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康宝鉴现代全译(下)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寿康宝鉴现代全译

   

  原著:《不可录》

  增订者:印光大师

  译者:在家菩萨戒弟子明寂

   

  绪言

  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一节.前言

  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二节.《寿康宝鉴》序

  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三节.重刻《不可录》序

  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四节.《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寿康宝鉴》序言汇集—第五节.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二章.《寿康宝鉴》训示与格言—第一节.“学人、士子”戒淫训示文(文昌帝君)

  第二章.《寿康宝鉴》训示与格言—第二节.戒淫圣训(文昌帝君)

  第二章.《寿康宝鉴》训示与格言—第三节.戒淫文

  第二章.《寿康宝鉴》训示与格言—第四节.戒淫《格言》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一节.邪淫十二害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二节.四觉观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三节.九想观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四节.劝戒十则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五节.《戒之在色》赋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六节.戒淫止色《福善案》集锦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七节.贪淫好色《淫祸案》集锦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八节.《悔过案》集锦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九节《同善养生案》集锦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十节.发誓持戒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十一节.保身立命“戒期”及“天地人忌”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十二节.保身广嗣“要义”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十三节.辟《自由结婚邪说》文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十四节.《不可录》纪验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十五节.惜字近证

  第三章.戒淫“事与理”,“案例”荟萃—第十六节.结束语

   

   

  第九节.《同善养生案》集锦

   

  案例1.◎云间的谢汉云,自幼患“软骨病”,脖子发软,头抬不起来,长大以后,还有后遗症。成人之后,他想到,世间诸恶业中,惟有好色易犯。于是,他打算把繁阳冯太史所编辑的《不可录》,拿出来进行重订刻板印刷,广泛流传。没想到,《不可录》刚刚装订成册,他的后遗症,居然不治而愈。后来,他的子孙后代,都名振一时,如“星门,霞轩,体三”等人,相继科甲登第。其家族,皆是书香门第,代代相传,没有止过。

   

  案例2.◎徐信善与杨宏是好朋友,二人赴试同住一寓室。开考之前,二人遇到一位高僧给他俩相面,僧者说到:‘杨宏,将来当大贵。而徐信善,将来当贫穷。’当天晚上,杨宏偶然看见寓中有一处女,非常美丽。于是就设计谋,以重赂求淫。徐信善则严词规劝,力加制止。第二天,二人又遇到了那位僧人,高僧看到徐信善,不禁大惊到:‘一夜之间,你怎么会有“阴德”纹现在脸上了,而且是转“贫贱”为“富贵”了?’然后,他又看杨宏,说到:‘你气色绝对比不上昨日,虽然与徐都能贵显,然而,你的名次在徐之后。’放榜后,果然如僧所云。

   

  案例3.◎宋朝,简州进士,王行庵,平日戒行谨慎,一丝不苟。他与表弟沈某为邻居。沈某平素好淫。王公每次见他都劝戒,而沈公,不但听不进去,而且,他还暗中派一仆妇引诱王公,王公断然拒之。后来,沈公不甘心,又择一美婢,继续勾引王公,王公又俨然拒绝。沈公本想破了王公的“色戒”而讥笑他,结果,目的没有达到。

   

  一日,王公与沈公一同外出,遇到了强盗。沈公因舟小而得逃脱。而王公的船被盗贼所截,此时,天空突然,雷电震惊,盗贼一惊之下,战栗而去。王公安然返回,一无所失。后来,沈公一次出外回家,见到妻子与他人苟合,欲找利器击之,而手忽然不能举起,怒目顿足,大叹一声而死!

   

  王公年岁五十时,因患病而设祭坛求治。道士奏疏,拜伏良久,然后说到:‘经查王公大限,寿止五旬(50岁),天曹因王公两次不淫,并能实意劝人,增算三纪(36岁)。’王公闻之,悚然。后来果然,寿命到八十六,亲见子孙富贵。

   

  [批]此案与徐公信善案的共同点是,都能持己以正,都能爱人以德。规劝一事,规之而听,则人受其益。若不听,终能语重心长,苦口婆心而劝化,则劝化的人,足以格天获福,世间人到底有何可担忧,而不力行戒色劝规?

   

  案例4.◎嘉兴府,某生,天性喜好“隐恶扬善”。凡遇子弟、亲友等谈及闺门之事,他都正色严词,怒斥劝戒。由于他撰写了一篇“口孽戒”文,用以垂训后世学子。后来,他参加了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放榜的前一夕,他梦到自己的父亲对他说:‘你的前世,本应在少年时就该考取“进士”,因你恃才傲物,所以上帝罚你“屡困场屋,终不发达”。前一个月,有一士子,命中应该是今年科举考试的“联捷”者,因为最近奸室女而被天榜除名。文昌帝君上奏,说你做了一篇“口孽戒”文劝人,阴功甚钜!特申请以你的名子来替补前面被除名者。因此,你今年必联捷考中。你应该更加自勉,再接再厉,积功累德,以报天神。’某生醒来,惊喜不已。“登第”后,更加谨慎小心,存心厚道,超过平常倍数,官至“御史”。

   

  案例5.◎历史上有个“席匡”先生,小时候特别聪明,悟性甚佳。长大后,遇到一位看相的,相师告诉他说:‘你有纵纹入口,当饿死,此事会“应”在明年。’席匡闻此,甚忧。一日,他遇到有人谈及闺阁房事,而且关系到当事人的名节。于是,他就对著谈此事的人,勃然作色,现威怒相,谈者见状,心生愧惧,马上而止。这件桃色轶事,随之而被隐藏,不被他人所知。席匡第二年,安然无恙地渡过了。后来又遇到那位相师,他惊怪地问到:‘你做了什么“大阴功”,相貌顿时与以前大不相同?’席匡后来登上“高位”。

   

  案例6.◎宋朝,端宗时,元师攻打台湾。临海有位民妻,王氏,有姿色,被元师掳掠到军营中。师中大将叫“千夫长”,杀了王氏的公婆和丈夫,而想私下图霸王氏。王氏誓死不从。后来,她假装顺从,骗千夫长说:‘你若答应我,让我为我的公婆与丈夫守丧一个月,然后我就答应侍奉君子。’千夫长见她不想寻死了,所以就答应了王氏的请求,但始终派女俘虏监管著她的一举一动。

   

  元师还朝,王氏随师而行。在路过清风岭时,王氏仰天叹到:‘此时此地就是我的归宿。’随即啮指,写血诗于石上,写毕,投崖而死。此事距今已八九十年,石上的血,犹坟起如新,不被风雨所剥。有一士人,作诗诽谤王氏说:‘啮指题诗似可哀,斑斑驳驳上青苔,当初若有诗中意,肯逐将军马上来。’写这首诗的人,后来得到了“断子绝孙”的果报。

   

  元朝的杨廉夫,也作了一首诗:‘甲马驭驮百里程,清风后夜血书成,只应刘阮桃花水,不似巴陵汉水清。’后来,廉夫也一直不能生子。一晚,他梦见一妇人对他说:‘你可记得王节妇的诗?你毁损节妇之名是小事,而毁谤“节义”,其罪至重!你可清楚啊?故上天绝你无后。’廉夫醒来,深刻悔悟,于是又作诗说:‘天随地老妾随兵,天地无情妾有情,指血啮开霞娇赤,苔痕化作雪江清,愿随湘瑟声中死,不逐胡笳拍里生,三月子规啼断血,秋风无泪写哀铭。’后来,又复梦见妇人来谢,不几年,他生了一子。

