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文明》丨王晓辉:不负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编者按:作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总编辑,多年来,王晓辉带领这个国家重点新闻媒体,致力于改革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反响。一个著名文化学者、资深传媒人,深耕丝路文化传播领域多年,他有着怎样的感受与体会?本期,我们对话王晓辉先生,听他来讲述这些年的“丝路之缘”。
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需要我们讲好中国故事
《丝路文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截至2021年11月20日,中国与14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作为身居国际传播最前沿的中央媒体的主要负责人,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建设在促进各国各地区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方面的作用?
王晓辉:“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如果没有给别人带来真正的利益,它就不会得到这么广泛热切的参与。这一点首先就是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的。
中国作为倡议国,我们其实始终秉持着“共建共享”的态度来建设“一带一路”。一旦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带一路”上说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那绝对建设不好,因为你只是其中的一份子,你要为所有的国家去谋福祉。“一带一路”倡议,最后一点叫做“人心相通”,这“人心相通”实际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终极目标,也是最难点。
从张骞“凿空西域”开始,中国和其他的国家文明互鉴、贸易交流、互相促进、彼此受益,这才是丝绸之路得以延续至今的关键。
张骞把葡萄、石榴,以及胡琴、西域乐曲等带回中土,同时也把汉朝的一些文化服饰、先进的技术带到西域。不仅是张骞,后来那么多商旅僧人,包括很多诗人都到过边塞,通过这些交流也一定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实际上,贸易交流确实给丝绸之路带来了繁荣,但是几百年上千年过去,留下痕迹的是什么?更多的是文化。今天我们去陕西历史博物馆看,我们到新疆去,这一路上的这些文化古迹,包括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在这条路上打下的烙印,至今还是能让我们触摸得到、感受得到。不仅是我们这些媒体人能看得见,当地身在其中的人民他更是能够感觉到。
所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确实是给目前国际经济上“逆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一股清流,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注入了一种活力。
作为一个媒体的负责人,我一直在关注着“一带一路”的建设,特别是各个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丝路沿线这些国家我都去走过,有的是去推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的是开一些国际论坛。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欣赏。
我作为一个媒体人,实际上也是带着一种欣赏的心态去看人家的文化,包括印度、东南亚的国家,还有欧洲国家,最远的我还走到了非洲,走到了好望角。当地的媒体对中国的评价非常高,也都认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
各个国家的人文交流目的是什么?因为贸易的交流使我们互通有无,发展经济,人文交流是让各个民族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说得炫一点,就让文明之花开得更绚烂。
我觉得在文明互鉴方面,“一带一路”的作用非常大,有的国家可能在贸易交往未必有那么多,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它是一个重要的链条,它在东西方文化传递的重要的通道上,自然也有了很多文化、文明在那里沉淀。比如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实际上都打下了深深的中华文化烙印。这些文化的烙印、文明交流让各个国家的文明更丰富,更多姿多彩,更有生命力,我觉得这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断创新策划特色精品节目
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
《丝路文明》:刚才您说了,“一带一路”除了促进物质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人文方面,推动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网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传播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王晓辉:中国网是2000年正式建立的,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20多年来我们从10多个人发展到400多人,从原来的几个语种,发展到现在用9种外语在讲中国故事;从单纯的文字图片发展到视频多媒体,如今我们海外社交媒体的总粉丝数达1亿9000多万。而且从内容的互动率、转发率的角度来说,我们在重点新闻网站里也是名列前茅,这都是我们在业务层面上的创新。
从内容层面上,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做《中国3分钟》《似是故人来》等等。《中国3分钟》是一档英文的短视频评论节目,重在表达中国的立场和观点,但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向海外的社交媒体的受众介绍中国的文化。
2016年谷歌计算机围棋程序“阿尔法围棋”(AlphaGo)4∶1击败了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震撼整个围棋界,甚至很多人对人们还要不要学习围棋产生了怀疑。我们当时做了一期节目,除了把围棋里的中国智慧介绍出去,最后的结论实际上是“山高人为峰”。软件再厉害,它是人写的,所以还是要对科技有信心,更要对我们人类自己有信心,对我们的文化有信心。
再比如梅葆玖先生的去世,对于京剧来说那是一大损失。我们以此为引子做了一期栏目,实际上后边两分半钟就是讲中国的京剧。京剧的生旦净末丑,优美的服饰,婉转的唱腔,程式化的一些动作,特殊的表达方式……把京剧这种中国文化的瑰宝用这几分钟介绍出去。
当然,三分钟之内不一定能把围棋或者京剧给人家讲清楚,但是我起码给海外的几千万受众留下印象,他下次到中国旅行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到前门去看一场京剧。对中国文化来说,我们中国网利用我们的传播,就为中国文化交了一个朋友。
还有我们尝试过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直播参观兵马俑,利用Facebook进行直播时,53分钟的时间有150万人观看。而真正到兵马俑参观的人,一年也就五六百万人!
