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相关】蝎子的通用饲养概要,内容完全原创
本专栏是唯一一篇饲养类专栏,所讲的内容仅针对普遍问题,具体物种的饲养方式可能涉及特殊问题,请自行参考前人经验帖。
首先确定饲养蝎子的目的。如果完全是为了赚钱而饲养,那可以跳过不看,不过蝎子并不好赚钱,因为它没有爬行类那么多基因组合,而且也不亲人、有一定危险性、接受的人少,所以销路并没有两爬好。如果为了标新立异,或者在普通人面前装逼而饲养,别通过上手低毒的惧蝎亚科(Pandininae)和异距蝎亚科(Heterometrinae)之类的装逼,直接跳到最后去看如何上手那段,然后买几只成体杀人蝎属(Androctonus)、滑尾蝎属(Leiurus)上手,才有装逼的意义。当然,要是不巧,你是蝎毒过敏体质,住院了,那么受苦的还是你自己,只能说活该了。还是不建议你这么做,害人害己,到时上了新闻,整个爱好者圈都得背锅。
如果是真的出于对蝎子的喜爱和好奇,想领略其魅力,那欢迎你加入真正的蝎子爱好者群体。实际上就我看来,现在大部分人并不是真的对蝎子感兴趣,要么是一时兴起,要么是找点事做,要么是拿蝎子来装逼吹水。
普通人一开始可能会只养几只,如果有恒心或“上瘾”之后会越养越多。作为过来人,建议一定要珍惜最初玩蝎子的时光,那时候是真正爱蝎子的时期。到之后要是像我一样,买的一些蝎子可能并不是多么喜欢,而是为了凑种类;我现在养蝎子更多的是为了增加样本数量,做研究。而且越买越多,对蝎子的爱也会逐渐被分离;养十只蝎子和养一百只蝎子,花的心思和关心程度肯定是不同的。养得多了热情也可能逐渐麻木(提醒:)。如果像有些人一样,最后会逐渐发展成商业,希望不要把蝎子只当作一个物品销售,希望铭记初心,善待每只蝎子,不要把它们和钱等价,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
另外,蝎子不是给你装逼的,要我说根本没几种值得装逼。你搞到了冷门种,仅仅是因为你愿意在寻找和购买上花时间,并不是养了几个没什么人知道的就多么厉害。你养了一大堆2龄价格五百以上的,也没必要在蝎子这个小圈子炫耀,真正的有钱人不靠这种东西。养宠物,不应该是为了炫富和装逼,而是出于爱好。就比如后目蝎属(Opistophthalmus),你可能觉得你有几对成体很厉害很有钱,能够让这个圈子里的人围着你叫“大佬”,但你幼稚的行为在南非当地人看起来就像个白痴在发傻,因为在他们那里,这种蝎子不过是一种食物罢了。另外,不要看别人懂得多一点,养得多一点,发出来了就说是一定装逼。整天说别人装逼的那个人,给他一个装逼的机会,他一定是装得最起劲的那个。
关于饲养推荐,是很多新人问的问题,也会有一大堆人推荐(以下用俗名)什么“黑粗、以金、红鳄、黄鳄、雨林、帝王”等等蝎子,我觉得这是非常盲目的。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大概想到以下几个部分:干涉、空间、湿温度等客观条件、照料频率、金钱等。
干涉是最先应该关注的,如果能,或做到偷养不被发现(如果不是独居且周围人反感的话,暂且不说闹矛盾,有人在总归不方便,要是用了什么花露水,对蝎子就不好受了),那么就进入下一步。
空间,首先要确定有多少空间,才能,并且空间也包括。空间解决后,最要考虑的是温度。如果冬天不能加温,或者加温不够,适合饲养的物种就非常局限,相对耐冻的且流通的基本也就类蝎属(Scorpiops)、奥氏蝎属(Olivierus)和中杀牛蝎属(Mesobuthus)了。湿度是其次,湿度过高,如果养荒漠蝎,要经常开盒通风,或者保证通风孔和蒸发率,湿地类的一般就不用在意;湿度低,喷水、滴水、插根管子从下往上在垫材中注水,或用加湿器,都可以解决。
然后就是照料频率,我觉得除了一些大钳子的大型种,不少人会从幼体开始养,幼体就需要格外照料,因为它们要经历非常重要的过程,即。所以,如果不能在关键时刻关注情况或提供条件,蝎子可能会出问题。另外清理更换垫材、补充水分,也和照看频率相关。金钱的问题,量力而行。
如果有良好的饲养环境和条件,没什么蝎子是不能养的。我觉得可以从性格、体型、体形、环境等因素考虑,先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蝎子,然后考虑下自身情况,排除不适合养的。
以下是国内流通种名录整理和对照(第一个链接是我发在贴吧的流通种图鉴,但一定程度上略有过时;大部分还是能看的):
首先,,唯一的区别是毒性大小。对于过敏性体质而言只适合饲养毒性极低的物种。注意,蝎子毒性是根据LD50值(半数致死量)判断的,但即便不考虑同种的地理毒性差异,大部分蝎种都没有进行过LD50测试,以下均仅根据蛰伤反应来粗略衡量(具体流通种见上面专栏)。
毒性极低的例如链尾蝎科(Hormuridae)的滑螯蝎(Liocheles)、冥神蝎(Hadogenes)、古螯戮蝎(Palaeocheloctonus)、螯戮蝎(Chelotonus)、后棘蝎(Opisthacanthus)。
蛮蝎超科(Chactoidea)的物种毒性也很低,例如蛮蝎科(Chactidae)的新蛮蝎(Neochactas)、猎人蝎(Brotheas)、国王蝎(Teuthraustes),类蝎科(Scorpiopidae)的类蝎(Scorpiops)。
寇里蝎科(Chaerilidae)的毒性也很低,但现今已无流通,曾经有一种西里伯斯寇里蝎Chaerilus celebensis。
还有些蝎科(Scorpionidae)的毒性也比较低,例如惧蝎亚科(Pandininae)的惧蝎(Pandinus)、仿惧蝎(Pandinopsis)、肢惧蝎(Pandipalpus)和似惧蝎(Pandinoides),异距蝎亚科(Heterometrinae)的异距蝎(Heterometrus)、半岛异距蝎(Chersonesometrus)、巨异距蝎(Gigantometrus)、爪哇异距蝎(Javanimetrus)和斯里兰卡异距蝎(Srilankametrus),后目蝎亚科(Opistophthalminae)的后目蝎(Opistophthalmus),蝎亚科(Scorpioninae)的蝎(Scorpio)。但是惧蝎亚科和异距蝎亚科的成年个体蛰伤可能较痛;(见上方专栏)。
双棘蝎科(Diplocentridae)的双棘蝎(Diplocentrus)毒性较低,而尼博山蝎(Nebo)毒性较高。
再接下来就是愈神蝎科(Vaejovidae)的副愈神蝎(Paravaejovis)、奇瓦瓦蝎(Chihuahuanus)、鬃尾蝎(Smeringurus)、拟尾戮蝎(Pseudouroctonus)、副尾戮蝎(Paruroctonus)、中墨愈神蝎(Mesomexovis),沟尾蝎科(Bothriuridae)的沟尾蝎(Bothriurus),猎舟甲蝎科(Caraboctonidae)的猎舟甲蝎(Caraboctonus)。
最后一个科毒性比上一个的略高(主要是注毒量较高),但不及之前提的尼博山蝎——厚尾蝎科(Hadruridae)的厚尾蝎(Hadrurus)和霍氏厚尾蝎(Hoffmannihadrurus)。
过敏性体质者,除非饲养条件和个人控制能力足够,例如饲养环境的防逃措施完善(饲养盒够高,饲养环境没有容许蝎子藏匿的杂物或缝隙,周围封闭,方便寻找),备有长镊子、UV灯(便于逃逸后的搜索,大部分蝎子在UV灯下会发出强烈的青蓝光,除寇里蝎科和类蝎属不明显),不会作死用手调戏等。