   

  案例7.◎邝子元,有精神衰弱症,白天常常,昏愦如梦。听说有老僧能治此病,于是前往叩拜求治。老僧说:‘你这种病,主要是由于淫欲过度,水火不交,而造成。凡是受外界“美貌冶容”的引诱,而造做淫欲之事,叫做“外感之欲”。凡是夜深人静,床头枕上,精神失眠,想得到美貌佳人,以致于成“梦寐之交”,叫做“内生之欲”。此二种欲望,纠缠染著,皆耗元精,增疾病,伤性命。时间久了,必成不治之证。必须急将“心内色念”断除干净,就是,不思淫,不谈淫,不看淫,不听淫,总之是不起心不动念。然后,再将身体保养,不令走泄,则肾水不至下涸(精足),相火不至上炎(不起欲念),水火既交,此病自渐愈耳。’故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批:止色节欲就是“回头”,放纵淫欲就是“苦海”。

   

  案例8.◎宋朝,包宏斋,年岁八十八,官拜“枢密”,精神强健。一次,同僚聚会,他的朋友贾似道先生暗暗地想,包先生一定有绝顶的“摄养之术”。因而问包,包说:‘我有“一服丸子药”,是对外不轻传的“秘方”。’贾似道听罢,欣然叩拜。包先生慢慢地说到:‘我这服丸子,就是亏吃了五十年的独睡丸!’满座大笑。

   

  案例9.◎蒲得政,任杭州知府,他的一位老乡,李觉老先生来拜见他,李老年已百岁,但色泽光润。公就问他“摄养之术”。李老答道:‘这种养生长寿术是很简单的,就是“绝欲”早点儿而已’。

   

  案例10.◎太仓,张翠先生,九十余,耳目聪明,尚能作画。人问之,答曰:‘惟欲心淡,欲事节耳。’

   

  第十节.发誓持戒

   

  持戒篇一.◎昔日,周裕先生,曾聚集同社的学佛善友,用“戒邪淫单”的方式,来劝导大家力戒邪淫。首先,每人各领一张单子,每人再分劝十人,把十个人的籍贯和出生八字,都登记在“戒邪淫单”上,每个人都签名并按手印。然后,将单子焚告于“文武二帝”的坛前。再之后,各自都“心中默念,发誓戒淫”。仪式举行完之后,发誓戒淫的人,个个务期要战兢惕励!不敢,也不能再犯任何邪淫。

   

  这种方式,对于那些不幸犯过邪淫的人来说,只要惭愧心和知耻心一发,就已足以灭除弥天之“大过”。而对于那些有幸未犯过邪淫的人来说,从今坚守戒制,决不让“白壁”沾染一丝“微瑕”。众人彼此相互规劝,始终不移,进而转相广劝,愿世人永断孽根,皆归正路,则功德无量,福报无量。

   

  持戒篇二.◎骆季和说:‘古人云:“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我常常思惟这两句话的意思,深感其含义,不同一般。其实,这两句话,反过来说,也能成立。从理上讲是讲得通的。既然“淫”为万恶之首,反推可知,“不淫”就是百行(善)先资;既然“孝”为百行之先,则可知,“不孝”就是万恶本源!(所谓:淫欲万恶居首,不孝万恶本源;不淫百善先资,大孝百善为先。不淫是大孝,淫亵是大不孝——注。)反复比对,细细琢磨,一言已足!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分析,又会有两种新的发现,那是什么呢?

   

  即,人若“好淫”,就不可能做到圆满的大孝或全孝;人,若要全其孝道,则必须从戒淫开始,乃至到不淫!换句话说,什么时候做到“完全不淫”了,什么时候的孝道就圆满了。(所以说,常听说,“出家是大孝”,由此可见一斑。——注)

   

  古代圣人们所制定的婚姻制度,确实值得现代人孝从。男女婚配,组成家庭,必先有媒妁之言,后有大礼迎娶。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将来所带来的利益,从小处说,关乎一个家族的“嗣续(传宗接代)、主祭(家道不衰)、明伦(格守伦理)、辅德(弘扬道德)”之要。从大处说,关乎到“治国、平天下”的大根大本。归根结底,一个目的,无非是让世人,自始至终,要全其大孝而已。

   

  所以说:“君子之道,迨端乎夫妇。”就是说,夫妇保持“正而不邪”的家庭关系,是君子之道的开始。然而,当前社会,男女、夫妇,关系不正,邪淫遍处,不尽孝道,使君子之道衰微,令人间世风日下。人们不知道,社会越来越乱,愈来愈差,灾难频起,居然是人们造做邪淫和不尽孝道所引起的!为什么会“不知道”呢?深究其因,就是近代人们,把圣哲的“教诲”逐渐遗弃了,把古圣人的“道意”丧失殆尽了。

   

  《礼》等文献,都把男女夫妇称做为“欲乐的工具”。青少年,“德行和事业”尚未成就,但已知道,美貌艳容之可爱。身为父母的夫妇,不知道“淫欲”是道德的大敌,为了讨好儿女,为了化解两代人的代沟,维系两代人的关系,不惜随顺和放纵儿女的这种“邪心邪行”,甚至,公然把“好色”和“夫妇房事”,当成是“人生的正当之事”,而大张其辞,说什么:‘继血统,绵嗣续,传宗接代,浸假(既使女子在行经期也不放过),夫妇之情,不“弥”怎么能行?不“笃”又怎么能做得到呢?’(此等邪知邪见,可见一斑。——注。)在这种“情弥义笃”的观念指导下,青年男女,自认为夫妇正淫,无须顾虑,于是沉迷色欲,造无量邪行,如此以来,必然造成两种结果,从内讲,使自己的身体受亏,感受各种疾病,“乐”完之后,就会“苦”不堪言;从外讲,置自己于“大不孝”之境地。(夫妇房事,快乐短,苦楚长;乐是假的,苦是真的——注。)

   

  平民百姓之族的风气,现已堕落到什么程度,自不必多说,而“色母啐姑”(好色贪淫的儿媳妇,不听好婆婆的规劝)诸如此类的“败行”,已早已沿为“风尚”,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人间凡情,迁善很难,而造做恶业却非常容易。既然,把“夫妇”看做是“欲乐”的工具,那么就势必会增长人们对“男女异同”的邪见,意思就是,“人”不相同,感觉不同,所带来的“欲乐”就会不同。从而导致人们,贪淫爱慕的念头日异炽盛,无休止地追逐新偶像,寻求新刺激,得新厌故,触处生情,看天下男女,全都是可以供我享受“欲乐”的人。这样的邪淫之风一旦刮起,随之而来的就是,相互妒忌,相互杀害,伤身体,辱宗亲,万恶丛兴,百行(善)俱废!人,不孝之罪,没有比造做邪淫更大的了!追根求源,这些“大不孝”之罪,无非源于“当日夫妇一念淫欲”而已啊。

   

  所有我才说,前面的两句话,反过来说,也是相辅相成的。而世间不明真相的人,以凡情之见,把“淫欲”强行分成“正”和“邪”,所谓,正淫和邪淫,这是根本没有真正领会古圣先贤的“真实意思”。《经》中说到:‘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当知轮回,爱为根本。’又说:‘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由此可知,“淫”为人生大患,开始并没有“邪、正”之分,是人为的知见。接著说:‘惟吾人,自无始以来,久因爱欲而得此身,家狱已成,业根难拔,如来怜悯,犹开方便之门,得戒邪淫,许托莲华之种…’我在此处引用《经》中之言,不是为了宣扬“严格的绝欲主义”,以强“凡人”之所难,而是正直愿所有有缘见到此书的人,深知“淫欲”之害,万不可徒贪闺房“欲乐”!世间人,不顾伦常大义的人,已是在造“悖逆天理”的罪,何况把“驰情外遇,第三者插足”,当做世间正常的事?

