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电影点评]《蓝色情人节》:爱之尽头,不堪回首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在谈及《蓝色情人节》(2010)的创作缘由时说道:“……我渐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产生了兴趣。我想知道,经过时间的洗涤,人们的关系——爱情、亲情、友情——会怎样变质。为什么曾经的美好变成了不堪的回忆,曾经的甜言蜜语变成了恶语相向?”

  

  基于这样一种疑问,当时24岁的他开始着手创作《蓝色情人节》的剧本。经过近12年的酝酿和反复删改,以及筹拍阶段的一波三折,影片在2010年终于得以上映。这部细腻真挚的作品并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出上述疑问的确切答案,而是通过“呈现”与“对比”的手法,邀请观众去反思片中人物由相识到相爱、由结婚到分手的历程。

  

  所谓“呈现”,即是采取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加粉饰和批判地关照两方各自的处境。就像材料分析题一般,导演将有助于探究思考的种种原始素材,完整地交代给了观众。影片尽量把关注的焦点平均分配到丈夫迪恩和妻子辛蒂身上,在感情破裂的问题上给予双方同等的辩护机会。

  

  同时,“呈现”还意味着影片在整体印象上保持了一种真实质感。这种真实并不是对现实的呆板刻画和琐碎细节的罗列,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提炼和展现。比如迪恩手上斑斑点点的蓝色涂料,辛蒂起床后睡眼朦胧的刷牙,均是在向观众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婚姻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结婚后的两人与满大街的中年夫妇并无两样,迪恩不修边幅,辛蒂魅力全无。

  

  同时,演员细腻、自然而不做作的表演风格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导演在片中保留了大量即兴发挥的桥段,使得影片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和情绪感染力。举个例子,当迪恩和辛蒂在医院办公室激烈争吵之际,迪恩一拳把前来劝架的男医生打倒。辛蒂歇斯底里地抽打迪恩的面部,迪恩一脸木然却并不回避,两位演员真实自然的反应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

  

  所谓“对比”,则是叙事结构上,通过平行剪辑同时为观众呈现两段故事:其一,结婚六年的迪恩和辛蒂关系如何恶化到分手的地步;其二,恋爱之初的迪恩和辛蒂如何由素不相识走入婚姻殿堂。这两段故事均按照线性时间顺序向前推进,但各自被拆分成数个小节,在近120分钟的银幕时间中交织穿插成一个整体。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段落不是简单的并列,它们在每个小节的主题上也暗中契合、相互匹配:身为人夫和人父的迪恩vs单身时期的迪恩;身为人母和人妻的辛蒂vs单身时期的辛蒂;两人在情人酒店的情形vs两人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的情形;两人激烈争吵的情形vs两人游荡作乐的情形;两人在医院大吵一架后决定结束关系vs辛蒂将迪恩介绍给父母并正式确定两人关系;两人的关系走到尽头vs两人在牧师见证下结婚。

  

  此外,还有另一层面的对比容易被忽略:两人的婚姻状况与各自父母婚姻状况的对比。无论是迪恩的父母还是辛蒂的父母,其婚姻最总都以不幸告终——迪恩的母亲在他十岁时与父亲离异;辛蒂的父母虽未离异但常年纷争不断。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辛蒂和迪恩都不想重蹈父母的覆辙,他们相信幼年的经历让自己有所领悟,他们相信自己的婚姻会有所不同。然而事与愿违,他们的婚姻同样以悲剧收场,在感情关系的尽头,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同样的选择:要么彻底决裂不再相见,要么咬牙将就相互忍耐。

  

  通过“呈现”,观众了解了两人的过往和当下,深入到人物的精神世界中去;通过“对比”,辛蒂和迪恩各自的变化和感情方面的问题得到凸显,从而引导观众得出导向明确而选择有限的结论。那么,辛蒂和迪恩的感情为何会变质破裂呢?让我们从引发矛盾的三个维度说起。

  

  一、动机

  在分析人物时,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至童年(或者说早年)时期的经历。

  

