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饮食男女》的结局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深意?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为什么他喝了口女儿做的汤就恢复味觉了,然后再一个对视,竟然结束了,突如其来,为何是以这样一个场景为结局

  最后朱爸尝了女儿家倩做的汤,味觉回来了,内里更是女儿,亲情以及家的回归。

  此前朱爸心目中的家如同味觉,到了这女大不中留的时间点,日渐消亡而逝去。借老温的话来说,就是烦恼想赶但赶不走,家想要但要不来。

  二女儿家倩,最先察觉到父亲味觉变差。她是三个女儿中最像父母的一位,她有母亲的样子,如父亲一样喜欢且做得一手好菜,但却是最渴望离开这个家的一位。这种逃离与小时候朱爸为了女儿更好的前途,把她赶出喜欢的油烟轰轰的厨房,送去上学而积下怨念有很大关系。她说,她已经没法再跟父亲住下去,见了面,话也说不了两句。虽然付出了全部积蓄才够钱付房子的首期款,但能离开这个家,也是值得的。

  心中有“惜”,才知道可惜。

  二女儿家倩要搬出去,小妹家宁怀了富二代的小孩,大女儿家珍觅得如意郎君。

  女大离家是不可避免的,朱爸固然不舍但也明白,而真正的悲哀,是家人的相互不理解,是他已经感觉不到女儿对这个家,对家人的“惜”。

  “三次别离"

  这是家倩由渴望离家到最后的留守回归的转变,中间重要的经历。

  医院里的父亲:在医院,她看到父亲做检查,起了疑虑,在与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老人双目对视,以及猜测父亲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后,更是令她害怕。她望着父亲走进电梯离去,留下了泪水,是否父亲真的要离她而去了?

  温伯伯的逝世:父亲的好友,跟自己如亲人一般的温伯伯,忽然离开了人世。她陪伴父亲处理温伯伯的后事,给悲痛哭泣的父亲递上纸巾...她感受着父亲的感受。

  父离,家不在?:最后的家庭聚餐,当父亲公开与锦荣的恋情,老房子也将出售另觅新居,组建新家庭。所有人都震惊了,所有人抬着被气倒的梁伯母离开,朱爸领着姗姗,在出门前,朱爸与流着泪的家倩相视。家倩看着父亲转身离开,就如之前父亲目送女儿离家。她环视了一圈,这个房子,这个家。难道就这样要散了?要没了?

  正是在这一连串的经历中,家倩重新思考并理解家,家人以及亲情的意义。

  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的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最后。之前第一个要离开家的家倩,反而在老房子留到了最后,她在那个曾经“只属于父亲的厨房”,煮出了和母亲以前做的,一样的菜肴。

  朱爸尝了汤,认为汤里的姜太多了,家倩说“跟以前妈做的一模一样啊!”,朱爸才反应到自己味觉回来了。朱爸说“家倩,我尝到了”,前面说过,朱爸的味觉如同心里的家,如今味觉回来了,家,就也回来了。而唤醒他的,正是由家倩煮出来那家的味道。

  虽然老房子卖了,女儿嫁的嫁,出国的出国,父亲也有新的家庭,但不要紧,一家人住在不同的屋檐下,各自过着不同的日子,但心里有对家人的顾忌,照样是一个家。

  朱爸两手捧着女儿手中的那碗带有家的味道的汤,深深地对视,伴随着那两声再普通不过,但意味深长的“女儿啊!”,“爸!”。心中有家,一切也就足够了。

  

  17年8月28日,无意在一篇写吴倩莲的文章中读到——

  李安说:“二女儿是扛起这部电影的人,她是家庭中最聪慧而叛逆的孩子,一眼看透家中虚伪,却又在家庭面临解体时承担一切。”

  我们总是不喜欢面对美好事物背后的阴暗。其实《饮食男女》中也没有什么阴暗,只有些个人的小秘密、小心思和小算计。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很多行为的动机不外乎“饮食男女”,为利所驱,为性所动。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主题吧。

  ****************************************

  味觉其实是一个隐喻。

  电影有五场周日聚餐,全剧围绕这五场戏展开。第一场聚餐,父亲丧失味觉;最后一场聚餐(其实只有妇女二人),父亲恢复味觉。味觉这一意向贯穿电影始终,可谓一条主线。

  一个丧失了味觉的厨师,依然能够以精彩的厨艺做一桌子佳肴。但是这桌菜却不好吃,也没有人愿意吃。端上来多少,撤下去多少;

  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彼此客客气气,每周郑重其事地聚在一起吃顿大餐。是不是令人羡慕?是不是就像那一大桌佳肴一样美好?但实际上,每次他们坐到一起,每个人都在打小算盘。归根到底,就是都想离开,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看上去,老大家珍最想走,但小女儿家宁的算盘打的最快,离开的也最决绝。可能是她从生下来就没有感受过母爱,没有感受过完整的家吧,所以她早早就当了母亲。

