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猪食、睡山洞、乞讨流浪......这个中国县长,疯了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五天前,是他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

  然而,热搜上却没有他的名字。

  甚至在很多功名簿上,你都很难见到这个人。

  他,叫何家庆。

  

  在中国古代神话,有一个高僧叫济公。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却悬壶济世,扶危济困。

  而何家庆,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个比肩袁隆平,养活了中国14亿人口的怪老头。

  但是有关他的故事,至今无人知晓。

  

  1949年,何家庆出生在安徽一个贫困的农民之家。

  那个时候国家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百姓的日子,都过得穷苦,更别提他们闭塞的小山村了。

  何家庆从出生开始,就是在土里捡吃的。

  一家几口人的生计,全来自于一亩薄田。

  何家庆念书的学费,更是东家凑西家借。

  全靠父亲一趟趟拉板车,才拉出来了血汗钱。

  

  旧时代农村的板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何家庆度过了贫寒的少年期。

  王小波曾说过。

  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最大的真理。

  吃不饱饭的何家庆,从小就有一个梦想:

  长大后,一定要让乡亲们,都有口饭吃。

  1976年,勤奋好读的何家庆,被推荐到安徽大学从事中药材研究。

  靠着自己的努力,他留校担任了植物学的编外教师。

  这个时候,已经能吃饱穿暖的何家庆,仍然没有忘掉年少的那个执念。

  于是,在他心中萌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

  “我不仅要让乡亲们吃饱饭,还要带他们脱贫致富!”

  可那个年代,科研条件极为落后,而家乡又身处皖南的大别山山区。

  一没交通,二没粮食作物。

  想脱贫,谈何容易。

  但何家庆,又有了第二个“异想天开”的念头:亲自深入山区,考察地形和气候,找到合适的农作物。

  要知道,大别山是一片原始森林,深峻山脉连绵数千里。

  当地更有一句俗语:进了大别山,就别想活着出来。

  可何家庆不信邪,为了实现年少的执念,他命都可以不要。

  

  那个时候,何家庆每月的工资是18.65元。

  为了买得起进山需要的装备,他过起了从牙缝里抠门的日子。

  每月只花几块钱,衣服补丁叠补丁,甚至连结婚都是凑合的。

  这样的日子,何家庆过了整整十年。

  硬是攒下了3000多块的“巨款”。

  得知儿子的想法后,何家庆80岁高龄的父亲,更是从安庆赶到合肥,把毕生积蓄交给了何家庆。

  一大堆10元、5元、2角、1角的票子,皱巴巴一团。

  这一别,仿佛是爷俩的生死离别。

  1984年3月20日,何家庆背着集一家之力买来的设备。

  终于踏上了,迷雾一般诡秘莫测的大别山考察之旅。

  这一走,就是整整225天。

  从此风餐露宿,音讯全无。

  皖地气候潮湿,山间寒气重,毒虫猛兽更是层出不穷。

  何家庆住山洞,睡蚁窝,跋涉毒林悬崖。

  短短几日,就已变成一个胡子拉碴,眼窝深陷的野人。

  

  从春天入谷,到冬天顶着酷寒出山。

  没人知道流浪深山的这一年,何家庆都在人迹罕至的山里,遭遇了什么。

  只知道他走出来时,早已鲜血淋漓,几无人形。

  他的大腿被毒虫啃咬的溃烂浮肿。

  山里200多天的寒气侵蚀,更是佝偻了他的身体。

  何家庆就是这样拄着枯树枝,一步一个血脚印。

  他靠双脚,丈量了大别山脉的12684公里,横跨鄂豫皖三省19个县境。

  光是千米以上的山峰,何家庆就登了357座。

  终于,他带来了植物标本3117种,地质调研上万余份。

  何家庆成为了,有史以来全面考察大别山的第一人。

  一时间,举国震惊。

  他不仅把种粮的希望,带给了大别山成千上万的农民。

  还把大别深山的秘密,带向了全国各地。

  

  如今昌盛的大别山山区农业

  也正是这一次大别山调研,让何家庆迎来了自己生命里的曙光。

  但这份曙光,也把他送上了“亡命之途”。

  

