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将军白发征夫泪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9
手机版

  有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古代的文人词客,却个个喜欢流“泪”,且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文人大约都是感情特别丰富细腻的人,易于感动,情感倾向外露,故易于流泪。古时如此,现代应该也不例外,好友邹贵宝就是个写诗读诗会感动到泪流满面的人。

  我亦记得在看《清平乐》时,听到范仲淹的《渔家傲》那首词,看到范仲淹那沧桑的面容,边境将士的忙碌,我亦是泪湿双眼。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这首词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与韩琦、夏竦,在边关与元昊对峙。范仲淹力阻主动出击,与元昊书信往来言和。韩琦主战,力争出击击退元昊。

  

  随后,由于误信假消息,当时的任福将军,堕入元昊包围圈,任福连同万余士兵,激战数日,全军覆没。

  韩琦、夏竦、范仲淹三人皆受罚。范仲淹被贬耀州,理由有二:一、与元昊互通书信;二、《渔家傲》中“征夫泪”一词,被朝中大臣弹劾“主帅作此丧气之词,大堕军威”,被批评“厌战”情绪严重。

  

  再回过头来分析。

  当时宋与夏的边境地势,易守难攻,双方对战,谁也占不了多大便宜,唯有僵持对耗,比拼国力,那自然是大宋占优势。所以范仲淹力阻主动出击,战略方针正确。

  论“厌战”。用范仲淹自己的话说:“我范仲淹不敢说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也不敢求天下人人知己。我上任之前,理想确实是打一场大胜仗,歼敌破城,扬我大宋军威,以战功安西境。可来此之后,日日见到此处的士兵,百姓,无论是这边的还是对面的。我的心境渐渐变了,更想给他们一份安宁。给元昊的那封信里,我称蕃兵汉兵各为其主,都是忠烈之人,不想看到忠烈之人互相厮杀,血流成河,实乃肺腑之言。若说这是畏战,甚而影响了属下的志气,因此被贬,我无可申辩。”——“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既如此,何人不畏战?何人不厌战?主和有何错?

  

  当时的战争僵持不下,双方边境战士有家不得归,边境人民受战争影响,生活苦不堪言。范仲淹在当地安民心,建农田,办教育,收服周边堡寨,击退敌人侵扰,

  其实功劳卓著。他的所做作为——竭心力惠边民,充实仓廪,授以礼节,以能移风易俗,使人心向耕织而恶杀戮——确是长久之计。

  

  身为主帅,范仲淹写如此悲凉的唱词固然是有损士气,但纵观前后历史事件,以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国情,此词亦是体现出范仲淹真诚不伪诈的赤子之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博大慈悲胸怀。

  

  词的上阙,落日、孤城,毫无留意的南飞北雁,再加上紧闭的城门,勾勒出一幅寂寥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境图。词的下阙,“燕然未勒”的情形下,又听“羌管悠悠”,手边唯有“浊酒一杯”,怪不得将军白发,征夫洒下热泪,淋漓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千嶂、落日、孤城为静,边声、号角则动,全词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有气势磅礴的慷慨悲壮,又有苍凉无奈的忧思愁情。

  吟诵此词,深深体会到范希文难酬壮志的悲怆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愁肠仁心,到此,无论多情文人,抑或铮铮男儿,都会流泪!

  2020年8月29日写

  2021年9月15日修改

  本文由小瑭的不惟读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七部有关[坏人]的电影
下一篇:《恋爱禁止的世界动漫》电影在线观看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