其余更危险的流通种均属于杀牛蝎科(Buthidae),大致的毒性递减排行顺序为(仅考虑流通种):杀人蝎(Androctonus)、滑尾蝎(Leiurus)、齿杀牛蝎(Odontobuthus)、螫杀牛蝎(Buthacus)、戾蝎(Tityus)、霍屯督蝎(Hottentotta)、特氏蝎(Teruelius)、杀牛蝎(Buthus)、副杀牛蝎(Parabuthus)、中杀牛蝎(Mesobuthus)、异栉蝎(Heteroctenus)、似刺尾蝎(Centruroides)、棒尾蝎(Babycurus)、信使蝎(Lychas)、穴信使蝎(Spelaeolychas)、雅氏信使蝎(Janalychas)、雷氏蝎(Reddyanus)、等蝎(Isometrus)。织尾蝎(Uroplectes)和直钳蝎(Orthochirus)体型过小,蛰伤虽有局部短时剧痛但难以衡量其排行,可能属于信使蝎到等蝎这个范围。
最危险的蝎子属于杀人蝎、滑尾蝎、齿杀牛蝎和螫杀牛蝎。齿杀牛蝎现无流通,螫杀牛蝎前不久流通过一个瘦螯螫杀牛蝎(B. leptochirus),另有商家持有黑刺螫杀牛蝎(B. nigroaculeatus),但这个属体型较小。在流通种中,已测毒性最高的蝎子是肥尾杀人蝎(A. crassicauda),紧接着五线滑尾蝎(L. quinquestriatus)、留氏杀人蝎(A. liouvillei)、毛里塔尼亚杀人蝎(A. mauritanicus)、南方杀人蝎(A. australis)和阿氏杀人蝎(A. amoreuxi)。
以我8年的饲养经历而言我仅被双色杀人蝎(A. bicolor)的幼体蛰过。在玩家圈内,有两例我知道的送进医院的案例,分别被肥尾杀人蝎()和毛里塔尼亚杀人蝎蛰伤。其余不少玩家也被杀人蝎和滑尾蝎蛰伤过,但没有进医院。
我主要被霍屯督蝎、似刺尾蝎、异栉蝎和特氏蝎蛰伤,被副杀牛蝎蛰伤一次。其中,霍屯督蝎和特氏蝎的剧痛感最强,紧接着异栉蝎。以我非过敏体质的蛰伤反应而言,毒性较高的蝎子蛰伤通常是局部剧痛,紧接着蛰伤处红肿加冒汗,蛰伤处周围泛红。如果是手指蛰伤,严重一点是顺着手臂出现一些瘀斑。痛感可能经过心脏蔓延到淋巴处,但剧痛基本仅限制在手指处,剧痛可能表现为阵痛。毒性较低的蝎子蛰伤通常是局部刺痛至剧痛,不久仅剩发痒,红肿和冒汗程度较弱,蛰伤反应仅限制在蛰伤处或其周围。痛觉的持续时间不一定,毒性较高的蝎子可能几小时至两三天,但之后基本就是按压后会产生麻感。我从不做处理,因为我并不认为从细小戳孔注射进去的毒液能通过用肥皂或碱水洗涤蛰伤处表面来中和。个别蝎子蛰伤使用冷水冲洗会加剧痛感,反而使用热水更好。我个人体质不算好,但也不是过敏性体质,所以。
第一次被蝎子蛰伤一定会害怕,因为这可能是你从未体验过的感受,但如果不是过敏性体质,蛰伤的也不是杀人蝎和滑尾蝎,基本不用担心,因为即便是杀人蝎和滑尾蝎,也不是人人都会进医院。大部分被蝎子蛰的,忍过去就好了。国内这方面研究极少,所以没有对应的蝎毒血清,即便报蝎子的学名那些医生也听不懂,他们肯定是使用抗蛇毒血清。所以如果是新手,要饲养杀人蝎和滑尾蝎,建议提前找好有血清的医院。蛰伤反应如果超过了我上述的情况,比如可能会出现呼吸问题、头晕等,建议及时就医。
蝎子的唯一有较强伤害性的攻击就是尾刺,螯钳是没有毒性,只能进行物理攻击。新手饲养蝎子必须注意日常管理时的防逃问题,以及逃逸后如何捉回。建议备一把中镊子用于喂食,长镊子用于捉回逃走的蝎子。
从饲养者角度而言,蝎子的危险性就是以上。从生态环境角度而言,除非你家就在雨林或者荒漠旁(例如两广、云南、海南、台湾和新疆),不然蝎子出逃后的存活概率为0。大部分蝎子可能没出家门就死了,出了家门也得死在小区里。
大部分蝎种的漫游度很低,生境依赖性很高,扩散性很差。南美巴西有一种锯齿戾蝎(T. serrulatus)因为原产地环境被破坏不得不迁徙进入城市,它能够适应城市生态,且因为是单性繁殖所以存活率更高。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城市并不距离其原生境多远。
世界上一共有4个我已知的蝎子外来记录。首先是纤细信使蝎(L. scutilus),0几年被意外引入上海(可能是木材),一个成年雌性,不久就灭绝。第二个是纤细似刺尾蝎(C. gracilis),原产于中美洲,例如洪都拉斯、危地马拉等地,被引入美国,例如佛罗里达州,成功存活。第三个是黄尾四孔蝎(Tetratrichobothrius flavicaudis),原产于意大利,被引入英国,成功存活。最后一个是几乎全球广布的斑等蝎(I. maculatus),在我国海南和台湾也有分布。但是,所有这些外来蝎种都只能做到适应生态并繁殖,但做不到抢占生态位,破坏生态平衡(),甚至英国当地还有保护黄尾四孔蝎的措施,虽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个物种毒性极低,体型小,基本只生活在桥底石缝处。也就是说从生态角度而言,蝎子的危害性是极低的,并且蝎子的繁殖能力也远不及大部分昆虫。因此,除非往国内一个生境较为适宜的地区疯狂引种,不然光凭玩家的概率性越狱事件,蝎子是做不到在本土集群的,进而也没法大量繁殖,破坏生态。
并且就寄生虫、细菌和病毒而言,也从未有报道外来蝎子会破坏生态,另外蝎子本身必然不可能携带与人共患病。目前报道的寄生虫多为螨虫和线虫类,有:约氏喜脂螨(Pimeliaphilus joshuae)、等距喜脂螨(P. isometri)、贪食喜脂螨(P. rapax)、卡戎瘦螨(Leptus charon)、沃氏瘦螨(L. walduckae)、索线虫科未定种(Mermithidae sp.)、格氏斯氏线虫(Steinernema glaseri)、里约布拉维斯氏线虫(S. riobrave)、携菌异杆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黄异杆虫(H. marelatus),少有双翅类:阶梯大页蝇(Megaselia scalaris)。
上述这些寄生虫(除了那几个斯氏线虫和异杆虫是实验室环境下刻意感染研究的)都是蝎子在原产地直接感染或间接感染(猎物携带)的,而人工饲养的蝎子最多出现蝎螨,这种蝎螨与上述螨类不同,只要环境内有食物残渣便有可能出现,如果垫材是土壤,则出现几率更大。
包括:容器、躲避、垫材、湿温度、造景和日常管理。
1、容器大小
容器取决于饲养空间和蝎子数量,空间大或者数量少,可以选择一些偏大的容器来精养。如果养的多或者空间不够,就选择容易堆叠的容器。其次取决于环境布置,也就是各种遮蔽物;自然,复杂环境就要求足够的容器空间。
蝎子并不喜欢空旷的环境,而有些人会选一些玻璃缸来养(木箱不推荐,不好打理且容易发霉)。如果要用大环境来养,保证里面的躲避足够,或者垫材够厚、稳定、能挖洞,蝎子才能有安全感。有两个弊端,第一不方便加热,第二不方便捕食。环境越复杂,饲料躲的地方也相应更多,蝎子也就不能很容易的抓到猎物。这不是锻炼蝎子的问题,万一猎物死了腐烂生虫,或者猎物没被吃掉,却在蝎子蜕皮时反杀。
盒子大小和蝎种有直接关系,且又和是否使用躲避有关。躲避是让蝎子有安全感,因此内部空间过大的不推荐。躲避的大小取决于蝎子的大小,同时又决定了占地面积,最好是选择躲避的3~4倍的盒子。考虑到越狱问题,盒子不能太低。有些盒子周围扎了气孔,蝎子体型够大完全有能力爬上去。