  由于在两人的矛盾中,迪恩往往是挑起争端和反应激烈的一方,所以我们先研究他的心理动机。如上文所述,迪恩从小成长在一个残缺的家庭环境中,母亲的离去在他心中造成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成年后的迪恩在爱情和婚姻中所寻觅的,是一种可以让他依赖和由他独占的母亲形象。

  

  从这一层面上说,迪恩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在某些方面始终保持孩子般的特质。比如说,难以接受妻子向自己隐瞒遇到前男友的事,对心怀不轨的男同事发给辛蒂的邮件耿耿于怀,指责妻子“只将笑容留给工作的医院和不相干的外人”,他把这视为一种欺骗和背叛,即便辛蒂并不该为此负责。

  

  又如,在对待女儿的问题上,迪恩只想做她童年的好玩伴,给予她自己未曾得到的温暖,而非充当启蒙者和教育者的父亲。他与女儿比赛吃燕麦粥里的葡萄干,弄得餐桌一片狼藉;教唆女儿疏远自己的祖父;在情人酒店与女儿通电话时像个孩子一样哇哇乱叫,模仿未来人类的笑声。

  

  二、冲突

  在未遇到彼此之前,迪恩和辛蒂对于爱情有各自不同的认识和憧憬。

  

  迪恩是一个感性的浪漫主义者,他将爱情和婚姻过分的理想化,认为爱情先于现实。在谈到男女之间的差别时,他说:“我觉得男人比女人浪漫多了。男人认为结婚就是结婚,就是认定一个姑娘。因为男人都是很抗拒婚姻的,只有当我们遇到那个姑娘后才会想,‘要是不把她娶回家就是在犯傻’。可女人似乎却像买菜一样,跳来跳去捡最好的。女人们终其一生去寻找白马王子,最后却嫁给某些工作体面、生活稳定的人。”

  

  与迪恩不同,辛蒂是一个理性主义者。父母失败的婚姻对辛蒂的情感经历产生了很大影响,自从13岁起,辛蒂前前后后换过不下25个男友,但没有一段感情关系是持久和满意的。这一切让她对爱情产生了怀疑,她说:“我不想像我爸妈一样,或许他们曾经也爱过彼此,但或许在生我之前他们就已经不爱对方了。如果自己的感觉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消失不见了,你还如何能相信它?”

  

  辛蒂向自己的祖母请教爱情的秘密:“当你坠入爱河时是什么感觉?”祖母并没有给她一个明确的回答,因为她的婚姻同样是不幸的。祖母能做的,只有教导辛蒂做一个理性的人:“你一定要谨慎,你要确信你所爱的人是值得你去爱的……(要明白能否相信自己对爱情的感觉),唯一的方法,便是去尝试一段感情。”

  

  婚后的两人,是各自理念的贯彻者。迪恩享受生活,满足于一份安逸清闲的工作,隔三岔五便突发奇想做一些自以为有情调的事,将一切家务琐事推给辛蒂——开车从来是妻子干的活,购物也是妻子干的活,整理杂物、接送孩子也是妻子干的活,自己只会远远地待在商场外闷头抽烟。

  

  而辛蒂疲于奔命,她只想尽力维持自己的生活秩序,不至于全都乱了套。照料家中一大一小两个“孩子”让她身心俱疲,强打精神努力工作让她无暇分心。她没有精力再应付迪恩各种不合情理的要求,她不想为了去情人酒店而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哈欠连天的上班,也不想再和迪恩生一个孩子。

  

  迪恩想要一个对他倾注全部精力的妻子,他要求妻子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他身上。而辛蒂想要一个尽责可靠的丈夫,她希望迪恩能有一份正当的工作,为她分担一些压力。两人就像背道而驰的平行线,沿着各自的目标前进,仅仅为了生活勉强维持着婚姻,他们的爱情早已在柴米油盐和激烈争吵中消磨殆尽。

  

上一篇:扫黑:武市长夫人求高明远做旗袍,并非其手艺好,而是有一个目的
下一篇:《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盖茨比了不起在哪里?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