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凯歌导演的《无极》?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抛开拍摄和公映效果不谈,陈凯歌的《无极》到底是想探讨/论述什么问题/观点?什么是“无极”?

  就像今日之《大鱼海棠》。

  画面美,音乐美,中国元素爆棚,世界观很宏大。

  然而台词太烂,导演不会讲故事。

  野心太大,想说的太多。

  一个本可以很出彩的故事被演得乱七八糟。

  人物形象崩塌,故事情节狗血。

  他们都需要一个好编剧。

  私以为,他们是用心了的,只是某些方面能力不足。

  于是,喜欢的人很喜欢,讨厌的人很讨厌。

  《无极》整部电影不敢说,但是《无极》的音乐绝对是难以超越的, 其创作的用心后无来者。贴一篇之前写的乐评,给大家讲讲《无极》的音乐。

  原文发表于今日头条及微信公众号“影乐志”,ID:SoundtrackM

  《无极》配乐:华语奇幻片配乐巅峰

  最近,《封神传奇》的上映再次把众人的目光聚集到国产奇幻电影上。这部被批得一无是处的作品,请的是好莱坞著名的配乐家John Debney谱写配乐(扩展阅读:

  人人都说这部电影辣眼睛,但我从它的音乐里看到了不一样)。近十年里,许多国产大制作电影,都花重金聘请国外作曲家写配乐,《 七剑》的川井宪次、《赤壁》的岩代太郎、《大闹天宫》的Christopher Young和《钟馗伏魔》的Javier Navarrete等。

  然而,在众多作品中,最为令人赞叹的,仍是2005年Klaus Badelt的《无极》。十多年来,《无极》都顶着无冕烂片的臭名。力不从心的特效水平,日韩演员的汉语发音以及令人出戏的台词对白成为了几大被观众吐槽的缺点。然后排开这些元素,其中极为写意和天马行空的故事,深藏东方哲学的魅力,而影片大胆的美术设计和音乐,却是《无极》的一大看点。

  ▲ 本片作曲Klaus Badelt

  诚意十足的创作过程

  作曲家Klaus Badelt早期活跃在德国的电影界,为德国的电影电视和广告创作音乐。机缘巧合之下,前往洛杉矶度假的Badelt顺道去参观了好莱坞作曲家Hans Zimmer的工作室Media Ventures。

  两个老乡一拍即合,Badelt便留在了美国成为了Zimmer的助手。经过了几年为配乐作品写填充音乐,Badelt开始独自为电影创作配乐。《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 2002)、《凯利党 》(Ned Kelly, 2003)等都是Badelt早期十分出色的作品。此后携工作室成员接替分身乏术的Zimmer创作《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时,他的名气才开始飞升。

  ▲ Klaus Badelt早期在Zimmer工作室的旧照

  陈凯歌在拍摄《无极》时,国内能胜任为这部大制作电影创作音乐的大有人在,包括与陈凯歌长期搭档的赵季平,和当时凭借《卧虎藏龙》(2000)拿下奥斯卡而名声大噪的谭盾。然而陈凯歌决定聘请国外的作曲家,意在让《无极》不仅能满足中国观众的口味,更能迎合世界市场的审美,而这点从影片的美术指导与日韩明星的参与就能看出来。

  正好有一次《无极》其中一位制片人Ernst Stroh偶遇Badelt,并安排了他和陈凯歌见面。两人见面后一拍即合,无所不谈。据Badelt回忆,陈凯歌并没太多地和Badelt聊起电影,而是跟他聊家常,谈政治,甚至提及他的文革回忆,让Badelt了解中国的社会和生活。这些长谈,无疑塑造了Badelt对《无极》的理解。Badelt此后执意要来中国创作这部配乐。他把工作室的所有设备全部打包,寄到北京。在中国的近半年里,他四处游历,采风采样,不时和陈导聊人生,当然,还有埋头创作配乐。最终,完成的配乐由中国交响乐团演奏,李心草指挥,并在北京音乐厅里录制。

