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除鸿门宴外,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著名饭局,最多一次近7000人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原标题:除鸿门宴外,中国历史上的历次著名饭局,最多一次近7000人

  说到饭局,最为著名的毫无疑问就是鸿门宴了,除此之外能被史料记载的饭局同样也有不少,虽不如鸿门宴那样出名,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渑池之会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修好,与赵惠文王相约于渑池。赵王害怕亲王,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只好动身赴会,蔺相如随行。

  宴会在热烈又有些尴尬的气氛中进行,秦王喝酒喝的怡然自得,赵王却有些胆战心惊。秦王酒到兴处,对赵王说道,“我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鼓瑟助兴”。赵王无奈,只好弹起瑟来。

  秦国的史官则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走上前去,说道,“赵王也曾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秦王不肯,蔺相如又献上瓦缶,同时趁势跪在了秦王面前。

  秦王同样不肯,蔺相如说道,“如果大王不肯,在五步之内,我能把自己的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侍卫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

  秦王只好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则回头要求赵国史官记下“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的众大臣见秦王不悦,便又说道,“请赵王用赵国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反唇相讥,“请把秦国的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有蔺相如在一旁作陪,直到酒宴结束,秦王也未能占到上风,而赵国又有大军陈兵边境,秦王也不敢过于难为赵王。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新亭会

  西晋末年(316年),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世家大族纷纷南迁避祸,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之后的北方士人,由于经常心怀故土,于是闲暇时白牛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

  酒宴上,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复国无望,纷纷落泪。

  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众人闻言,惭愧之下,立即振作了起来。

  由于东晋的建立与北方士人和门阀世家的支持密不可分,因此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杯酒释兵权

  建隆元年末(960年),在宋太祖赵匡胤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一天,他与赵普就国本之事进行商议,重点解决唐末、五代以来武将势力空前,皇权不稳的问题,赵普提出了三点“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于是在天下初步安定后,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初九,晚潮后,宋太祖赵匡胤将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致使,赵匡胤屏退左右,叹气道,“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为此我心里一直感念你们的功劳。但是,做皇帝太难啊,远不如做节度使自在,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然入眠啊!”

  闻言,石守信等人慌忙站起问原因,赵匡胤继续说道,“原因很简单,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虽然是武将,但并不傻,听出了其中的意味,便连忙叩头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赵匡胤道,“不然,你们虽无异心,但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再穿在你们身上,你即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身不由己了。”

  石守信等人明白,自己这些武将已经收到了猜疑,弄不好就是个身死灯灭,便恳请赵匡胤给他们指一条明路。

  赵匡胤便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的富贵,不过是多具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罢了。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于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上表称自己患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同意,免去了他们禁军职务,到地方充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把张令铎的女儿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

  千叟宴

  千叟宴这个名字,是康熙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康熙皇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而得名。此宴共举行了四次。

  第一次: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这年三月,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他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因而举办盛大的万寿庆典,布告天下耆老,年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

  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在畅春园正门前,首宴汉族大臣、官员及士庶年90岁以上者33人,80岁以上者538人,70岁以上者1823人,65岁以上者1846人。

  三月二十七日,在畅春园正门前,重设酒筵招待八旗大臣、官兵及闲散人,年90岁以上者7人,80岁以上192人,70岁以上1394人,65人以上1012人,其他礼遇如前。

  三月二十八日,在畅春园皇太后宫门前,宴请70岁以上的八旗老妇,90岁以上者就席宫门内,80岁以上者就席丹墀下,其余都在宫门外。这次参加宴会的满汉耆老多达6600余人,加上人数不详的八旗老妇,肯定不下7000人,其盛况一时竟传为佳话。

  第二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康熙帝年届69岁,为预庆自己70岁生日,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大宴。这次设宴的由头是为天下太平,民生富庶。正月初二日,在紫禁城乾清宫前,设宴招待八旗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年65岁以上者680人,诸王及闲散宗室成员出来为老人们授爵劝饮,分发食物。初五日,再宴汉族文武大臣、致仕退斥人员年65以上者340人。

  第三次: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自宗室王贝勒以下,内外文武大臣官员、致仕大臣官员、受封文武官阶:士农工商、外藩、蒙古王公、台吉、回部、西藏代表、西南土官及朝鲜贺正陪臣之年过60者约有3000余人,共聚一堂。殿廊下布50席,丹墀内244席,甬道左右124席,丹墀外左右382席,计800席之多。

  席间,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岁以上者至御前,亲赐饮酒。又命皇子、皇孙、皇曾孙在殿内依次敬酒。赐予大家诗刻、如意、寿杖、朝珠、缯绮、貂皮、文玩、银牌等。

  第三次:嘉庆元年(1795年)。正月初一,弘历退位,作为太上皇。他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此时,乾隆已是86岁的老人,60岁的老人与他已有26岁的年龄差距,因此规定,参宴老人的年龄由60岁改为70岁以上。

  正月初四日,在宁寿宫的皇极殿开宴,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尚5000人。当时的席位安排如下:内外王公、贝勒贝子、台吉、一二品大臣席在殿内,朝鲜、回部、西藏、暹罗、安南、廓尔喀等地区来客在殿廊下,三品大臣官员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有职官员在丹墀左右,其余拜唐阿、护军、马甲、兵民、匠艺等均在宁寿门外。皇子、皇孙、皇曾孙、元孙等给殿内王公大臣敬酒,侍卫等给众叟依次行酒,并承旨分赐食物。另加恩著赏百岁老人熊国沛、邱成龙等六品顶戴,其余90岁以上者受七品顶戴。乾隆帝虽然有些老态龙钟,但在酒宴上仍豪迈不减当年。

  责任编辑:

上一篇:《大尾鲈鳗》演员陈光爆三立一哥陈冠霖享“2女共事1夫”
下一篇: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