养蝎子不一定要躲避,如果环境够小(比如蝎子2倍大),且一直放在暗处,可以放心地不使用躲避。反之(环境不是很小)就看蝎子的适应力,如果蝎子行为上都正常(正常进食、不过于紧张),也可以不使用躲避。但些蝎子比较依赖躲避去适应环境,而且给蝎子一点安全感也便于开食(前提是健康个体)。
总之,除非群养。尤其是幼体,有些人养一个苗子都用玻璃缸;别的不说,湿温度控制就难,小苗用布丁盒或小方盒就够了。
群养:有很多能群养的蝎子,要注意空间要足够大,食物足够多,躲避也要够。群养的弊端,有互吃的情况、有蜕皮被打扰或被吃的风险、蝎子可能会不交配,所以分开养最保险。大钳子类的在低龄期可以选择群养,并通常被发现群养的进食积极性更高,可能归因于种内竞争;小钳子的只有部分属或部分物种可以。
2、容器种类
拼装式亚克力盒纯粹是好看,但漏土漏沙,连接处也容易开裂。非拼装的虽然没有这个缺点,但容易被坚硬物体刮伤、变形、碎裂。最实惠的就是各种塑料盒,从酱油盒到布丁盒到饭盒,再到圆柱形的果盒,形状和大小合适都能拿来养(注意盖子不容易被蝎子打开,但最好也不要太难开);很多专门养爬宠的塑料盒网上一搜就有。还有些盒子开盒动静比较大,故不推荐。
还有我个人给成体使用的抽屉,单纯是为了方便检查而偷懒。好处是长度足够,蝎子可以自行选择干/湿区、冷/热区。
分格盒一定要选底层没有缝隙的(也就是非组装的),不然容易串门。最好选亚克力版的,上层较硬,质量好的可以紧贴分隔板,蝎子是挤不过去的。这个盒子通风不好,所以可能要时常开盒或自己打洞,推荐用于对湿度要求较低的荒漠蝎,这样就不会太闷。如果蝎子体型太大,开盒有几率越狱。因此考虑到这两点,(不能太小,太小还是会钻缝隙)。
躲避不仅能给蝎子提供安全感,如果蝎子在躲避内也利于开盒喂食和清理,不怕出逃。可以选择树皮、木片、沉木、扁石、塑料躲避、半个陶土花盆或其它不透明的拱形物体,反正只要能形成斜面或缝隙就可以作为躲避。个人选取的基本都是原生态的,如沉木树皮和石头。
树栖类的斜放木片或者树皮就行;地栖的大型蝎子用个拱形物体、扁石、沉木之类的都可以,其中,荒漠类和草原类可以插一部分在沙土里,有些物种会挖砂钻进去,也可以提前人工在躲避下面挖出一个内部空间。
由于不同蝎子生活在不同环境,必须选择合适的垫材才能使它正常生长。
以下为部分常见垫材,但:椰土(包括椰糠和椰丝)、腐叶土、棕榈土、黑土、水草泥、陶粒、森林地表、赤玉土、鹿沼土、硅藻土、黄土、红土、干苔藓、海沙、河沙、“爬沙”、蛭石、碎石等等。
很多都可以混合使用,针对不同蝎子只要决定是否加水就行。那些所谓爬沙钙沙其实没卵用,河沙最实用。一般湿地类用腐叶土,草原类可混红土或黄土。
椰土要买的话买种菜用的椰砖,首先椰砖可以泡出很多椰土,第一次没概念的话就用面盆泡1/4试试,用开水泡得更快,还可以杀虫。其次,种菜用的椰土和那些所谓爬宠的其实一样,所以可以省钱。泡开之后根据物种决定用湿的还是晒干。但是椰土的塑形性极差,不适合掘洞类。腐叶土、椰土等植物性土壤,都;关于这两个问题放到之后详细讲。
总而言之,个人主要推荐的就是河沙、黄土/红土,以及腐叶土(注意防螨防霉);一般用这几种也够了,除非你想仿原生。
给幼蝎用的沙子最好不要有粉末,这里我不是和别人一样说沙子会磨损蝎子关节什么,如果幼体蝎子身上有粉末就较难分辨是否要蜕皮(蜕皮前会发白,具体的后面说),当然如果你不需要分辨的话也无所谓。
如果觉得洗太麻烦急着要用又干不了,可以用一种较费力的方法。当把沙子放入容器后,可以快速左右摇动,把粉尘抖出来,这个不会非常干净,但是大部分最小的粉尘可以去掉。也可以加干椰土,颗粒的缝隙可以容纳粉末。最干净的自然还是洗沙子。
不推荐纯细沙,大部分荒漠蝎在野外不会在纯细沙环境生活,可以根据喜好掺入不同大小的沙砾或石头,各种土或苔藓和树皮等。市面上所谓的“沙漠蝎”实际上大部分只是在砂质土地区,而不是纯沙丘(详见后文)。对于一些比较细的沙子,或者红黄土,可以先加湿,烘干后再使用。但是红黄土烘干后非常坚硬,可以在之前加入别的纤维介质,不然蝎子挖不动。
人工环境肯定能比野外环境好,所以给在野外湿度较大地区的荒漠蝎用干沙干土不会有什么影响,毕竟人工环境湿度可以控制。虽说有不少老外给副杀牛蝎属用较湿的土,但我觉得为了安全起见用干的更好,不然可能会长霉斑;,即,在霉菌能产生并感染之前垫材就干了。野外都是露天的,能保证通风和水分蒸发。
垫材的厚度,由于例如惧蝎亚科、异距蝎亚科、后目蝎属、厚尾蝎属、蝎属、杀人蝎属、副杀牛蝎属、鬃尾蝎属等属的蝎子喜欢挖洞,所以。这就决定了盒子选择, 由于考虑到空气流动的问题,大部分盒子在侧面会打有孔;如果盒子不够高,垫材就会漏出来。当然厚土并非必要,蝎子不挖洞也能活。
关于湿温度,湿度计没必要(),温度计有必要。
1、湿度
湿度的判断,对于湿地地区的蝎子,垫材肯定是用土,;对于荒漠地区的蝎子,可以直接用滴管滴水,水量取决于垫材总体积和蒸发率,,并没有那么容易感染真菌,但不宜过多,不然会把蝎子闷死。其余和水分及蜕皮有关的放到之后讲。
另外湿度过高+不通风也会闷死蝎子。通常会闷死刚蜕皮的,或者一些栖息于较低温、低湿环境的蝎子(如,类蝎属和信使蝎属幼体)。湿度过低,蝎子自然会干死,前兆是行走缓慢、动作僵硬,触肢弯曲。如有这种情况,可试图用滴管喂水,并在其身下垫材加水,保证进入书肺的空气带有水分;我这里因为一直加热,发生过好几例,都是加水了就恢复。
湿地类湿度高可能会有水肿(),荒漠类可能会有霉斑。有些水肿是野货打架蛰伤造成的;水肿是指腹侧不均匀肿胀,而不是吃肥了肚子大了。
荒漠类的感染了霉菌可能会导致食欲不振、行动力下降、体弱,进而影响蜕皮,从而造成卡皮。荒漠蝎在关节、书肺处感染霉菌是不治之症;关节处容易造成腿部残疾,书肺处会影响呼吸。所以对于未成年而言,只能让它快点蜕皮,一般来说在侧腹有黑斑没有太大影响。
下图中的塔木尔霍屯督蝎(H. tamulus;)因全身性感染霉菌而蜕皮卡壳。但要注意的是,有些蝎子步足上的黑斑并不是霉斑(比如厚尾蝎属、蝎属、鬃尾蝎属)。这些黑斑是蝎子步足关节间的颜色;判别方式很简单,每个关节处都有、对称分布,那肯定就是正常的(霉斑不会对称)。
一般来说,湿地类的保持土壤全部湿润即可,不能只有表面湿润,不然干得很快;而荒漠类的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滴水,或者放湿海绵和纸巾,蝎子可能也会以此摄水。但是,个人试验发现,纸巾有可能发霉。实际上荒漠类只要垫材适当加湿,保证饲料供应,就不需要额外喂水。
2、温度
温度高,活跃,易兴奋,代谢快;温度低,较迟缓,且会影响消化,或造成僵苗。
一般情况下,对于热带到亚热带地区的蝎子,温度起码要在25度以上但最好小于35度(除了部分生境温度比较低的物种要保持在20度及以下);15度左右开始活动缓慢,触肢内弯,走路摇摇晃晃,15度以下便将慢慢死亡。
很多人用加热垫加热,但经常出现问题,这主要和质量有关。使用加热垫加热推荐侧面加热,而不是底面;侧面加热意味着你盒子得堆叠放置。关于加热,除非盒子空间足够大,可以保证蝎子距离热源有一段安全距离,不然最好买温控器。温控器是单独购买的,加热垫插在温控器上,根据设定温度,决定加热垫的开启/关闭。
如果养的比较多并使用货架来放饲养盒,可以用加热线和大棚薄膜。当然也可以用泡沫箱,四壁贴上锡纸,粘上加热线。如果有钱,整天开空调或者暖气就行,买个油汀, 整个外界环境温度上升了,盒子内部就不会像用加热垫一样集中受热从而导致温度累积过高。
加热一般用于冬天或者催苗,但同时要注意控温或散热,所以放蝎子之前可以先测饲养环境温度。幼体加热不能过高(28度左右即可),不然直接烤死,同时注意喂水,或者多喂水分多的食物。蝎子绝不能晒太阳,因此也不推荐使用加热灯;当然,你用大环境仿原生搞昼夜变化,蝎子有很深的巢穴可以躲,自然没事。