   

  力戒邪淫,只不过是佛法中“人乘五戒”之一。如果世人,恣情渔猎,必难免三涂恶道之沦。由此而感想兴发,力图自我振奋,内,端正“齐家”之本;外,断绝一切“争逐”之心。追根求源,努力修行,泥洹在望,十罪顿超,我佛诚言,不吾欺也!我等誓盟,对神发誓,积功累德,谨防邪淫,将誓愿文昭于书格,凡在场佛子,皆有力戒色淫之同心,聊缀数言,抛砖引玉,以当喤引。

   

  誓愿文式:

   

  中华民国  年  月  日立愿戒邪淫弟子 ×××斋戒熏沐。

  焚香具疏。敬谨宣誓于  座前曰。百善先孝。万恶首淫。

  人异禽兽,以其存心,雁集中泽,尚不乱群,我为佛子,可不如禽;

  自今日始,誓戒邪淫,尽我形寿,永不渝心,若有犯者,即祸其身;

  倘不蔽过,殃及子孙。玷污大教,罪实非轻,殛以劝来,护法神明,

  慈悲哀怜,鉴此葵忱,护持默佑,永保生生!

  弟子 ×××谨具押

   

  一者,坚固“戒力”。人之存心,非善即恶。人之享受,非福即祸。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实话讲,开始迷而最终悟,自然会“灾去而福来”。要紧的是,务必于忏悔受戒之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直到一抬手、一举足,一起心,一动念,皆无过失,皆无罪于神明。假如受戒之后,又复犯戒,则誓辞在前,神威在后,决定受祸,不可救药!例如伤寒小愈,便食荤腥,前面誓言一发,决无“饶过”之理!惟愿同人,至心归依,时时对越“神明”,刻刻常思“祸患”。昔人云:‘一之为甚,其可再乎?’犯一次邪淫,已是罪过深重,哪能再犯第二次呢?既已发誓,岂同儿戏?

   

  二者,坚固“信心”。凡受戒诸人,应该知道“人命不齐”的道理,如土地有“肥”,有“瘠”一样。天降大地雨露,一切平等,本无厚此薄彼之意。而对于大地上“作物”来讲,栽者,雨露“培”之,倾者,则雨露“覆”之;培与覆之权虽在天,而栽与倾之机实在我。但见世间有大恶之人而享非常之福,此等福,未必是真福。或借享福而加重他未来的灾殃;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他祖上积德甚厚,他现世所造的恶,虽削减了祖宗的阴德,但没有完全削尽,还有余福。另外,世间有善人而受无端之祸,这个祸未必是真祸。或借此来磨炼他,以成就他未来的大福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他过去世所造的恶业,现在受报,而且是重罪轻报!惟愿世人,若遇顺境,当更加精进。若遇逆境,更应该勇猛精进。一切都取决于我自己的“造做”而已。

   

  第十一节.保身立命“戒期”及“天地人忌”

   

  有关“善、福、祸、淫”之道理,前面都已详细进行了说明。然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世间的“常伦夫妇”,不知道一年当中,有很多日子是断淫之日,是斋戒之日。例如,月令先雷三日(乃春分前三日),有人则敲打“木铎”以警告诸百姓平民,并言道:‘雷将发声,若有不戒其色,不正其容的人,生子不备(五官有缺陷,六根不足。),必有凶灾…等等。’况且,人身“气血”流行,原与天地节气相应,倘若“非时走泄”(不该行欲的时候行欲。),则气血不能“合和”成“精”,其伤精损气的程度,百倍于其他时间!至于神明降鉴的时候,有些人不知道,也不懂得忌讳,而犯淫欲,以至于污渎冒犯神明,受到“阴间”谴责而不知。故世间人,有很多不谨慎的人,在世间,莫名其妙地感受到疾病,甚至夭劄之伤等等;在暗处,遭受削禄减寿之祸而不觉。这些灾祸的引发,往往都是因为他不知道“非时不淫;非处不淫;恭敬神明,当有所回避和忌讳”而造成的。世间人,与其追悔不及,何不如遵戒守期,以自求多福,以幸免于难?今天,特敬录有关“戒期和天地人忌之期”,冀自爱者,都能遵守,且勿轻犯。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正

   

  月

  初一

  天腊

  玉帝校世人神气禄命

  月朔

  削禄夺纪

  夺纪

  初三

  万神都会-斗降

  夺纪

  初五

  五虚忌

   

  初六

  六耗忌-雷斋日(每月同)

  减寿

  初七

  上会日

  损寿

  初八

  五殿阎罗天子诞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夺纪

  初九

  玉皇上帝诞

  夺纪

  十三

  杨公忌

   

  十四

  三元降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减寿

  十五

  三元降

  上元神会

  月望(每月同)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减寿

  夺纪

  夺纪

  十六

  三元降

  减寿

  十九

  长春真人诞

   

  廿三

  三尸神奏事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廿五

  月晦日(每月同)

  天地仓开日

  减寿

  损寿子带疾

  廿七

  斗降(每月同)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每月同)

  (宜先一日即戒)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三十

  月晦-司命奏事(每月同)

  四天王巡行(每月同)

  (小月即戒廿九)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二

   

   

   

  月

  初一

  月朔

  一殿秦广王诞

  -

  夺纪

  初二

  万神都会

  福德土地正神诞

  夺纪

  得祸

  初三

  斗降

  文昌帝君诞

  -

  削禄夺纪

  初六

  雷斋日

  东岳帝君诞

  减寿

  -

  初八

  释迦牟尼佛出家

  宋帝王诞

  张大帝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一

  杨公忌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十五

  释迦牟尼佛般涅槃

  月望-太上老君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七

  东方杜将军诞

   

  十八

  四殿五官王诞

  至圣先师孔子讳辰

  削禄夺纪

  十九

  观音大士诞

  夺纪

  廿一

  普贤菩萨诞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廿五

  月晦日

  减寿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

  (月小即戒廿九)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三

   

  月

  初一

  月朔

  二殿楚江王诞

  夺纪

  初三

  斗降

  玄天上帝诞

  夺纪

  初六

  雷斋日

  减寿

  初八

  六殿卞城王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初九

  牛鬼神出

  杨公忌

  产恶胎

  十二

  中央五道诞

  -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十五

  月望-玄坛诞

  昊天上帝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六

  准提菩萨诞

  夺纪

  十八

  中岳大帝诞

  后土娘娘诞

  三茅降

  二十

  天地仓开日

  子孙娘娘诞

  损寿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廿五

  月晦日

  减寿

  廿七

  斗降

  七殿泰山王诞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苍颉至圣先师诞

  得病

  削禄夺纪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

  (月小即戒廿九)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四

   

   

  月

  初一

  月朔

  八殿都市王诞

  夺纪

  初三

  斗降

  夺纪

  初四

  万神善化

  文殊菩萨诞

  夭胎

  初六

  雷斋日

  减寿

  初七

  南斗北斗西斗同降

  杨公忌

  减寿

  -

  初八

  释迦牟尼佛诞

  万神善化

  善恶童子降

  九殿平等王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夭胎

  血死

  十四

  纯阳祖师诞

  四天王巡行

  减寿

  十五

  月望-钟离祖师诞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六

  天地仓开日

  损寿

  十七

  十殿转轮王诞

  夺纪

  十八

  天地仓开日

  紫微大帝诞

  减寿

  二十

  眼光圣母诞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廿五

  月晦

  减寿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

  三十

  月晦-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

  (逢月小即成廿九)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五

   

