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影像:新时代·新视界——媒介生态与影像生产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3-01-27
手机版

  11月30日,由北京国际摄影周2022组委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中艺文旅承办的“影像:新时代·新视界——媒介生态与影像生产”学术主题论坛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本次论坛设置了“摄影与影像”“媒介与技术”两个单元。特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李树峰,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Arts)终身教授托尼·布朗(Tony Brown),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学术总监董冰峰,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杂志编辑杨梦娇,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车致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杨宸六位嘉宾围绕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回顾,后数字时代的摄影与影像,当代影像展览研究与策划,从NFT摄影个案出发的思考,重思媒介、幽灵与可见性,关于斯蒂格勒的电影思考六个议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论坛现场

  单元一:摄影与影像

  这十年

  对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的回顾

  李树峰

  

  自2014年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周开始,李树峰担任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主持人,负责策划每届摄影周主题,并主持主题论坛,形成系列。

  本次演讲从摄影的本体属性出发,对北京国际摄影周十年来所设立的十个主题进行回顾总结,重点阐述每一届主题在推动创作上的具体学术目标及其演进关系,对今后五年北京国际摄影周的主题策划方式,进行解读。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摄影

  一个后数字时代

  托尼·布朗(Tony Brown)

  

  公元前400年的墨子记录了通过针孔投射光反转图像的暗室。工业革命之后,1852年,尼埃普斯制作了第一张永久照片。与使用暗室生成的短暂倒置图像不同,模拟摄影通过胶片曝光记录了物理图像。始于1969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数码摄影的诞生,存储的光代码需要计算机处理并将其重新转换成为屏幕上的光。第四次工业革命再次对摄影绘图产生了影响,比如深度数据人脸识别、CG和AI等技术。本次演讲介绍了“后数字时代”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如何在非物理和物理的状态下影响了数字图像的生产和传播;这并非试图定义数字时代之后的生活,而是试图描述当下探索数字时代遗产的机遇。就像中国哲学家首次描述暗室一样,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数码暗室,追踪并重塑我们生活的时空。

  身体·宇宙

  共同生活的艺术

  董冰峰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于2022年主办的展览“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聚焦讨论围绕人与历史记忆、技术与感知、共同体与宇宙意识等三个单元概念的艺术实践。作品涉及观念摄影、影像艺术、空间装置及历史档案等形式,艺术家包括庄辉、触觉小组、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刘窗、徐冰、郭凤怡等15组。同时前述议题也可视为是对近年剧烈社会变动下中国艺术中的“当代性”的核心关切:艺术如何反映现实并且积极参与可行性的共同行动。“身体·宇宙”也是“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的单元展“我们,集体”(由超图像小组策展)为开端的“集体三部曲”展览计划之一。

  单元二:媒介与技术

  严肃地思考NFT摄影?

  以贾斯汀·阿维萨诺为例

  杨梦娇

  

  在过去的两年间,NFT(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 的缩写)艺术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真正成为了一个艺术市场、艺术家以及文化艺术研究者不能够回避的话题。许多摄影家也顺应潮流,将他们的作品“上链”。被新型游戏规则侵入的从业者们最关心的是NFT对于传统摄影界是一股助力还是一次摧毁性的破坏与消解?以及NFT摄影是资本炒作的玩物、陷阱,抑或将成为摄影的未来?又或者,火热的现象之外,其实并不存在值得严肃思考的“学术”问题?目前,在NFT摄影领域取得显著成功的当属美国摄影师贾斯丁·阿维萨诺(Justing Aversano)和他的作品《双生火焰》(Twin Flames)。我们不妨从这件作品出发,做一次严肃思考的尝试,探寻在NFT摄影的议题下能够触碰到哪些“学术命题”,以及它们是否是“真问题”。

  可见的幽灵

  重思媒介、幽灵与可见性

  车致新

  

  在媒介物质性的意义上,19世纪末诞生的电影(以及摄影)技术所创造出的正是一种“可见的幽灵”。换言之,观众所亲眼目睹的胶片影像既不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中的Doppelg?nger或作为文字书写的幽灵,也不是兰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话语中的“双生”现象。有别于巴拉兹等传统电影理论中对电影技术的人文主义界定,本次演讲从滨口龙介的作品以及基特勒的媒介理论出发,重新思考媒介、幽灵与(不)可见性的关系。

  “电影犹如意识”与麦茨式影院的“崩溃”

  谈谈斯蒂格勒的电影思考

  杨宸

  

  摄影究竟是对死亡的模拟还是对死亡的抵抗?作为摄影的发展,电影机制与人的意识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又如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本次演讲通过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对电影的思考来解答上述问题。作为一种影像的时间客体,电影在为我们确定方向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方向迷失。而斯蒂格勒与克里斯蒂安·麦茨在这方面的论述差异,也昭示了现象学观影时代的到来。

  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李镇主持。

  

上一篇:来看看香港经典的15部情Se片,你曾经的女神有在吗?
下一篇:邓丽君这15首金曲,唱出了几代人的青葱岁月?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