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祈祷落幕时》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写在开头:前一阵子翻到了自己小学写的日记,虽然羞耻,但读的时候却有种释怀的感觉,心情变得很愉悦。一直有写日记的想法,但每次都没办法坚持下来。于是想用自己的阅读心得来代替这些——准确来说是读书之后脑海里冒出来的许多或有关或无关的感慨。大抵是和当时的心情相关联的(比如这两天刚从郁闷中回过神来,所想所写多少会带些悲观的主意)。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感到羞耻的同时可以和往日的自己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读完祈祷落幕时,总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我每读完一本书或观看完一部作品都会说这样的话,工具书和课本除外)。这篇故事分明讲述了一起家庭关系所引起的悲剧,但读完之后却丝毫没有悲痛的情绪,反倒觉得有些平静。似乎这才是这篇故事,这些人应有的结局。

  我打算将浅居博美作为本书的主角,虽然在我看来这里面无论哪一位都配的上“主角”这个称呼。但毕竟故事是由她展开的,作为切入点她是最合适的人选。

  对于浅居博美的遭遇,我是深感难过的。因为反抗别人的侵害而误杀了人,从此便踏上了无法回头的错误旅程。这点不由让我想到了现实中有着同样遭遇的男生或女生。虽然如今的社会多了许多敢于站出来揭发这些阴鹜事件的人,但这其中的大多数则是选择了沉默,正如文中的浅居博美一样。

  阅读的时候我便在想,如果博美生活在如今的社会,并且在遭遇那样的事后选择了报警,结局又会是如何呢?但我思索过一阵后,反倒觉得结局恐怕会更悲哀了。

  法律为正义发声,打击邪恶。但这一切终究在得到某些证实后才能得以实现——那就是证据。

  文中的博美为了减少父亲的经济压力,为了钱财便答应了一俊猥琐的邀请,这一切出于博美的自愿。而且就原文中的描述,事件发生之时应当是没有目击者的,而在法律中,亲人的证言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博美拿不出实质性的证据,就算报警,最终恐怕也会以失败收尾。

  而且博美真的有报警的勇气吗?她和父亲逃债至此,若是选择报警,逃债的事便会败露。到时就算正义得到了维护,她和父亲的生活也只会因为负债而伤痕累累,最终还是会走向死亡。再者说,博美终结了一个生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没有实质性证明对方欺辱自己的证据,法院真的会判其为正当防卫吗,而她真的能够从中脱身吗?(这里澄清一下,我不懂法,如果这里有说错的地方,欢迎指正)

  至于文中提到的一俊曾伤害过的几位女子,虽然作为可以证实一俊行为的唯一证人,但我不认为他们一定会阐述实情。若她们有这样的想法,在事情发生之后就会有所作为。按照原文中一俊所述,对于受害者的选择,应当是他精挑细选后才决定的。毕竟他说过这里曾发生过同样的跳崖事件,这也是他轻易识破忠雄伪装的原因。

  同样这也是我觉得难过的点之一。

  如今的女孩或是男孩们在受到侵害之时,她们真的有勇气揭发事实吗?或许是因为害怕自己贞洁就此被打破会遭人嫌弃,或许是拿不出证据,害怕报警的事被犯罪者知晓从而实施报复,又或许同博美一样有不可以言说的隐情。比如施暴者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是自己的父母……

  (这里是突然想到了之前看到的新闻,不是联想到自己爸妈了,我爸妈超宠我的!)

  现实中有太多类似的事件,受害者因为种种理由失去了揭发事实的勇气。而我们要做的,只有在他们受到伤害之后给予尊重。

  受害者无罪,请将所有的恶语指向犯罪者。错的不是女孩子的碎花裙子,而是人类阴鹜的内心。

  下面再说说博美的父亲——浅居忠雄。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疼爱自己女儿的父亲。在女儿犯错后,他的第一反应是帮她隐瞒,用几十年的快乐去换得女儿的平安,哪怕最终自己锒铛入狱,甚至不惜为此杀害了两个与事件几乎毫无瓜葛的人,只为掩盖真相。但最后却因为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想抛弃女儿离去,甚至在女儿阻拦时,有与她同归于尽的想法。