  好莱坞式交响结构

  《无极》的配乐是东西方电影音乐的优秀结合。Badelt按好莱坞传统配乐思维为影片创作了各大主题。当影片开始,年幼的孤儿倾城越过湖面的朽木,馒头落入水中时,她的命运刚刚开始。此时,无极主题在微弱的弦乐上首次出现。“无极”为何物?庄子曰“无机之外,复无极也。”无极即道,在太极之外。陈凯歌解释道,无极就是无限的可能性。这一十分东方的哲学概念,在Badelt的音乐里,传达了出来。

  无极主题是这部配乐中少数不遵循古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并用全音阶七音的旋律,以诠释无极的概念,超出地域,存在万物宇宙之中。旋律的首句起与一个上行的三音动机,并在第二句中演变出另一个句尾;然后动机带着不同的句尾上行、下行,似乎在画树型图一样,诠释着“起点相同,终点不同;起点不同,终点无尽”的概念。当倾城答应满神的愿望,片名出现时,无极主题壮丽响起。“无极”在英语中本无对应的翻译,无奈的宿命感却在音乐中传达。

  爱情是影片的一大关键词,而众多音乐形象中,爱情出题在影片里出现的频率最高。这段旋律在笛子的演绎之下,婉转而柔情,继而由交响乐团托起,温暖而绚烂,浪漫主义色彩十足。此时长大成人的倾城公主国色天香。然而,她永远也得不到真爱的诅咒,深深烙在音乐主题上。倾城公主的主题,是一个零散破碎的音乐形象。爱情主题的碎片,在音乐中时常浮现。旋律尝试着靠拢爱情的音符,却屡屡不能企及。此外,公主倾城,奴隶昆仑、将军光明、公爵无欢四大中心角色的主题在原声带中,都享有一个共同的次主题。Badelt通过第二部分相同的旋律,表现出四人在冥冥的无极之中,命运相连。

  东方韵味的拿捏

  为了创作一部东方史诗作品的音乐,东方的乐器是必不可少的。Badelt的创作方式是先用电脑音源创作,最后再用交响乐团实录。为了写作时能感受每种乐器独特的音色,他决定先录制这些乐器的音色。

  于是,在一间租来的录音棚里,Badelt花了许多天和民乐演奏家们录制了笛、萧、埙、筝等乐器的每一个音符以及各种演奏方式,编制成音色库进行创作。当时竹笛演奏家侯长青为Badelt吹奏埙时,他对这个特别的别痴迷,当场就用手机录了下来。然而最终录制却演不出初次的销魂,让Badelt最终决定把手机录音那一小段混录进配乐里。

  此外,几场大型场面的戏份,如开场的群牛狂奔中,鼓是音乐中十分吃重的元素。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一所军区礼堂中,Badelt集结了近三十人的鼓手,演奏堂鼓、梆鼓等传统鼓器,录制了影片中那撼天动地的雷鸣。

  在几处场景的处理中,Badelt的音乐也别具东方影像的韵味。当夜色弥罩之中,鬼狼在海棠树上独战光明将军,欲取其命。陈凯歌对这个场景的处理,别具舞台感。在暗淡的月光下,一切他物全都略去,只有一树,两人。这场决斗十分激烈,然而Badelt却写出了一段柔缓而凄美的胡琴独奏。他没有用好莱坞传统的思路用音乐刻画银幕上的动作,而是用音乐在刻画鬼狼这个悲剧性十足的角色。这种舞台戏剧感,让这场动作戏中神秘东方的韵味和文学性倍增。

  当奴隶昆仑带着公主倾城逃离皇宫时,Badelt献上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爱情主题演绎。然而当快逃出宫门获得自由时,啼声响起,鲜花盔甲的主人出现了。公主倾城选择了回头,殊不知放下了爱情和自由,朝后奔去。这时,沉重的无极主题再次响起,造化弄人。当二人驾马越过冒死顶门的昆仑时,画面凝聚在这一悲剧性的时刻。Badelt让交响乐团完全安静下来,空留青年小提琴家李传韵一人在小提琴上把爱情主题拉得断肠般凄美,又轻得像那片飘落的羽毛,把一场动作戏活生生点睛成一个关于真爱和心碎的悲剧性时刻。

