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认同·发展--2012 年中国纪录片理论研究综述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1-06
手机版

  李杜若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 纪录片个案和类型研究

  《舌尖上的中国》被认为是近几年来少有出现的“现象级”纪录片作品,其热播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事件。学者们试图通过分析探究其成功之道,找寻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路径。学者们认为,其视角选取贴近生活、受众面广,其叙事方式故事化、人物化、细节化、快节奏,其拍摄高清精美、剪辑技术高,这些都是其成功的表征因素。更重要的是,用普通人物的故事,歌颂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传统美德,用饮食这个世俗话题,与地理、历史、人文等相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抒写着对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赞扬。同时,其视角选取、叙事方式、制作水平都与国际接轨,而其传达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谐为本等观念,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的同时,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价值和内涵的国际化传播。另外,《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还得益于央视记录频道的开播和综合频道《魅力记录》栏目的开播。

  基于对《舌尖上中国》热播原因的上述分析,学者们对于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路径有以下探索:(一)纪录片话语形态转型;(二)走出单一的题材困境,加大现实关注的深度,寻求文化层面的共振;(三)充分借助新媒体,争取全媒体传播③;(四)国际化的选题、国际化的表达和国际化的技术来挖掘传统文化;(五)借助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栏目的发展。5集电视纪录片《春晚》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对于纪录片《春晚》和央视“春晚”的交叉传播,或叫多元的互动传播,学者们多角度、多视野地研讨纪录片《春晚》的社会价值、文献价值、行业价值,争取为今后现实题材纪录片制作提供方向和指导。学者们认为电视纪录片《春晚》在三个方面做了探索与尝试:第一,力求在中国现实类纪录片创作题材上尝试突破;第二,用新闻速度挑战了纪录片的时效性和创作模式,是在现实类纪录片创作模式上尝试突破;第三,力求在纪录片传播效果上尝试突破。关注重大事件的现实题材同步纪录片必然会在今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④也有学者认为该纪录片可以看做是“对央视春晚的美学辩护与拯救”。张同道从心理学角度解读,他认为:第一,该片迎合受众心理期待,这样的传播是有效传播,是有价值的传播; 第二,参与感的重要性体现在这部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第三,观众能从作品获得一种感同深受的体验。现实题材纪录片《活力中国》在中国最大的纪录片播出平台和制作平台央视记录频道播出,首映14 部。

  学者们认为,该片多角度地呈现时代风貌、记录时代精神,为丰富我国纪录片的传播生态带来转机。其带来的新机遇主要体现在:合作平台的构建、创作方向的回归、产业机制的探索。5 集文献纪录片《大鲁艺》制作播出于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 周年之际,以宏大的视角和精心的制作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影响新中国文艺走向的历史。关于以《大鲁艺》为代表的口述体文献纪录片,闫冬认为,口述体文献纪录片是抢救型的工程; 口述体文献纪录片始终坚持只讲述自己亲历的;口述体文献纪录片是国际化的表达。由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走向海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回溯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渊源,提升了民族海洋意识尤其是海权意识。

  学者们对《雨花台》、《本色》、《人民大会堂》、《为人民放歌》、《辛亥》等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也进行了研究。随着2012 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的继续举办,提倡进一步增进当今世界对山地自然和山地文明的关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的山地纪录片也进入了2012 纪录片类型研究的学者们的视野。而对体育科学纪录片、自然纪录片、城市纪录片、扶贫纪录片、历史文献纪录片等类型纪录片的研究仍在继续。

  二. 纪录片本体、文化与美学研究

  对纪录片真实性、故事性、再现性、电影化等的研究探讨仍占有一定比例。学者们也对不同题材类型纪录片的审美特质和中国纪录片美学主潮的流变展开研究。《影像中的她和影像背后的她们——独立纪录片中的女性书写》一文,使女性导演的独立纪录片研究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女性导演拍摄的独立纪录片常见的女性形象为:都市里的农家女、公共事务中个体权益表达者和亚文化与性少数群体,她们的表达诠释着话语权的转移,她们的镜头“也转向自我审视,这种带有强烈私人性质的影像”。同时,女性导演的独立纪录片也面临着创作选题狭窄、传播不广泛等问题,笔者认为值得关注。

  纪录片尤其是文化专题纪录片对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电视纪录片如何吸引受众,如何在已有基础上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思考。找寻传统文化的回归,重塑中华民族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成为纪录片肩负的使命。然而电视纪录片面对文化认同也存在对社会矛盾的掩盖和文化个性的消失等危机。要构建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文化认同,应采取以流行时尚融合国家认同、以故事性凝聚民族认同、以现实性探寻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等策略。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需要秉持国际化的理念,以开放的文化视野,关注个体的平民视角,反映普世伦理观念。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电视纪录片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目前,纪录片传播国家形象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形象传播意识、明确国家形象定位,并从目标、表现手法、传播渠道等多方面进行努力探索。

