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师陈琦:每年处理8000具骨灰,被海景房开发商举报,嫌不吉利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2-12
手机版

  今年有一部名为《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电视剧,剧中主角所从事的工作是殡仪馆化妆。

  这是一份为亡者服务的工作,其中有一个片段引起很多同样从事殉葬服务业的人的共鸣:因为从事和亡者相关的工作,女主遭受到很多人的嫌弃,觉得她很晦气,在生活跟工作中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排挤。

  电视剧并没有夸大,这是当今人们对于殡葬服务业的人的一种普遍的态度。

  

  不过,虽然世人对该类工作人员的偏见很大,还是有很多人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对于亡者及其家属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海葬师陈琦就是一位对自己工作十分负责的人,他从事海葬工作已经25年,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从事这份工作?选择海葬的又是一些怎样的人?

  一、放弃旅游业从事“晦气”的工作

  “嘟——嘟——嘟——”

  随着轮船上的汽笛鸣了三声,轮船侧边一根根绑着绳子的骨灰坛被放放入海里,这是大连的一个码头上正在进行一场集体海葬。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死后是要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也就是进行土葬。

  

  可是渐渐地,土葬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离去,大面积的耕地被浪费,再加上不好管理,政府开始提倡其他的埋葬方式,比如火葬和海葬。

  其中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更加推崇海葬,海葬是相当环保的,可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

  知名作家张爱玲女士就是选择用海葬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的。

  不少专家也在分析,海葬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循环模式,毕竟数万万年前,人类就是从海底的一个微小的细胞慢慢进化成人类的,如今,回归海洋正是人们重新进入了一次循环。

  不过,即使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宣传海葬对地球,对中国有多么深远的意义,在推行海葬的时候,还是遭到很多阻力。

  其实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海葬,政府为此绞尽脑汁,提出多项补贴,才勉强换得一部分低收入人群同意海葬。

  

  但另一个难题出现,有愿意海葬的人,却没有一艘愿意搭载这些骨灰入海的船。

  当时海面上的很多船都是从事旅游业的,这些大部分都是信风水的,觉得承载过骨灰的船不吉利很晦气,因此,政府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船只。

  可他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尽心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一位船长,愿意去做这种公益性的事情。

  这位船长名叫陈琦,是大连人,他们家就在大海附近,他们祖祖辈辈都是靠海生活的,对这片海有很深的感情。

  

  年轻时,陈琦曾经在一家国企上班,过着人人称之为铁饭碗的生活,可这样安稳的日子过得久了,他便想要寻求突破。

  当时国内经济稳定发展,人们已经基本满足物质需求,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于是旅游业渐渐发展起来。

  大连因为靠近海边,风景美不胜收,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陈琦看中这个商机,果断回到自己的家乡,买下一艘游艇,开始从事海上旅游业。

  那段时间,海上的游客很多,而他又抢占先机,获益不少。

  每天早上他都载着满船的游客到一片合适的区域,让游客进行观光或者海钓,日子过得惬意又舒服。

  只可惜这种日子没有维持太久,越来越多的人从中看到利益,也投入到游艇旅游的工作中,他的生意大不如前。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经常坐他船的民政局的朋友来找他,希望他可以帮个忙,就是给那些统一海葬的人运送骨灰,办一场海上葬礼。

  他们找了很多人,但没一个愿意接这一份工作的,他们已经碰壁很多次,这位朋友和陈琦比较熟稔,知道他是一个正直且善良的人,所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希望他能够帮这个忙。

  陈琦没多想,只把它当成一次简单地帮朋友的忙,而且还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走一趟就走一趟。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过后他会彻底走上海葬服务这条路。

  二、我想提供一种有温度的服务

  陈琦匆匆结束一场运送骨灰的工作后,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对劲,可没想到这一单生意把他害惨了。

  

  没过多久,陈琦的船运过骨灰的事情被附近的同行以及居民们知道,他原本就不多的客流量更是直线下降,甚至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他也想过用打折的方式吸引客人,但游客们一听他的船上曾经载过骨灰,表示打再低的折扣,他们都不愿意来。

  陈琦没想到自己的一次好心境给他带来如此大的难题,只是现在的他已经没有任何退路。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放弃做海上的营生,二是破罐子破摔,开始专门进行海葬服务。

  毕竟政府现在还没有找到专人来负责,他虽然不会赚得太多,可也不会比现在更糟。

  和朋友商量后,他开始专职进行海葬工作,只是一开始他能接到的生意并不多,过了好一段入不敷出的日子。

  

  更让他为难的是,他所在的码头开始禁止他的船靠近,附近的同行觉得他的船载过骨灰,很晦气,生怕沾上晦气,会影响客流量,让他换一个码头。

  这种事情实在没法跟人说理,毕竟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观念里,的确有活人身上是阳气,死人身上是阴气的概念,大家都害怕阴气入体,会倒霉。

  哪怕现在科学水平直线上涨,还是有人对这些传统观念深信不疑。

  既然没法说理,那就只能避着,陈琦辗转好几个码头,都是没待几天,便被人发现他的船上做的是死人生意,被众人逼迫着离开。

  甚至还有海边的开发商嫌弃他做死人生意影响风水,将陈琦告上法庭,虽然最后这事不了了之,但还是给他留下很大的打击。

  

  陈琦遇到这么多事,政府没有袖手旁观,他们专门修建了一个海葬码头,供他的船停靠,还给他换了一艘更大的船,让他更方便工作。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份儿上,陈琦实在没有什么退路,只能继续硬着头皮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起初,他对于海葬方面的问题完全是个小白,进行海葬,可跟他之前做的那些带游客们一起海钓,赏景不同,需要注意的点很多。

