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短暂的生命,不朽的著作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8
手机版

  席勒故居

  1773年父亲把席勒送到卡尔大公的军事学校,1775年该校扩大为军事学院,由索里图德王宫迁到斯图加特市内。席勒由原来的法学专业转到医学专业。不过这两个专业都是由大公指定的,并非自愿选择。在学院的学习中,他受卢梭等人启蒙思想的影响,在心中点燃了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革命火种。他喜爱莎士比亚、克罗普斯托克、莱辛和歌德的作品,他同时学习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在学院的老师阿尔贝那里,席勒受到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理性主义和英国哲学家夏夫兹博里(1671~1713年)唯物主义倾向的影响。夏夫兹博里的伦理观是以美学观为基础的,他强调美与善的联系,从而肯定了美的社会性。这对席勒后来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779年,席勒第一次完成的毕业论文《生理哲学》由于他不受拘束的写作风格而未获通过。一年后,他又完成了第二篇毕业论文《试论人类动物特性和精神特性之间的关联》。席勒通过医学学习已经彻底动摇了基督教的宗教观念,他从生命有机体的角度把人与动物联系在一起;在人性观上则触及人的生物本能与精神特性的联系,涉及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论文终于获得通过,1780年12月,席勒结束了八年军事学院囚徒般的生活。席勒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奥热将军的斯图加特步兵团任军医,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市区,甚至去城郊看望父母都受到限制。

  文学与创作

  早在学校时,席勒便开始了剧本创作。他以德国作家舒巴特的一个短篇小说《关于人的心灵的故事》为素材,将主题转向反对不公正的社会制度,1781年完成了第一部剧本《强盗》。该剧于1782年1月在曼海姆国家剧院上演,大获成功。他相继又创作了《斐艾斯柯》《阴谋与爱情》以及《唐?卡洛斯》等。后两部作品被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谱曲改编为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席勒《阴谋与爱情》剧照

  1782年9月,他和一位朋友一起从斯图加特军营逃出,途经法兰克福、美因茨,来到鲍尔巴赫。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流亡的生活。次年7月又回到曼海姆,并成为剧院签约的剧作家。

  1784年席勒收到四位“追星族”对诗人狂热的信。寄信人克尔纳是一位法学家,任萨克森高级教会监理会成员和农工商代表团的鉴定官,是一位学识丰富、思想活跃、干练有为的人,后来成为席勒一生最亲密的挚友,也是他的经济赞助人。次年,席勒应约前往莱比锡和德累斯顿度过了一段充满温馨、友爱的生活。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席勒写下了著名的《欢乐颂》,这首诗最初在《塔利亚》期刊上发表,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首先克尔纳为它谱曲,后来相继有一百多人为它谱曲。而最著名的要属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的谱曲。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对此作了生动的记述。这便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它被称作《以席勒的〈欢乐颂〉为收场合唱的交响曲》,乐曲用压倒一切的雄浑气势,表现了“自由、平等、博爱”这一人道主义的伟大理想。

  

  1787年席勒拜访了当时的文化中心城市魏玛,并在耶拿定居下来。这时他投入了历史学的研究。1788年席勒完成了《荷兰脱离西班牙统治的独立史》,书中他把荷兰经济的发展看作是取得独立的决定性前提,并提出对中世纪和十字军东征的批判。克尔纳曾经规劝他,要正确把握自己对历史心血来潮式的激情,历史研究需要有多年的学术功底。1789年他接受了耶拿大学历史学教授的职位,并开始教学。但这一职位既无薪金又无津贴。1790年2月,他与夏洛特结婚,由此开始了渴望已久的温馨的家庭生活。在妻子的照料下,他又为“女性历史丛书”撰写了《三十年战争史》。

  1790年丹麦诗人巴格森拜访了席勒夫妇,对于他们家庭生活的贫困十分同情。当时席勒作为魏玛宫廷顾问的年俸只有200塔勒,而他一年家庭花费至少要1200塔勒,他主要靠不停的写作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于是这位丹麦诗人便说服丹麦王子——奥古斯滕堡公爵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给席勒提供经济支持。恰在这时席勒病危的消息传遍四面八方。《南德意志文学汇报》甚至误报了席勒去世的信息。其实席勒是由感冒转为肺炎,进而引发胸膜炎。治疗对他身体的伤害不亚于疾病的伤害。丹麦王子了解了席勒的处境以后,向席勒提供了三年的赞助,每年1000塔勒。