加热有个问题,只要环境中有一定水分就会蒸发出水,需要注意饲养盒的透气孔是否足够。湿地类长时间高湿度不通风有可能会闷死,荒漠类有可能会感染真菌。
透气孔能加快蒸发率,但也要注意补水。冬天最容易出现的事就是蝎子干死/烤死,这是要么是因为加热垫质量,要么是因为没有温控,要么是因为没时间/忘了管理,要么是因为很多人对荒漠蝎的耐旱能力存在误解。野外的荒漠蝎都会选择湿度更高的地方栖息,例如石头下、植被下、巢穴中(生境见后文)。。
个人发现的一种既能保证温度,又能保证湿度的方式是,使用整理箱。在整理箱内部底部加水,加热垫放在外部底部(必须要有温控),这样蒸发的水分就可以提供空气湿度。一般来说,人工环境能保证饲料的供给,有空气湿度就足够了(除非蜕皮期最好额外加水)。整理箱内部底部最好架起来,架子上放饲养盒。只要注意蝎子不会出逃(掉入水中溺死),就不存在风险。这样就能保证整个环境内既有温度又有湿度;当然,只适用于饲养大量蝎子的情况。
如上所述,最省力的还是直接开一个房间,全室加热,避免集中加热出现烤死的情况。
总结:注意开盒通风、环境温度的测量以及水分的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同属甚至同种的生境很可能差异很大,市面上,而是多石的荒漠乃至草原,所以。
如果对环境问题(垫材和湿度)很关心,建议看完下面这个专栏系列(一共16篇);后面两篇是专业研究,可以看:
造景必然是在大环境里,大环境的弊端之前也讲过了。
环境的布置与植物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审美和条件。蝎子不喜欢阳光,所以不要种植依赖日照的植物;蝎子不会傻傻的撞上仙人掌仙人球;真植物还是假植物看喜好;造景粘土可以用来固定地基。
我,造了也只是拿来摆拍。植物怎么养、通风问题、虫害,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而且不少蝎子都有挖掘习性,很可能第二天就一团糟。
振动:蝎子喜欢安静,且主要靠振动感知环境。所以减少环境或手贱,能使蝎子更快适应环境而不会一直紧张导致拒食,部分物种可能还会暴毙。
亮度:蝎子视觉极差,但感光能力很强。野外蝎子通常一直在背光的环境里休息。如果环境过亮,且没有躲避,幼蝎或紧张个体会不停跑动。即使有躲避,如果蝎子发现外面一直处于明亮状态就会保持警惕,也不会出来。所以黑暗环境对蝎子更好。
气味:杀虫剂、蚊香、烟味、花露水、风油精什么都对蝎子有影响,要么死,要么折寿,轻度的话会萎靡一段时间。所以不要在养蝎的地方用这些东西。
1、食物
部分蝎子食物种类:面包虫、大麦虫、杜比亚蟑螂、樱桃蟑螂、蟋蟀、蝈蝈、蚱蜢、螳螂、锹甲幼虫、九龙虫、步甲、鳞翅目、白蚁、蜈蚣、蜘蛛、壁虎、小型啮齿类等等,甚至还可以喂其它蝎子。部分蝎子能吃马陆和鼠妇,但不必要。
几种常见饲料的问题:
面包虫:蛋白质含量高,但水分低,味道大,而且面包虫会吃尸体,不好好养会使面包虫变脏,蝎子吃的也脏。另外面包虫会钻土,所以哪天死在里面或者蜕皮了污染环境你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少人以为蝎子吃了面包虫而其实它是钻土了,结果到蜕皮前一直没管。哪天蝎子蜕皮了,面包虫就会钻出来啃蝎子柔软的肉体,回来就只会看到一具尸体,旁边躺着一只肥硕的面包虫。
大麦虫:特性什么都和面包虫差不多,但比面包虫好的是,它看起来更干净,而且一条大麦就可以顶4~5条面包虫。缺点就是壳硬,消化不好。
杜比亚蟑螂:营养含量高,行动慢,而且一般只吃素,所以蝎子通常不会被反杀,但它也会钻土。
对于前面三种会遁地的,我认为要么蝎子状态好投进去会直接吃,不好的话还是爆头挤出内脏触碰在螯肢上喂,不然全都遁地了。要么就看着蝎子抓,看到它抓到为止。
樱桃蟑螂:高水分的代表,但行动快,气味大,而且杂食。即便如此,它不会遁地,所以可以知道蝎子吃了没有,在蜕皮前也就可以赶快取走。
蟋蟀:同为高水分的代表,也是行动快,气味较大,成体还会发声(所以可以选择买幼体或者亚成),也会吃荤,但因为同样不会遁地也可以避免。
以上两种最为推荐,但跑动快且都会断腿,所以抓取不便,可以尝试赶进一个小容器然后倒入蝎子盒子中。
另外各种蜘蛛也是一些蝎子的最爱,可以作为开食利器,厉害的荒漠蝎还可以吃蝗虫。
像一些大钳子还可以吃壁虎、小型鼠类;这是两个唯一能吃的肉,不少脑残甚至拿猪鱼鸡来喂,却不想想野外它们能不能吃到。不过,毕竟脂肪高,一个月一只差不多了。
对于饲料放进去蝎子不吃,可能是因为没有适应环境或者不饿。如果要试验,就把饲料的内脏触碰蝎子口器。对于面包大麦一类我推荐剪尾,蟑螂蟋蟀则是剪头。如果沾嘴上不吃,一定要注意把嘴部清理干净,不然会滋生螨虫霉菌。另外,一方面会招螨虫,一方面和人工喂食(剪尾剪头)一样,可能会造成惰性。如果饲养环境没问题,蝎子反应也不剧烈,就放在里面,饿了自己会吃。
蝎子不开食不仅是物种、饲料、环境的问题,更多是个体问题。同种同窝同龄同环境同饲料,但不同个体,对饲料的反应天差地别,可以被追着跑,也可以秒杀。个人发现有些蝎子是会被饲料吓死或力竭而死的,因此如果出现被饲料追逐,建议就让它饿着,饿个几天几周然后给尽可能小的饲料(自然不能太小),要是还是不吃,那这个个体没救了。
饲料的具体大小根据蝎子自身大小而定,最好比蝎子小。
饲料的饲养我不赘述,一般用整理箱饲养,注意通风。面包大麦类的用麦麸,蟋蟀蟑螂用蛋盒,喂胡萝卜之类的低水分蔬菜水果;买来的饲料最好养几天,体内干净了给蝎子吃更好。
2、喂食频率与进食相关
蝎子不会傻到自己吃撑死,幼体蝎子可以喂到饱,但建议少食多餐,隔天喂。成母也可以相对多吃,个别成公可能因为消化系统较弱要少吃,例如凹掌似惧蝎(P.?cavimanus)。有条件的话,蝎子食物最好各种交替地吃;荒漠蝎最好喂高水分的食物,这是荒漠蝎水分的主要来源,如果你不常喂水的话。
蝎子在野外一般晚上出来捕食,不过人工环境下早上当然也可以喂,毕竟野外存在天敌和烈日。蝎子抓到猎物后会找躲避,吃东西不要打扰,不然它会吐掉或扔掉。蝎子吃饱后最好提高温度,便于排泄,不然排泄物囤积最终会因为便秘而死;注意温度的控制,温度低影响消化。
透过尾巴看到的白色物质是它的排泄物,和修正液一样会硬化,最好及时清理。
蝎子吃完后会吐出消化不了的残渣,在躲避内吃完可能会把残骸推出来。蝎子吃完后会自行清理钳子,清除残渣,以免感染真菌。荒漠蝎抓住猎物后有时会直接把钳子插进沙子里摩擦,蛰过以后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清洁尾针。另外蝎子也有日常清洁的习惯,通常会吐出消化液清洗钳子和尾针,也会清洁其它部位;在清洁过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层反光的类似薄膜的物质。
一些湿地环境的蝎子,实际上也可以丢跳虫或鼠妇来清理残渣。对于湿地蝎子,食物残渣极容易滋生螨虫,无论是什么垫材、是否有消毒。放置足量跳虫一方面可以清理残渣,一方面可以抢占螨虫生态位,是最有效的防螨方式。个人试验发现,,螨虫都会出现(不论是用纸巾还是直接空盒子)。
荒漠蝎可以主要靠食物来摄水,但幼体尤其要注意水分的补充(尤其蜕皮期)。但了,最好是用之前说的湿纸巾一类让它自己汲水,或者滴管喂水,但至少保证环境内有一小块湿润地区,它可以榨土汲水。
