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这部电影很不错,充分展示迫击炮威力却美中不足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原本不打算看《红海行动》这部电影的,近年来的国产军事题材片可谓是粗制滥造居多,精品很少。往往看一部就失望一部,所以对这种题材只能敬而远之。各位大佬先后给出了专业的点评之后,笔者抱着类似于多年看国足但仍不死心的态度,进入了一家四线城市的电影院。

  

  与网上的好评如潮相对应,即便是在泸州这样的小城市,《红海行动》电影也是非常火爆。我先后看了两场,一次是自己单独看,另一次是带家人一起看的,都是场场爆满。整部电影不拖泥带水,没有矫情的三角甚至多角恋来凑片长,对观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两场之中低头看手机的人非常之少。如果从军事题材电影历史的角度来衡量,《红海行动》应该是近十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在细节的处理上,《红海行动》也比过去的军事题材电影要好了很多,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剧情的发展。比如在战前准备的时候,就对使用的武器给出至少能自圆其说的解释,由于口径不同,蛟龙必须使用北约的武器装备。这个设置是比较讨巧的,虽然武器装备“很不我军”,一方面可以使唤上更多看起来高大上的装备,比如M249机枪,非常骚气的SCAR-L,捷克的CZ805,相对罕见的德国R93狙击步枪,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涉军题材过审比较严格的问题。

  

  之所以说《红海行动》是部良心之作,我们来看看车队遭遇迫击炮袭击的那一段。当杨锐队长高呼“迫击炮”之时,第一发炮弹并没有打准,而是稍微偏离车队,随后就是多发炮弹以很急促的节奏落下,这是明显的校射转效力射,且迫击炮所处位置在高地的反斜面上。对手在发现“蛟龙”狙击手后,并没有立即纠缠,而是召唤迫击炮予以清除。就凭这两点细节,至少从军事常识的角度上来说,对整部电影而言也是加分项。

  由于电影院里只能看到大致的轮廓,而网上没有片源,没有办法进行逐帧的分析,因此只能根据迫击炮身管和炮手的对比判断出,对方武装使用的是82毫米迫击炮,许多华约国家都有这种口径的火炮,其有效射程为5~6千米。保障这种级别的火炮,一般需要5人制的炮班,包括班长、炮长、副炮长、供弹手和副供弹手。

  

  迫击炮阵地的选址,通常都需要布设在敌方步兵火力无法够到的地方。而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对方迫击炮阵地由多门炮构成,狙组驱车抵近到武器的有效距离之内,但这是很大的一个硬伤。将R93用于反器材,即便是用.338拉普麦格农子弹也显吃力,如果此刻配备的12.7毫米大狙,威力上更适合一些。再则,虽然抢占制高点的过程属一气呵成,但开战后实施机动并临时潜伏、不被对方发现,这需要太多的主角光环和人品。

  为有一场好看的狙击手对决戏,《红海行动》内的重机枪基本上沦为龙套。在车队出行的时候,其实我们看到政府军手里是有“勃朗宁”重机枪的。但由于要突出“蛟龙”的作战素质,该武器仅仅是一闪而过。无论是从威力上,还是从有效射程上,“勃朗宁”重机枪的威胁范围都要优于R93狙击步枪。如果一定要用上反迫击炮这个桥段,“勃朗宁”其实更合适。当然,车队里配发ZU-23-2型高射炮就更加合情合理了。另外,迫击炮的威力显得过于大,更像是120毫米迫击炮的阵仗,可能是导演为增加视觉冲击力,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红海行动》的美中不足之处还包括装具。例如,有网友就发现了“蛟龙”队员身上的至少9处硬伤,比如遮光罩没开、头盔墨鱼干座卡片没有去掉、多个小配件装反、空气导管耳机没接线等等。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红海行动》的确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女机枪手的装甲上就有明显的机枪弹链包,而不是过去千篇一律的步枪弹匣包。

  为了剧情需要,《红海行动》穿插着黄饼这条主线,这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国际上同类电影之前的类似设置。实际上,本电影紧扣八个拯救一个这个主题就已经很丰满了。而有趣的是,救侨民的“蛟龙”小队为8人配置,《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美国陆军游骑兵小队同样是8人,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导演不自主的刻意模仿呢?

  

  总的来说,《红海行动》这部影片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中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但仍然有不小的硬伤,和国际上一流的同类产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实类似题材的电影,可以更多地参照《黑鹰坠落》和《太阳之泪》。

上一篇:我接触了离婚不离家的男人,我该相信他吗?
下一篇:《寒冷的高山有犀牛》 青苹果乐园影视免费观看电视剧在线观看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