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中,为何炸药包捆像被子一样呢?仅是为了便于携带吗?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导读:炸药属于工兵破障器材,炸药包在红军时期炸碉堡就开始使用了。在八路军时期,各个根据地兵工根据实际需要,也生产了一批炸药包,主要用于炸路桥,炸炮楼,炸火车,炸日军占据的煤矿这些大目标。

  红军时期和八路军时期,使用炸药包还主要是专门的工兵来做这个活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大规模攻坚战很多,专门调工兵去使用炸药包,那就跟不上趟了。于是,全军都把掌握爆破技能作为一个步兵基本战术要求,步兵五大战术自此成型,刺杀,射击,投弹,土工,爆破!

  

  至于这些炸药的成分,也是五花八门。红军时期,以黑火药为主,抗战时期,有黑火药,有缴获日军的,有自己制造的硝酸甘油类,硝铵类,还有一种根据地自己发明的周氏炸药,总之,上级发什么种类的炸药,基层战士们就用什么。

  但是,这些炸药,都是粉末状的。类似现代炸药那种固体块状形状的,非常少见。所以,这些炸药实际使用的时候,需要把这些粉末状炸药,捆起来,再插个雷管,雷管连接导火索,导火索连接拉火管。实际使用的时候,拉火管一拉,人跑开就行了。

  拉火管这东西听起来高科技,其实就是把手榴弹里面拉火的那个东东单独拿出来而已。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军工事业的发展,缴获的增多,TNT这种炸药也应用很多。比如,著名的临汾攻坚战,8纵23旅在临汾城墙下挖了两个药室,一个装填黑色炸药6200公斤,另一个装填黄色炸药3000公斤!这里的3000公斤黄色炸药,就是TNT炸药了。

  而临汾战役的炸药装填,并非是小被子那种炸药包,是找了个大棺材,把炸药放在里面塞满,然后药室周围继续塞炸药。我以前看过回忆文章,工兵们装填的时候,身上,鼻子里都是炸药沫,那么,这些大宗的炸药,应该是类似于面粉袋子的包装,倒在药室里。

  把炸药分装,每包捆得像个小被子,那么这样的小炸药包,应该是根据重量分成档次,每个炸药包5斤,10斤这样子,应该是在旅级,团级以下单位完成的。

  因为解放战争时期,团级单位的后勤就携带一部分炸药,临战上级后勤再补充一批。在炸药从工厂仓库发货的时候,应该是大包装,而不是小包装。

  

  以徐帅指挥的晋中战役为例,在战役准备阶段,各个纵队每个纵队就携带工兵炸药4000斤,全兵团3个纵队,一共携带1.2万斤工兵炸药。为了运输这1.2万斤工兵炸药,需要配备运输民工300人,平均每人负重40斤。

  然而,这12000斤炸药,没过多久就用完啦。1948年7月13日,华北军区后勤部又向阳泉兵站发送了工兵炸药2万斤,黑色炸药1万斤,此外还从冀中调运工兵炸药2万斤,合计5万斤,支援华北一兵团!(以上所列数字,载于《华北军区后勤史-晋中战役后勤保障》)

  至于为什么捆成几纵几横那种被子形状,这是因为,这种绑扎方法,标准,牢靠,便于战士们学习啊,捆绑器材就是背包带和被面,在部队这些东西很多,拿来用就可以。你要告诉战士们怎么怎么怎么捆,那么教得也麻烦,学得也麻烦;你要是告诉战士们,就像捆被子那么捆,那么就学得很快。

  

  这样捆好之后,也可以加个肩带,像背被子一样背在背后,行军携带非常方便。

  除此之外,解放战争中,还有一种炸药包捆扎方式,比较特殊。那就是用迫击炮打的炸药包,和飞雷炮打的炸药包。在此一并说了吧。

  

  图中可见尖头装的炸药包

  用迫击炮打的炸药包,方式是迫击炮弹去掉引信,然后用个长木杆,加在迫击炮弹头上,然后把炸药包捆成一个尖头大屁股的形状,固定在长木杆的前头,这样利用迫击炮就能把一个大炸药包送到几百米远的地方。

  飞雷炮用的炸药包,则是一个圆柱盔形炸药包,飞雷炮原理是用一个圆形铁筒,底部放个小炸药包,中间放隔板,隔板上再放一个圆柱盔形炸药包。点燃小炸药包,就能把圆形大炸药包打出去,威力很大。

  

  飞雷炮使用的圆柱盔形炸药包

  这两种炸药包,捆扎非常讲究,实际使用,都是专门的工兵来负责捆扎的。当然,这是缺少大炮时代的做法。

  后来,我军的大口径火炮越来越多,也就不用这个迫击炮送炸药,飞雷炮送炸药的方式了。

  至于现在,其实早就使用块状炸药了。但是,依然使用传统的带子捆扎的方式,少用背包包装炸药的方式,个人因为,小被子形状的炸药包,在我们的记忆里,已经成为炸药包的经典形象,一看便知,绝不会产生混淆。在战场上,这个非常有用。

  举报/反馈

上一篇:「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花无凋零之时(上)
下一篇:焚身缘求大光明——大光明殿、兔儿山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