   

   

  月

  初一

  月朔-南极长生大帝诞

  夺纪

  初三

  斗降

  夺纪

  初五

  地腊  五帝校定人官爵

  九毒日    杨公忌

  削禄夺纪

  夭亡奇祸不测

  初六

  九毒日

  雷斋日

  夭亡奇祸不测

  初七

  九毒日

  夭亡奇祸不测

  初八

  南方五道诞  四天王巡行

  损寿

  十一

  天仓开日  天下都城隍诞

  损寿

  十二

  炳灵公诞

  损寿

  十三

  关圣降神

  削禄夺纪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夜子时为天地交泰

  三年内夫妇俱亡

  十五

  月望    九毒日

  四天王巡行

  夭亡奇祸不测

  十六

  九毒日

  天地元气造化万物之辰

  -三年内夫妇俱亡

  十七

  九毒日

  夭亡奇祸不测

  十八

  张天师诞

   

  廿二

  孝蛾神诞

  夺纪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廿五

  九毒日 月晦日

  夭亡奇祸不测

  廿六

  九毒曰

  夭亡奇祸不测

  廿七

  九毒日    斗降

  夭亡奇祸不测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月小即戒廿九)

  ※按此月宜全戒为是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六

   

   

   

   

   

  月

  初一

  月朔

  夺纪

  初三

  斗降

  杨公忌

  夺纪

  初四

  南赡部洲转大法轮

  损寿

  初六

  天仓开日

  雷斋日

  损寿

  初八

  四天王巡行

   

  初十

  金粟如来诞

   

  十三

  井泉龙王诞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十五

  月望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九

  观音大士涅槃(成道日)

  夺纪

  廿三

  南方火神诞

  四天王巡行

  遭回禄

  廿四

  雷祖诞

  关帝诞

  削禄夺纪

  廿五

  月晦日

  减寿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

  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

  (月小即戒廿九)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七

   

   

   

  月

  初一

  月朔-杨公忌

  夺纪

  初三

  斗降

  夺纪

  初五

  中会日

  一作初七

  损寿

  初六

  雷斋日

  减寿

  初七

  道德腊

  五帝校生人善恶

  魁星诞

  削禄夺纪

  初八

  四天王巡行

  -

  初十

  阴毒日大忌

  -

  十二

  长真谭真人诞

  -

  十三

  大势至菩萨诞

  减寿

  十四

  三元降

  四天王巡行

  减寿

  十五

  月望-三元降

  地官校籍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六

  三元降

  减寿

  十八

  西王母诞

  夺纪

  十九

  太岁诞

  夺纪

  廿二

  增福财神诞

  削禄夺纪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廿五

  月晦

  减寿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杨公忌

  四天王巡行

   

  三十

  地藏菩萨诞

  月晦-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

  (月小即戒廿九)

  夺纪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八

   

   

   

   

   

   

  月

  初一

  月朔

  许真君诞

  夺纪

  初三

  斗降-北斗诞

  司命灶君诞

  削禄夺纪

  遭回禄

  初五

  雷声大帝诞

  夺纪

  初六

  雷斋

  减寿

  初八

  四天王巡行

   

  初十

  北斗大帝诞

   

  十二

  西方五道诞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十五

  月望

  太阴朝元(宜焚香守夜)

  四天王巡行

  暴亡

  十六

  天曹掠刷真君降

  贫夭

  十八

  天人兴福之辰

  (宜斋戒-存想吉事)

  廿三

  四天王巡行

  汉桓侯张显王诞

  廿四

  灶君夫人诞

   

  廿五

  月晦日

  减寿

  廿七

  斗降

  至圣先师孔子诞

  杨公忌

  削禄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四天会事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司命奏事

  诸神考校

  四天王巡行

  (月小即戒廿九)

  减寿

  夺算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九

   

   

   

  月

  初一

  月朔-南斗诞

  自初一至初九北斗九星降

  (此九日俱宜斋戒)

  削禄夺纪

  夺纪

  初三

  五瘟神诞

   

  初八

  四天王巡行

   

  初九

  斗母诞

  酆都大帝诞

  玄天上帝飞升

  削禄夺纪

  初十

  斗母降

  夺纪

  十一

  宜戒

   

  十三

  孟婆尊神诞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十五

  月望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七

  金龙四大王诞

  水厄

  十九

  日宫月宫会合

  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减寿

  廿三

  四天王巡行

   

  廿五

  月晦日

  杨公忌

  减寿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入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药师琉璃光佛诞

  月晦日-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

  (月小即戒廿九)

  危疾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十

   

   

  月

  初一

  月晦-民岁腊

  四天王降

  夺纪

  一年内死

  初三

  斗降-三茅诞

  夺纪

  初五

  下会日

  达摩祖师诞

  损寿

  初六

  天曹考察

  夺纪

  初八

  佛涅槃日大忌色欲

  四天王巡行

  初十

  四天王降

  一年内死

  十一

  宜戒

   

  十四

  三元降

  四天王巡行

  减寿

  十五

  月望-三元降

  下元水府校籍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六

  三元降

  减寿

  廿三

  杨公忌

  四天王巡行

  廿五

  月晦日

  减寿

  廿七

  斗降

  北极紫薇大帝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

  (月小即戒廿九)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十

   

  一

  月

  初一

  月朔

  夺纪

  初三

  斗降

  夺纪

  初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

  削禄夺纪

  初六

  西岳大帝诞

   

  初八

  四天王巡行

   

  十一

  天仓开日

  太乙救苦天尊诞

  夺纪

  十四

  四天王巡行

   

  十五

  月望

  四天王巡行

  上半夜犯

  男死

  下半夜犯

  女死

  十七

  阿弥陀佛诞

   

  十九

  太阳日宫诞

  奇祸

  廿一

  杨公忌

   

  廿三

  张仙诞

  四天王巡行

  绝嗣

  廿五

  掠刷大夫降

  月晦日

  大凶

  廿六

  北方五道诞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四天王巡行

   

  三十

  月晦-司命奏事

  四天王巡行

  (月小即戒廿九)

  减寿

   

  月份

  戒日

  戒由(原因)

  犯者报应(果报)

   

   

   

   

   

  十

   

   

   

   

  二

   

  月

  初一

  月朔

  夺纪

  初三

  斗降

  夺纪

  初六

  天仓开日

  雷斋日

  减寿

  初七

  掠刷大夫降

  恶疾

  初八

  王侯腊

  释迦如来成佛之辰

  四天王巡行

  初旬内戊日

  夺纪

  十二

  太素三元君朝真

  -

  十四

  四天王巡行

  -

  十五

  月望

  四天王巡行

  夺纪

  十六

  南岳大帝诞

   

  十九

  杨公忌

   

  二十

  天地交道

  促寿

  廿一

  天猷上帝诞

   