成年的也可以放水碟,水当然不能太多,也得确保不会打翻,可以在里面放一些石块避免溺水;挖洞类的蝎子可能会用沙土把水碟填上。有些湿地类会把自己埋进水里,一般不会傻到自己溺死。
除了水碟和湿纸巾(纸巾肯定是选没有香精的),成年个体可以拿出来直接倒水让它自己喝,也可以用滴管喂。用滴管喂也可以让你和蝎子互动一下,蝎子可能会夹着滴管追着喝;对于大钳子,用滴管在钳子上滴水能诱发其喝水。有些湿地的蝎子平时可能会从土壤中汲取水分。
另一种是喷水在容器壁上,蝎子会察觉到水珠并贴上去喝;对于树栖类也可以滴在树皮上。
(1)关节间发白或者外骨骼发绿发黄、毒囊在光照下前端会有空余,是蜕皮的充要条件,因为这直接标示着新皮和旧皮的分离。
(2)长时间趴在原地不动,触肢和尾巴放松在地上,受到惊扰会跌跌撞撞的跑动,或者一直“闹别扭”,反复用尾巴敲盒子警告,但力度和速度都比较弱,是蜕皮的充要条件,但,且此时基本已经过了第一个充要条件的阶段,马上要蜕皮了。
(3)拒食,是蜕皮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蝎子临近蜕皮确实会拒食,但拒食不代表就要蜕皮,因为可能只是吃饱了。
(4)肥大,是蜕皮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蝎子就算很瘦,也会进入蜕皮期,它不会管自己吃饱没有。
(5)在活动区域内弄出一块平整空地,是蜕皮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但可以作为参考。
(6)螯肢吐出(龅牙),是蜕皮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因为可能是身体过胖挤压口器使其突出,或者是口渴了,或者是刚刚自洁完成。
通过看外骨骼分离和毒囊空缺是最可靠的方法。
(1)要确定蝎子足够肥,是为了保证旧皮被提前撑大,方便新的身体蜕出,但也不用太肥;
(2)要注意环境是否至少容得下两只蝎子的体积,杂物要去掉;对于树栖类可以用一块斜放的树皮辅助它蜕皮;
(3)不论饲料是否杂食,拿走永远是最保险的,防止打扰使蝎子受惊;之前说到会钻土的种类更要注意,不然就要被反杀了;
(4)湿温度要提高,湿温度低了会卡皮(),保证湿温度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蝎子的蜕皮周期正常;湿地蝎湿不怕,荒漠蝎保险的话要加水或者用加湿器,加热的水汽短时间内不会导致霉菌;
(5)蜕皮前要停止打扰,最好放暗处;
(6)蜕皮中不能打扰,不然会暴毙或塌背(),塌背严重会造成下次蜕皮失败。
如果客观条件满足了还卡皮,那是因为蝎子本身体质的原因。
注意升温不能忘了加水,不然直接脱水;加水也不能忘了升温,不然水会带走热量,反而使蝎子外骨骼不够柔软。但同时加水加温,都得避免过于闷湿。
蜕皮不一定要特意加湿,很多人可能没去关注就发现自己的蝎子蜕皮了,通常是荒漠蝎或者一些低龄。但也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最好发现有蜕皮征兆就加湿;没加湿还成功了一般是因为这个蝎子体质好且空气湿度足够。
刚蜕完未硬化的颜色非常浅,如何知道是否硬化,要靠紫光灯。紫光灯照蝎子蝎子会反射蓝绿色的荧光,这大部分人都知道。一个判断是否硬化的必要条件是你知道蝎子平时反射出的光亮程度,而新蜕皮通常比较黯淡。如果不知道,还有个方法就是拿蜕的皮作比较,两个都照一下,亮度近乎相同就是完全硬化了(皮会更亮)。
确定蝎子硬化后先喂水,然后过几天再喂食,蝎子越大间隔越长。紫光灯对蝎子有害,不宜照射过久,日常检查时照一下即可。
卡皮不是所有都能救的,救得越早越好,所以能否保证关键时候可以照看就是一个是否适宜饲养的因素。救卡皮比较考验技术,需要用镊子小心谨慎地将皮慢慢向外侧撕开,也可以用针挑,一定要轻来不然由于蝎子身体很软容易受伤。但是即便成功辅助蜕皮,蝎子也有概率因体质或惊吓而死亡,或者下次蜕皮又卡了。
像很多其它节肢类动物,蝎子蜕皮也有恢复再生能力,换言之就是成体受伤就不能恢复了,龄数越小恢复得越好。但蝎子恢复能力较差,如果从关节断了,不能像蜘蛛那样再生一条完整的腿,甚至有可能流血过多或感染蝎螨而死。
蜕皮再生与畸形:
1、蜕皮发育
僵苗的原因:迟迟不蜕皮,一个是湿度温度低等饲养问题,还有个是苗子自身的基因缺陷等先天问题。如果救不了,直接喂了吧。
催苗的危害: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断喂食,想让蝎子快点蜕皮。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那最好不要这么做,催苗会造成蝎子身体素质差、体型小、畸形等问题。但如果蝎子本身就长时间不蜕皮了可以催。
蜕皮周期:别问我,这个影响因素太多了,只说例如冥神蝎属、厚尾蝎属、尼博山蝎属、后目蝎属等属本身就蜕皮缓慢,有些个体可以一年不蜕皮。
龄数(instar):通常用L/l或i表示,分别是Ling/ling(龄的拼音)和instar(龄的英文)的首字母。
关于龄数问题,取值范围是在[5i,10i],正态分布。少数个体的五线滑尾蝎(L. quinquestriatus)和多绒副杀牛蝎(P. villosus)等被记录能进10;大部分树栖类蝎子例如似刺尾蝎属和戾蝎属成体在6~7,公的6成体比较多;大部分杀人蝎属和副杀牛蝎属在7~8,公的也可能6龄成体,极少数有5公和9母;大部分霍屯督蝎属在6~8,成体8的少,公的6成体不少;大部分大型蝎子在7~8,少数有9~10(例如惧蝎亚科、异距蝎亚科和尼博山蝎属)。
因为龄数差异,所以存在个体体型差异,所以看体型来判断蝎子是否会蜕皮、是否成年不一定准确。对于追求体型的人来说,几龄并不重要;只要这个成体够大了,管它几龄。而且也并不是说8L就一定比7L大,很多蝎子看似龄数高,实际上只是因为它体型小,需要靠龄数来弥补。
如何判断蝎子会不会再蜕皮,可以通过不断喂食的方法,如果还能吃到和前一次蜕皮一样的肥胖程度,那就是可以蜕皮。
下图这只南方杀人蝎(A. australis)就有进8的可能(饲养者称)。
2、成体判断
至于如何判断是否成体,针对不同种有不同分法,比如副杀牛蝎属、棒尾蝎属的成公大部分钳子都非常饱满,一些特例我在分公母的专栏也讲过(见后文);杀人蝎属中,毛里塔尼亚杀人蝎(A. mauritanicus)的大个体成公钳子有明显豁口,但小个体或是别的种可能就不那么明显了;而异距蝎亚科和惧蝎亚科的红黄毒囊物种就是通过毒囊颜色来判断,幼体白色,亚成体黄色,成体则是桔黄色或橘红色。但是颜色也可能不准确,另一种方式是看它肛门上靠近毒囊的位置有没有一层有色的圆形膜,如果有,就是成体。
就是当然经验足够了,任何蝎子在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看比例来判断。由于个体差异的问题,有些成体蝎子的比例和体型实际上更像是亚成体。肉眼判断成体只能适用于正常蝎子,否则就是通过是否能完成交配来判断(只有成体才能完成交配)。
3、体长测量
关于测量体长,玩家内使用“肛吻”这一标准,定义是从螯肢(口器)到肛门(后体,即俗称的“尾巴”,的最后一节与毒囊之间的位置)的距离,且一般作为玩家的公认体长(实际上从形态学角度而言,蝎子的“吻部”并非螯肢,而是头甲前缘下面一块藏在里面看不到的)。但是在学术上,全长的定义是从头甲前缘到尾刺末端(不算螯肢,但要多算一个尾刺)。而算钳子的我真不知道怎么想的,算身高还要把手臂举起来?