  影片的结尾,Badelt原本以无极主题为中心写好了闭幕曲,呼应片头,延续片尾昆仑与倾城进入无极之境界。然而在云南采风的半个月里,让Badelt爱上了彝族的民歌。其中一首口口相传的民歌让Badelt念念不忘,最终他决定把这首歌改写为交响编制,替代原本的闭幕曲,并收录为原声碟中的第一首曲目。

  音乐中,在云南找到的民歌歌手Hang Yue(实在找不到她的汉语名字)用独特的海菜腔唱响这一首古老的歌谣。嘹亮而宽广的唱腔,宛如远古东方的呼唤,延续着电影中未尽的故事。

  《无极》上映后,陈凯歌告诉Badelt“很多观众都在批评这部片子,恶评如潮啊,然而国内没人批评你的音乐”。对Badelt而言,这是来自导演的最高赞誉。的确,《无极》配乐中西方元素的结合恰到好处,浪漫主义十足,其中承载影片故事的理念,更是深思熟虑。加上中国交响乐团那赶超好莱坞乐团的演绎,音乐表达更是到位。这样一个西方人眼中独特的东方音乐视角,也让他在之后的时间里扩展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音乐版图,不仅成功的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重要的音乐创作,如今还为国内著名的歌舞团体创作了一系列歌剧和舞剧音乐。

  ▲ 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Badelt与卞留念合作了一首《爱的火焰》,还创作了闭幕式配乐

  再看现如今,中国电影聘请外国作曲家创作的配乐,却放错了重点。片方与作曲家常常隔海交流,远程创作。Christopher Young创作《大闹天宫》时,甚至因临时字幕的草率翻译,而看不懂电影。

  《无极》配乐的成功,不在于制片方愿意花钱请来国外知名的作曲家,而在于他们表现出对音乐的重视。除了Badelt个人音乐修养以外,从导演与作曲家的交流,到为作曲家创作而提供的时间和精力,再到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都是《无极》配乐在十年来都难以被超越的原因。

  再打个广告,喜欢电影音乐的读者欢迎关注“影乐志”公众号

  http://weixin.qq.com/r/EEwrMxbE5UuarVJQ9xkC (二维码自动识别)

  “无极”两个字,是陈凯歌在跑步机跑步时,突然挤进他的头脑中的。

  “无极”的野心很大,它试图重新搭建一个世界。他也真的在搭建那个世界。无极的世界里有雪国人,有“超越风的速度”的奴隶,有倾城之美的美人,有披挂着鲜花盔甲的战神,也有亦正亦邪的鬼狼。“无极”几乎具备了一部魔幻电影所需要具有的全部的外貌。

  作为一部魔幻巨制,“无极”聚合了亚洲当时最强演员(张东健、真田广之、张柏芝、谢霆锋、刘烨),超豪华幕后(鲍德熹、叶锦添、罗杰·萨维奇),12年前就达到的8千万美金的巨额投资,当时在亚洲刚刚露头的CGI制作,以及大导演陈凯歌的一手把持,这个阵容就是放在今天,也是惊人的。

  但一个魔幻史诗巨制,最需要的东西,“无极“没有,就是时间的氧化。

  同样作为魔幻,“魔戒”几乎耗尽了托尔金的一生,他为这部鸿篇巨制,下了太多篇幅中不可见的功夫,如各个种族之间的历史、语言、生活习惯等等,所以“魔戒”之厚重、之深邃,成为无数魔幻的圭臬。

  罗琳也承认,“哈利波特”借鉴了“魔戒”,就是英国传统的校园故事,加上了源于托尔金的剑。

  “无极”的问题在于狂妄的必然产物,空洞和混乱。

  魔幻史诗,并不是真的脱离于生活,它只是高于生活而已。但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生活的折射,从“魔戒”里人们可以看到工业化对自然的影响,纳粹对人类的荼毒等等,它是丰富的。