  廿三

  五岳神降

  四天王巡行

  廿四

  司命朝天奏人善恶

  大祸

  廿五

  三清玉帝同降考察善恶

  奇祸

  廿七

  斗降

  夺纪

  廿八

  人神在阴

  得病

  廿九

  华严菩萨诞

  四天王巡行

  三十

  诸神下降,察访善恶

  犯者男女俱亡

  批:以上戒期,每年通共合计二百二十五日,闰月时参照前月。每年的每月戒日,都是固定的。

  ○二分之月

  春分

  雷将发声。

  犯者生子,五官四肢不全。父母有灾。

  宜从惊蛰节禁起,戒过一月。

  秋分

  杀气浸盛,阳气日衰。

  宜从白露节禁起,戒过一月。

  ※此二节之“前三”“后三”共七日,犯之必得危疾,尤宜切戒。

  ○二至之月

  夏至

  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芒种节禁起,戒过一月。

  冬至

  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大雪节禁起,戒过一月。

  ※此二节,乃阴阳绝续之交,最宜禁忌。

    至节之“前三”“后三”共七日,犯之必得急疾,尤宜切戒。

  ○冬至

  半夜子时

  犯之皆主在一年内亡。

  后庚辛日,第三戌日。

  ○三元日,犯之减寿五年。

  ○四立、四离、四绝日,二社日,犯之皆减寿五年。

  ○社日受胎者,毛发皆白。

  ○三伏日,弦日,晦日,每月三辛日,犯之皆减寿一年。

  ○甲子日,庚申日,太岁日,拈香持斋供谢佛日,犯之皆灭寿一。

  ○祖先亡忌日,父母诞日,忌日,犯之皆减寿一年。

  ○己身夫妇本命诞日,犯之皆减寿。

  ○丙丁日,天地仓开日,犯之皆得病。

  ○毁败日:大月十八日,小月十七日,犯之得病。

  ○十恶大败日:甲己年,三月戊戌日,七月癸亥日,十月丙申日,十一月丁亥日。

  ○乙庚年,四月壬申日,九月乙巳日

  ○丙辛年,三月辛巳日,九月庚辰日,十月甲辰日。

  ○丁壬年,无忌。

  ○戊癸年,六月己丑日。

  此皆“大不可犯”之日,宜戒

  ○阴错日

  正月庚戌日

  二月辛酉日

  三月庚申日

  四月丁未日

  此阴不足之日。

  俱宜戒。

  五月丙午日

  六月丁巳日

  七月甲辰日

  八月乙卯日

  九月甲寅日

  十月癸丑日

  十一月壬子日

  十二月癸亥日

  ○阳错日

  正月申寅日

  二月乙卯日

  三月甲辰日

  四月丁巳日

  此阳不足之日。

  俱宜戒。

  五月丙午日

  六月丁未日

  七月庚申日

  八月辛酉日

  九月庚戌日

  十月癸亥日

  十一月壬子日

  十二月癸丑日

  批:以上戒期。每年俱宜按照时宪书。逐月查明录出。夹在此本。遵依禁戒。

  ●天忌  切宜禁戒

  酷暑严寒。

  犯之得重疾不救。

  烈风雷雨。天地晦冥。日月薄蚀。虹现地动。

  犯之产怪物身死。

  白昼。星月之下。灯火之前。

  犯之皆减寿。

  ●地忌  切宜禁戒

  庙宇寺观堂之内。

  犯之大减禄寿。

  井灶圊厕之侧。荒园冢墓尸柩之旁。

  犯之恶神降胎。并产怪物身死。

  ●人忌  切宜禁戒

  郁怒

  大怒伤肝。犯之必病。

  远行

  行房百里者病。百里行房者死。

  醉饱

  醉饱行房。五脏反复。

  空腹

  犯之伤元神。

  病后

  犯之变证复发。

  胎前

  犯之伤胎。故凡有孕后。即宜分床绝欲。一则恪遵胎训。一则无堕胎之患。及小儿胎毒胎瘁。凶险疳痘。游风惊痫。牙疳等病。二则所生之儿。男必端严方正。女必贞静幽闲,自然不犯淫佚。

  产后

  十余日内犯之妇必死。百日内犯之妇必病。

  天癸来时

  犯之成血麻证。男女俱病。

  竹席

  竹性寒凉。犯之易感寒气。

  薄衾

  犯之寒气入骨。

  窗隙有风宜避。夜深就枕宜戒。

  交合才毕。婴儿在旁啼哭。勿则与乳。

  交罢勿即挥扇。及饮冷茶水。以若过受凉。或至即死。

  一夕勿两度。

  勿服春方邪药。

  勿蓄缩不泄。

  生病

  生疮

  出痘

  非十分复原。万不可犯,犯则多半必死。

  目疾

  未愈或始愈,犯之必瞎。

  虚劳证

  虽养好强健。犹须断欲一年。若以为复原而犯,多半必死。

  伤损筋骨

  好后犹须戒百七八十日。若未过百日。犯之必死。纵过亦必致残废。

  过辛苦

  过操心

  过热

  过惊恐

  过忧愁

  皆不可犯。犯之轻则痼疾。重则即死亡。

   

   

   

   

  按照以上逐月戒期,及“天忌”“人忌”等日外,每月尚有六七日毫无忌犯之日。若论保身之士,每月本属至多“三、四次”,故能疾病不侵,精神强固。而且寡欲者,必多生男,后(代)嗣身体,亦必强固。彼少年新娶,往往纵欲伤身,使百年好合,一时耗丧殆尽,深可悲也!为什么不“谨守戒期”,保身立命,使日后,有偕老齐眉之境,子孙众多之庆,天伦尽享之乐?

   

  第十二节.保身广嗣“要义”

   

  褚尚书,在《广嗣》中说:‘古代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为的是让年轻人的身体充分发育成熟,所谓“阴阳完足”,这样可以确保“交而孕,孕而育,育而寿”。然而,后世子孙,不能严格遵守这一教诲,男子,未满十六,女子未满十四,就早婚,所谓“早通世故”。因为他们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也就是所谓的“五脏”有不满之处,如此以来,一般在婚后大都有奇怪之病。甚至,“生,多不育;民,多夭亡。”总而言之,都是身为父母的人,而不知“为人父母”之道。父母之道,关系不小。世间人,做为父亲,碍著面子,不便教子;做老师的,羞于启齿,不便传弟子。到了后来开始觉悟,然,悔之晚矣!为此,我特讲“粗浅”之言,目的是让“后生”都能明白,都能知晓,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如何才能多子多孙,而且世代不衰。

   

  凡女子,十四岁后,经水每月一来,三日方止。一般来讲,以三十日来一次为正常。若二十几日便来,或三十几日方来,便为经水不调。这种情况,多数人难得怀孕。故必须要服药,先调女经,经调正常,然后夫妇相合。行房应在经血三日干净之后进行。

   

  袁了凡云:‘凡妇人行经将尽,只有一日“絪緼”之候,谓“春意”动也。妇人只是含羞不肯言。做丈夫的,平日要密告之,让她到了这个时候,要告诉丈夫,如此可以“一举而得”。

   

  张景岳云:‘男女交姤成胎,精血合和,成后天有形之物。等“一点先天无形之气”到达,然后成孕。丈夫先天之气胜者,多生男孩。妻子先天之气胜者,多生女孩。正常情况下,应“男女两气”齐到,适逢其会,即可受孕。对于女子来讲,其先天之气,非情动之极不易到,到则子宫必开,吸而受孕矣。对于男子,所担心的是,精薄不能成胎,施于无用耳。

   