测肛吻需要注意的是在空腹/饿瘦的情况下测,也就是背板贴紧,不然喂饱一点是一个长度,再喂饱一点又是一个长度,同一龄蝎子可以测出无数个肛吻来。
测肛吻时,确保用镊子夹住尾巴(或者别的方式),这时蝎子可能会翻过来夹你(一般来说,只要蝎子自己能抓地,它不会翻身),但因为尾巴已经被控制住了,实际上它就没有攻击性了,完全可以用手按住它的身体。有时时间按长了,蝎子也会逐渐冷静下来,可能因为它没有感到疼痛这时慢慢放松镊子至松开,同时移开手,蝎子都可能呆在原地不跑了。蝎子冷静下来了实际上是很呆的。
还有种方式需要用到标本针或牙签以及泡沫板来固定,。
在繁殖之前首先要学会分辨公母,针对不同种有不同分法,,具体的问题我发过专栏。但实际上,,因为可能存在形态上雌雄同体的个体。
单性种(值得一看,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必须有个硬介质(比如树皮、瓦片、石板),或者保证基质不松动(例如加湿后干燥固定的黏土),让公蝎固定精囊,这是授精的基础。保证环境够大,有些蝎子特别爱兜风;温度提高蝎子会更兴奋;母蝎要吃饱降低攻击性以免杀死公蝎。接下来愿不愿意配完全就看蝎子自己了。如之前所述,只有成体才能完成交配(包括受孕)。
关于精囊/精荚的认知:
每只正常成年雄性蝎子体内有两根半精囊,位于身体两侧,在交配时产出,形成一根完整的精囊。半精囊最快在交配后24小时内再生出一对,用于进行新的交配。
蝎子交配大致可分为:有始有终型、有始无终型、无始无终型。
有始有终型是最理想的情况,即雄蝎接触雌蝎并牵手,最终释放精囊。但这种情况有两个分支,即精囊是否成功插入。精囊的角度可能存在问题,例如仰角太小,把雌蝎拉过去的时候精囊插不进去。又或者是在最后的拉扯阶段两蝎偏离的精囊的所在地。有经验的雄蝎会用第一对步足调整精囊位置。如果始终对不准,雄蝎可能会暴怒,或者突然松手离开。
有始无终型即雄蝎接触雌蝎并牵手,但不释放精囊。这个情况存在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雄蝎对精囊释放点要求极高,所以不释放精囊,可能的推测根据是牵手散步的过程一直在进行,但不释放精囊。第二个类型是雄蝎没拉多久就停下了,期间雌蝎有可能会慢慢后撤,或触碰雄蝎,两种行为也都有可能导致雄蝎再度开始拉扯,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停下。最终,雄蝎就仿佛睡着了一般,可以人为将雌蝎从其手中拉走。第三个可能的类型是雄蝎无法释放精囊,原因不明,因为不可能在过程中进行解剖,但这种情况也可能实际是第一个类型,只不过蝎子对精囊基质的选择难以捉摸,可能在A基质上始终不射,但换到B基质立马就射;而A基质的同属别种或者别属却会使用。
无始无终型是最常见的情况之一,即牵手行为不开始。这个情况也存在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双方没有交配意愿,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分支:互有敌意、互不搭理。互有敌意即互相攻击/弹尾,各奔东西;互不搭理的最终结果是可以相安无事地同居。第二个类型是雄蝎有意愿,雌蝎拒配。雄蝎可能会多次尝试,但最终会被打跑。第三个类型是雌蝎有意愿/不抗拒,雄蝎冷淡。雌蝎有意愿表现为雄蝎经过时它会用触肢轻触雄蝎身体,雌蝎不抗拒表现为雄蝎经过或触碰其身体(或用螯钳轻夹)时不弹尾/抵抗。
最后要补充的一种情况就是暧昧不清,存在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是雄蝎会时不时轻夹/拉扯雌蝎,但不会正式开始;第二个分支是雄蝎表现出很强的交配意愿,但中途会松开,再次触碰到雌蝎又会拉上,如此反复。雄蝎可能会对第一次交配失败的雌蝎失去性趣。
总之蝎子交配是非常随缘的事,同环境同种会有不同的情况,只能反复试验或者使用别的个体。可以看个人过去发布的各种交配视频。
在有始有终型的正常情况下,当雄蝎发现雌蝎并产生交配意愿后,便会振动身体,慢慢接近雌蝎,或者碰到雌蝎后会迅速靠近并抓住,双方都靠之前提及的感受器互相察觉。
如果雌蝎愿意,那么雄蝎就可以顺利的使用螯钳夹住雌蝎,这取决于雄蝎的经验,有经验的雄蝎一次就能找对位置,成功夹住雌蝎的钳子。
当夹住钳子后,雄蝎便带着雌蝎进入“二人散步(promenade a deux)”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蝎舞”。雄蝎会拖拽着雌蝎到处游荡,游荡过程中,雌蝎的后体通常是略弯曲向前放松状态,而雄蝎则会不停以弧线运动方式活动后体,或单纯抬高后体。两者的运动方向可能是相反的(都向后退)。个人认为这种行为一方面是为了迷惑雌蝎,使其适应并冷静,另一方面是雄蝎在找合适的地方,过程中会伴随刨沙。
在散步过程中,雄蝎可能会时不时示图用螯肢触碰、磨擦雌蝎的螯肢或触肢髋节、步足等,雌蝎若有意愿,不久之后它们的螯肢就会互相咬在一起,也就是接吻。雄蝎也会伸出第一对步足摩擦雌蝎生殖盖。另外在在散步过程中,雄性往往会用一个触肢抓着雌蝎对应的那个,另一个向旁边伸出,并带者母蝎朝该方向移动。散步会持续很长时间。但雄蝎也可能未开始多久就停滞,保持牵手状态,或一段时间后再停滞,而雌蝎可能会抖动身体或后退来“提醒”雄蝎。
当雄蝎找到合适的地点并准备产出精囊时,它可能会使用蛰刺行为来麻痹、冷静雌蝎,而雌蝎出于防御本能也会使用尾刺,所以有时可以看到两者后体纠缠在一起。雄蝎在临产前会剧烈抖动,会剧烈抖动后体,或将后体抵在周围硬物上摩擦,并抬高雌蝎,找准机会就产出精囊;侧面观察可以看到雄蝎生殖盖凸起,意味着要产精囊了。产出过程中可能会伴随螯肢的活动,或两个夹着雌蝎的触肢分别向两侧有节奏地反复拖拉,慢慢将雌蝎拉过去,使精囊插入雌蝎的生殖盖下方的生殖孔,导致受精完成。
由于受到瞬间刺激,雌蝎会立马变得极具攻击性,此时雄蝎就会赶紧后退撤离,而雌蝎可能会追击一段,然后在原地保持警戒姿势,时不时振动身体恐吓。当然,雌蝎的反应也能不那么剧烈,反而是略显迟钝地在原地或小范围内缓慢移动或舞动触肢。
实例可翻看个人视频。
从寿命角度来考虑,交配后最好过几天再将公的与其它母的配。如之前所述,公蝎一次有两根半精囊,使用时合成为一整根精囊,可无限再生,但质量越来越差。
蝎子存在同性恋(男同),也会释放精囊,可能是性欲过强或误判;个人有许多记录,下面是一个例子。