  1990年,何家庆被调往安徽溪县工作,任职副县长。

  在溪县,何家庆第一次接触到了魔芋。

  就是下图这个貌不惊人的“土疙瘩”。

  当时日本土地贫瘠,却大量从中国引进魔芋根茎。

  这一现象,马上引起了何家庆的注意。

  很快,他就发现了魔芋的神奇之处。

  何家庆背起锄头,又开始一头扎进了田地间。

  在当地人的眼里,这个新来的县长有点傻。

  别人家当官的,都在办公室喝喝茶看看报。

  但何家庆不一样。

  他每天蹬着一辆破自行车,爬山头,钻树丛。

  半年时间,几乎跑遍了23个乡所有的土地。

  他瘦骨嶙峋,不修边幅,常常一身泥土。

  这哪里是什么县长,倒像个到处流窜的流浪汉。

  

  何家庆把挣来的工资,全部投入到了魔芋试种中。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过后,魔芋终于在溪县种植成功了。

  经过何家庆的一番努力,溪县500亩魔芋的最高产量,达到了7000公斤。

  收益超过400万元。

  可以说,何家庆实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

  魔芋极为适合山区种植,栽种技术含量低,产能高。种植一亩的收入,在当时已经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上学。

  “一亩魔芋十亩粮,十亩魔芋一间房”。

  何家庆被这样的前景,激动得夜不能寐。

  那个时候,何家庆已经因为突出的政绩,被溪县百姓称作“焦裕禄式的县长”。

  前途正是一片光明。

  大家都以为,何家庆从此的政治生涯,将会平步青云。

  然而此时,他却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决定。

  1998年3月6日,何家庆再一次带起实验设备不告而别。

  他决定深入更多山区,不只大别山,而是考察全国贫困区。

  那个时候,他49岁了,已近天命之年。

  早年的大别山之行,和溪县扶贫给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可逆的病痛。

  血吸虫病和痛风,更是每日每夜都在折磨着他。

  但何家庆心里的火苗却日渐清晰——

  魔芋,魔芋,还是魔芋。

  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有一次,何家庆路过了西南山区的一个贫困村。

  那里有几十户人家,人人面黄肌瘦。

  一家人一天煮一锅稀粥,充作劳动力的男人先吃,老人就喝点粘在锅沿的米汤。

  甚至孕妇都饿到没力气生产。

  而孩子更惨,他们为了果腹,都趴在地上啃食有毒的杂草树皮。

  山区耕地极为匮乏,作物难以成活,饥荒越来越严重。

  这一切,都生生刺痛着何家庆的心。

  

  饥荒老照片,图源网络

  在河口,他还当过这样一段短暂的“乡村教师”。

  那里贫困村的孩子遇见了他,没有害怕这个怪物一样的老头,而是争着帮他背行李,问道:

  爷爷,你认识字吗?爷爷,你给我们讲山外的故事好不好?

  这里没有人上得起学,供一个大学生是一家难以承受之重。

  可是山里的孩子,还在眼巴巴等待着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他等不了。

  种魔芋就是钱,钱就是农民的命。

  他没有通天的手段,拉到人来帮他普及魔芋种植。

  但他还有一双还能挪动的腿。

  1998年,何家庆怀揣着积攒了10年的全部积蓄,共27720元。

  和一张刊登着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穷县名单的光明日报。

  从安徽出发,朝着西南山区跋涉。

  越是山区的地方,环境越艰苦,百姓生活越贫困。

  但只要魔芋种植技术传播下去,至少能解决几百万人的生计。

  何家庆,就是一路传道济世的当代版“济公”。

  这一流浪,又是305天。

  

  每到一地,何家庆就实地考察,亲自给当地农民传授最新的魔芋等作物栽培技术。

  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种植魔芋,如何防治病虫。

  

  这一路上,他跨越了8个省区,流浪了31600公里。

  为108个县207个乡镇上万个芋农,传授了魔芋栽培技术。

  他在贵州遭遇过泥石流,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桂北山村,被毒蛇咬伤几乎丧命。

  钱花光时,更是一路以乞讨为生。

  饥肠辘辘的时候,他靠吃农户喂猪的糊糊存活。

  没有水喝的时候,他从路边的稻田里喝水,差点被农药毒死。

  全身更是长满丘疹,鲜血淋漓。

  不止天灾,还有人祸。

  何家庆两次遭遇劫匪,被抢走4000多元钱。

  从湖北恩施去重庆奉节县的路上,甚至被绑架至深山矿场。

  他的双手被打到血肉模糊,才被放行。

  在云南大理,还因流浪被收容所误关,遭拳打脚踢。

  无数次,何家庆都以为命丧于此了。

  最严重的一次时,他甚至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说:

  “这一次我大概是要不行了,我想听听女儿的声音。”

  

