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是“药神”,这也不是通稿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首先,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有一位高中同学,女生,头发短短的,皮肤白,瘦小,实打实的乐天派。印象中的她坐在教室的第二或第三排,写工整的字,上学放学会骑一辆和她身躯不太相称的电动车。高三的时候,头顶上是调到最大档的风扇,坐在教室后排的我偶尔从晚自习中抬起头来,密密麻麻伏案的后脑勺中,时常有一个空缺留在她的位置上。她一般会上完全天的课程,然后在晚自习前收拾书包先离开,有时她的离开会和传卷子的过程同步发生,于是目送她离去的会是大家羡慕的眼光。

  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大家都纷纷将通讯软件从QQ转为微信,社交话语从“你QQ多少”变为了“我扫你吧”。但是,她还坚持用QQ,持续在QQ空间发着说说。而我的微信通讯录人数持续上升,QQ虽然留在手机里,但再也没有信息提示,也从不打开,于是用着不同的软件,竟可以像在两个宇宙。

  后来,从高中同学口中得知考上了不错大学的她得了白血病,在聚会凝滞的氛围和大家吃惊的脸中飘出了一句“怪不得高三的时候她总是请假”。QQ空间记录着她的一点一滴,从确诊,到住院治病和化疗,她依然乐观,并且坚持着学业,下面是大家密密麻麻的鼓励。后来更新的状态中,她出院回到了课堂,字里行间还是乐观,大家松了一口气。后来微信朋友圈中出现了她的医疗费众筹,再去她的QQ空间,才发现她早又开始了和病魔新一轮的斗争,为了治病已辗转多地。记得她有一条说说提到晚上痛到睡不着觉,不想再看到妈妈偷偷去医院厕所抹眼泪,想结束一切,但更想坚持活下去。

  抱歉,关于这个故事,我无法给大家一个好的结局。不久前,一位高中同学在朋友圈中说“没想到就这么走了??”。

  过年前,我们商量要不要去陪一陪她的父母,一位同学说之前去的时候,她的妈妈看着一位同学说“如果她还在的话,应该也和你一样吧”。

  那一瞬间,我失语了。

  Dying to Survive

  在看《我不是药神》的过程里,我脑子里都是这个故事。《药神》的英文名是Dying to Survive,是拼了命去活命,不要命地去活命。

  因为刚刚讲的那个故事,在看电影时我忽然体会到了这种向死而生的态度,而这部电影也在试图将每个观众拉出只是观看的状态。《药神》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9.0,短评中已经不少观众用到了“2018年度最佳”、“国产电影的良心”等字眼形容。

  关于《药神》,关于国产片,关于电影与社会的联动,关于现实主义题材,关于道德,关于审查制度……我们到底在怎样观看与衡量《药神》?

  以下是个人的一些碎语。

  《药神》大规模点映的过程中,它就被贴上了“中国版《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标签。在这部上映于2013年的美国电影中,马修·麦康纳饰演的男主人公因为生病而成了所谓的边缘群体中的一员,并通过贩卖走私药物的方式自救、救人与赚钱。

  当我看到“中国版《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这个标签,浏览一下《药神》的剧情简介之后,我心里略有不爽。无疑,《药神》是《达拉斯》的翻版,只不过涉及到现实国情等问题,《达拉斯》中的艾滋病在《药神》中被白血病所替代。于是,这部电影在我心中是一部原创性弱且滞后于“翻拍”原作5年之久的中国版。

  但这个标签过后,紧跟而上的媒体轰炸所提供的信息是此片根据陆勇的真实事件改编,并非什么《达拉斯》的“翻拍”。于是我发微信给朋友“不是翻拍,是真实事件改编,好了,那《药神》在我心中可以重回正常电影打分起跑线了”。

  我看完依然在琢磨这段观影前我自身狭隘的情绪跌宕。通过亲身的经历和看一部分网友说“是翻版翻版”的嘲讽以及随后的“根据中国真实事件改编,不是翻版,别乱叫了”的正名,我才了解到,原来一部影片的原创性这么受到重视。

  原创自然是好的,但翻拍也不一定意味着差。那我为什么会在误认《药神》是翻拍电影就自动在心中降低分数,而知道了不是翻拍就让它重回打分起跑线呢?