1、蝎子的胚胎发育
2、怀孕的判断
怀孕初期看不出来,在快生前才能看到卵/胚胎(仅限肋膜比较薄的,主要是杀牛蝎科)。卵/胚胎是沉在下面的不规则白色物体,不要把它与平时看到的每一节体节平均对应一个竖立的椭圆形淡棕色内脏搞混。
如果是刚配完没多久,或不知道买来的是否已怀,光看肚子大小判断不了。但很多野货成体雌性可能带孕。
临产期的母蝎可能会很激动,所以要少打扰,放暗处静养。野外母蝎都会寻找一个空间狭小环境昏暗的地方,所以最好放个躲避,并增加垫材,让它挖洞。水分还是要补充,至于食物如果它吃就给,不吃就拿掉。
交配后看到精囊了不一定就是成功了,因为可能没插进去;就算插进去了也不一定成功受孕;就算受孕了也不代表就能顺利产仔。蝎子会有一定几率流产,产出的就是黄色的圆形的未受精卵,通常好几个连在一起;也有可能直接生死胎。
3、幼蝎
刚出生的幼蝎很白,经过一段时间颜色会变深,花纹会显露。幼蝎从母蝎生殖孔里降临,有些类群会自带一些透明黏膜,这一透明黏膜最初将幼蝎的后体折叠包裹;体质正常的幼蝎可以褪去。
刚出生的幼蝎最好不要取走,幼蝎脱离母蝎虽有几率存活,但放母蝎身上最安全,有时母蝎也有将猎物夹在嘴里喂幼蝎的行为。
如果1龄幼蝎不得不与母蝎分开(例如无法上背、容易被母蝎吃掉或踩死),那么只能将其转移至其它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人为饲养1龄幼蝎极容易使其死于脱水或蜕皮失败。多个幼体在一起时,如果湿度较高,还容易导致互相黏连或感染霉菌。另外,湿度过高本身也可能导致幼蝎死亡。但是并不是不能存活,人工抚育详见:点击这里。
幼仔出生为1龄,背上蜕一次皮为2龄,然后下地,之后每蜕一次加1。刚出生的幼蝎基本不动,堆叠在一起,而且很胖,蜕过一次就会变瘦,然后陆续下地。1龄幼蝎在母亲背上蜕皮后会留下白色絮状物,是它的旧皮,1龄幼蝎的皮很小而柔软,不能维持蝎子的身体形态(2龄开始的皮会保留蝎子形态)。幼蝎最好在外骨骼硬化后再喂食,刚出生的樱桃和蟋蟀可以作为饲料。
母蝎食仔:由于紧张或饥饿它会吃,或者体质差的幼体它也会吃。
产仔的数量可能取决于物种、父本的精子质量、母蝎的饱食度、母蝎的体质和年龄。有时虽然生的不多,但可能都是大个体,当然也要做好只生一只的心理准备。
4、杂交
仅将,而同种。我个人之前仅知道两种蝎子可以杂交并后代可以存活至成体:贾氏霍屯督蝎(H. jayakari)和萨氏霍屯督蝎(H. salei),专门有一篇文献讲过这个:
其余的你可能会发现不同种之间有交配行为,甚至成功受精,但即便生仔了,幼体大概率也活不到成体。例如有人饲养了德兰士瓦副杀牛蝎(P. transvaalicus)和铜色副杀牛蝎(P. raudus)的杂交后代,某天突然全部暴毙,但也有存活的;另一例是托氏异距蝎(H. thorellii)和斯氏巨异距蝎(G. swammerdami),直接在一龄阶段陆续死亡。
目前存活时间最长的杂交后代是南方杀人蝎与毛里塔尼亚杀人蝎,以及斯氏巨异距蝎和黯色半岛异距蝎(C. tristis),这两组的后代都有存活到了成体的个体。
亚利桑那厚尾蝎(H. arizonensis)色型间交配:
同窝不同色型:有些蝎子因产地等差异会产生各种色型,但可能出现A色型和A色型生出A和B两种色型的情况。多绒副杀牛蝎在野外就有杂交,文献将其分为黑色、黄色和中介色,中介色就是玩家所谓的原色(点此处看图)。
深色型的具疣副杀牛蝎(P. granulatus)生出深色和黄色两种,以及中介个体
纤细似刺尾蝎的三种色型以及同窝两种色型
5、野生与人工
几种个体:
WC(Wild Caught):野生个体。
CR(Captive Raised):在人工环境下饲养到成体的WC个体。
CH(Captive Hatched):亲代在野外繁殖,幼苗在人工环境孵化的个体。
CB(Captive Breeding):CH与CH或者WC与WC在人工环境下繁殖出生的后代。
CBB(Captive Bred & Born):亲代在人工饲养下出生、繁殖,在前一个条件下出生的个体,也就是CB的第二代。
CB与WC的统治者惧蝎(P. imperator)对比:
野货与人工的比较:
人工个体(一切C开头的)的比例和体型可能没有野生的好,但不代表野生的就一定比人工的好,。人工的体质可能也比不上野生的,但是人工个体的肯定不会像野外有各种受伤残缺情况,性格一般也没有野外的暴躁,一些易暴毙个体的暴毙情况也会相对减少。
在身体健康无残缺的前提下,追求体型和比例,也许在野货个体中的选择更多。 同一条件,对于新手如果想要养好养的,首选人工。人工与野货的饲养差异,关于喂食这一点,野货的食物没那么丰富,所以喂食频率也许要比人工低一点,不然消化系统可能不适应。
野货患各种疾病,感染霉斑,残肢受伤的几率必定比人工高,因为人工条件下可以控制各种不确定因素。野货的卖点通常是体型和比例,但是人工饲养如果方式恰当,也可以饲养出接近野货的个体。有人用上百只样本证实,统治者惧蝎如果在其亚成体将垫材混入红土,可以锻炼其步足粗壮度的发育,而减少水分补充,可以使其色泽更黯淡,接近野货的黑色。
比例和体型说完了,再说最重要的饲养。大部分新人都是为了养好蝎子,养到一定阶段便会追求观赏性,所以能养好才是最重要的前提。
野货到人工环境的适应期通常要比人工的长,野生凶猛个体也比人工更容易暴毙,通常也会有难开食的情况。人工是适应了人工环境,所以适合人工养。所以从整体概率上来讲,人工饲养问题比野货少。野货的蝎子,除了皮实的,更适合有经验的玩家。
好养不好养,我都是针对新手的情况来说。有经验的玩家,所有蝎子基本都好养。但是如果让新手养,那就不一定养的好。只有新手养都能养得好的,才是真正好养的。不能因为自己现在因为经验丰富了,就说这东西好养。
好不好养不仅和蝎子本身有关,也和新手条件有关。在条件好的情况下养好了不能说明任何原因,在条件差的情况下都能养好,那才是好养的。
调戏就是新手养蝎子的一个问题,频繁的调戏会造成蝎子神经紧张、拒食,更严重的会暴毙。但有些品种就算经常玩都不会暴毙,那才是对于手贱新手好养的物种。
我的这一逻辑就是从极端情况来定义什么样的蝎子才算好养,因为如果条件不好了,有人养死了,他就会说这蝎子不好养。
蝎子会因为各种饲养不当或者其本身体质原因感染或患病,以下仅讲几种常见疾病。取自各种网友图。
(1)症状:蝎子体表出现不同密度的白色小圆点,那些是螨虫;蝎子可能拒食,状态变差,甚至死亡.
