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声之形》的细节与主题的讨论(6):主题篇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8
手机版

  好的好的,经历了千辛万苦,我们终于来到了最终的主题部分。

  前面都是我在瞎扯,不想看的可以直接跳转下面的大号加粗红字。

  在这之前,我们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期发行的《声之形》和《你的名字》,两者在中国的票房差异如此大呢?

  请先容我辩解一句,我没有捧一踩一的意思,也不是非要拿主题截然不同的两者去做生硬的对比。我写这一段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对主题的理解对于观众观感的影响。

  同期发行,中国市场,日本动漫,相差不大的制作水准(甚至我认为京都的水平更胜一筹),差在哪了呢?

  没错,主题。

  《你的名字》的主题非常浅显,无非就是男主女主跨越时空的爱情,一个恋爱几乎就可以将它概括;可《声之形》呢,本就晦涩的表现手法再加上被删掉了二十多分钟,几乎所有观众都会很简单的认为,这就是一个被霸凌者爱上霸凌者的三观不正的爱情故事。

  甚至在豆瓣上,这部动漫直接被打上“爱情”的标签。

  下面的高赞评论也无一例外地认为,这爱情实在莫名其妙。

  简单的主题好吗?好。对于大多数的观众,去电影院只是找个乐子。就像蒋能杰的独立纪录片无法上映,一方面是内容敏感,另一方面,谁会去电影院看那些苦哈哈的东西?

  这不是高雅与低俗的问题,也不是你关不关心挣扎在苦难上的人的问题,这就是人性使然,我们没有理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

  吉卜力工作室在日本泡沫经济散去后,有过段很艰难的时期。彼时,对电影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

  时任宣传负责人的德山雅也坚信:

  于是他负责宣发的第一部电影《风之谷》的宣传是这样的:

  “七月之火改变了世界,少女的爱呼唤出奇迹”

  空洞的文案却带来了相对还不错的票房,但是随着德山雅也和铃木敏夫的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最终到《魔女宅急便》的时候,这个矛盾彻底就爆发了。

  德先生给《魔女宅急便》的文案是:

  “可爱的魔女在空中活跃的故事”

  “宫崎骏蜇伏十年的构想”

  这非常符合德先生的文案特征:特别爱用“爱与感动”,特别爱套“十年一度的杰作”“宏伟壮大的场面”这类短语。

  可是,“可爱”仅仅是这部电影的表面,《魔女宅急便》的作品本质是「青春期的女孩离开父母,在陌生的城市自立的故事。」

  最后铃木邀请了系井先生,在充分沟通作品之后,我们看到最后的文案是:

  “虽然偶尔会消沉,但是我依然很快乐。”

  这一看这句话,好像有点「不知所云」,但配上海报和主题歌,就让人感觉:就该是这句话。

  因为这句话捕捉的正是电影里最打动人的「情绪」。

  《魔女宅急便》中的女孩琪琪,13岁离开家乡,为了在城市中生活下去,遇到了很多苦难,最终甚至面临着暂时失去魔法,但她依然乐观,「不管怎样,都要好好生活。」

  这是一种内心的成长,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成长。

  这就是「偶尔消沉」但「依然快乐」。

  回到正事。简单的主题好吗?短期内是好的。

  那么,过于深奥的主题好吗?也许也不那么好吧。

  所以,我认为,《你的名字》和《声之形》走了两个极端,一个过于浅显,但是能让你一乐;一个过于晦涩,你看不懂,甚至连审核都看不懂,自然就给差评,就要删减。

  吉卜力的动漫就介于两者之间,用非常浅显的故事讲很深奥的道理。

  先看大今的访谈:

  在“声之形”中,老师刻意把“霸凌”和“听障”这种非常沉重的事项当成作品的主题......我觉得其中似乎有种非比寻常的觉悟,老师认为呢?

  大今;单纯的说“霸凌是作品的主题”,我觉得有点不太对。以我自己的立场来说,并不是想把“霸凌”和“听障”当成主题,而是想描写“人与人之间互相传达自己想法的这件事的难度”所以即使把连载名取为“声之形”,但这是一篇“描写沟通的故事”。硝子耳朵听不见的这件事,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构成她这个角色的要素之一,这篇作品霸凌也只不过是沟通过程中引发的结果之一。

  老师用传递想法的困难度和人际关系沟通当成主题,有什么理由吗?

  大今;根据我的实际体验作为要素,大大地影响了“声之形”这部作品。当初我无法听见那位朋友的声音,发现她的心思那股后悔对我在描写石田的课题“用心观察、用心聆听”时,给予很多影响,促使我画这些故事的那位朋友耳朵并不是听不见,而是对我来说,硝子的听障只是用来让读者发现作品的主题的理由之一,不是我该画的“正题”。

  我们再来通过这张表来捋一下故事的感情线

  结合这张表,我们不难看出,观众所感受到的悲欢离合,其实也就是角色能否与人沟通和倾听别人的主观影射。

  那么,现在是否能理解,大今说的,这是一篇“描写沟通的故事”呢?

  最近b站在给我疯狂推送声之形的内容,其中大多是混剪。我有时候会点开看一下(实则是尝试蹭热度),除了每期必有的立志走遍所有有关内容的肝帝大佬(开个玩笑,无意冒犯),我还看到一些问题。

  我的回答是,在小学时代,声音的形状是笔记本;在后来的部分,声音的形状是与人交谈的手语;而在最终,声音的形状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感觉这是一个很初中的问题。“题目好不好,换成那样如何?”

  好的,“形”是形状,如上一个问题所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而“刑”则是刑罚,换了之后题目的意思就成了“声音的惩罚”,这显然是忽视了整体。单放在小学篇,或是说如果这纯粹是一部关注校园欺凌的电影,这个标题没有问题;可是如果纵观全剧,这个题目显然断章取义了。

  好的好的,那么,整个的专栏就彻底结束了。

  引用(使用)了:

  再次感谢您的阅读。

  以声之色,塑以花之形。

上一篇:《铁线虫入侵》:人是善恶之源,世界上最可怕的永远是人心
下一篇:孩子们语文课文背诵16招,简单实用!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