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的生命力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近几年的台湾电影,伴随着金马奖的种种事件,逐渐从内地大众视野淡出。更宏观的讲,在内地影视市场“蓬勃”发展的几年中,华语电影圈的版图产生了关键的变革。随着香港电影进入半衰期,大批香港电影工作者北上谋求出路,好在是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生生态,依然影响着华语电影。而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台湾电影则似乎被禁锢在了岛内封闭的状态中。19年的金马奖上钟孟宏的《阳光普照》和金鸡奖上王小帅的《地久天长》,通过失孤这一共同题材,在如今的两岸电影圈发生了微妙的互文关系。虽然我们如今已很少像以往关注杨、侯那样去关注台湾电影,但如果细细观察,与逐渐失去魅力的香港电影相比,海峡彼岸的小岛上却依旧涌现着旺盛的生命力。

  最近终于抽空连看了几部优秀的台湾电影,但其中最亮眼的就是黄信尧导演的《大佛普拉斯》。《大佛》无论是在作者性、技法还是内涵上,都体现了一个电影人极致的水准,钟孟宏的加持虽然带来了不少个人色彩,但是对于作者黄信尧本人来说,这部作品依然是属于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作者电影。《大佛》中所呈现出的当代台湾风貌,充满了魔幻现实的趣味,这一点与《路边野餐》的诗性极为相像,但《大佛》却将这种诗性毫无炫耀般的隐藏在了诙谐的故事中。可以说,《大佛》是近年来最优秀的华语电影也不为过。

  (以下有剧透)

  在影像上《大佛》既有着经典黑白电影应有的魅力,同时又用新式的电影语法诠释了这个时代的独有图像气质。无论是在构图还是影调上,《大佛》的观感极为舒适。整部电影画面极具层次感,构图极具新意,对景深和暗部的处理也恰到好处,这种画面表现在提升影片整体质感的同时增强了文本的易读性。同时作为监制与摄影指导的钟孟宏,也呈现了自己精湛的摄影技法,虽然部分镜头看起来仍有钟孟宏其他电影的影子,但丝毫没有掩盖导演本人以及原著短片的表达。与梅峰老师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一样,《大佛》利用黑白影调,构成了电影内核的一部分。《不成问题的问题》中所使用的低饱和度画面和极简构图,恰当的表现出了老舍原著中惆怅的时代感,而《大佛》则体现出了精美的质感,与反映社会底层生活的主题形成了反差,但却精准的实现了表意。黑色电影的类型化上,导演通过自己声音的干预,在叙事维度上增加了又一重意味,刚开始看以为是下错了资源,下成了带导演评论音轨的版本,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才发现,导演的声音远不止是旁白的作用,黄信尧用略带戏谑的闽南腔调,帮助完成了文本反讽现实的整体趣味。由林生祥贡献的配乐也同样精彩,电影本身虽然一眼能看出是黑色幽默的风格,但音乐曲调最为轻松惬意的部分却发生在主角肚财的死亡时,跟随一组平行移动的长镜头,在林生祥的口哨声中,肚财的一生在排水渠里结束,也是电影最为华彩的一笔。而面会菜这部分也成为了整部电影意味最深,最值得解读的章节。

  在台湾,面会菜是用在犯人亲属不能亲自探监时,拜托附近的商贩代替自己,送给犯人吃的一种食物。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肚财,在全片有过几次吃饭的设计,都非常精妙,一次是从警局释放后,与朋友释迦一边吃警察给的盒饭一边默然的控诉不公,另一处就是面会菜。那场戏从释迦的预感开始,到肚财去吃面会菜,已经详细的交代了肚财的命运。吃完了带着鸡腿的最后一餐,肚财似乎也从社会这座牢笼中释放,得到了终极的自由。与一般的描绘底层生活的影片不同,《大佛》从开场便只是生动的讲述了几位主要角色的日常生活,一切看起来轻松自在,甚至让人不会注意到谁是主角,换句话说,主角全都没有主角脸。菜埔在送葬的乐团中机械的打着鼓、肚财在垃圾场谈交易、土豆在便利店中吃泡面、释迦默默的站在破房前注视镜头,这些纪录片式的出场方式极其生活化,却淋漓的展示了底层的生活面貌,这与纪录片导演出身的黄信尧不无关系,但是放在一部剧情片中又是如此合理。