第一期《中国三分钟》是2015年的5月9号那一天做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一直到今天没有断,六年多了可以说是筚路蓝缕连滚带爬做到了现在。《中国三分钟》它就是“马赛克”,每一期就是一片一片的“马赛克”,每一个讲一个中国故事的小的方面,一个两个三个现在已经做到了三百六七十个了,那就展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形象。
另外讲到《似是故人来》,这个节目第二季的10集也马上就要全部上线了。这是中国网大家头脑风暴创作出来的一个项目,而且我自己也是倾注了时间感情,也希望把它做好。
跟袁隆平、樊锦诗这些文化大家们坐在一起的时候,谈起中国文化,他们不仅是对自己的领域有着深刻的研究,对中华的文化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深深的热爱,他一讲你立刻就有一种深深的吸引,而且回到了自己心灵的家园和故乡的那种感觉。心头一热,游子归乡,就是这种感觉。
我和这些文化大家基本上都不熟悉不认识,但是一谈起中国文化真的“似是故人来”,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节目,通过我和那些文化大师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在现场发生的这种场景把观众也带进去,有这种代入感,《似是故人来》成为文化的故人,是中华文化的故人。这是我们做这个栏目的初衷。
其实《中国三分钟》里面我做了很多关于丝路的,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但是只是谈一些观点、一些数字等等。《似是故人来》跟丝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就是《不负敦煌不负青》《丝路未远 长安如故》这两期。
有时候我们想丝绸之路很遥远,当你到了西安的时候,你就觉得丝绸之路就在你身边。现在你走在西安的回民街上,都能看到回坊的人们面貌特征和我们还是区别比较大的。你仔细看一看,他们的祖先就是从丝绸之路过来的。包括里面的食物,一下子你会觉得自己跟历史真的很近。你也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段历史,它影响着中国了。
在《丝路未远 长安如故》这期节目中,我和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一起在回民街吃羊肉泡馍,放着大蒜、放着辣椒,喝着石榴汁,这一桌子的东西其实都是跟丝路有关系。
我们活在历史当中,也不能拘泥于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对外传播媒体的总编辑,就要为“一带一路”建设,从传播的角度上去讲清它的好处在哪里,它的利益在哪里?共建共享,它能给各国人民带来什么?特别是在促进文化的交融互鉴方面的好处有哪些,这个是对人类文明的更高层次上的一个贡献,所以不要觉得我们自己的工作没那么重要,我们真的是很重要。
所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把咱们对外传播的工作讲好,把中国故事讲好,我们就没有辜负这个时代。
文化传播工作者
应有讲好丝路故事的使命感
《丝路文明》:在《似是故人来》这档节目中,您专门走了敦煌和西安。从传媒人这个角度,您对于西安和敦煌这两个城市有些什么感受?您如何看待这两个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王晓辉:先说西安,西安这个城市以前英文介绍的时候,是the place where Chinese history was made。中国历史是在西安开始创造的,说的可能是过于绝对,但是相当有道理。谈中国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历史都绕不开、离不开西安,包括“西安事变”,它是影响了中国解放、抗日战争进程的一个城市。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到了西安,就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西安走不多远,就能看着唐朝、明朝留下来的建筑、遗迹,钟楼,鼓楼,还有全国唯一一个完整的城墙,很多门楼,底下有车,老百姓就在旁边走,发挥着它的功能和作用。这个很少有城市能做到这一点。
在西安,你就能够看见大雁塔、小雁塔。它有传说、有故事,有记载实实在在的历史,就在你的身边,令人悠然神往。
西安还有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中国最悠久的馆藏之宝最多的陕西历史博物博等等。
另外,至今还有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保留在当地人的语言、饮食、生活习惯当中。到了回民街,就仿佛看到1000年前在大唐的时候,那么多粟特人、西域人来到长安做生意,看着回民街人的长相,听着他们说话的口音,你就觉得你仿佛也站在历史当中,就好像丝绸之路就在你身边。
再一个就是唐诗里面“灞桥折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都能在西安找到痕迹。这种厚重的文化氛围,一直延续到今天。
还有一点最特殊的,西安一两千年来,一直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今天仍然如此,仍然是人口在全国排到前几位的一个大的都市。
所以这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在今天仍然涌动着鲜活的生命力的城市,让人既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也能够回首看去丝绸之路驼铃之声一路响到今天。
敦煌呢,属于盛开在沙漠里的一朵鲜花,很特别。明清晚期,实际上它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了,要不是因为是王圆箓道士偶然发现了敦煌的经卷,要不是斯坦因等人把敦煌这么多经书掠走,一下子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恐怕它将永远埋没在西北的荒漠之中不为世人所知。
敦煌莫高窟离敦煌市比较远,但当年它一定是个非常繁荣的地方。丝绸之路商旅往来不绝,大家在那里凿石窟许愿,去为自己为家人祈福,官员为仕途上走得更好祈愿,逐渐地它成了佛教文化在中土和西域之间的一个圣地。
敦煌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我个人比较多的体会是,这几代敦煌人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包括现在的院长和工作人员,一直用一种坚守的精神在保护着中华文化的瑰宝,确实是让我非常感动的一件事情。
他们这些人都有条件选择过不同的生活。常书鸿已经是个成名的画家,在法国已经很有影响,完全可以留在法国,但是他选择了一个人坚守在敦煌。樊锦诗也是,北大的毕业生,却守在这里几十年。特别我看到常书鸿和段文杰的墓就在敦煌石窟对面的沙漠上,两个黑色的墓碑。樊锦诗说将来我也到那儿去,意思就是死了都要守望着敦煌。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因为有这样的热爱中华文化、能够坚守的人,在承担着他们的研究传承保护的使命。没有这些人敦煌早就完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质。敦煌的精神特质是什么呢,它不仅是这种看得见的壁画、洞窟,它是沉淀在敦煌这种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中的独特的文化性格、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从前秦开始,敦煌人一代一代地开凿石窟,很多工匠他们一辈子就在这里,几十年又几十年、一辈人又一辈人地这么传下去,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以坚韧的毅力在做这种保护,才使得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流传下来。这也是让我做这个节目当中最为感动的地方。
作为文化传播工作者,虽然不是凿洞窟的,但也要有这种精神、这种使命,也要一点一点、一期一期地做好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
在变局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丝路文明》:“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智慧,使得古老的丝路盛景再现当世。作为国家级对外传播平台,中国网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共建沿线国家人民的文化互通、民心相通方面还有哪些设想?