  更荒谬的是,这样的“一踩一捧”发生在观影之前,也就是说,我评价的是一部我尚未看过的电影。是什么样的机制导致了这样的思维,我至今也没想明白。

  我推测了几种可能,一是翻拍意味着国外电影的中国化处理,而基于拍摄机制、审查制度等等在内的因素,可能导致电影“变质”;二是心中翻拍与高评分的不对等,在我心里可能认为翻拍电影不值豆瓣9.0这样的高分;三是在这部电影某种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视角下,我认为中国应呈现自身的某一面,而非要按照美国/“原版”的方式去呈现,要凸显某种“在地性”。

  这样分析下来,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无知又狭隘。

  因为事实是,太多国产“原创电影”都很不尽如人意,包括某些作家亲自上阵的改编,但那个时刻,我从未想过因为这部电影是原创,我就在看之前给它加分。但当我揪住了《药神》的非原创后,我却在心里给它减了分。在讨论电影时,我们是站在以及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讨论原创性?

  上面啰嗦的原创性,其实还裹挟这这部电影呈现的某种所谓的“社会现实主义”。国产片+社会现实主义,二者放在一起,要求的结果约等于那句论述——“讲好中国故事”。

  在故事和人物上,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贴近社会现实的(社会底层的),底层人物的刻画,群像的描摹……

  站在边缘群体对立面的,是制药商。作为本片唯一的反派(我不认为警察在这部电影中是反派,先按下不表,下一节再说),制药商卖着天价药,更“可怕”的是,他们还打击低价的印度盗版药,凭借强大背景和“受害者”的形象,让代表公权力的警方打击国内盗版药,用国际背景和关系对印度药厂施压。

  于是在这里,我们可以透过影片引发对道德的探讨。

  在这部电影里,哪一方是受害者,哪一方是弱者?

  在观众的直接反应来看,无疑是主角们和主角们代表及帮助的病人群体。尤其是徐峥饰演主角从卖药赚钱到搭钱卖药这一转变过程和表现出的对弱势病人群体的帮助,需要帮助的,才是弱者。

  然而,在正版和盗版这个思考上,谁又是受害者和弱者呢?药厂投入无数科研和资金的成果被肆无忌惮的盗版,谁是受害者?盗版猖獗,版权监管和执法不力,药厂不再投入科研,不再有好药和新药问世,最后谁又是受害者?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的位置到底应该怎么站?或者,这部电影里,真的有反派吗?

  或者,我们可以都站一下,双发都思考一下,不是为了在道义、情理上给自己一个答案,而是充盈更多思考与解决的可能。

  这部电影的现实主义和底层视角,还蕴含在镜头语言之中,配合着影片叙事,这一点格外值得称赞。电影中画面带过的场景,街边小吃店、廉租旅馆……以及格外有象征意义的全片多次从破败的城区拍向上海浦东高耸摩天楼的画面,这样的底层仰望,无时不刻的提醒着观众它的视角。

  有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竟然能过审?!”,语气伴随着惊讶与惊喜。

  周一围饰演的警察

  个人来看,本片完全不需有过不了审的担心。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部主旋律影片。电影中周一围饰演的警察,形象高大威猛且有情有义,而局长的形象也并非负面,威严的他象征着的是法理、是刚直不阿的制度、是某种秩序与稳定。以及在影片的最后,病人夹道目送徐峥,警车上副驾的警员提醒开车的警员“开慢点”,这个不无动人的时刻,是警员和病患一同制造的,也显示了某种“法中之情”,而结尾的宣判词和减刑的行为,也体现着这一点。

  由此,这部电影为何要担心不过审?

  这部电影借一个群体,表现了我们当下的社会,就算不是全部,也起码是某些侧面。但是,这也是借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撩拨观众情绪、用拍摄手法和技巧打开观众泪腺的商业电影。

  或许这有点鸡蛋里面挑骨头,但我还是想提出来,因为商业电影要的就是观众沉溺于影片和影片营造的氛围和情绪之中,我们看后,还是可以稍稍跳出这个编织的空间,多多思考一些。

  欢迎拍砖,欢迎讨论,各种的讨论,也许这是这部电影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也是其真正发挥到的“社会现实主义”功效。

  最后,还想说一句,没有人是局外人。也祝我的同学在天堂一切都好,god bless you,and be with you??.

上一篇:感受医学未来之变——“2020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将在京隆重启幕
下一篇:《一个人的武林》有什么深刻寓意么?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