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预言互联网、VR和3D打印,刘慈欣赞他想象力“独一无二”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8
手机版

  

  9月12日,是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诞辰百年。早在70年前,莱姆就在作品中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刘慈欣曾评价,“莱姆有着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莱姆的作品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近日,莱姆作品集在中文世界首次整体出版六部代表作,包括全新译本《索拉里斯星》以及首次译介的《未来学大会》《无敌号》《其主之声》《惨败》《伊甸》,由译林出版社推出。

  

  回顾这位科幻作家的一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折了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青春。有着犹太家庭背景的他,被迫隐姓埋名,改变身份,做起了焊工。1945年后,当发现家里已无以为继的时候,他正式踏上了写作道路。在战后的1946-1949年间,莱姆发表了人生中第一部作品。他曾在雅盖隆大学学习医学,尽管没有完成学业,但在与教授和同学的对话中,莱姆提出了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贯穿在他今后作品当中:人与机器的边界在哪里?人可以“从原子中”构建出来吗?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标准究竟在哪里?

  比如,《无敌号》描绘了一个人类认知范畴之外的异星世界——太空巡航舰“无敌号”被送往瑞吉斯3号星球,去探查姊妹飞船“秃鹰号”却突然失联……《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故事,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但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小说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索。

  

  ▲莱姆在图书馆,摄于1970年

  “很多人觉得阅读莱姆有门槛,但技术惊奇之外,莱姆的高级感正是从他作品的哲理和反思中体现的。”上生新所茑屋书店的新书分享会上,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认为,莱姆作品的思想性正是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性。

  “这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具备自我指涉的意味,在薄书厚读的过程中,读者能收获到读其他科幻不一样的深邃体验。”科幻作家陈楸帆在阐述莱姆文集的阅读顺序时认为,篇幅最短的《未来学大会》反而应该放在最后来阅读,其余五本书都是讲述人类与外太空接触的故事,只有《未来学大会》是向内探索,在不同的时间线上演绎人类对自己的心灵叩问。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根据《索拉里斯星》改编出影片《飞向太空》,铸就影史经典。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汤惟杰分析比较了莱姆作品改编的各版本电影作品,提出不同版本影视作品对莱姆传播有着不同促进作用,有的偏重大众知悉,有的可能探索思维深度,而莱姆其余的作品,甚至已经拍过的作品,依旧有着巨大的影视改编潜力。

  

  “莱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做的各种预测和直觉判断已成为当代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他的作品最发人深省的并非物质与技术层面的想象,而是道德层面上的深刻思考:人的创造力能够达到何种地步?机器权限的边界在哪里?在一个机器和人类共同存在的世界里,道德的标杆将会是怎样?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今文明技术发展的同时要去寻找的答案。”恰如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赛熙军在书中前言所说:莱姆怀着好奇和从容之心看待未来。作为一名卓越的未来学家,他能够猜想到在不久的将来,等待人类的是什么,这也是他的作品值得一再回味的原因,今时今日依然能凸显出时代前瞻性。

  作者:许旸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黄启哲

  图片来源:出版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如何评价电影《雄狮少年》?
下一篇:《红海行动》幕后看点真不少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