  “无极”试图建立高于生活的魔幻气质,但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厚重的历史源流的缺失,导致了“无极”是纤弱的,甚至是薄脆的。它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一时兴之所至,但也仅仅止步于兴之所至。

  混乱在于,“无极”魔幻语境的搭建,时常出现力有不逮的状况。“ 真正的速度你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落生息,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不知道婴儿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 ”和“跟着你,有肉吃”混居于一处。

  “ 无极里有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每个人的悲欢离合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野心,这个庞大的野心只是再一次证明了,一个人的聪明,需要更多的笨功夫才可以去完成。要不,会变成一个馒头。

  无极是陈凯歌为中国奇幻最后努力的象征,但很无情的事,他失败了,

  无极的最大败笔是什么?一个很庞大的架空世界观,通过一部电影去展现,

  导致了整体逼格跟不上表现手法,轰然崩塌,

  其实这个事情不是偶然,好比张艺谋的英雄为什么成功?

  因为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就有很浓厚的时代感,这时候高逼格的配乐画面,

  以及一些在固有常识上脱变的新兴思想,才是他能被观众接受的原因,

  当然陈凯歌也拍过荆轲刺秦王,据说也是颇有变革的一种,表现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一部电视剧,就是02年陈凯歌拍摄的《吕布与貂蝉》

  这部戏放在现在知乎的眼观看,陈凯歌简直就是吕布+董卓双料粉,

  吕布成了心地善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董卓简直就是霸气的英雄人物,

  这部戏的颠覆性很强,据说是参照了苍天航路,

  话说这部戏的下场是被禁播,然后重新配音成为《蝶舞天涯》变成一个和三国没有关系,

  架空历史的故事,所以我觉得陈凯歌拍无极用了自己的世界观,

  很有可能是受了吕布与貂蝉的影响的,当然,架空世界观最后的后果,

  就是无极一样,变成没有根底华而不实的故事,

  这大概是中国奇幻界的一种悲哀吧,怎么说好,中国喜欢卖弄历史的某些爱好者和广殿,

  一起毁了中国奇幻的一次崛起机会,看着现在铺天盖地的抗日神剧,

  不得不说有多少讽刺,扼杀人想象空间和创作能力的事情,

  没想到哪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自己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

  为了一句要尊重历史就不能再创作,所以才会有铺天盖地的爵迹幻城,以及种种仙侠雷剧吧

  上午看到鲍德熹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分享了他作为摄影指导拍摄《无极》的工作历程。

  鲍德熹先生是香港著名的摄影师、导演,曾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是7次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1次金马奖最佳摄影获得者。在华语电影里,鲍德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电影人。可贵的是,即便到了那样一个层次的人,他还愿意用极为耐心、认真、细致的笔触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与经验。

  为了实现陈凯歌心目中的《无极》,鲍德熹及其团队付诸了大量的心思,完成了很多当时看来十分困难的拍摄。其中从构思、设计、练习到实拍,有着很多令人敬佩的细节。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这里,让大家看看鲍德熹先生在拍摄《无极》时所付诸的巨大心力,或多或少可以帮助大家对陈凯歌的《无极》做进一步的理解。(特别声明:文章为鲍德熹先生原创,本人基于“让更多人看到”的考量而“搬运”至此,如有侵权,可及时删除。原文中还有大量的GIF、视频来呈现鲍德熹先生所提及的细节,感兴趣的可查看原文:鲍德熹:电影【无极】的摄影历程)

  【原文】鲍德熹:电影【无极】的摄影历程

  这是一篇长文,文中有很多视频、图片、以及GIF动图,需要耐心,不要一目十行,找时间慢慢看。

  大概在2003年年尾,陈凯歌导演和太太陈红来到香港和我见面,说要拍一部类似【指环王】的神话故事,用现在的话说起来,就是内地第一部「魔幻」的电影(除了动画片【大闹天宫】),希望我能够做这部片子的摄影指导,可能考虑之一是我当时拿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陈凯歌是中国著名导演,他拍的【霸王别姬】享誉盛名,不用我在这里介绍,连我当时没有跟内地任何导演合作过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两夫妇当时盛意拳拳,我就欣然答应了。