  1792年席勒在获得了生活的经济保障之后,便开始了康德(1724~1804年)哲学的研究,从而进入了美学的殿堂。1793年初,席勒以书信的方式与克尔纳探讨了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何在。这七封信后来以《论美书简》的方式发表。接着席勒又发表了《论秀美与尊严》,指出秀美是美的心灵的表现,而尊严是崇高思想的表现。接下来,在《论崇高》中指出,假如没有崇高,美就会迫使我们忘记自己的尊严,也就无法成为道德的人。1794年,他把“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共27封(即《美育书简》)寄给了他的丹麦赞助人奥古斯滕堡公爵。原稿在哥本哈根宫廷中被焚,只保留了部分抄本。席勒又对原稿重新加工或改写,将其发表于1795年的《时序女神》杂志上。

  歌德和席勒的友谊

  《时序女神》这个文艺刊物是1794年由席勒与洪堡、费希特等人一起发起和主编的。为了扩大影响,需要取得大公的枢密顾问、大诗人歌德(1749~1832年)的支持和稿件。此前席勒曾与歌德谋过面。由于歌德的高傲,两人不欢而散。席勒由此对歌德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次不得已用极其谦恭的语气给歌德写了信。信发出以后,出乎预料地很快接到了歌德的回信。歌德说,以万分欣喜、非常高兴的心情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这个时期,歌德的文艺创作正陷于半沉寂状态,他把许多时间转入自然科学研究,在文艺上正需要有人给以激励。

  

  歌德和席勒

  此后席勒与歌德进行了多次长谈,发现彼此既有差别,又有深刻的一致。他们的区别表现在歌德重经验,而席勒重理念;前者重现实,倾向于现实主义,而后者重理想,倾向于理想主义;前者善于观察,而后者长于思考。但是,他们都对文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突破国界的重大影响。以此为起点,席勒与歌德开始了十年之久的文艺创作上的合作,直至席勒去世。

  席勒与歌德的合作是以“赠辞之战”开始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歌德读到古罗马诗人的警句诗,也叫赠辞,只有三言两语,针对一件事加以评说。他觉得这种形式短小精悍、生动泼辣,有利于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抨击。于是两人互相交换灵感,共同创作出414首赠辞。席勒在他主编的《1797年艺术年鉴》上发表了其中的一部分,顿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些赠辞虽然并未指名道姓,却仍然引起一些被抨击者的反击。人们把这一年称为“赠辞之战”的一年。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主流媒体上颇有微词,甚至连康德和席勒的经济赞助人丹麦王子都表示了不满。此后他们便投入了“叙事谣曲”的创作。1799年,为便于与歌德的交流合作,席勒全家由耶拿迁至魏玛居住。

  席勒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不仅从事艺术创作,同时也进行理论的思考。他在完成诸如《大钟歌》《希腊的诸神》等大量诗歌创作的同时,还发表了《论素朴诗与感伤诗》的诗学理论。他从与歌德在创作倾向的不同中概括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区分。后期在历史剧创作的同时,也发表了《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以及《论悲剧艺术》,对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性作了独到而精辟的阐发。

  1804年对席勒来说是辉煌的一年,他的历史剧《威廉?退尔》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这一年也是他深受疾病折磨的一年,他的病情不断加重。5月份,他带着怀孕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专程去柏林观光。柏林国家剧院为了表达对诗人的敬意,连续上演了他的四部戏剧:《墨西拿的新娘》《奥尔良的姑娘》《华伦斯坦之死》和《强盗》。普鲁士皇太子特地在皇宫设宴招待席勒一家。女皇还希望席勒来柏林居住,并在国家戏剧学院任教。

  1805年5月9日席勒病逝,享年46岁。他把短暂的生命熔铸到了不朽的著作之中。

  来自:社科文献微信公众号(ID: ssapcn)

上一篇:压邪咒!
下一篇:中国面积“最小”的5个省会城市,最小的不足300平方公里!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