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宁: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1-07
手机版

  关于长征的七个方面“奠基”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雏形,使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并不断发展。长征是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经验弥足珍贵,意义重大深远,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军事、民众、国际等诸方面的“奠基”性上。

  (一)思想方面:通过血与火的教训认清了教条主义危害,认识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性,为延安整风奠定了基础

  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后,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开始长达四年的统治。“左”倾错误不仅使党在国统区的工作遭受损失,而且影响到各根据地。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许多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1933年初,在国统区无法生存的临时中央迁到中央根据地,在党、红军和根据地内全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在反“围剿”中,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使红军陷于极其被动局面;受挫后,又实行分兵防御、“短促突击”的消极防御方针;其结果使中央根据地全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长征中,又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方针,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迫使党和红军内部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思考,开始认清教条主义的危害。一些曾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也开始逐步改变态度。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在新的中央领导下,中央红军走出困境,转危为安;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为各路红军最终在陕甘地区胜利会师,进而打开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全党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个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成果,为长征后不久的延安整风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提供了历史教材,使我们党和军队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不断取得革命胜利。

  (二)政治方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重了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一开始就站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最前列。

  长征路上,各路红军始终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随即发表了“抗日救国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西北,使中国革命重心由南方转到北方,使红军主力靠近抗日前线,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是在我党抗日主张和全国人民抗日爱国情绪的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合作抗日。而在国共血战10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摒弃前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再度倡导实行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和红军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可以说,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顺应国内局势,开展抗日斗争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趋势,发展革命力量的需要。正因为如此,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地区以后,很快就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从此不断发展壮大。

  (三)组织方面: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历史形成的。而长征这段历史,为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大革命失败后,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上党内是一致的,但夺取政权的方式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到农村去以农村包围城市,是有不同意见的。实践结果证明,提出并坚持到农村去开辟根据地的毛泽东成功了,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领导者失败了,临时中央不得不从上海搬到苏区农村。到苏区的临时中央由于错误的领导,最后使中央根据地全部丧失,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并在长征初期处处受挫。在这种情况下,全党全军呼唤毛泽东出来领导。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后,红军获得了新的生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最后胜利到达陕北。从大革命失败到长征胜利结束近10年中,中国共产党人走过了一条异常艰难曲折的道路,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两次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两次濒临覆灭的危险。在这两次大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对挽救党的危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在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中逐步形成。长征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领袖开始掌握实际上的领导权,形成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雏形。

  (四)精神作风方面: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长途转移,而且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面对国民党大军的围追堵截,面对异常严酷的自然环境,红军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始终保持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并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服从中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长征中由于条件限制,许多时候各路红军不能正常取得联系,但各路红军相信中央、服从随一方面军长征的中央指挥;遵义会议形成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后,虽然发生了张国焘另立中央这一严重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事件,但最后在中央的领导下,粉碎了张国焘的企图,维护了全党的团结);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不仅为长征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在日后成为我党我军作风建设的基因。

  (五)军事方面:红军指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为改编为八路军并夺取抗战胜利,最后形成解放军这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长征途中,红军作战频繁,历经各种战斗考验,极大地提高了指战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军事能力。在长征过程中,各路红军虽受到重大损失,但红军精华得以保留,他们历经艰险,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战争经验更加丰富,成为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才;长征出发前或长征途中参军的新战士经过艰难转战,许多也都成了优秀的红军指挥员。经过长征,红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战术,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成为不可战胜的威武之师。陕北会师后,在中共中央的集中领导下,各路红军互相配合,统一行动,对于打开革命斗争的新局面,夺取抗战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成为改编为八路军的基础,也成为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

  (六)民众方面:沿途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充分体现了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使沿途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军队,从而衷心拥护红军,在自身也很贫困的情况下,竭尽所能地支援红军,协助红军筹粮、筹款并踊跃参军,谱写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动人篇章。红军在所经过的许多地区,还帮助各民族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组织革命武装,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统治者。这些在长征中播撒的革命火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逐渐壮大,为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七)国际方面:为取得共产国际的认可和提升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长期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凡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往往都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或者是请示共产国际批准后实行。长征之后,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这使中国共产党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推动了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意识的形成,锻炼和提升了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因此,毛泽东后来说:“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同时,红军长征的胜利,也使共产国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由幼年到成年的转变,并反思自己远离中国实际情况来指挥中国革命的失误,从而认可了中国革命应由了解中国实际的同志来领导和指挥。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征和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仍将难以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也不会得到迅速提高。

  综上,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而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基础,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上一篇:推荐值得追的十一部好剧,看点十足,总有一部是你熬夜必追的。
下一篇:可以一起看电影的APP有哪些?一起看电影的APP推荐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