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战役之六:史上最强背锅侠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38

  晋出公战前出奔说

  当历史进入春秋战国分野的关键阶段,晋国公室地位的衰落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了。

  正因为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史料的记载也难免会错漏百出,以至于当我们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竟然发现就连晋出公的生卒年岁都成了不解之谜。

  史料中对于晋出公在位时间有很多种不同的记载,其中人们最常提到的说法是出自于《史记·晋世家》:

  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

  出公十七年是公元前458年,这一年智瑶伙同三卿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引发出公不满,因而欲联结齐、鲁讨伐四卿。

  未成想四卿先下手为强,将出公赶出了国境,以至于堂堂晋君身死异乡,使得晋出公成了有晋建国以来死相最难看的一任国君。出公死后,四卿拥立昭公的曾孙骄为君,是为哀公。

  《晋世家》并没有明确说明出公去世的时间,只是在下文中指出:

  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尽并其地。

  三晋瓜分智氏邑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53年,以此倒推哀公元年是在前456年,也即出公是在出奔的次年,也即前457年去世,在位时间一共十八年,这个时间与《六国年表》的记载是相契合的。

  不过,同样是在《史记》里,《赵世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

  赵襄子元年,越围吴。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

  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晋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是为晋懿公。

  据以上的叙述,赵无恤于出公十七年即位,按照逾年改元的习惯,赵襄子元年便是出公十八年,也即前457年。襄子四年,四卿瓜分范氏、中行氏故地,致使出公奔齐而亡,以此推算,晋出公在位的时间至少有二十一年。

  以这种方式计算,晋阳之战的整个进程都要推后四年,也就是说战争爆发的时间要推到前451年,这与我们通常的认知显然是不符的。

  当然了,赵家人素来善于篡改历史,有关赵无恤即位时间的推断后文会提及,这里我们只需要记住出公在位的时间即可。

  39

  晋出公战后出奔说

  与上述记载不同的还有《竹书纪年》(古本),其中提到:

  二十二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智伯尽并其地。

  二十三年,出公奔楚,乃立昭公之孙,是为敬公。

  《竹书纪年》的记载与《史记》有两个重大差异:

  其一是出公出奔是在晋阳之战结束、三晋瓜分智氏邑之后,其目的地是楚国而非齐国,在位时间一共二十三年;

  其二是继出公之后即位的是昭公之孙(而非曾孙)敬公(原为懿公,因晋朝避司马懿之名讳而改为敬公),其中并无哀公一说。

  在不同的史料中,关于出公在位时间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这里我们姑且列举最为常见的三种。

  这其中,有两种说认为出公之死是在晋阳之战之前,只有《竹书纪年》采用了战后出奔的说法。

  而历史上有关晋阳之战的叙述,大都是建立在出公十七年(前458年)出奔、十八年去世的基础之上的,若是这个时间被颠覆了,那么整个晋阳之战的过程都必须要改写。

  因此厘清出公出奔的真实时间,对于理解晋阳之战的前因后果至关重要。

  好在前人已经为我们做了不少的工作,如钱穆、杨宽等学者均认可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而对《史记》中的记载存有怀疑态度,在这里我们无需再重复验证。

  不过需要一提的是,无论是支持哪种观点,学者们对于发生在晋出公十七年的事件——也即四卿瓜分范氏、中行氏土地的叙述——大都深信不疑。

  然而如果我们结合晋国历次政治斗争的规律进行比对,会发现恐怕就连这个细节都是伪造的。

  40

  晋国政治斗争的一般规律

  这里最大的疑点在于,晋国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剧烈冲突,每次冲突过后,失败者留下的封邑便很快会落入他人之手。比如据《左传·成公八年》载: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下宫之役后,晋景公很快就将赵氏封邑赏给了祁奚,后因韩厥的劝谏才收回成命。从转封赵氏邑到重封赵氏孤儿,整个过程前后相距不足一年,可见晋人在处理赵氏封邑问题上是何等雷厉风行。

  同样,在栾氏灭族之后,关于栾氏土地的瓜分也很快就展开了,据《左传·昭公三年》载:

  初,州县,栾豹之邑也。及栾氏亡,范宣子、赵文子、韩宣子皆欲之。文子曰:“温,吾县也。”二宣子曰:“自郤称以别,三传矣。晋之别县不唯州,谁获治之?”