  他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充当一个司机的角色,只要把亡者的家属送到指定区域就没事。

  陈琦从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把不可降解的骨灰罐子扔进海里,又或者是直接把骨灰倒出来,结果海风一吹,撒得满船都是。

  

  经历过这一些尴尬,他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他认真地向朋友询问关于海葬的注意事项,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已经慢慢摸索出一套正规的海葬流程,也对于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

  虽然一场海葬仪式只需要短短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可陈琦和妻子会提前一周为仪式做准备。

  他们会早早地订好客人需要的可降解的骨灰盒,这种骨灰盒是由海泥和陶土制成的,三天左右就会降解,非常环保的,这也是政府鼓励海葬的原因。

  另外,他们也会提前去花市准备花束,大多是菊花和向日葵,一种表示对亡者的思念,一种是对他们家属的激励。

  等着一切准备好,他们会派出一个专门的大巴前往附近的民政局,将那些已经申请海葬的人接到船上。

  

  这个步骤也是有讲究的,有些人希望可以参加集体海葬,这样也比较实惠,各种补贴下来大概一千块钱便能完成。有的则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够更体面一些,会包下一整艘船,进行一次更高规格的葬礼。

  陈琦会和妻子根据客人不同的需要,安排他们上不同的船,从事海葬工作多年,他们已经拥有四艘船和十多个船工。

  等家属们上船后,陈琦会鸣笛三声表示船即将启航,也是在宣布葬礼正式开始。

  陈琦的妻子会在船舱主持仪式,带领家属对亡者进行悼念。

  海葬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这个环节。不过,陈琦认为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这辈子可能会生好几个孩子,结好几次婚,但是死亡只有一次,所以应该给予如此正式的仪式。

  

  仪式结束后,陈琦便会和妻子指引着家属到船头的大桌子上,选择一个骨灰坛,让他们将家人的骨灰放进去,并系上一根绳子。

  等到家属们一切准备完毕,陈琦的妻子以及船员们便会领着他们到海葬船的侧边,当船行驶到政府专门划分的可以进行海葬的地方后,驾驶舱里的陈琦会鸣笛三声,告诉亡者家属,可以将骨灰放进海里。

  家属们会拉着骨灰盒上的绳子,慢慢地将亲人的骨灰放下去,随着洒下去的还有一些寄托着他们哀思的千纸鹤以及花瓣。

  等这一切做完,大部分家属已经是泪流满面,哭得不能自已。

  这种场景陈琦和妻子看过很多次,他们熟练地开始安慰这些家属,劝告他们逝者已矣,活着的人要继续向前看。

  

  这种安慰并不包括在他们的工作中,可陈琦不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冷冰冰的,死亡已经是件很让人难受的事,如果再不给予那些人一点温暖的话,这条船该多冰冷。

  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提供的是一种有温度的服务,这种温度是对死人的尊重,也是对往生者的怜悯。

  三、我死后,也打算海葬

  陈琦和妻子每年都会举行大约400多场海葬仪式,有8000多名死者骨灰被他送走。

  这些被海葬的亡者里,有的拥有浪漫主义情怀,他们对大海有一种很深的情结,也愿意为世界环保做出贡献,因此,希望自己可以葬在海里。

  有的家境不好,之所以选择海葬是因为它价格低,再加上政府支持海葬,会给予愿意海葬的人的家属抚恤金以及各种补贴等等。

  

  后一类是较为年轻的死者,因为家里的老人还没去世,按照当地的习俗,老人还未去世,孩子们是不能够入祖坟的,没有办法,只能够海葬。

  这三类人中,让他们最为惋惜的是最后一类,那些年轻的亡者要么正处于花样年华,要么还只是孩子。

  孩子的骨灰和老人或者一些因重病而离世的人的骨灰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骨灰是灰白的,老人的骨灰要更黑一些,孩子们的骨灰却是白色的,是最纯正的那种白,那种白色还未混上世上的污浊。

  陈琦接待过最小的王者是一个19个月大的孩子,孩子的骨灰不多,却白得让人心酸,听说是父亲在看孩子的时候没注意,让孩子从楼上摔下来离世的。

  

  他不记得那位父亲的样子,却记得他眼里深深的痛苦,恐怕这一辈子他都很难原谅自己。

  还有两个女孩子的骨灰,也是白色的,她们刚刚大学毕业,人生正处于一个美好的开端,然而,一辆疾驰的汽车让她们与这个世界匆匆告别。

  这样的事情看多了,陈琦和妻子越来越感觉生命不易,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是猝不及防的发生,无法预料,只有死亡是每个人既定的结局。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们能做的就只有好好地珍爱自己的生命。

  同样都是对待生命,给孩子们接生,让生命到达这个世上的医生,是伟大的,让生命体体面面结束的殡葬服务业人员,也应该得到同等的待遇。

  

  陈琦夫妻正是有这样的觉悟,在所以在别人嫌弃他们晦气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这份工作,这一工作便是25年。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还告诉儿子,等他们死后也要进行海葬。

  这是他们对待这个职业的态度,也是在积极地响应政府的号召,让更多人看到海葬。

  也许现在海葬还有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但他们坚信,时代在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总有一天,大众会因为政府宣传的绿色殡葬理念和改革,以及海葬制度的完整性而接受这种埋葬方式。

  在这天到来之前,他们会努力地工作,为这份职业发光发热。

上一篇:重温西游记,长大了才看得懂孙悟空的不易(上)
下一篇:好家伙!姚晨《摇滚狂花》开播差评不断,观众的差评理由出奇一致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