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微评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网上看了挺多人在骂《道士下山》拍了个什么东西,不知所云。笔者前时看过之后感觉还行,虽然有些东西没有表现出来,但总体来说不至于像大伙所骂那样无一可取之处。今天整理了下心得,为这部电影正下名,或者说从个人角度出发做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吧。

      观看评论,大众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不好主要还是在电影故事的内容比较突兀没有带入性,导致宣扬的核心价值观不明了,让人看不明白。笔者以为这个想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只能说这部电影的受众定位没有定好。

      内部因素来说,其实这部电影笔者认为不适合常年追逐功名,事事讲究物质的人看(说白点也就是一天到晚惦记着那点工资,啥时候天上掉馅饼中彩票的狂想症患者),是一部适合修身养性,静心悟道的人看;外部条件是电影的表现形式的局限性,时长框架的约束,在规定的两个小时内把一个蕴含深刻哲理和人生哲学的东西全部表现出来是很困难的。

      另外编剧和导演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贪功冒进的,从整个故事内容来看制作团队是尽力想在这样120分钟内讲述一个大的道理,然而实际表现时却只用了几个小的故事,然而更不幸的是便是连这几个小的故事在连接和转折的手法上也没有处理好,导致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不强。比如,崔老板事件后何安下还没忏悔出个什么东西没有任何预兆性的突然就来了个赵心川,一个故事还没有交代完成就强行推着整个影片走向下一个故事,没有给观众一个回味的余地;赵心川死后虽然交代了彭七子的出现是来给他老爹买药,但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他会问一个看起来憨厚老实世事所知的药店伙计赵心川的事,如果是因为赵心川也买了药酒作为线索,那么为什么彭七子不直接提出来,给人感觉这个过程的衔接是很生硬的。至于那个野肉......事实证明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路边的野肉你也不要吃。

      再来说说电影本身的问题吧,我笔者相信剧本的原作小说一定是非常精彩的,因为它有足够的篇幅时间去描述这么一个涵盖人生哲学天地之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电影始终只有那么一个框架和时间,很多东西是不能全部顾及到的,比方说道家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原作可以用大量的笔法来诠释这句话,然而电影却只能删繁就简,成为“道生一,一生万物”,中间略去了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所以观众在看完整部电影后摸不透这部电影究竟讲的是什么。

      回归本源,那么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些什么呢?笔者自己做了个小结,按照故事章节来说,整部影片其实讲了两个大的故事。

      第一章,何安下被师父送下山来遇到了崔医生,中间发生的一系列恩怨情仇的故事,这个时间段是何安下初次面世,一切尽是懵懂无知的状态,到后面他凿穿了船为崔师傅报仇,是他一个初涉世的心在经历恩仇后做出的一个最本能的回应,然后沉入善与恶的思考之中。笔者按文章分段的方式来划分,其实这个故事的标题可以拟成这样:“人之本心为何物?” 第二章涉及到了武学,作者或者说编剧开始将关于人的善恶,道的阴阳融入到武术中去,通过太极门内的纷争,猿击术的演习传承引发出江湖恩怨的斗争,通过这些看出每个人心中的欲望。所以这一章的标题其实可以称为:“武之化境为何物?”

      纵观全篇,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其实非常类似于王阳明心学中的四句真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些归结在一起就是简单的四个字:知行合一。

      接着来讲一讲是个怎么样的知行合一。

      刚下山的何安下基本处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状态,在他目睹了师娘偷情,二叔毒死了崔师傅之后,他的欲念随之而动,于是杀死了二叔和师娘 。然而就如同如松法师所说,“你杀人是为了伸张正义,但你始终杀了人。他们杀死了你的师父,而你杀了他们,同样是杀人又有什么不同?”杀人就是杀人,何安下一心要为师父报仇,杀人的初衷是为了心中的道义,但是杀人的行为却源于心中的恶念,是仇恨驱使的杀人,而不是正义。如同《浪客剑心》中剑心所说,“杀人会滋生仇恨,而仇恨又会驱使人杀人”。一念为善,一念为恶,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也就是道家所宣扬的阴阳,阴和阳总是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冲气以为和”才有了“三”,这才形成的世间万物,这便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周西宇给何安下讲述猿击术的由来和要义的过程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笔者以为“猿”其实只是一种比喻,影片以此作为借代,猿是人类进化的祖先(达尔文的进化论貌似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猿猴和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只是人类在进化上更加成功而已。不过目前大家都是倾向于前一种说法的话,那笔者也暂且就采用前一种说法吧),所以猿也正是指代了人心中的本原或者说是最初的良知。阴练和阳练就是指人要去不断领会世间的善恶恩仇,去知善知恶,不断地修缮自己的良知,这才是猿击术的本意。就如同王阳明在最初研究朱熹的格物穷理时一样,他把知和行割裂开来,为了去寻求一个道,他可以格竹三天三夜,周西宇为了寻求猿击术的道,他和查老板遁入深山野林中日夜修习三年,终于,在未来的某一天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道虽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但是真正的大道正是人心中的善恶阴阳。于是王阳明有了“知行合一”的果,周西宇有了下山求道的果。

      周西宇死前如松演示的水瓢转动正是符合了道家顺应自然的道理,水瓢不停地转动,但它终有停下的时候,该停时自然就停了。也是道家所说,寻求自然之理,顺应时势,莫要逆天而行,如松如是道“一切随缘”。心中存有良知和良善,不必刻意追求绝对的善恶才是真正的道义。在最后查老板的一句“坏人猖獗,是因为好人沉默,面对坏人对好人的迫害,选择沉默也是一种作恶!”正是“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精髓。

      从开头师父要何安下下山其实就可以看出师父的用心良苦,“不择手段非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就是要何安下去领略世间的阴阳,人世的善恶,在这个过程中不改心中的善念,不断修缮自己的良知,这即是知行合一的寓意,也是“致良知”的根本。

      另外说句题外话,偶然想起的,高中课本里讲王阳明的一句话其实被大大贬低曲解了,这里在下要为这位圣人做一个正名。原话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课本直接就解释成唯心主义,说意识决定了物质,它割裂了认识与实践的过程。在下的看法是,简直是在扯淡,王守仁的本意是:当你没有看到花的时候,你对于花是没有感觉没有印象的,那么你以后再看到了花你也不知道那就是花,也就是说现在这朵花对于你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当你切实看到了花,对它有了感觉有了印象后,你的心中就有了一个对于花的评判标准,你就知道了花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以后再次见到你就可以很明确的分辨出这是不是花。(这是我的理解)这其实就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过程,王阳明正是因为质疑朱熹的将认知和行为相分割格物穷理的思想才创造出心学,讲求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中国的思想是一个很抽象很玄奇的东西,就是一种道。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能够用西方的哲学那么简单理性的定义一下是唯物还是唯心的话,那就不是所谓的道和理。

       篇外言:笔者以为其实现在的人真的应该再去好好学习一下中国古代思想,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是一个很物质的东西,所以现在社会的人就是这么物质,没有一点精神上的追求(个人认为)。假若花上一段时间静心参透古代思想中的一个道都是对自身修养品格的提升,那将是受益无穷的。

上一篇:九成人不晓得螨虫的“天敌”是什么?家里放点“它”,让螨虫“消失”
下一篇:女朋友提出分开一段时间,能帮我分析下么,谢谢大家,想了解现在的情况以及后续看怎么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