  后来双方在合约的谈判上,来来回回了好几个回合,七上八下总算把五个月的工作合同签了下来。估计这是陈红第一次做制片人,害怕被别人「骗」制作费,也是理所当然的。

  【无极】2005年上映的时候,毁誉参半,批评的多过赞誉的,霎时间好像谁不骂【无极】就是不懂得看电影。电影当然不是完美,但绝不是一无是处。

  我比较赞同豆瓣网友「鱼非鱼」在影片上映三年之后写的一份短评。

  这是一个神话和寓言的故事,也确实是内地绝大部分导演之前都不敢碰的题材。「求新求变」就是陈凯歌当时想要做的。

  经过多次的开会,讨论剧本,看外景,和分镜头,参与美术和服装的讨论,甚至在演员的选角上提意见,成为我继【卧虎藏龙】拍摄筹备工作以来,最巨细无遗的一部电影。

  (我帮四位演员拍的造型照,加工处理颜色之后的感觉)

  记得当时陈凯歌问我,如果要选一个颜色最能代表这部电影的,你选什么?我很快就回答,红色,是深红的那种。

  这也吻合了日本画家正子公也在描绘的人物造型中体现。

  (正子公也笔下的「光明」造型:鲜花盔甲)

  主创:(左起)叶锦添、陈凯歌、我、动作指导之一林迪安(后来大部分动作改由董玮设计)

  当时叶锦添也顺应了正子公也的风格,以大量的金色来烘托主题的红色。

  电影设计的外景主场景是在风光优美的迪庆香格里拉,另外就是云南元谋土林,和浙江横店。

  至于【无极】的故事,我个人的理解是纵然题目很大,讲的还是关于人性的故事:大将军光明(真田广之)代表了骄傲,永不言败,专横;奴隶昆仑(张东健)代表了忠诚,憨厚,仁慈;倾城(张柏芝)代表了自我,虚荣,痴情;鬼狼(刘烨)代表了贪生怕死,机会主义;无欢(谢霆锋)代表了虚伪,仇恨和嫉妒,而满神(陈红)作为神,拆穿人们的心计和告知未来。

  在这个基础上,引伸出其实这个故事讲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世界的总和:我们多多少少总有一点「大将军光明」、「奴隶昆仑」、「倾城」、「鬼狼」和「无欢」,在我们身体中各占的比例大小不同,构成了人类的天性。

  要拍好这个电影,首先要从各个人物的本性为出发点。

  我和陈凯歌都把「用镜头讲故事」放在首位。同时放弃多余的对白,尽量用画面来讲故事。

  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这部电影,作为主创之一,我和我的全体机器、灯光、重型机械组三大部门各位同事,同心同德,挑战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度,最终克服一个又一个艺术和技术上的障碍。

  【1、一气呵成】

  在片中有大量的情节,是用长镜头的运动来完成的,一方面保存了演员表演的连续性、可信性,也令故事更加流畅,让观众感同身受。

  绝大多数的情形下,我们都是以遥控的摇臂(大炮)来完成。当时预算紧迫,没有办法使用「伸缩炮」,需要精准计算镜头的轨迹和轨道的铺设角度来迁就场景中演员的调度。这个几何的计算方法是由我和机器组组长臧志良、霍剑明一起来操作的。

  由于光替不懂得如何走位置,我干脆让自己团队的工作人员「扮演」各个不同角色,务求达到有力的镜头角度和运动来讲完一段需要完成的戏剧。

  (除了右边尾二是副导演水淼以外,其余都是我的弟兄们)

  不要小看这个过程,是需要戏剧天分的。镜头所到之处,演员在什么状态下、走到哪里、看哪个方向才会有戏剧效果,这一切都需要审慎的安排。

  导演陈凯歌一般是让我先摆镜头和自行练习,他在仔细观察当中,在随后指导每个演员的举手抬足,完美了表演的内容。

  为了突出大将军光明在胜利之后那骄傲的本性(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高峰),我设计了这个镜头:

  没有直升飞机,更没有现在随手可用的模型航拍,但我们把「大炮」抬到山上去,做出这航拍的感觉:

  或者以一个高角度摇动和车轨结合的「大炮」,来做出这个富有诗意的奔跑:

  【2、 迅猛的移动】

  为了体现「有多骄傲就有多失败」,大将军光明众叛亲离,被吊在树上的一霎那,有这能耐能够以两秒速度拔起十米距离大摇臂的团队真不多。

  大将军被鬼狼击败的一瞬间从树上倒下地,我们是用每秒120格的速度拍摄的,要跟随着动作一起降落地面,这也创造了当时电影机器运动奇观。

  无欢的这种「扇子功」,在镜头的帮助下,立马栩栩如生。

  这个大摇环的机器运动真是动用了十来个精英壮士,以最小的抖摆率完成这个难度极高、漫画感的机器运动。

  这个走廊用了5个18K HMI,5个6K Par,放在每一个窗外一列过的长高台上,方便随时移动。高台后架子上铺了半透明胶布,一方面要挡住远处横店城要避开的景观,一方面要有白天的感觉

  机器移动不光是速度快就行,还要有戏剧的张力和表现力:

  雪国人以奔跑为生,当故事中两个雪国人在监牢中以高速奔跑来追逐对方,陈凯歌问我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我说最好是圆形,因为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也可以说永无终点。

  说的容易,怎么拍?

  圆形车轨跟着跑?这是傻瓜的想法,真能快得过赛跑的速度?

  这个机器运动有外圆和内圆两个部分,我和叶锦添有过详细的讨论,牢笼的具体尺寸和直径要多大,能容纳我的小长臂和短臂的运动,也开过多次会议,和臧志良、林炳华、霍剑明三人商讨如何舞动小长臂高速运行,在牢笼的外围追踪或者作反方向对冲运动(由于机器是遥控头子,当时需要有线联系),更要安全和避免在高速运动中缠绕电线造成机器意外。

  至于内部运动,就是要拍二人的面部中近景特写,完全和演员的跑步同步,的确是中国电影的前所未有。

  在没有依赖任何视觉特效情况下,结果是振奋人心的:

  「美」是要有原因的,当奴隶解救倾城的那一刻,像是一只被挽救出笼的小鸟,洞口射进来的金光,和惊醒中的倾城,掀开了下一个激动人心的奔跑序幕。

  这个一镜到底的从宽角度看见奴隶拉着绳子在前面奔跑,把倾城当做「风筝」一样飘在空中,机器随后绕着倾城转了三百六十度,在拉后见奴隶在镜头前跑,虽然场景是电脑做出来的,但人物和机器运动却是真实的,这个匪夷所思的想法,彻底体现了陈凯歌的「魔幻梦」。

  在「鸟笼」内和导演陈凯歌商量镜头,左后是蔡崇辉、臧志良、霍剑明(口罩)

  【3、动作难度】

  这一段无欢和鬼狼的打斗,是如此开场的:

  我和动作指导董玮二人合作无间,这段「鱼跃龙门」式的动作,其中一个威亚镜头,也破了董玮本人的记录,用了九个小时……

  「鲜花盔甲的主人」以一当十,威风八面

  ?大结局光明和无欢的打斗

  本来已定在香格里拉拍摄一个月的戏份,也就是最重要的外景场地,却因为在搭建倾城住所的时候,被当地投诉乱抛垃圾而被迫终止所有拍摄。

  这对制作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到哪儿去拍余下的场次?