  看上去是最想维持这个家的是老爷子,但他其实却是那个最先想打破平衡的人。

  有一幕是他要叫女儿起床,还要给三个成年的女儿晾内衣。如果注意观察,他的表情还挺纠结。这个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家,实际上却非常病态。治病的唯一途径,就是解散这个家,让大家各自去过正常的生活。这位看上去非常靠谱的父亲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

  他说,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他一辈子都在料理食材,也在照料这个家。到了这个不得不解决问题的当口,他突然想放飞自我,追求真爱,采用这种一辈子都没怎么做过的率性而为的方式。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从第一幕起,他就准备宣布和锦荣交往的事儿。当时条件非常不成熟。不提他和锦荣的年龄差距,而且三个女儿的未来都还没着落。这种方案,有点简单粗暴。但是如何妥当地解决,他其实并没有答案。

  他说,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可顾忌二字,他也并没有并没做到。他没太考虑自己走后这个家怎么办,也没有充分考虑三个女儿对此的反应。对待这个问题,他可能更多是想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他还成天研究补肾秘方,估计一心一意还想生个儿子。

  自从父亲有了离开的想法,这个家的根基就开始动摇了;他的味觉开始丧失,家也逐渐走向解体。一个人心散了的家,就像那一桌大餐,形式上无比美好,但滋味已经不对了,实际上已失去存在的意义。父亲丧失味觉正象征了家的意义的缺失。

  但天时地利人和都没给他宣布的机会。没想到的是,两个女儿接连有了喜事,这其实也为他第四场家宴宣布大消息创造了条件。老爷子之前的一切顾忌其实都是为了最后憋个大招。最后,他毫无顾忌地解散了这个家。

  多说一句,郎雄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但他也有个小问题,就是长得太正。戏里,观众都会感觉他是个正面人物,是一个慈父,而忽视了他的算计。他演的角色,即使性格比较复杂,也会被认为是脸谱化的“父亲”。这算是他表演的一个瓶颈。真正好的演员,得亦正亦邪,比如葛优和姜文,比如杰克·尼克尔森和阿尔·帕西诺。这样才能不断诠释各类性格复杂的角色。

  这个家终于散了。电影的剧本写出了人算不如天算的意味。任凭大家怎么折腾,最后的结局还竟也算是皆大欢喜。所有人都欢天喜地地离开,最后家里只有家倩留了下来,而且一直呆到了老房子交割给新主人前的最后一刻。

  家倩看上去最开放,早在那个年代就已有了炮友,但她实际上确是三观极正,成为家庭最终的守护者。她在剧中的位置很重要,但这么多年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老爷子精湛的厨艺和最后戏剧性的大反转上,多多少少忽视了她的存在。其实她才是这个家的灵魂和支柱。

  在长相上,她和母亲一模一样;在厨艺上,她虽然没有得到父亲的真传,但却是他唯一会做菜的女儿。李安这样设计,其实就是让她代表这个家。

  第一个发现老爷子味觉失灵的人就是家倩。这象征着她首先发现这个家已经变味了。

  她经历了很多,但在家里说过吗?没有。她见到父亲去医院检查身体(虽然另有目的),为他的衰老伤心,但从未提起;她通过和赵文瑄谈恋爱,知道了大姐的秘密,但是她却未和任何人提起,甚至还为照顾大姐的感受,放弃了这段感情;她最初还放弃了去阿姆斯特丹工作的机会,就是为了照顾父亲。她一直默默为这个家保留着顾忌,坚守着秘密,承受着压力。她实际上是在支撑着这个家。

  有一场很重要的戏。她和前男友、现炮友喝茶时,那个男的提出希望在和其他女人结婚后,仍能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她离开后竟然吐了。初看这幕戏,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真正有了自己的家之后才明白,她是在渴望家的温暖。她给前男友满怀情意地做饭,正是在表达这种情感。而那个渣男一席话,极大地颠覆了她的三观。她之所以吐,是在为自己和这样的贱人交往过而恶心。

  扯了这么多,还是得回到味觉这个主题来。

  最后一场饭前,这个家已经散了。老爷子已经有了新家,甚至即将有了新的下一代,但他对家的理解仍没有什么新意,不过还是一家人心怀顾忌地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等等。所以他的味觉也没有恢复。

  直到在那个已经被卖出去的院子里,喝了长得和自己发妻一模一样的女儿亲手做的汤,他看到了家倩的坚持,终于悟透了谁才是这个家的灵魂,找回了对家正确的理解,也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滋味。