  因此,最上等的做法是,男子保精数月才一行。古云:‘寡欲者多生子”就是这个道理。中等的做法是,待女子经净之后则行;或月明朗、无风雨之夜亦可。平常之日,不近女身,或另一房,另一床,另一被,只有这样,才会“生子易成”,而身体也“保”。下等的做法是,不论时日,或三五夜一次,此人必成内伤!最最下等的做法是,夜夜一次,或一夜两次,这种人堪称“亡命之徒”!这种人必定精如水薄,不久得暴病而死。

   

  其次,凡朔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先夜,不可行欲。每天的五更半夜,身中阳气初生,一次当百次,不可行欲。身有小病,不可行欲。醉饱之后,坐船走路,二三日内不可行欲。大风大雷,大冷大热,日蚀月蚀,神前柩后,持斋祭祀,日月灯烛光照,不可行欲。每月的庚申日,甲子日,本命生辰日,每月二十八日,不可行欲。且男女交姤,与梦遗之后,三五日内,莫下冷水,不可沾一切冷饭食,不可吃凉药。如有必须服药之病,宁可对医明言。犹其是孕妇,不可全靠勘脉,庶不误事。暑天,不可贪凉;冷天,不可冒风雨,若犯之,必有厥阴之证,在男缩阳,在女缩乳,四肢冰冷,肚疼而死,虽想尽办法而不能救。女子行经体虚,禁忌如上。又如小产,大半由夫妇不谨,三五月内明产,人得而知,一月半月内暗产,人多不知。农历一月,属肝,肝主疏泄,夫妇不谨,常有前半月受胎,后半月已堕而不知者。甚至有屡孕屡堕,肝脉屡受其伤。最后导致“终身不孕”的人大有人在。

   

  凡是妇人受胎后,谨戒不犯淫欲!确保万无一失。况孩子在腹中,依赖母亲经血保养,交姤一次,胎元便遭损一次。侥幸生下来,小孩病患必多,痘证必险,多难养成。世间凡是想真正爱护子女的人,务必要多方堤防保全,至到孩子十六七岁时,先天的根本不受伤害,则孩子一生少病。而不知道孕期交媾利害的人,也就不知道,孩子在父母取乐的同时,而在母腹中同时受到严重的伤惨,更严重的是导致孩子出世后,不得成人!这是谁之过?岂不痛哉!有人用丸散入宫而种子,哪里知道,精血中怎么能容渣滓混合?古语云:‘种子而生子,断筋穿骨死。’甚至言:‘种未必生,生未必育,徒造孽也。’

   

  以上都是为人“父母之道”。过去年壮的时候,常喜欢给人讲,现在老了,没有办法到处去讲了,只好写下这篇文字,以代口传,愿世间人,各知自爱,以爱其子,可也。

   

  1.◎孙真人曰:‘人身,非金、铁铸成之身,乃“气血”团结之身。人于色欲不能自知节制,往往在开始时,认为无所谓,总觉著:“我身体好著呢!就算偶尔任情放逸,也不会有什么大事。”老这么想,于是日损月伤,时间久了,导致精髓亏,气血败,而身死矣。

   

  从经络学讲,人之“气、血”,行于六经。一日行一经,六天而周遍“六经”一次。所以,外感风寒的人,必须要等七日之后,“气血”行绕“六经”一周之后,才会发汗而愈,所谓“经尽而汗解。”人当欲事浓时,无不心跳,且身不由己地出汗,身热神迷,此时,因骨节豁开,筋脉离脱,精髓既泄,一条经的“气血”即伤!一经既伤,必须等到七日,气血再转到“此经”之日,方能复元。易云:‘七日来复,就是指“房事后,要休养七日”的意思。’世间人,不到七日又行房而走泄,导致经气不能复元,一伤再伤,以致外感内亏,百病俱起!对此,人们都把得病的原因归罪于时节气候,认为得病是正常的事,是自然得病,殊不知,自己所得病,非一朝一夕之功夫,其真正的原因,是过度淫欲,身体经脉长期得不到恢复,由此而慢慢形成的。

   

  由于世人没有理解和严格“谨守七日来复”的真实意思,今天特别在此提出来,并立下“限制”,做为“节欲保身”之本。第一,二十岁时,以七日一次为准。三十岁时,以十四日一次为准。四十岁时,则宜二十八日一次。五十岁时,则宜四十五日一次。至六十岁时,则天癸已绝(精水已绝),不能发生,急宜断色欲,绝房事,固精髓,以清洁闭藏为本,万不可走泄矣!

   

  以上“限制日期”,专指“春秋两季”而言。若“冬夏两季”,一则火令极热,发泄无余。一则水令极寒,闭藏极密。所以,人少年时,应以断欲为主。二十岁时,或可十四日一次。三十岁时,或可二十八日一次。四十岁时,或可四十五日一次。至五十岁时,血气大衰,“夏令”或可六十日一次。“冬令”则宜谨守不泄。天地自然之气与人之气是同步的,“冬令”闭藏至密,专为来春发生之本,尤重于“夏令”十倍也。依此者,可却病延年;违此者,必多病短寿。

   

  2.◎王莲航曰:‘昔日,莲池大师对王大契:“明明安毒药于恶食中,是杀之惨也;暗暗安毒药于美食中,是欲之惨也。”呜呼!古往来今,才人志士,大志成就者为数甚少,大多寿命短促。究其原因,都是“多欲而致然”也。这类人,在行欲之前,亦知自爱,而于事后,亦知追悔也。可是,往往事到临头,欲心一炽,而壮志遂泯!认为,一次无妨,以后自己多加注意就是。哪里知道,以后还是这么想,乃至“次次皆作如是想”,欲望是越放纵,越炽盛,以至不能自制,无可奈何。由此而导致精竭体弱,病矣,死矣。因此说,事前自爱无益也;事后追悔无及也!怎么办?必须于将要行事时,而强遏止之。要马上提起观照,想想,此事到底有何乐趣?事后会有什么害处?不禁哑然失笑,嗒然丧气。

   

  人啊,忍“一时之欲”,而伸“毕世之志”。真正的才人志士,应当这么办,应当这么做。对于那些甘于下流,自损其生的人,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劝戒,只好劝他去看“莲师大师”的教诲。另外,规劝也要利用善巧方便,在某种场合下,故意对著那个已经在“守戒止欲”的人大声说,“你要知道节欲,要知道保身,云云。”两个人演戏,那么,在旁边的人,无意之间,也就听明白了,进而能引起警觉,效果明显的,马上就会回头了。总之,纵欲成患!正常家室,合法夫妻尚且如此,何况那些,纵情欲乐场所,邪淫嫖娼的人,更是自取灭亡,而甘心来世堕沦于畜类,可不哀哉!

