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的电影都是骗人的!俞敏洪的创业故事不是这样的!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8
手机版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1:跟北大闹翻!愤而辞职!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那我们来讲讲人物传记,看看新东方的传奇,俞敏洪的创业之路,之前有部电影叫做中国合伙人,但是俞敏洪并不喜欢,说那是徐小平投的,主要是为了美化自己,跟事实并不相符,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俞敏洪亲自讲的创业之路,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

  

  新东方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校外培训的历史,他成为了后来千千万万教育创业者的样本,俞敏洪要讲的就是新东方从0到1的成长经历,也许会给很多创业者,或者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提供很多的启发。更主要的是,我们要还原俞敏洪的格局和思维,他能成功,必然是自己在思维能力上,有着过人之处。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4点,1是他个人的成长历程,2是一项事业的发展壮大,3是团队合作发展的经验教训,4是跟各种组织,系统打交道的经验总结,甚至是一些技巧,在俞敏洪看来,这四点才是创业者最需要的东西。

  

  下面我们看第一章,为什么要离开北大,作者也就是俞敏洪自己说,80年代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当时没什么人出过国,但是到82年,他的同学中有人就开始出国留学了,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的亲戚在国外,愿意资助他们,而他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接触了外国文学,电影以及外国人,86年开始出国热就彻底兴起了,88年他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的出国。于是他心里也开始活动了,想去外面看看世界,所以自己也准备出国考试,托福和GRE,很轻松就拿了高分,于是88年下半年,他就联系外面的大学,看好两个专业,一个是文学,一个是国际关系,但是很不幸,他被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件耽误了,错过了美国大学奖学金发放,以及招生录取,于是他就意识到,以后可能得自己花钱去留学。所以他一边教书,一边等机会。但工作清闲,收入很低,于是他就产生了赚外快的想法,去外面的培训机构教托福和GRE,就这样,他每月赚到一两千块钱,比北大工资高了10倍。于是这让他眼前一亮,没想到这行这么赚钱。

  于是他不甘心给人打工,自己办起了培训班,就在北大里,打着北大的旗号,利用自己当老师的资源,很快就招到了二三十个学生来上课。这件事让他的自信心爆棚,原来自己有做生意的天赋。但此时他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没有证照。于是只能偷偷摸摸。而且北大当时有自己的培训班,作者这么干,就相当于跟北大抢生意,很快他就被学校领导警告了。当时他也是暴脾气,甚至还发生了冲突,被给了行政记过处分。用大喇叭广播了一个星期,所以他在北大里变得人尽皆知,这就是那个被处分的老师。这一下打破了他所有对于北大的美好幻想,分房子,出国进修,都没他的事了。工资还这么低,那不如出去自己单干。起码赚的比现在多。离开北大,再也没人给他处分了。

  

  于是90年他开始主动辞职,然后用一辆三轮车,拉着他的所有家当,灰溜溜的离开了北大。到外面找了一间农民出租屋。他第一次跳出了舒适区,对他来说,未来将变得十分不确定。老齐也多说一句,其实很多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是因为原来的舒适区被破坏了,所以我们不得不走出来,去经历风雨。但不同的是,俞敏洪看到了赚钱的机会。这是源于他原来对于副业的追求,所以舒适区中,干个副业特别重要。老齐原来就在电视台主业之外,坚持写作,一分钱不赚坚持8年,最后守得云开见月明。8年不赚钱,但现在光靠写作这一块,一年赚的钱,够很多人赚8年的。所以别觉得自己吃亏了。记住老天不会让努力的人吃亏。

  作者从北大出来,开始创办培训班,还是做他熟悉的两块,托福和GRE,当时出国热不断升温,学英语的人越来越多,目的就是出国。所以托福和GRE是必由之路。所以他决定从出国考试做起,后来发现,这一决策十分英明,他选择了一个流量上,风口上的大生意。也是痛点最大,最为精准的生意。

