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身缘求大光明——大光明殿、兔儿山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这是消逝的营造第六篇。

  在北京西什库教堂对面,距离故宫仅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条名为“光明”的胡同引人注目,须知道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和名字,其背后必然不同凡响。而这背后,便是一处皇家建筑群的消失和一段近代史的故事了。

  光明胡同,原名光明殿胡同,因大光明殿而得名。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大光明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其基址为明初万寿宫所在地。明清两朝都作为皇家宫观及祭坛使用,与大高玄殿类似。据日本冈田玉山所著《唐土名胜图会》载:“明世宗(嘉靖)时,陶真人在这里炼金丹叶。”《日下旧闻考》卷42称:“崇祯十七年正月二日,帝于禁内大光明殿行祈谷礼。”大光明殿距离紫禁城很近,方便帝王前去,免去许多舟车之苦。所以到了清雍正朝,朝廷不仅重修大光明殿,还派内监道士守卫大光明殿,能获得如此青睐,恐怕与道士娄近垣医治好了雍正的病也有关系。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光明殿再度重修,这次达到了其规模的顶峰。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大光明殿,门向东,曰登丰,曰广福,曰广和,曰广宁,二重门曰玉宫,曰昭祥,曰凝瑞。前殿则大光明殿也,左太始殿,右太初殿。又有宣恩亭、飨祉亭、一阳亭、万仙亭。后门曰永吉、左安、右安。中为太极殿,东统宗殿,西总道殿。其帝师堂、积德殿、寿圣居、福真憩、禄仙室五所,毁于万历三十年。后有天元阁,下有阐元保祚"。其规模不可谓不宏大,即便在皇家宫观中也不多见。

  乾隆大修后的大光明殿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罗列三座主要建筑:大光明殿、太极殿、天元阁。其中大光明殿为整个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位于二道门玉宫门北,其形制犹如缩小的祈年殿。大光明殿有汉白玉圆形基座三层,每层均有护柱、望柱,望柱下均设排水嘴。大光明殿黄琉璃瓦圆攒尘顶,两重顶子(天坛祈年殿为三重顶子),上下两檐间悬一方“大光明殿”匾额。殿内设七宝云龙牌位,主祀玉皇大帝。其南侧有亭两座,东南曰宣恩亭,西南曰飨祉亭,在清代被改建为钟鼓楼。

  太极殿在大光明殿北永吉门内,依《乾隆京城全图》绘应为重檐庑殿顶宫殿建筑。殿内祀“三清四御”。太极殿旁原有帝师堂、积德殿、寿圣居、福真憩、禄仙室共五所,均毁于明朝万历三十年。

  太极殿后为天元阁,应为一重檐歇山顶楼阁建筑。上层祀“斗姥后土宝月光元君”,下层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其后为帝师堂,清朝其改建为方丈三间,为大光明殿的住持居所。

  在清人樊彬著《燕都杂咏》一书中有这样一首诗:“指点光明殿,当年仁寿宫。兔儿山不见,草长断垣红。”这首诗既说明了大光明殿是从前朝仁(万)寿宫旧址建起的,还说其与“兔儿山”有所联系。原据记载,明清时,帝王重九登高,或幸万岁山(景山),或幸兔儿山。兔儿山高五十丈。萧洵著《故宫遗录》云:“兔儿山在沄台之西……俯瞰都城,历历可见。”可见其山之高。这座兔儿山,正在大光明殿北侧。清末兔儿山逐渐荒废。1956将西土地庙、槐树胡同并入,统称图样山胡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义和团于旃檀寺及大光明殿设坛练拳,这两个坛遂成为义和团火攻西什库教堂的后援据点。与此同时,被义和团抓住的“二毛子”(洋教徒)嫌疑者均被集中在这两个坛“焚表明心”,若焚表不“起”或烧香时烧不出“主香”,即确认此人是“二毛子”,立斩无赦。同年八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便当即占领了这两个坛。为了进行报复,八国联军纵火烧毁了旃檀寺与大光明殿及其附属殿宇。殿内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经版12万余块就此绝世。

  新中国成立后,大光明殿的原址被建设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为国家继续发挥力量,而在因其命名的光明胡同里,便是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的故居,如今已经成为一所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曾经的殿堂如今除了名字再无踪迹,也许当今人回想起它当年的宏大和被烧毁的缘由时,大光明殿的生命可能已经得到了永生。历史不会忘记大光明殿,我们也不会忘记历史。

  写于2021年青年节当天

上一篇:在抗日战争中,为何炸药包捆像被子一样呢?仅是为了便于携带吗?
下一篇:追寻属于自己的第36个故事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