(2)外形:蝎螨呈圆形,半透明白黄色,成体速度2mm/s左右。
(3)寄生位置:书肺、栉状器、螯肢、背板间、步足髋节处。蝎螨时不时会在背板上游荡,这是清除的最佳时机。注意,蝎螨抓得很牢,吹是无用的,最好用针挑,或者用水冲(针筒),或者用刷子刷。
(4)产生原因():足够湿度、有食物残渣,或者野外携带。
(5)预防:降低湿度、清理残渣、常开盒通风、拟蝎/跳虫(生物压制)。
(6)治疗:甲硝唑片(药用), 但据有些使用者说甲硝唑不起作用,最简单的还是使用物理消除(刷掉)。有人使用过用食物引诱,但可能不会很彻底,只能吸引食腐的。
无论湿地和荒漠都有几率出现蝎螨,出现后必须更换垫材、清洗容器、清理蝎子。
拟蝎会捕食螨虫,而拟蝎对蝎子没有影响,蝎子也抓不到,所以可以和蝎子养一起 ,但拟蝎可能不会清理蝎子身上的螨虫,只能适用于大型蝎子,并且拟蝎也会爬光滑面,会逃走。
(1)症状:蝎子萎靡不振,不会捕食,走路摇晃。
(2)外表:蝎子体表有黑斑或发绿,一般步足端部会被啃食。
(3)产生原因:湿度高或者身体某部分被液体覆盖(水汽),或者蝎子受伤、伤口感染。
(4)预防:降低湿度、常开盒通风,碱溶液的有效性在研究中。
(5)治疗:碘酒(有人成功),通常靠蝎子自己蜕皮恢复。
一般来说被深入感染了书肺就是死,被感染在关节就是残疾,感染侧腹能靠蜕皮存活,通常发生在湿地蝎以外的蝎子身上。
上述霉菌是寄生性的,还有些霉菌会出现在环境中,表现为银白色丝绒、绿色藓状或黄色杆状;出现原因是有植物性纤维或食物残渣;这些霉菌对幼体杀伤性极强,如果多了,也能杀死成年小型种。
(1)症状:蝎子尾巴平躺,后半身瘫痪,几乎无法走路,步足蜷缩,尾巴无法翘起。
(2)注意:如果有蝎子尾巴平躺,但可以活动奔跑,尾巴能翘,就不是拖尾。平时奔跑时的拖尾可能是因为太胖了,正常走路尾巴不举起只是因为蝎子不紧张。
(3)产生原因:脂肪摄入过多,或低温造成的消化不良等。
这种症状通常就是等死,一般都是晚期了,只能看天命。
(1)干枯症状:尾针无法贴于最后一节、两个钳子呈弧形向内张不开、走路晃动速度慢、攻击力低、尾巴最后一节发白肛门干燥、不吃东西不喝水、口器不突出、身体消瘦。
产生原因网上说是缺水,但是我认为不对,因为我蝎子都是同条件饲养,其它蝎子都没有这种症状(这个是我刚养蝎子那时出现的一个案例)。
(2)黑腹症状:
症状1:钳子张不开,行动迟缓,走路摇晃,类似干枯。
症状2:体色发黑,但能捕食,状态正常,多半是野货吃多了。
症状3:轻度发黑变瘦,不捕食,不喝水,但行动和状态没问题。
这几种都有共同点,外表消瘦干燥,尾巴最后一节有白色,可能是饲养出问题,一般情况注意环境情况和饲料就不会出问题,实在出问题了似乎也没有治疗方法。
(1)症状:吐出棕黄色液体,萎靡不振。
(2)产生原因:吃了不净的食物。
(3)治疗:要看吃了多少,吃得少能自我恢复。
(1)症状:背部中线处凹陷。
(2)原因:蜕皮被干扰、湿温度或蝎子体质问题。
(3)治疗:蜕皮。
严重的话下次蜕皮会卡。
这个问题归因于蝎子的死亡,根据不同的死亡原因尸体的完整度也不同(也包括更笼统的饲养致死或快递致死这两大类),一般人自然是选取完整度高的来做标本,下面专栏具体讲标本的制作,本文不赘述。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人上手不是为了装逼,而是因为我很喜欢蝎子,所以想和它们0距离接触
想要相对安全的上手,必须要有足够经验,要对你的蝎子足够了解,可以以不同程度的速度、力量挑逗它,观察它在哪种情况脾气最暴躁和最不暴躁。一般来说,如果蝎子长时间被挑逗它会越来越生气,但之后可能会疲倦,这对蝎子也是很不好的。如果不怂的话它会一直保持攻击姿势,更凶的不碰它它也会弹尾,如果有感知到空气流动它会弹得更剧烈。所以把蝎子惹恼了再上手不是什么好主意。
如果用镊子把它的尾巴向两边来回推来推去没什么反应,那么它就处于冷静状态,这时候就可以试试缓慢地用镊子轻轻夹住它钳子到能够正好拎起为止。为什么是夹钳子,因为蝎子的钳子比较敏感,如果这都不反抗说明足够冷静。如果从侧面夹身体,毒针会往两边蛰,放到手上可能会蛰到手掌。夹尾巴最常见,不过也容易暴动,也得保证不会被挣脱。
蝎子如果处于冷静状态,会保持不动;如果蝎子变暴躁了,开始用尾巴乱蜇了,还是放下,有些蝎子力气比较大靠惯性会挣脱。因为夹的是钳子,最先触碰到手的是尾巴,所以还要做个试验,就是把它放下来时当它尾巴碰到物体是否会有弹刺;如果没有,就可以放心的将它缓缓地放到手上。
有些神经质个体放下后会马上跑,这时不能慌。如果它没有从手上掉下去,那就得赶快拿镊子挡在它面前;如果能冷静,就慢慢地伸到它下面把它夹起;如果不能冷静,就得看准机会夹住尾巴。注意,夹尾巴最好不要两边夹,那样有时容易打滑,最好是让镊子尖端卡进蝎子尾节间夹住,也就是从侧面夹,夹一定要适当用点力避免挣脱,但蝎子会剧烈挣扎,它会弯身夹你。
上手时最好旁边有个够大的容器,紧急时可以丢进去;下方最好不要是腿,不然掉下去时蝎子可能会乱蜇蜇到腿。在手上抓蝎子一定要小心,如果蝎子急起来它会乱蜇,如果在它身体侧面攻击它就会向下蜇,而下面就是手。蝎子如果能安静的在手上呆着,并会缓缓地爬动,它就是把你手当作环境,不会乱攻击,但可能仍处于轻微紧张状态,除非尾巴是放松状态。总之控制好它的方向,别让它往手臂上跑就是了。
蝎子掉到地上不要想着马上用镊子夹住,你的准度可能不够,首先该做的是用镊子把蝎子往空地扫去,避免钻缝隙。
蝎子情绪在不同状态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温度是一个影响因素,温度高会显得更活跃、敏感,这时候上手风险较大。常温上手的话注意方式就没什么问题。
以上是最保险的用镊子的方法。可以徒手抓,但个人觉得徒手抓成体风险更小,那是因为能抓住的面积更大,更好控制,只要用够力就行;如果是细尾巴则容易被蜇到,因为它尾巴和手指宽度差更大,不好控制。徒手抓尾巴肯定会翻过来夹,蝎子的钳子没有毒也不至于夹断手指,保持捏紧,不要吓到,不然放松了反而容易被蛰。
徒手抓尾巴一定要捏住最后一到二节,普通的就是捏住两边,因为它毒针活动范围有限制,向后向前蜇都是空气,蜇不到手指。熟练了可以试试上下捏,但毒针必须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毒针向上翻是蜇不到的,因为被它的尾节上的肛门弓卡住,只要手指不要在它的毒针范围内就行。
,我现在也几乎不徒手抓了,怕多事;被蛰倒是小事,主要是后续影响工作(手部肿胀、剧痛等)。一般来说让蝎子自己爬上手是最好的,它纯粹就是当作了环境。在冷静状态有些蝎子是可以摸的,有时候摸多了就呆掉了也不会蛰。
像副杀牛蝎属的一些亚成体或成母肥猪,它适应了你的手之后就算把手轻轻握起来也没事。当然,其它属的雌性和雄性也都有概率可以这样,我也试过杀牛蝎属和杀人蝎属,但这些都是由个体决定的,而不是类群(即,并不是说某个属或种就适合,可能就算这个个体比较温顺)。冷静的蝎子会盘踞在你手中,轻柔地抚摸不会造成它的抵触。。目前我没试过滑尾蝎属,通过平时的观察,我觉得那东西难驯服。
不论如何都不推荐盲目上手,同时蝎子不喜欢被打扰,所以不要经常拿出来玩。
上一篇: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下一篇:小鹏城市NGP仅在广州全量开放?别急,其它城市也有高阶的LCC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