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到底误杀了谁?
一则《90后父亲为救儿子自制药物》的新闻看得人热泪盈眶。
90后父亲徐伟在儿子颢洋查出罕见病那一刻,他的天仿佛塌了一半。
更糟糕的是,他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得病的孩子,绝大部分没能撑过3岁。
想要救孩子的命,就要跟时间赛跑,而且国内没有药物,必须自己研制。
于是,徐伟决定自建实验室,开始违规自制救命药。
这对门外汉的他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
徐伟只是高中学历,对药理一窍不通,论文全是英文专业名词,如天书。
他一个词一个词去查,意思了解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完读整篇论文。
他一度日夜颠倒,身体作息也紊乱不堪。
在硬生生啃完五六百篇医学论文后,他开始自购原料,制成药物。
试验过程十分艰辛。
药物的配比,制药过程对场地环境的要求,无比精确。
他在自建的实验室制成的药,不敢打在儿子身上。
自己和妻子就先当了小白鼠,直到没有异常,才敢给儿子注射。
就这样,历经了艰难险阻,终于有好消息传来:
儿子的各项指标,维持了稳定状态。
孩子的疾病,将一位普通的父亲,逼成了超人。
尽管他可能要承担法律风险,但那一刻,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毫不怀疑,若能以身代之,他愿意和孩子做交换。
你很难想象,孩子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而一位父亲为了救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
所以,当看完电影《误杀2》,看到同样平凡伟大的父亲林日朗,我终于明白了徐伟那句话:
“实在是迫不得已,只是做了一个父亲应该做的。”
林日朗有个很普通的小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儿子小虫活泼可爱。
没什么钱,但日子也清贫而幸福。
然而,儿子在足球场突然倒地那一刻,这个家庭的宁静,荡然无存。
小虫心脏出现问题,随时可能死去,为了活命,唯有换心脏。
等合适的心脏,需要排队。而巨额的手术费,将林日朗和妻子压得透不过气。
费尽千辛万苦,钱凑齐了,心脏也幸运地等到了,可更大的变数,悄然而至。
那颗原本要装在小虫身体里的心脏,被半路抢了。
一颗心脏,决定两个孩子的命运。
尽管林日朗和妻子为了筹钱,看尽白眼,受尽屈辱,但至少,还有希望。
可权贵的力量半路拦截,那颗本该跳动在小虫胸腔的心脏,给了另一个孩子。
那不仅是一颗心脏,更是小虫的命,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希望。
林日朗面对不公,能做的少之又少,更令人悲愤的是,他甚至不知道对手是谁。
为了要回属于小虫的心脏,他不得不用极端方式,劫持了医院里的人,为了逼迫警方帮他找出心脏,救回儿子。
电影中,最讽刺和辛辣的一幕,是在急诊室。
林日朗劫持了人质,不惜犯罪甚至牺牲自己,来换取儿子的生命。
而在楼上,那颗被抢走的心脏,正紧急移植到一位“地位高贵”的孩子体内。
正如电影里一位老人说的: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不是普通孩子。
有的人,要用玉石俱焚的方式,才能保护家人。
而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抢夺别的孩子生存的机会。
同一栋楼,两个世界。有地位的人高高在上,普通人卑微到了泥土。
这一幕,又何尝不是现实的映射?
还记得衡水中学校长违规给儿子迁户口的事吗?
他一直呼吁努力改变命运,维护高考的公平性。
实际上,他钻尽了制度的空子。
援藏干部的身份,让他把孩子的户口转到教育相对落后的西藏,高考有更大优势。
衡中校长的身份,又让他把孩子的学籍留在河北,享尽了河北最优秀的师资。
口口声声让普通人的孩子拼自己,自己却违规操作,让儿子拼爹。
在他眼中,他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却不是。
倡导教育公平的人,亲手砸碎了公平。
利用身份之便,暗箱操作,在现实中,绝不止一例。
但将它搬到大银幕上的,将腐烂的现实摊开给人看的,少之又少。
《误杀2》很敢拍,以小人物的视角,将隐藏的不公揭示出来,反映社会现实。
这样的题材,很珍贵。这也是它立意更为高远、更为深刻的原因。
有的父亲是父亲有的父亲是令人不齿的父亲
手术室外,市长对林日朗说,希望他能体谅自己做父亲的心。
这句话,厚颜而耻。
林日朗体谅你做父亲的心,谁来体谅他做父亲的心?