  对于影片的核心事件而言,没有一个角色是功能性的,事件本身的推进与角色的存在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于反映的母题来说,所有角色都是功能性的。就像是观众作为旁观者,观看了同为旁观者的主角旁观了一起事件,但却无比震撼。在这种无用群像的极致刻画下,非常真实的反映出了底层人物的命运和阶级的割裂。另一方面,作者的反类型设计,也体现在了角色身上,比如作为配角的释迦,是一个没有台词、没有交代前史和任何功能的角色。按照盖里奇式的黑色电影,这样的人物一定会在关键时刻产生作用,实现反杀、复仇等功能,但释迦并没有,他只是回到了他的海边“别墅”,躺在吊床上回顾自己和肚财的过往。饰演反派的戴立忍,除了刻画出他糜烂的生活状态和过激杀人外,没有任何脸谱化的设计,反而他的几场戏表现出的状态都是十分疲惫、丧失对生活的主动权的状态。正如片中的性爱场景,他似乎也是处在被动的状态。在这种表演和戏剧组织下,反派也似乎被刻画成为受压迫和被牵制的一方,处处体现一种无力感,只有在面对比自己底的阶级时,才能找到那种优越感,正如同为底层的肚财,只有在自己朋友菜埔面前,才变得横行霸道。而此时,真正的反派其实就是体制本身,这些角色的悲剧也都来自体制。在影片的结尾,大佛在上百人的法会中,静静的矗立,随着诵经声的戛然而止,从黑暗中散发出耀眼的佛光。整部电影没有一场戏是无意义的,也没有一个角色是无意义的,他们都是社会的切面,是构成有秩无序社会的重要部分。

  《大佛》对当代华语电影有着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它展示了华语电影应有的风貌和水准,也摆脱了上一代大师的影子,探索出了自己的新思路,非常值得年轻的电影人、影视从业者细细品味和学习。谈到影响,个人认为有两部作品应当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大佛》的影响或者灵感来源。一部是2019年的《平原上的夏洛克》,同样是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同样运用行车记录仪作为麦格芬来推进剧情。《平原上的夏洛克》也是内地近年来完成度极高的小成本剧情影片,在艺术成就上当然不可与《大佛》相比,但也给出了低成本电影可能的方向,既是不断追求细节、不过分强化表演和对电影主义的信仰。另一部不是电影,是今年大热的网剧《隐秘的角落》,与原著小说的情节不同,《隐秘的角落》改编思路,与《大佛》的剧情非常相像,同样是一起目击杀人事件,同样是无力与社会抗衡的小人物,《角落》中是儿童、《大佛》中是底层穷苦人民。而更有趣的则是反派人物的设计,戴立忍和秦昊同样是无力的中年人,而且都有标志性的秃顶和假发。我相信辛爽导演一定也看过《大佛》并且产生了许多灵感,并没有负面的意思,我反倒认为《隐秘的角落》在改编和借鉴上做的非常恰当。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加了网剧的电影感,也与故事的主题互相作用,精彩的完成了最终的呈现。这样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学习,文艺创作的确是需要不断从经典和名家作品中汲取养分的,而不是一味的抄袭和模仿,只要能够匹配作者自己的意图和语法,那便是成立的。

  在看《大佛》前,看了修复版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站在历史的维度,《牯岭街》无疑是台湾电影乃至华语电影最经典、最重要的作品,在展现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的同时,极具史诗性的谱写了人性的命题。如果《牯岭街》是一盘精致的大餐,唇齿留香,值得反复品味,那《大佛》就是路边菜馆里厨子售卖的拿手菜式,摆盘朴素精致、味道惊艳,对于食客来说,同样是无比美味的食物。

上一篇:恐怖之森完整版下载
下一篇:Beauty and the Beast: The Enchanted Chri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