王晓辉:中国网作为国家级对外传播平台,要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首先要对自己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要有深入的了解,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深深的热爱,这是我们做好对外传播的基础。然后就是我们要外知世界,要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你想跟人家去交流,你必须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宗教习俗、民族文化方方面面要有深入的了解。
同时,对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我们要带着一种好奇、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才能够平等地去互鉴,这样我们才能把交流做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样的媒体,首先一个就是我们要有选择传播的资源的能力。
什么是我们需要传播的?讲人家的故事、讲我们自己的故事,到底讲什么?和其他国家去对比,去借鉴,去创造发展,不断更新。“了解”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陈寅恪先生在研究历史的方法上有一句话,叫“了解之同情”,这是他研究历史的一个方法。要研究唐朝人的历史,你必须得了解唐朝,这个同情就是说你要像唐朝人一样思考,你才能写唐朝人的历史。这个同情是一种心灵相通,是一种共情。
我们做传播也需要这种“了解之同情”,之后才能够选择好传播的资源。
一个议题设置很可能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龙象之争,从议题设置这个角度说美国人英国人就设置得很巧妙。然后中国和印度学者先写出书,媒体大肆宣传,智库跟着深入解读,政客从旁边煽风点火,影响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实际上中国和印度有很多可以合作的地方,为什么没有龙象合作?所以这个设置议题非常的重要,我们现在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绝对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最好的最大的议题设置。
还有一个就是讲故事的能力。我们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包括语言层面上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语言两个方面,来做好对外传播。因为东西方文化语言本身就有差距,中国话本来就不太好懂,现在又加了很多政治的东西,语言特点就有很大差距。
我经常讲周总理在1954年带着中国的代表团到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代表中国外交“首秀”的一个故事。当时带了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算是传播中国文化。在写节目单时就直接硬翻译成《梁山伯与祝英台》,总理一看说这不行,这对外国人来说他们根本看不懂这是两个人还是两个东西,为什么不叫“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呢?这是两个基本一样的凄美爱情故事啊。
所以这讲中国故事的道道就是非常多。
再一个就是新时代新环境下要做好传播,我们还需要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营造互动的能力。
怎么才能把中华文化进一步传播好,这是我们对媒体传播的人的一个要求。我以前经常说一五一十地去摆事实,心平气和地去讲道理,娓娓道来地去讲故事,立场坚定地去悬疑片讲观点。最后我们是要端庄大气,做好对外传播。中国的故事,丝绸之路的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都可以这么讲,都要这么讲。
《丝路文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网如何布局国际传播新格局,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助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更好地交流互鉴?
王晓辉:中国有连续不断的五千年文明,不愁没有好故事。五十六个民族多彩多姿,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化故事,一百多年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四十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故事,近十年来中国新时代的发展故事,这五千年、一百年、四十年,十年……还有今后,我们都有很多故事可讲,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故事的宝库,怎么去讲好这些故事,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新形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给世界也带来新奇甚至猜疑,在此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从事对外传播讲中国故事的人来说,一定要在变局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我们首先要坚定不移地保持大的立场观点,以最真实的视角,将我们中国的民族优秀文化、百姓衣食住行、社会发展变化等,转化成故事向世界娓娓道来。
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今天我们更要讲好中国故事。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开始有人讲中国故事了,但是我们不能总讲老故事,不能用老的方法,讲一成不变的故事,因为中国是发展的,中国故事也是在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民不断的自我奋斗,当下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中国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也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速度和成绩也许是我们自己和世界都没有想到的,小康生活从“遥远”变成了“现实”。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解释中国、说明中国、阐述中国,不仅是我们自己需要,国际社会也很需要,我们更要用心、用情、用力去讲好中国故事。(来源:《丝路文明》杂志)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