  1998年12月28日,九死一生的何家庆,终于回到合肥。

  这个曾经55公斤的男人,已经瘦到皮包骨头,只剩40公斤。

  305天的时间,他靠一双脚走了8个省,102个(州)县,27个民族,207个乡镇,426个村寨。

  只为一条扶贫路。

  而这条路有足足30000多公里,堪比1.5个万里长城。

  他是中国魔芋种植第一人,真正意义上的魔芋之父。

  造福芋农百万人,带动产业数十亿。

  向全世界有饥饿的地方,交出了一枚叫魔芋的救命丸。

  国泰民安,人民温饱里,有他当之无愧的一笔功簿。

  可是何老到死,也没能等到他的“时代”。

  

  2019年7月,已过古稀之年的老爷子,被人发现晕倒在安徽潜山的调研路上。

  那天之前,他还在心心念念潜山的困难户们。

  命运却措不及防,找他收取了这些年“任性”的代价。

  癌症,晚期。医无可医。

  医生们说他的身子早年就烂透了,能支撑到现在,都是奇迹。

  2019年10月19日晚,何家庆老人,病逝于合肥。

  与世长辞。

  享年,70岁。

  在他生前,没有人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人们质疑他:

  西南地区的脱贫,和你有什么关系?

  而被误解一生的,是一个病痛缠身、穷困潦倒,却大爱一生的老人。

  他一生赤贫,几次为科考散尽家财。

  多次出门流浪,却只为一条漫漫扶贫路。

  一家三口常年挤在25平米的小房子里,家徒四壁,只有占了一大半屋子的16000多种植物标本。

  他的学生哭着回忆他说:

  老师一生简朴,永远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架在脸上的眼镜,都缝补过数次。

  连在食堂打饭,都很少有超过3块钱的。

  学生们把他一致封神,因为他可以“闻到花香,就知草木”,又不吝赐教。

  他的课,场场都是爆满。

  

  何家庆是活该潦倒吗?

  不是的。

  他的随便一个标本卖到国外,就是天价。

  随便炒作一下自己,功成利禄就唾手可得。

  名和利都离他这么近。

  但疾病与孤苦,却伴随着他的一生。

  1999年,国家曾奖励过何家庆10万元。

  那个年代,可是整整一套大房子的钱。

  但何家庆,却把所有的奖励,全部捐出去资助贫困地区的女童。

  他还自费4万元申报8个专利,自费7万元出版了200万字的植物巨作《中国外来植物》。

  只为那一句:“我何家庆,教书育人”。

  时光荏苒,唯留草木。

  就像他的一生:傲骨芬芳,桃李满天下。

  2019年在潜山昏倒后,何老已经虚弱到无法进食。

  大别山和西南扶贫这两次“流浪”,过度地透支了他的身体。

  哪怕这样,老爷子仍然没有停过一天的学术研究。

  他的遗嘱里。只有一句话:

  要将眼角膜捐献给山区贫困孩子。

  从生到死,这个传奇般的老人,心里都只装着苦难中的国人。

  何家庆。

  是为扶贫而死。

  也是为中国而死的。

  就像他的追悼会上,他最后写给自己的那首诗一样:

  我走了,我还活着朽而沃若,似一粒种子破胸,比一滴水珠畅想泥土里聚集力量,空气中尚存清氧谁怂恿我努力而为。谁把控我生命续延我走了无须作祭奠,无须泪挂腮两旁,无须那一纸挂墙告悼文请忘掉我吧。泥巴或白雪,一切都回归土地,我从这土地生长。

  

  我真的很庆幸,关于何老的事迹,还有只言片语被留存了下来。

  今天才有我们这诸多人,为他的大爱和大义震撼倾服。

  何老一生极为低调。

  曾经明言不受采访,不求名利。

  直到近几年他的事迹被“曝光”出去。

  大家才终于发现,还有这么一位伟人。

  一位叫何家庆的英雄人物。

  他的一生就像一盏孤独的灯,在漆黑的夜里独自燃烧,却寂寂无名。

  只有看到过光的人,才知道他曾经多么无私的付出。

  何老,你辛苦了。

  这人间冷酷,这一年来还颇有颠簸。

  但是山河依旧无恙,盛世仍如你所愿。

  这人世间有你,就是三生有幸。

  五天前,是您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

  我也是安徽人,身无长物,只能以这篇文永远致敬您。

  感谢您做过的一切。

  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会永远记住您的名字——

  中国魔芋之父,何家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何家庆

  《一种植物和一个人的追求》人民日报2000年通讯

  《大学教授“失踪”305天》安徽网

  《采访何家庆的前前后后》吴国辉

上一篇:《疯狂的外星人》票房突破19亿 宁浩执念荒诞人生
下一篇:奶水稀怎么办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