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国产科幻电影来袭 中国科幻的春天到了吗?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1-17
手机版

  原标题:一批国产科幻电影来袭,中国科幻的春天到了吗?

  作者:张熠

  年初,一部票房逾46亿的《流浪地球》,开启了关于“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讨论。纵观影视市场,科幻电影势头不减。硬科幻电影《上海堡垒》日前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暑期档全球同步上映。此外,轻科幻题材《被光抓走的人》、陆川导演作品《749局》、邓超导演新片《银河补习班》纷纷打出“科幻牌”,计划年内上映;由刘慈欣担任编剧的《末日拯救》,也于近日宣布进入制作阶段。

  整体而言,中国市场当下围绕科幻电影的消费,无论是数量还是票房,都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数据显示,去年科幻电影票房占比已超过20%,数量增至30部左右;今年,含科幻标签的国产电影票房,预计占比将超过60%。国产科幻电影的春天到来了吗?

  最大弱项是“工业化”

  中国科幻电影的土壤正在逐步培育起来。作为重特效、视效的电影类型,科幻电影极度依赖电影工业体系泰国剧的成熟,而这正是中国科幻电影所欠缺的。

  “干过《流浪地球》,才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日前现身金爵电影论坛,他坦言,中国电影行业还处于工业化最开始的阶段,与完善的电影工业存在很大差距。《流浪地球》的特效被誉为媲美好莱坞,制作团队设计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凭空设计出来行星发动机、地下城、运载车等所有场景的细节构思。在极致的画面美感背后,由于欠缺科幻电影制作经验,剧组走了不少弯路。“在工业化不足的时候,剧组是在‘拿人肉填补’。”这个触目惊心的比喻非空穴来风。拍摄太空戏份时需要吊威亚,对演员吴京来说本非难事,但吊威亚同时还要穿上六七十斤的衣服,再连续拍摄六七个小时,对技术支持提出了极高要求,“由于缺经验,最后导致演员腿部充血受伤”。在郭帆看来,科幻电影的最大弱项是工业化,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是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

  即将于8月上映的《上海堡垒》改编自江南的同名小说,是国产电影首次将科幻与战争结合,呈现与外星文明的正面对抗。导演滕华涛说,科幻电影的技术实践,尤其是特效层面,中国的整体实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一套工业化体系的建立。“在全球技术背景下,纯技术的差距并不大,人的差距可能更大。”好莱坞的技术人员实际上可被称为创作人员,能够用最先进的技术完成导演的想象,“我们可能是分裂的,有人懂技术但不了解创作;或完全凭想象创作但不懂技术”。

  好消息是,国内影视界正在有意识建立电影工业体系,从拍摄、制作、后期特效各个环节扶持、培育本土力量。国产科幻片《上海堡垒》拥有一个国际化的特效团队,合作方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英国等。“在后期特效这一块,我们想让中国的团队开始熟悉流程、熟悉各国的公司,孵化和带动一批中国本土的技术公司。”滕华涛说。

  期待美学风格的完善

  如果说中国科幻电影类型的成熟势必仰赖于技术进步及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那么,科幻电影的未来则有赖美学风格的完善。

  同样是《流浪地球》,曾执导《独立日》《哥斯拉》的罗兰·艾默里奇不吝发出“惊艳”的赞叹,“它是一部非常中国化的电影,它讲一群人的故事,这是非常中国的元素和主题。”科幻,固然是关于太空、未来或其他任何事物的绮丽幻想,但唯有基于本民族文化元素的美学风格,才是一部成熟的电影的标识。《流浪地球》之所以成功,不单单是因为完成度颇高的特效,更得益于中国故事的内核。“在面临大危机时,《流浪地球》选择带着家一起逃离,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中,对土地有着很强烈的情感,这是我们的文化内核。”郭帆说。

  在“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一讨论维度下,导演兼编剧张小北认为,电影人必须去思考,什么是属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原型故事。“在视觉上的确要追求全球化和现代化,但具体制作环节只是专业配合度的问题,真正的挑战是找到适合中国科幻电影的叙事结构,令本土观众有共鸣,塑造出令观众认可的角色,树立属于中国的文化自信。”

  不过,猫眼研究院院长刘鹏表示,中国科幻电影还处于起步的早期阶段。从观众认知的角度,目前中国科幻电影还存在题材过于单一、制作水平不一、圈层受众群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未来想赢得更好的票房,可以探讨怎么在年轻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中有所影响。”

上一篇:林海燕:以诚待人用心做事
下一篇:王曼昱5天内“双杀”伊藤美诚:对她的球更熟悉了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