  三. 纪录片创作和技术研究

  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带来新的研究课题。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3D、CG 等计算机动画技术在纪录片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学者们认为应该用之有度。刘未认为,动画元素作为对镜头的一种弥补而进入纪录片,动画是画面语言和镜头节奏的积极推动力、实景拍摄的有效延展、导演想象力的极致,但是,要“在恰当的位置使用恰当风格的动画”。包新宇认为,基于科学实验模拟的需要、还原历史原貌的需要、特殊化艺术表现的需要,动画技术可以被允许应用于纪录片,然而作为一种非纪实手法,它的本质作用只是艺术表达上的辅助功能,不能取代纪实手法,不能影响到纪录片的真实性。DV 的出现和越来越多使用对民间制作的纪录片产生了至少以下三点影响:纪录片创作群体更加多元化、大众化;纪录片创作手段上消除地位的不平等和心理距离,让主体“自己说话”;纪录片表现题材平民化。学者们关注音乐、同期声、节奏变化与纪录片风格的配合,声画关系的结合,声音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从各个方面探究怎样使声音制作更好地服务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除了对技术因素的研究,关于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属性问题、纪录片题材的深度挖掘、当代中国纪录片的文体焦虑、纪录片叙事与小说叙事的互文性、纪录

  片创作中的留白艺术等问题也偶被提及。

  四. 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栏目

  关于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元年盘点是2012 年纪录片频道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学者们从频道品牌塑造、节目内容生产、运营机制创新和国际传播合作等方面梳理了纪录频道开播元年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情况。探索纪录片频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网络纪录片频道也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学者们探究网络纪录片频道的方向与可能性。纪录片网络平台给纪录片产业带来的机遇表现在资本投入环节、制作环节、发行环节、传播环节和延伸环节,遇到的危机与挑战表现在行业标准亟待完善、付费收看有待培养、版权保护仍需重视、品牌打造不可松懈等方面。未来网络纪录片频道将成为很多纪录片的首选阵地,网络纪录片频道将通过多终端接触,网友分享的纪录片将会地位凸显。和纪录片频道一样,纪录片栏目也备受学者关注。整体而言,纪录片栏目的播出量和影响正在日渐扩大,纪录片的栏目化发展,也就意味着纪录片被推向了市场,“活力中国”首轮招标活动就是一个例子。庞慧敏、

  苏苗苗以纪录片栏目《看见》为例,探究其中经营意识的回归;18陈家洋以台湾电视史上第一个播放本土纪录片的常态节目,也是目前唯一专门播放纪录片的平台《记录观点》为研究对象,解读其批评空间的建构和人文精神的彰显。19学者们希望从纪录片栏目的发展,探求纪录片栏目化的趋势和其与市场的结合。

  五. 纪录片市场、传播、受众及产业研究

  赵曦分析研究了美国公共电视领域的生产创作、资金来源、播出发行、运行机制以及面临的困境等问题。20其他学者都是就国内纪录片的市场、传播、受众及产业进行研究。

  谢敏、孙少柏、张志君认为,中国本土纪录片在跨国传播和跨国贸易中存在“孤岛化”现象,中国教育电台进行了打造纪录片产业集群初探:走出国际传播的“孤岛”,打通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人才,生产过程中实施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组建播出“集团军”, 打造中国北方纪录片交易市场。

  其他学者还分别以《赛季》为例研究了中国体育纪录片市场化之路,以《颐和园》为例研究了文史纪录片的市场化传播等,从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探寻中国纪录片的市场化、产业化之路。学者们认为,当前我国纪录片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境:市场观念缺失,缺少大众传播意识,融资渠道单一,制作周期漫长、无法适应市场化需求。而形成这些问题与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一)媒体传播体制的限制;(二)电视纪录片制作本身的问题;(三)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够。要应对当前纪录片市场存在的困境,主要方法为:(一)资金上:探索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方式;(二)产品上:迎合市场化的制作;(三)销售上: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四)经验上: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大力进行产品的品牌化运作。除了产业化,学者们还关注中国纪录片的国家化。中国的纪录片首先要完成向“文化商品”的转化,用海外观众听得懂的语言讲中国自己的故事。另外,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的支持引导也是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的必备条件。同时,中国有实力的制作公司与有经验、有资历的外国制片人合作拍摄反映中国题材的纪录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大致梳理,有五个问题值得思考:(一)对纪录片个案关注较多,对纪录片类型的梳理和研究较少;(二)对国内纪录片关注较多,对国际纪录片市场关注不够;(三)对纪录片的技术手段关注较多,对拍摄时的艺术构思关注较少;(四)对纪录片频道和纪录片栏目的发展之路探索仍不成熟;(五)纪录片市场化、国家化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

  期待在新一年的学术研究中,能引起重视。

  

  更多新闻扫描二维码

  下载重庆新闻客户端

  分享到:

上一篇:传闻:Netflix将接手打造《战争机器》电视剧
下一篇:《歌手》云录制背后:AI仅用1小时筛选分类制作70000条视频素材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