  栾氏灭族发生在晋平公八年(前550年),而范宣子去世的时间则是在平公十年(前548年)前后,这也就意味着,栾氏败亡还不到两年,有关战后土地分配的事宜便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与此同时,赵文子为了宣示自己领有州县的合法性,以州县曾隶属于温县为由,提出“温,吾县也。”——而这里的温县,早年又是郤至的封邑。

  郤氏灭族发生在晋厉公七年(前574年),两者时间差不过二十余年,温县便已经落入了赵氏之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六卿对郤氏土地的分割恐怕早已展开了。

  这还都是在君主权威未完全衰落的时候,六卿便已经如此明目张胆,等到君主权威完全让位于六卿,会发生什么情形可想而知。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夏六月,晋杀祁盈及杨食我。食我,祁盈之党也,而助乱,故杀之。遂灭祁氏、羊舌氏。……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盂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祁氏、羊舌氏受智跞陷害,被先后灭族。仅仅一两个月后,其封邑便被划分为十个县,由六卿瓜分殆尽。

  41

  对旧有叙事的颠覆

  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到,这些掌握了实权的政客们对于土地的渴求素来是急不可耐的。一个家族一旦退出了历史舞台,其余家族便会像饿狼扑食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他们庞大的资产撕裂分割、瓜分殆尽。

  然而奇怪的是,范氏、中行氏之乱结束后,情形却有些不同。这场战争结束的时间是在晋定公二十二年(前490年),而私分土地的时间却是在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前后时间相差三十余年。

  在这三十多年间,四卿放着大片的土地不要,都唱起了温良恭俭让,演起了君明臣贤、父慈子孝,将两家的资产全部上缴给了公室——这也太不符合他们的一贯风格了。

  古代的很多学者实际上早就意识到了这个疑点,但他们并不打算改变传统的叙事方式,因此在著书之时大都采取了变通的方法,以便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合理。

  比如在豫让的故事中,史料便全然不顾范、中行氏与智氏灭族前后相距四十年的事实,将豫让的角色设定为一个先侍奉范、中行氏,后侍奉智氏,智氏灭族后为旧主报仇的形象,这恐怕就是人们刻意缩短两者时间差所造成的结果。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伐灭范氏、中行氏的功劳,及瓜分其地的责任也都一股脑地退给了“知伯”,把赵、韩、魏三家全塑造成了打酱油的角色。

  即便如此,他们还尤感不足,特意加上了“知伯遂有范、中行地,最彊”这样的字句,以显示出公的逃亡全是他智瑶的责任,与三家无涉。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推翻了出公十七年而亡的结论,相应的所谓“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的逻辑便已经站不住脚了,史料中与之相关的叙事,不过是“赵、韩、魏共分智氏邑”的变体。

  无论人们如何摆布这些字句,范氏、中行氏土地瓜分的进程都不可能延迟到智瑶执政的时候才缓缓执行,致使晋出公逃亡的罪状也不应该扣在一个无辜者的头上——这恐怕是我们对智瑶最大的误解了吧。

  透过以上疑点,我们大体上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论:智瑶挟哀公以令诸卿的事件,或许本来就是子虚乌有,是胜利者——也即分晋建国的赵、韩、魏三国——为了抹黑失败者而编纂的谎言。

  当负有原罪的三卿成了各据一方的诸侯,他们有动力、也有能力去篡改历史,以使得自身的权力更具合法性。这种现象在春秋的史料中并不罕见,在此后的历史中更是会不断上演。

  砸碎一个旧世界,是为了创造一个新世界。既然过去的史料不可全信,传统的解释不可照搬,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究竟什么样的姿势才是合理的呢?

  接下来,我们的任务便是通过有限的史料,对晋阳之战的全过程进行一个复盘,重新对导致战争胜败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尽可能地恢复历史的原貌。

  END

  鲲跃深海知勇,鹏翼大展天青。

  深林酣然不鸣,梦觉直捣龙庭。

  子在川上逸思飞

  举报/反馈

上一篇:《暴雪将至》的野心和矫情
下一篇:CBA综述:辽宁险遭31分大逆转!布拉切绝命三分,卫冕冠军大逆袭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