  这样他才恢复了味觉,才找到了家的意义。

  ——家是需要一个屋檐,需要顾忌,但家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存在,同时也是内心的坚守、默默的承担、无私的付出,甚至是牺牲。

  昔日郁郁葱葱满满当当的小院,此刻落叶满地,厨房里是二女儿家倩忙碌的身影,她从阿姆斯特丹休假回来。朱爸买房结婚搬出去后,家倩自然继续她的工作。

  大姐带丈夫去做洗礼来不了,家宁夜里照顾宝宝这会儿刚睡着,朱爸安顿好已经怀孕身体不适的锦荣好,来到了小院,参加这次聚餐。

  朱爸尝了一碗家倩做的汤,刚说一句:姜有点多。家倩的声音骤然紧张起来,哪里多了,跟妈做的味道一模一样。

  朱爸愣了愣说,再给我盛一碗。就在家倩不知所措的时候,朱爸说,这个汤,我能尝到味道了。

  朱爸的味觉恢复了。家倩站起来双手捂着父亲的手,影片结束。

  

  朱爸味觉的丧失到恢复和五次矛盾集中的家庭聚餐,串联了整个影片。朱爸跟老同事聊天的时候说起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他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慢跑、自己查补肾良方,还去医院检查身体。在看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为朱爸悬着心,别真的突然离世,让几个女儿追悔莫及,成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普通剧情。

  但在第五次聚餐的时候,朱爸拿出体检报告告诉梁伯母他身体还可以,有能力照顾锦荣,甚至到后来锦荣的怀孕。原来老爷子一直都在为公开和锦荣的关系以及再度结婚做准备。

  其实朱爸与锦荣的关系在电影开场就有了暗示。朱爸做菜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虽然不知道电话那头说的是什么,但是朱爸说:鱼啊,千万不要红烧,最好是清蒸···不等他说完,对方就打断了。

  然后当晚锦荣带着女儿珊珊来串门的时候,锦荣第一句话问的就是:朱爸呢?珊珊说:今天妈妈把鱼煎糊了。

  朱爸电话那头的人,就是锦荣。

  而且珊珊拿着自己画的画说要拿给朱爷爷看,说明她和朱爸还是很亲近的。

  还有朱爸给上学的珊珊送便当时说:“无锡排骨、蟹粉菜心、青豆虾仁、五柳鸡丝,还有你最爱喝的苦瓜排骨盅。”给珊珊送饭是他愿意照顾好珊珊,知道珊珊最爱喝的汤,肯定就不是一般的熟悉关系。

  当锦荣发现朱爸一直给珊珊送便当而且把她给珊珊做的难吃的便当都吃干净了的时候,她并没有表现得很客气或者难为情,因为他们二人已经不需要客套了。

  食色、性也。

  前两次家庭聚餐时,朱爸几次欲言又止,而且很介意女儿说他老,他自己也知道他的味觉都丧失了。直到排除众议跟锦荣在一起,锦荣怀孕之后,他的味觉奇迹般地再度恢复。

  电影《送我上青云》里的老爷子住在云气缭绕的深山里辟谷,姚晨饰演的胜男带着母亲上山找他,帮他写回忆录。

  看到胜男风韵犹存的母亲,他的思想活泛了,味觉也打开了。让儿子带自己下山大快朵颐。

  早年丧妻,朱爸失去了“欲”,女儿们心理上的隔阂,让他失去了真情。

  直到获得女儿们的理解和锦荣的那句“爱你”,朱爸才恢复了他“饮食男女”的状态,能食,有欲。

  《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家珍常年压抑,怒斥看情书的男学生并把他的情书扔到垃圾桶,说:谁没收过情书?听到窗外的猫叫和邻居唱卡拉OK就觉得很闹心。

  家倩即使跟男友分手,也时不时与其约会,甚至差点跟男同事在办公室发生事情。家宁大学还没毕业,就跟男友未婚先孕。女儿们都已成家的朱爸,竟然娶了女儿的朋友,而且即将再度当爸爸。

  朱爸一家人选择互相体谅,互相支持,没有人责怪家宁少不经事,没有人质问家珍冲动行事。最重要的,是做出选择的那个人觉得幸福、开心不是吗?当然,前提是不会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

  在常人看来完全不理解、甚至被舆论道德议论的事情,亲情、爱情的纠葛,在《饮食男女》一次次家宴里徐徐展开。我们看到了“食”,我们也看到了“欲”,更看到了真情。

  每个人最终走向自己的选择,每个人完成自己的“欲”,完成自己作为人会经历的一部分。

  @十七亚

  欢迎关注公众号【十七亚】,回复【读书】获取麦肯锡逻辑、工作、写作能力等书籍;回复【心理】获取《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等心理学书籍,每天更了解自己一点;回复【60】获取中戏必读经典剧本60个;回复【油画】获取零基础油画学习教程,随笔画,给生活加点趣。

  结局里写道,"我尝到味道了",乃点睛之笔。因为全片其实都在探讨一个问题,怎样真正品尝生活和人生的"味道"?