同样是父亲,两个人的做法,云泥之别。
林日朗最令人动容的,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都没有违背良心。
缺少钱,他不去偷不去抢,而是去做兼职,去借高利贷。
缺少公平,他买假枪,假装凶神恶煞,从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人。
平凡普通的林日朗,所求不过家人健康。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奈之举。
将孕妇放走,不伤害威胁生命的警察。
而在所有计划失败后,他还有一个万无一失的plan B。
他的底色是善,要的也是一个公平。
而市长呢?
他说自己很少陪伴孩子,所以才会抢夺心脏,只为救儿子。
他确实为儿子,做了能做的。
没有心脏,他不惜去抢。动用所有力量,把别人逼入绝境。
可这份爱,是凌驾在别的孩子的生命上。
他也让儿子,背负了深重的愧疚之心。
他的底色,是掠夺,是自私。
抱歉,我不觉得这种“父爱”感人。
当他理直气壮抢夺别人的生存机会,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因为他灌输给孩子的,不是爱,而是掠夺。
我喜欢林日朗身上那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不认输,不认命,不违背初心,不束手就擒。
正如他竭尽全力发出的那一声呐喊:我们老老实实做人,为什么赢的总是你们?
那是小人物身上的一种果敢,也是个体用尽全力的奋力一击。
螳臂挡车,端的是一副肉躯;
蚍蜉撼树,凭的是一腔孤勇!
有的光亮是光亮有的光亮是萤火虫
萤火虫,在电影中出现了几次。小虫问爸爸,为什么萤火虫在灯光下不亮?
表面上,这是在说萤火虫,可本质上,却是在说真实的人性。
灯光,可以理解为熠熠生辉的、光彩夺目的、一切完美无瑕被放在聚光灯下的部分。
而萤火虫,是林日朗、是达马医生、是张正义警官、是李记者,也是无数普通人。
在强光面前,像萤火虫一样的人,无法发亮。
达马医生被上司拿前途威胁,选择自保缄默。
张警官在上司的命令下,有心无力。
李记者最开始为了新闻热度,以身犯险。
而普通人,只是围观。
那一刻,林日朗孤军奋战,周围都是对他的声讨。
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体的命运和挣扎,总是微不足道的。
微小个体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抗争,都在强光的掩映之下,成为徒劳。
可当残酷的现实显露出来,黑暗笼罩了普通人的生活。
林日朗又何尝不是无数人的缩影?
帮他,也是帮自己。
莹莹之火,在黑暗中,发出了微光。
达马医生最终选择了医者仁心,张警官坚持了公平正义,李记者揭开了黑暗的现实。
萤火虫竭力发出的光,成了林日朗最大的支撑。
力量微弱又怎么样?
照样能划破黑暗!
逼入绝境又怎么样?
守望相助的力量,能将人从绝境中拉起来!
不可否认,人性错综复杂,有自私的一面,但也有向善和光明的一面。
成为英雄,或者沦为小人,只是一念之差。
要利己,还是要良知,决定了人的本质。
真正勇敢的人,就如鲁迅先生笔下写的: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有的电影是电影有的电影是人生
《误杀2》,不是林日朗一个人的独角戏。
表面上看,被“误杀”的,是林日朗一家。
事实上,电影用大胆的笔触,揭示了最真实的众生百态。
你能看到各种发人深省的社会议题:医患关系,阶级、善恶、舆论……
拿起刀想要伤害医生的患者家属,也是痛失亲人的可怜人。
声援弱者的围观群众,也是缺少分辨力的大众。
本该主持正义的警察,也成了绝对力量的附庸。
移植了心脏的市长儿子,也背负着愧疚的十字架,向林日朗的墓远远鞠躬。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善与恶,会随着人立场的变更,不断交迭。
这就是《误杀2》想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你在误杀他人的同时,也在被误杀。
电影最后,林日朗写道:
“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胜利。”
从某种层面看,他救了儿子,也揪出了幕后黑手,他赢了。
可这个胜利,代价太大了。
一个好人被逼入绝境,难道只能以暴制暴?
法与情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当你不幸成为被“误杀”的人,要如何自救?
这些问题,拷问着整个社会,也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面对的真实人生。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最大的善意,就是世界对那个被逼上绝路的好人,充满悲悯。
因为他可能是你,是我,是无数认认真真生活的普通人。
误杀,无处不在。
不经意之间,我们就可能成为一场误杀的导演者和受害者。
不清楚事实,就随意给人贴标签。
光听一面之词,就进行网络暴力。
《误杀2》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正视那些隐形伤害,从而自省。
每一个被误杀的人,都应该去电影院看看《误杀2》。
在这个时代,要谨防自己成为受害者,更不要成为加害者。
上一篇:第一章 相识(上)
下一篇:泳池的美学设计分类及泳池砖的选择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