  忠雄不爱自己的女儿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他杀死两人又最终抛弃女儿残忍吗?自然是残忍的。那他这个父亲究竟做的如何,是好是坏?我无法断定。

  如果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但在他得知女儿失手杀了侵害她的人之后,他为了保护女儿,披着伤害他的人的身份生活了几十年,唯一的慰藉就是每隔一月与女儿的见面;如果说他是个好父亲,最后抛弃女儿,面对她的阻拦甚至有伤害她的想法的人也是他。

  忠雄在经历过种种之后,精神压力彻底压垮了他作为父亲,对于女儿应有的稳重。他爱女儿,却不得不做出伤害女儿的事情。

  好多事根本就说不清,百口莫辩。忠雄很自私,为了女儿选择犯罪,最后又抛弃她,但他又确实很爱博美……

  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始终不明白。好与坏之间的界限本就模糊不清,很多事如果站在不同人的角度,性质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举个例子。上学的时候A同学偷了C同学的东西,被B同学看到了,B选择帮A隐瞒这件事。在旁人看来,B是个包庇他人的坏人,而在A看来,B是个帮助自己的好人。再者说,大家只看见了B帮A隐瞒真相这件事,并不会去想B为什么会去帮A,如果说B一直是A欺凌的对象,他为了保护自己才帮助了A,大家还能理直气壮地断定B的人品究竟如何吗?

  书中的很多角色都是如此:博美作为受害者,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施害者;博美的母亲作为施害者(对女儿和丈夫,以及她的“前任”的不负责),最终却因为愧疚选择自尽……

  对于一件事,大家往往只会根据他们所见所闻,以及通过自己对这件事的认知去判定人物的好坏,得到的答案具有太强的主观性。但一旦有着同样观点的人聚在了一起,大家就会认为这便是事情的本源。更可笑的是,大多数人在判断事物的好坏时,心里早已经有了一个答案,而他们关注事件的方向也会随着自己认定的这个答案偏移。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不要问我为什么思维跳转的这么快,我也不知道,本来写的就很随性,想到啥就写啥):成熟的演技换来的,是舞台上构建起的栩栩如生的人生,那是德兵卫和阿初的残酷人生。

  这句话出自博美所导演的剧作,也许是她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但正如她所认为的,这个故事更像是她人生的缩影。亦像是现实中许多人的缩影:人们为了生存,逐渐把自己的本心掩藏,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装得看起来十分精致,直至麻木。

  这其中的是非对错以及所谓的残酷,该如何定夺呢?也许只有上帝能真正看得清吧,谁知道呢。

  写不动了,心得暂且就写到这吧。想的很多,写的很乱,毫无逻辑可言。

  最近天有些冷(希望住在南方的小伙伴不会恼火我这么说),写东西的时候会觉得手冷。但未来要去的城市可能会比这里更冷些,对此心里有些恐惧(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要独自离家很远,这是蜜罐里的我从未想象过的经历)。

  希望可以早日克服,适应学校的新环境;也希望自己可以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过于敏感的情绪以及与人讲话时会突然放空的大脑。

  下一本书打算看《肖申克的救赎》或者遗落的南境三部曲(其中一部是《湮灭》),很喜欢的两部电影,所以打算看看原著。小说方面,想看p大的《杀破狼》,很早就想看了,但一直拖到了现在。

  我好啰嗦呀,一转眼就快两千五百多字了,怎么之前学校让写观后感读后感什么的就一个字都憋不出来呢?

  就这样吧,头疼,不想写了,也懒得排版。

  最后说下,现在准备做下断舍离,看过的书如果意义不是特别重大的就打算卖掉了。比如这本《祈祷落幕时》,书封腰封书签都在,我还挺爱惜自己的书的,几乎没有翻阅痕迹。有意向可以私聊我呀。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与您的观点相悖的言论,请友好交流)

上一篇:是没有什么比较好看的鬼片
下一篇:《速度与激情9》的剧本,我已经写好了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