   

  第十三节.辟《自由结婚邪说》文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受父母精血之质而生。从出生到三、四岁,一举一动,皆须父母抚育。稍微长大之后,虽然能自由行动,但是,有许多世间的事、理,都需要父母来安排和教导,否则,孩子便不能生存于世。等到年龄长大,则父母为之择配,从而得享男女居室之乐。期盼内外相辅,得以奉养父母而尽子职,传宗接代,而防老死,此乃天地固然之道。圣人,以自然天道为依据而制定相应“礼法”,世人则人人各守天伦,以尽人道与子道。青年男女,若不依圣人之礼,不依父母之命,只依自己的意愿,两情爱恋,自作主张而为夫妇,则与禽兽何异?世间有不辨善恶者,不知好歹者,他们放弃了祖训圣教,专效欧洲淫乱恶风,极力宣导人权与自主,主张自由恋爱结婚。与其如此,为什么不宣导“孩子一出生就该不受父母抚育教导,应该自由成立为人”?如果孩子真能一出世,就能自立,那么,孩子绝不需要受父母的抚育和教导,则自由恋爱和结婚,可以算作“正当之理事”。若不能如此,偏偏在孩子长大之后,搞自由恋爱,完全自我做主,说实在的,这是“逆天悖理,侮圣蔑伦”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其罪极重,其“心行”与禽兽相同。实在讲,则禽兽不如也。为什么呢?因禽兽不知道伦理,而人知伦理,知伦理而废伦理,岂不居禽兽之下吗?无锡章甫,居士杨钟钰,欲挽社会颓风,专作了这篇“辟自由结婚邪说”之文,在此做为“序引”,抛砖引玉,以发其所未发,祈盼宣导自由恋爱的人,都能有所“觉悟”。

   

  古莘,赵绍伊序 

   

  当今世俗,盛倡自由结婚,此为“荡子、淫女”之所为。是破“礼义之防”,乱“内外之别”的愚痴做法。此等人,正是孟子所斥责的那种“钻穴踰墙”之徒,《郑风》中所讥讽的“采兰赠芍”、“行为不端”之士!

   

  淑静之女,而坚持要自由结婚,我们现在就来论一论。

   

  《曲礼》云:‘男女不混杂并坐,不能面对面亲手相互递接东西。男女说话的时候,外面说话的人,不得进入门槛;里面说话的人,不能出门槛。男女之间,没有中间媒人介绍,彼此不能认识,不知姓名。除非拿钱之外,男女之间不能直接交往,不能有亲近的行为。所以说,男女之间,行为清白,如日月当天,无愧于圣人君子;行斋戒,祷告于鬼神;备酒食,以招待“乡熏僚友”;以此来强化人们“男女之别”的意识。’如是,则世间男女,言行举止,都会处处谨慎有别,不失小节。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哪里有男女之间自由结婚的道理?

   

  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放”是放下,不染的意思;郑声是淫色之声,所以不染世间任何淫色之“声、语、词”,叫做放郑声。孔夫子非常厌恶“男女无别”的思想和行为。

   

  孟子云:‘大丈夫生到世间,惟愿女子有间室;女子生到世间,惟愿男子有个家。’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自由择配,则会遭到国人的轻贱,轻贱他(她)忘亲情,负恩义,少“廉耻”。又云:‘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禽兽都是自由恋爱。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圣人为世间人制定“礼、义”,以区别于禽兽之类。无奈现代人已经不接受所谓的“礼、义”了。

   

  《昏礼》云:‘父亲为儿子举办婚礼,祭祀祖先,儿子奉父之命而迎娶。作揖礼拜高堂,再拜奠雁(已去世的祖辈)。儿子结婚,都是亲自奉父母之命而行事。男女“有别”,然后夫妇“有义”。’

   

  郊特牲云:‘妇女,其一生所依从的人,首先是“幼从父、兄”。由此可知,世间男女,都必须遵“父兄”之命,哪有“自由结婚”的?

   

  内则云:‘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是指,不同家庭的男孩女孩,7岁之后不得同床休眠,男女不得同桌吃饭。又云:‘礼,起始于谨慎小心,于户内家外,不得有半点懈怠。居住的规矩是,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官名。阍人、寺人的合称。阍人,管理内廷的门禁,寺人,掌管内寺及女宫的戒令)守之。

   

  又云:‘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道路男子由左,妇人由右。’男子不负责家务,女子不负责生计;男子到家,不指手画脚;女子出门,必须围巾遮挡脸面;走在路上,男子靠左,女子靠右。’男女之别,始于家庭,而达于道路,内外谨严如此,安得有自由结婚?更何况,娶媳妇主要是为了尽孝道,养父母,不单单是为了男女情爱。

   

  诗常棣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个“子”是指妻子的“丈夫”,婆婆的儿子,换句话说“夫妇好和,如鼓琴瑟。”

   

  孔子云:‘父母非顺矣乎。’意思是,父母的心愿能不顺从吗?

   

  内则云:‘儿子过分顺从媳妇的意思,则父母就会不高兴而搬出去住。儿子不顺从媳妇,父母就说:“这才是真孝顺我的好儿子。”’儿子行“夫妇之礼”,一生不会衰败。先哲有言:‘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儿子要尽孝道,不如教导并带著妻子一起行孝道。在古代,儿媳之所以能尽孝道,是因为“皆由父母主婚”,父母说了算,所以儿媳才会主动博取公婆的欢心,于是乎,孝道可行也。一个人,不顺从父母,就不配做人的儿子。家庭婚姻,礼义的“大本”,为人子女,若具有孝心,自然当以父母之心为自己之心。纵不能做到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至少也要做到,以父母的主见为自己的主要见解。如果自己的婚姻,不由父母,不问“门第、德性”,而说:“要自由恋爱”,则与嫖客娼妓何异?我没见过有“嫖客娼妓”,而能孝养其父母公婆的人。

   

  当今的“自由恋爱”邪说,第一,推翻了婚“礼”,背离了“天常之伦”,遗弃了“父母之命”,不孝,又兼“不信、不义”!其千言万语,种种理由,不过是“自由恋爱”一句话而已。试问,“羽毛”“鳞介”之族,为什么没有一个不是搞“自由恋爱”的?它们怎么知道“礼义”?又怎么知道“孝亲敬长”?由此可见,人跟动物绝对是有区别的。

   

  夫妇以“道义”而结合,以尊亲尽孝为主要目的,以坚守信用和盟约为重;以“六礼”标准为婚姻规范。所以,年轻人,只要能做到其中的一条,终身不改,夫妇同患难,同安乐,则孝亲睦族,利益子孙后代,将功不唐捐。

   

  今以自由恋爱为标准,俩人愿意,便成夫妇。如此,则“背尊亲,蔑礼义”必然会出现,财尽则婚离,色衰而变心。开始若“自由结合”,那么,最终必“自由离散”。致使“名节扫地,州乡不齿”。年轻人以“自由”为终身幸辐,我恐怕这种不正当的“自由”,会侵害男女青年终身的真正幸福。大部分自由恋爱的人,都是玷家风,斩世泽的人。所以说,凡是道德纯厚,行为端正的男子,或是淑静的女子,绝不忍心搞“自由恋爱”。

   

  《礼》大传云:‘男女有别,不可与民变革。’男女有别的风俗和观念,不可以在老百姓中给变革掉或废除掉。

   

  郊特牲云:‘男女有别,然后父子才有亲,因先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兄弟。男女无别,则夫妇之伦遭到败坏,而伦常道德尽废,致使“人禽界混”。自由结婚之流毒如此,不可不慎!提倡自由恋爱的人,崇洋媚外,以东西各国风俗为借口,外国的好东西很多,可引进和借鉴的东西也很多,好东西没引进来,单单把“男女自由淫荡”之风俗给引进了来,导致私自堕胎的人越来越多,刑律不能制止,大背人道主义。

   

  近年来,法国因人口减少,而强迫婚姻。日本因女学生堕落,而注重风纪。究其原因,皆由淫佚。我国教化最先,妇女名节,绝非各外国所能及。今当采各国之长而舍其短,不应当弃我之长,而效彼“淫靡薄俗”之短也!

