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盾构机长》:在情理张力中彰显中国速度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1-08
手机版

  2021年8月,河北广播电视台推出了精品广播剧《中国赛道之盾构机长》。剧名中,赛道之“赛”即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赛场,而“道”既指通向北京冬奥会场馆的主道路——京张高铁,同时也“道出”了这条路上无数普通工作者的奋斗与拼搏、激情与豪迈,并借由“盾构机长——郑文武”这一形象的塑造在三重情与理的张力中,生动地诉诸于耳朵,令人印象深刻。

  历史:家乡拆迁与国之大义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广播剧《盾构机长》的历史语境被放置在了乡土社会老辈人的固守逻辑与现代进步逻辑的情理张力中,并通过郑文武父亲从“难断”到“自觉”这一心理转变得以彰显。

  郑文武祖辈居于张家口崇礼,乡亲们房屋的一砖一瓦也是父辈们亲手搭建的。因此,村落的拆迁拆掉的不仅仅是砖瓦所表征的物理空间,还有老辈人间“熟悉”的伦理情分,而父亲的难断与不舍则构成了第一重张力中“情”的一方。 “理”的一方被设置在儿子郑文武身上,文武带着父母来到地铁10号线的一个站点,在等车间隙,抛出了一个问题,即高架比高铁造价低,为什么京张高铁不使用高架桥来搭轨。在文武的解释中,父亲明白了国家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减少破坏,为冬奥会、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大义。父亲在情理的张力中以太爷爷的故事完成了情理的同构。太爷爷曾经跟着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先生在长城居庸关修铁路,那条承载着太爷爷生命泥土的纪念“挂坠”一直挂在父亲离心最近的地方。挂坠从文武父亲手里,交到了文武手上,而文武也即将开着“天佑号”盾构机,在清华园10号地铁下完成京张高铁特级难度的施工作业。到这里,国家大义补足了乡土的情感,社会逻辑完成了现代性跳转,光荣使命也完成了代际传承。

  抉择:家庭缺位与工地坚守

  广播剧《盾构机长》的第二重张力被设置在主人公郑文武身上,剧伊始便是郑文武作为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作为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并引出了妻子生气离家,作为丈夫的缺位,以此构成了抉择中“情”的一方。场景转换,抉择中“理”的一方则通过郑文武与徒弟刘康宝的对话,引出了作为盾构机长的“能”,操作盾构机的“神”和施工现场的“难”,而面对现场险情的身先士卒和沉着冷静的处理,则再次加深了郑文武作为盾构机长熟练的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术,并为接下来的特级难度作业埋下了伏笔。除了“能”和“神”之外,剧中还写出了郑文武因工作劳累而失足骨折的伤痛,对于“痛感”的设置,还原了其作为有血有肉的“人”的真实可感性。

  特级难度作业是本剧的高潮所在,作业点发生在清华园10号地铁下;其中盾构机的“重”和坐在地段地层的“薄”,作业难度的“特大”和作业时间的“短”,作业距离的“远”和作业目标点的“细”,这三对极具张力的词,营造出了故事高潮的紧张感。而随着险情的成功排除,隧道的按时打通,情理之间的张力借由妻子的回归和乘坐第一班京张高铁回乡探亲的愿望得以弥合;小家和大家之间的抉择借由一家人欢聚为郑文武庆生而实现了第二重同构。

  穿越:科技落后与国之重器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括广播剧《盾构机长》的叙事线索,那我想这个词就是“穿越”。“穿越”不仅指打通清华园10号线的下的隧道,使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配套工程——京张高铁可以极短时间穿越京张两地,更指百年间中国科技的穿越。

  1909年京张铁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铁路修建的垄断;而在一百年间,铁轨所穿越的特殊地形下的隧道则不得不依赖于外国工程师的技术垄断,这一点在郑文武跟徒弟讲述自己作为小学徒参与开挖长江隧道的故事中,形成了今昔的鲜明对比。一百年前,科学技术的落后是中国人难以磨灭的伤痛,中华民族经历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已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盾构机面对险情,有坚实可靠的应对技术,有远在南京检测部门及时发送实时数据,有各种科学生命检测仪器为作业技术人员提供安全保障。而在各个科技领域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国之重器的纷纷登场,这是中国人昂首挺胸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硬道理”。在广播剧《盾构机长》中,这一“硬道理”变为文化自信的“底气”,并在情理的张力中完成了第三重情理的同构。

  情理同构中的中国速度

  十九世纪末,火车作为西方工业文明的象征被带进了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的视野中。一百多年过去了,从马拉火车的闹剧到“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的出现,火车的“提速”完美地转喻了中国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火车也因此成为“中国速度”的最好表征。

  广播剧《盾构机长》中“盾构”所经之处便是京张高铁,一头是祖国的首都北京,一头是张家口崇礼,时速最高可达350千米/小时,再次穿越八达岭长城而过,作为日常交通工具为全民共享,带动地区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选材立意的上,《盾构机长》讲好了冬奥故事,讲好了河北故事,讲好了中国故事。(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郎静)

上一篇:数篇《Nature》文章畅想200年
下一篇:同一个彩票号码他买了90注 结果还真中了900万的大奖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