事中一个主要的被感动对象,但一个爱国主义者看到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飞艇在高空冷眼旁观我们的死战,难道不觉得愤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太多了。
因此观众爱国主义的认知从朴素的情感上升为完整的逻辑,对《八佰》的评价就会疾速下降。至少是因为导演的表达能力不行,让观众往往要带入一些错误的主体。中国导演干这种糟心事的很多,前有《南京南京》老是带入日本人的视角,后有《金陵十三钗》完全是以洋人牧师的视角,现在又有《八佰》带入了一半租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视角。他们的电影未必是拍给国人看的,在他们脑海里总有一些洋大人的评委在空旷的剧场里要对他们的作品打分。
好了,再进一步,《八佰》作为重大历史题材,又曾借建国七十周年献礼的名义给出,历史观方面的审美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而普通观众对这一点的感知程度更低,绝大多数对历史一无所知。
《八佰》故事在历史中有三个最重要的叙事点,一是淞沪会战后的坚守,二是被“上峰”强令撤离战场缴械进入租界,三是在租界坚持斗争到谢将军被刺杀、其他军士被日军俘虏奴役,战后只剩下一百人存活。
《八佰》主要渲染了“坚守”的故事,而且严重违背历史地虚构了很多激烈却不合逻辑的战斗,我们姑且接受这种“艺术加工”。但在后面两点上,却犯了极其本质的方向性错误。
八佰壮士撤入租界,历史上是非常屈辱的一件事。他们在淞沪战役失败的背景下,坚守仓库,是带着必死决心和军人荣誉的。如电影中所说,“我们还撤,撤到哪里,南京吗?”。但结果就是在“上峰”(蒋介石和租界的外国人)逼令下撤退了,而且撤退过程必须缴械,形同被俘。
这种充满义愤和屈辱的史诗,《我的团长我的团》就讲得非常好。龙文章他们与日寇决战时,上峰要求作壁上观。而虞啸卿被“岳飞37岁成名”的说法打动,从来不坐的他一屁股坐了下来,坐视炮灰团做孤军。故事内核是不是和《八佰》非常像?但《团》把所有有脑筋的观众都带入一个质疑,原来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中国没有“烈士”,而在于“上峰”啊!
可《八佰》电影里不但接受了这个撤退逻辑,而且虚构出了历史上并没有的“冒着敌人炮火,转进冲锋”的剧情,强行把一个充满屈辱的历史事件改成一种“转进”式的荣誉。进一步的,之前的“断头澡”,“我们退无可退,之后就是南京”之类的逻辑全都垮了。而且背对敌人、面对百姓、抛弃尸体、让伤兵和杂牌兵殿后、冲向被敌人占据的领土、被缴械等……全都是爱国军人最高级别的耻辱,《八佰》却把这种耻辱当成一种 PPT、插画式的荣耀来拍,完全颠倒了历史逻辑。
正因为导演的这种选择,导致孤军营在租界长期坚持的历史完全摒弃于电影之外了。为什么必须要摒弃呢,因为导演给“光荣转进”设计的若干理由中,反复强调一条“保留德械部队的种子”——而史实中孤军营大多数人没有光荣死在战场上,而是被敌人奴役下屈辱而死,都源于当初被“上峰”勒令缴械撤退。“保留种子”是彻头彻尾自欺欺人,放出这一段来电影的逻辑崩塌得更彻底了。
历史中八佰壮士被称颂(主要是共方),其实主要是因为在租界里作为孤军,仍然坚贞不屈的气节。所谓时穷节乃现,而不仅仅是那四天并不激烈的战斗。导演把一部历史献礼片的历史逻辑拍得如此颠倒,还不算严重失败吗?
有趣的是,和我在评论区争论这个问题的大多数观众,始终无法把电影和历史区分开来,认为我批评管虎导演,是为了侮辱历史上的烈士。这就进一步体现了本文的观点,正是观众鉴赏水平的断裂,才导致评价的两极分化呈现,却不是因为价值观的整体分裂。
最后,对所有文艺作品的审美最终都会上升到创作动机和精神主旨上。谈到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反对你的观众就会跳出来说,一部电影而言,娱乐而已,有这些东西吗?还不是影评人故作高深?
事实上管虎这部电影所体现出来的创作动机,就像有人在工位上抽电子烟边上的人假装大声咳嗽一样,能否体会得到完全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场景的熟悉程度。
电影去年就有人质疑《八佰》明确以讨好金马奖为目的拍摄,我现在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整部电影是在新中国的价值观体系里铺陈开来的,所以对“唤醒外国人”这类情节表达出了隐隐约约的批判,并且完全依赖于观众的价值观。例如黄晓明角色所说的一段话,电影里没有任何人提出坚定的反驳,如果你觉得这段话是揭露和批判,仅仅因为你作为观众有这样的价值观。
但最后“冒着敌人炮火转进”这种纯属虚构的剧情设计,完全冲垮了之前退无可退、誓死唤醒国人、宁死也要升旗的故事逻辑。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剧情是 75年 台湾版 《八佰》设计的结局,当年的台湾人都对这种剧情深深感动了(在特定时代——人民共和国取代国民党政府进入联合国,——起到了宣传效果),他们对唤醒外国人关注的观点也习以为常(电影《823》结尾居然有国军将领义正言辞对美国军官说,台湾是你们不沉的航空母舰),把“转进”渲染成壮烈也是习以为常。该电影的主演是秦汉和林青霞,而秦汉的父亲是飞将军,也是《八佰》原剧本《亿万光年中的一瞬》的作者。电影中大多数纯属虚构的剧情就来源于这个“小说”中的夸张。
再引申一下,整个淞沪会战之所以打得那么惨烈,根本原因就是把中国军人当炮灰,不顾战略战术硬打给列强看的。蒋光头一生都在用别人的生命演戏给洋人看。现在又把八百壮士做炮灰团守四行仓库。而演戏没有效果了,就在洋人要求下逼八百壮士缴械,致使孤军沦为战俘。蒋根本不关心孤军下场。
而管虎拍这部片子时,心里又有多少洋大人,多少台大人,多少孙元良后人,才能把故事拍得这么拧吧呢?
管虎所谓的“70建国周年献礼大作”《八佰》,只是对75年版《八佰》剧情和精神的翻拍而已。
所以观众对这部电影评价的两极分化,完全取决于两点。第一,是否从不同的审美层面,用更高的标准检视《八佰》;第二,是否从审美和价值观上接受《八佰》的内涵。
至于《八佰》的评价依旧很高,我个人表示无所谓于一时。从当年大片全部拍给好莱坞看,到流量明星的电影被资本热捧驱逐老戏骨,再到现在,不也得要一二十年?
昨晚看完八佰一直在纠结怎么给这部电影定性,我希望这两篇能帮你们找到自己的答案
上一篇:《大佬宠妻不腻》他将不孕妻送仇家换初恋,见孕检单,他心神欲裂
下一篇:小红帽(4)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