  当时是第一副导演兼策划的王为民(Max),提议转场到内蒙古—他熟悉的家乡地拍摄,看了发来的图片,觉得还可以,于是Max第一时间回到内蒙古周旋、安排,奇迹般的一个礼拜之后,我们就到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看景,同时,大队的货车和工作人员就转场去了。

  (我相机拍的王卫民站在小坡上,可惜天气不够冷,没有雪挂)

  【4、摄影的视觉设计】

  一切来自于凭空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电影。

  陈凯歌在【无极】之前不是以视觉特效为强项的导演,更多的是文艺和戏剧为主。但他当时确实是一位好的「听众」,身为大导演级别的中国导演,这是他其中的一大优点。

  我理解他想在中国电影走向商业化的路程中,迈出重要的一大步,不管步子是否太大,或者野心太大,总要有人先迈出这一步。

  其中剧本中一场野牛大战,尤其令我担忧不已。陈凯歌想以牦牛作为真实的牛来表演。

  我们也在香格里拉见到真实的牦牛,是这样子的:

  这个外形讨好的、可爱的、毫无杀伤力的牦牛,我真没法把它当作是「杀人凶手」。

  当时香港以朱家欣为创始人的「先涛数码企画有限公司」,完成了周星弛的【少林足球】和马上要完成【功夫】两部叫好叫座的特效片,决心以较低的价格来帮陈凯歌完成这部野心之作。

  我记得当时谈的价钱是不包括野牛这一场的,因为要做CG牛的话,价格一定贵很多。

  所以该公司的电脑特效制片郑文政(Cecil)和特效指导钟志行(Frankie)一直都坚持以真牛来拍摄。

  由于野牛大战这一场是设立在元谋土林来进行的,拍摄的时候天气已经转热,买来的超过一百只牦牛很大部分被活活热死了。

  结果只有小部分镜头是用真的牦牛来拍摄的,由于他们跑的很慢,达不到剧本要求的「万牛狂奔」的现象。

  我此前不止一次的向陈凯歌反映,希望他改变或者取消这一段动作,因为它出乎我的想象之外,没有办法在脑海当中凝聚画面。但导演的回复是,投资者非常喜欢这桥段,已经卖出,不能改剧本。

  机器组的赵泽标成为我的「箭靶」

  结果,特效制作也耽误了「黄金时间」,在寻找更好的外国特效公司或者追加价格这个问题上没有及时达到共识,严重耽误了CG牛的设计、测试和制作。最后出来的效果是惨不忍睹的。

  但这不能抹杀整部电影在视觉上力求创新立异的主观意愿。特效跟「工业水准」未必有必然的联系,却跟金钱有绝大的关系。「一分价钱一分货」,我是完全凭心而论。俗话说:只要你有钱,没有做不好的特效。完全可以把最高难度的镜头交给更好的特效公司去完成。

  当奴隶昆仑假扮鲜花盔甲的主人,误杀王之后,救跌下来的倾城,那空中延长时间的一刹那,和盔甲反影的倾城,加上「抱起美人」,这个货真价实的「英雄救美」,造就了爱情故事悲剧的开始。

  我在看机器组组长臧志良躺着,为拍鲜花盔甲特写镜头作准备。

  满神是「神」来的,离不开缥缈,衣服吹风和威亚的关系,都是细节。

  拍摄蕉林一场,尽是刁钻的角度,除了机器之外,还要给演员高台的轨道飘逸行走。

  满神在水底出场的特效,要用120格的高速加高角度移动拍摄:

  根据剧本要求,我也同时设计了这个玄妙的镜头,结果要用Motion Control(由郑文政执行)分开两个地点:元谋蕉林和厂棚绿背景拍摄:

  也包括奴隶昆仑第一次穿上鲜花盔甲,由行走变成骑马的臆想效果:

  奴隶昆仑拼死撑开大门,让「夺功」的鲜花盔甲主人带上美女骑马头上飞跃,那心情失落的瞬间(分别在现场和马场以高速拍摄合成):

  鬼狼带奴隶回到雪国的记忆当中,从视觉的角度,我提议用水的倒流来表示时间的空隔,在水流的这边,奴隶看到了过去无欢如何对待自己的家族,而鬼狼更不愿看到他如何变成无欢的走狗。

   上一篇:【向人民报告】留置看护中心:“五化联动”打造新时代留置看护铁军
下一篇:盗梦空间(观感)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