   

  孟子云:‘庠序学校,皆以明伦。’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明了自然的天伦和道德。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国城的四面大墙。窃望全国学界,推行孔孟之教,以化寰球。以批判“邪淫邪遁”之说,而致万国于“文轨大同”之盛,其必自人人讲明伦理,则敦崇礼义廉耻,方能开始。

   

  第十四节.《不可录》纪验

   

  纪验1.◎我的一位朋友,季邦采先生,是吴兴的知名人士。家住南浔镇。在我刚开始印刷《不可录》时,正是季先生在“镇海”教书的时候。于是我就先写信给他,说我准备送给他二百本《不可录》,请他分发给学生。他接到信函,回信责怪我,说我的做法不切合实际,并且说,他早已经把《不可录》这种书搁到书架高处了。

   

  没过两天,他又差人捎口信来说:“愿出资印刷五百本”。我依他前面回信中的说法为理由而拒绝帮他印刷。随后,季先生又专门派人送来一封信函,态度恳切,言语真诚。从来信中才知道,季先生梦见他的父亲谆谆嘱咐:‘你若不印送《不可录》,你的儿子就不能升学。你应当印刷1000本,广为流布。’后来听说,季先生接到他儿子采芹升学消息的日子,正是他发愿印《不可录》这本书的日子。没想到,此事如此灵验。

   

  杭州城的新桥,有座积翠庵,僧人,法号:静缘,一向好善。一天,下著大雪来叩门,我以为他是来(化)募缘的。我对他说:‘我家贫寒,无力相助。’僧说:‘我愿借你的《不可录》板,刷印几千本施送。’我欣然答应了他。继而又问他:‘你为什么会突然发此念头,不惜冒雪而来?’僧答到:‘昨天夜里,梦见土地神告诉我说:“印送《不可录》,可免大灾。”今天一大早,我遍访施主,才知道《不可录》的印刷板属“潭府”所藏,故特来借取。’僧人静缘在印送《不可录》之后的第二年,居民失火,左右均遭火烧,损失很重,唯独“僧庵”无恙。益信神明,劝善规过,果报彰彰,冥冥不爽。

   

  陈海曙记 

   

  纪验2.◎庚午年的初夏,夜里梦见两个童子来,对我说道:‘文昌帝君,召你有话。’于是随童子同往。来到中翠亭的一个院子,见其匾额上写到:大洞阁。继而随童子来到大殿。但见文昌帝君坐在中央。我磕头礼拜,起身站立,等待发问。文昌帝君慢慢说到:‘世间的善书甚多,惟《不可录》这部书久已不行,传播甚少,你当替我“布散”。’接著,即命两个童子抬出一个箱子,箱子里面都是些“剥蚀字纸”。经过检阅才知道,就是《不可录》这部书的残存字帙。我正在念想:“此书从未见过,要想流布,从何办起?”帝君又做开示:‘乡试将近,当速速去办此事。’然后,命两童子送我出大殿而醒来。

   

  第二天,我就到处查访,各坊寻觅,都说“不知道。”焦急思虑了一个多月,突然一天,有人来出售《不可录》的印刷刻板。仔细查看,序文首页已失,看看结章节附注示,方知此乃万九沙先生所刻。我大喜所望,赶快买下。随即刷印了三千本。于七月初一早上,虔诚地送到寺院。一来到大门,一位僧人就开口说:‘是不是陈居士送《不可录》来了?’我支支吾吾,心中非常惊异。来到大殿上,焚香,将《不可录》叩呈在帝君座之前。那个僧人,把我请进客座待茶。我叩问其法名,原来叫“元本”。我就问他:‘您是怎么知道我是来送书的?而且还知道书名?’僧元本答道:‘昨夜得梦,帝君让我候门接书。所以,我早起相候。’听到此话,我深为肃然。可知善书行布世间,上格苍穹,能身体力行者,其功德尤不可量!所愿大众,共同体会帝君救世苦心,同登宝筏,望广为流传。让整个世间,以举世之力,惩其“不可”,勉其“所可”。如此则不负神明之付托和教诲。清朝,嘉庆庚午年,六月。古盐官陈海曙自记

   

  纪验3.◎丙戌年,我的妹妹回到家来,忽然犯了“痰痫”之证。时常啼哭,饮食不进。有人说,可能是冲犯了“花粉煞”所致。于是,家里就延请“巫师”百方禳解,但都无效验。而且她不肯服药,竭数人之力,汤药竟然涓滴难入,以致半年之后,身瘦如柴。堂上老母深为忧虑,万分焦灼!

   

  于是我到丰都帝及城隍神前,具疏许愿,印送《不可录》五千本。许愿后,妹妹的病状竟即转机,便肯服药。因为连进消痰之剂,一月后,即平复如常,业已痊愈。又将近过了一年,其身体比以前更加健康。我用“活字板”,如数排印《不可录》,以报答神明的护佑。拜“志灵验”牌位于右。

   

  清光绪戊子年,三月。娄东下郡悔过生谨记 

   

  第十五.惜字近证

   

  书籍的刻印和制作,古代用汗简,(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此处汗简就是汗青的意思。)一变而用楮墨,再变而为剞劂(刻刀,引申为刻印书籍),浸趋巧便,于是文字的流行愈来愈广。剞劂之法,先以纸书之,覆而糊之于板,复摩擦其纸背,把纸揭去而字存于板上。此揭去的纸,仍有字形,不可亵污!嘉庆乙丑年的秋天,杭城保佑桥,有位排字印刷工,姓“金”。得病中,见自己被两个鬼隶抓去,带到一个大堂上拜谒堂皇,所见之神如贵官像。神说:‘你秽亵字纸,法当刑责。’金诉辨到:‘这是印刷行业,丢弃废纸,不得不如此。’神说:‘不然,你在摩擦制板的时候,所落下的纸屑,都应该收置净处,随时焚送。你是怎么办的?你确把废纸和纸屑当做垃圾,洒弃在地上,甚至倾泼到垃圾箱中,令无处不有,这不是秽亵,是什么啊?’金无言以对,竟受责。等到醒来,感到臀股痛楚殊甚!噫,神的教诫实在是深切。从事现代印刷业的人,不可不谨慎,此处开一“消孽”法门,不可以不畏惧而不遵行。特转载此事,放在末页,愿从事印刷业的人,借此为前车之鉴,而谨循神教,则幸矣!

   

  陈海曙记 

   

  (终)

   

  第十六.结束语

   

  特以印光大师回向颂为本书结束语:

   

  普为印施《寿康宝鉴》,以及辗转流通和赞扬劝阅等诸善士回向颂曰:

   

  一切事业,身为根本,身若受亏,事俱消陨。伤身之事,种种不一,最酷烈者,莫过淫欲。是以君子,持身如玉,闲邪存诚,夙夜兢惕。如是制心,欲念不起,何况淫欲,蔑伦越理。世有愚夫,不知此义,每致纵欲,不遵礼制,贪暂时乐,受长劫苦,减算折福,尚且小耳。以故前贤,敬辑此编,冀诸同伦,共乐性天。不慧有感,增订流传,高悬殷鉴,以拯青年。德广居士,捐洋六千,印送各界,期登寿域。又有善士,随缘附印,欲令此编,遍布远近。愿诸阅者,扩充此心,辗转流布,普令见闻,庶可同伦,悉获寿康。子嗣贤善,长发其祥,凡出资者,及赞助人,灾障消灭,福寿孔殷。先亡祖祢,超生净土。后嗣子孙,古庆无已。世运日隆,风俗日美。先贤懿范,人各继武。爰书俚语,用表芹忱。祈发大慈,自利利人。

   

  民国十六年丁卯,孟夏,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上一篇:《迷你世界之觉醒》定档7月30日 少年勇士冒险之旅热血起航
下一篇:苔条宁波人的“味之素”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