  当时愿意教GRE的人很少,因为要求词汇量在2万个左右。没人吃饱了撑的肯去苦逼苦的背2万个单词。而作者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为数不多的,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人。当年他上大学得了肺结核,住院住了一年,实在闲的无聊,那时候也没有手机游戏可玩,于是哥们就背单词解闷,果然是脑回路惊奇。所以词汇量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再看看生源,当年虽然出国热,但是能出国的也都是佼佼者,基本上都来自于北大清华的学生,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本身就是天之骄子,再加上北大清华的加持,所以基本上就是人中龙凤,本身水平就很高,所以跟他的教学基本吻合。生源很好,他的战绩就特别好,于是牌子就被打响了。当时他的想法其实并非是做成一个著名的企业,而就是单纯的赚钱,希望以后自己可以出国读书。

  任何事业起步最难得都是销售环节,培训班来说,最难得肯定是招生,当时作者也没什么名气,租了个小学的破房子,一共20平米,下雨都会漏水,而且还很不好找。虽然离着北大清华很近,但是这些学生也非常挑剔,所以找来找去,都凑不成一个班。他于是想了一招就是免费,既然我找不到学生,那不如让学生们先来找我,通过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创造免费的流量入口。然后把学生吸引过来之后再转化,这个思想其实很先进的,放在30年之后的现在,其实也还是很适用。所以他就准备了很多幽默和励志的小故事,还有一些实用的背单词技巧,和学习方法,出国事项,然后办这种免费的讲座。为了省钱,他甚至把讲座搬到了操场上。也不舍得租扩音设备,就是扯着脖子喊。

  这招收到了效果,当时第一场讲座就来了100多人,这对于他当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这100人听完,能转化10个8个,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非常低的获客成本。作者说现在很多线上互联网教育,动辄一个获客成本就3000-5000,这跟他当时完全没法比。

  当时他办了几十场这样的免费讲座,还做了很多免费的咨询活动,主要就是为了增加学生们的信任,其实这是个非常好的思路,老齐十分认可,在你没办法形成销售的时候,你不如免费的展示一些内容,免费如果有人来听,那么可以变成流量入口,进行转化,如果免费都没人来听,那么说明你的方向可能出了问题。

  作者这招,让他迅速完成了招生,第一个班20人,后来变成了40人,因为他允许免费插班听课,所以很多学生,就带着自己的室友,朋友前来蹭课,但听着听着,很多学生就主动交费了。所以他这也是一个社群的打法,让客户变成你的宣传员,获客成本越来越低。这套玩法的关键,就在于你的产品是否超越客户的预期,如果产品不能满意,那么无论如何你也是做不起来的。

  一开始他们的培训班都是小班上课,最多四十人,并不是故意追求精益求精,而是招不上来学生,也没有优秀的老师来给他打工,所以他只能自己干,后来学生人数上来了,一个班慢慢也就扩大到80人,但还是没有老师,于是他就自然而然的把小班变成了大班,所以这并不是什么战略,而是只能这样。

  当时的学生跟现在不一样,当时都是主动来学习的,没有家长逼迫,所以这些学霸对老师要求极高,只愿意跟最好的老师学习,也就是说,他们只在意老师的讲课水平,至于教室里多少人,他们并不关心。这就是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别,要是家长逼着去学的,一看教室里这么多人,家长第一个就不干。

  后来学生越来越多,作者自己已经干不过来了,于是他就开始邀请其他老师加入,但是当时这个市场鱼龙混杂,还真看不上眼,于是作者就决定与其外面找人,不如自己培养。这个跟老齐现在的思路很像,既然外面教投资的老师良莠不齐,与其去找人合作,不如我来自己带徒弟。当年最早跟着俞敏洪的新东方老师,最后都成了外语培训界佼佼者。

  那么当时这些跟着俞敏洪创业的老师,待遇怎么样呢?这个事业后来怎么就公司化了,咱们明天接着讲俞敏洪的故事。

  本内容节选自《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上一篇:恐怖片《午夜心跳》三天破千万 诡异笑声再现听觉盛宴
下一篇:《黄飞鸿之英雄有梦》首映 彭于晏携男神帮亮相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