  李安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而压轴作饮食男女又是皇冠上的明珠。

  饮食男女看似和前两部推手、喜宴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作品不同,只讲了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然而其中的内涵却仍然是李安对中西方文化和家庭思考的延伸,甚至将其中的对比和冲突表现的更加激烈。因为李安将这种矛盾揉合在每一个个体自身上,而非不同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实在是高。

  中西方家庭文化的最大差异即是:西方家庭重视自由和个体的幸福,父母之间尊重各自的私人生活,家长则尊重子女的选择,相互之间也没有一定要培养成才和赡养的相互期待。中方家庭则重视家庭团圆和和睦,家庭的每个个体成员都要为家和万事兴的大目标而努力,甚至作出个体自由的牺牲。

  但是如果在国外生活多年后,可以体味到看上去美好的西方家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所谓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往往是以另一个人的不幸为代价的,如果有小孩的,对孩子的成长则会有更大的伤害。说白了,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美化说法。但是吊诡的是,如果为了想象共同体"家庭"的和睦,却牺牲了每一个个体的幸福,那这么做的终极意义又何在呢?

  我们看看李安在饮食男女中是如何思考这个中西家庭文化悖论的。

  大女儿家珍,是个古板的老女人,这也正是中华文化中对丧母家庭大女儿的期待形象。为了家庭承担缺位的母亲角色,之后承担老父的赡养,这样的角色扮演在现代的中华大地上仍不鲜见。而后,她勇敢地冲破了自己的角色设定,放下一切,追求自己的幸福。

  小女儿家宁,是个顺从的乖乖女。而后最叛逆地成为了年轻妈妈。

  二女儿家倩,扮演的则是无子大家庭中长子的角色。供她读书学习成才,成为社会精英。而她成年后的生活是最西式的,经济独立,贷款买房准备分开生活,婚前性解放,做通常男性主导的职业。然而这一切却不是她最想要的,最后她选择留在了这个家,选择了中华文化的生活,同时也可以说是自由选择的西式思维。

  父亲老朱,又当爹又当妈,一个给女儿们洗内衣的生活细节极其传神,为了这个家可谓奉献了一辈子。如同前三个角色一样,最后走向了自己人设的反面,过上了西方社会无可非议,而中华文化中带着酸酸贬义的"老牛吃嫩草"的生活。结尾处有一个细节,老朱本来准备用钥匙打开已售出的自家大门,后来想了想,还是按门铃,仔细品这小小的转变(以前都是直接冲到女儿房间叫醒的),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聪明。

  李安巧妙的地方在于,看似人物的结局最终都落脚于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但又回到老宅,被中华文化所包容和平衡。因为无论是珍,是倩还是宁,最核心的还是一个家字,这便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包容和平衡,亦是中国菜的精髓,即为结局中老朱品尝到的"味道"。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这个主题似乎非常明显,吃饭是为了生存,男女之事是为了繁衍。可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生存和繁衍,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快乐的源泉在哪里,是作为一个人,吃饱了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朱家的周日晚宴,几乎没有一次能够顺利吃完,可惜了国宝大厨的手艺。

  这个家的状况本身就是一个例证,食物再精美,人也可能没有胃口,因为人不快乐。

  老朱失去味觉当然就是一个隐喻,他的生活毫无乐趣,直到他突破传统的束缚,重新组织一个家庭,才终于又尝到了味道。

  老二朱家倩其实才是电影的主角,这个一开始就有暗示,母亲的遗像就是吴倩莲的照片。

  家倩表面上和父亲的矛盾最大,可她是最有能力也最有愿望拯救家庭的一个。

  古语有云,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事实往往就是最叛逆的孩子,在家道中落的时候有能力重振家业。

  只是最后“杀千刀的老朱”把自己给嫁出去了,是谁也没想到的。

  安叔把这个设定解释为,对天下父亲的祝福,这个在90年代当然是超前的思维。每个人最根本的幸福,最终必然是自己的幸福,对得起所有人而自己憋屈一生的,只能叫牺牲。很多父母往往为了儿女牺牲一切,但有时候儿女并不一定领情,对他们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电影到最后,家倩显然也理解了父亲的行为,片尾的父女和解才是真正的大团圆结局,虽然都没能齐聚一堂共享天伦,但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家倩也终于可以心无挂碍地奔向远方。

上一篇:《让子弹飞》短评
下一篇:10年前的电影《蓝色情人节》,告诉我们婚姻的秘诀是忍耐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