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金陵十三钗》的灵感来源,以一人之力,从人间炼狱救出上万妇孺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8
手机版

  今天,是我国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在82年前的那场血色蔓延的屠戮中,有这样一位西方女性,她的女子学校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

  美国政府要求她离开,但她执意留下:

  她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主任,也是《金陵十三钗》的最初灵感来源,她就是美国人明妮·魏特琳,一位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

  1886年,明妮·魏特琳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西科尔小镇的一个铁匠家庭。因为贫穷,12岁时,魏特琳被送到邻居家生活,冬天最冷的几个月都在放牛,。

  魏特琳深深了解贫困对于一个孩子渴望学习的阻碍,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老师的她,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功做到了。这也让她意识到,。

  1912年,毕业成绩优异的魏特琳加入了海外基督教传教士联合会,被派往中国。她花了两年时间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根据自己姓Vautrin的谐音给自己起名华群。

  那时的中国,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魏特琳对这些完全不能理解和接受,。

  在传统思想难以颠覆的环境下,魏特琳排除万难在合肥建立了合肥三育女中,并担任校长。

  1919年,她又回到美国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成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以后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代理校长。

  在金陵(今南京),她先是增设教育行政管理课程,培养女中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才。后又通过募捐在金大附近买地盖教室,专门招收附近的贫困孩子,鼓励金大的女学生担任教师,在中国首开学生教学实习制度。

  魏特琳认为,这些都是推广中国女子教育的基础。

  这位在中国教书28年的美国女性,对于这片东方热土的感情非常深厚。

  1937年11月下旬,攻占上海的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进逼包抄,战争阴影瞬间即至。一些在南京的外国教授和杭立武商议,一旦日军攻入城池,他们计划仿效上海,在南京建立难民安全区。

  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的魏特琳,主动提出了一个方案:将金陵女院作为难民安全中心。

  她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从地理位置和建筑物的牢固性来说,作为安全中心再合适不过了。”

  魏特琳没有想到,她的这个建议在随后的日子里,会成为压在自己肩上难以想象的重负。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大屠杀开始,整个城市火光漫天。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难民所,南京沦陷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进来躲避。魏特琳丝毫不敢懈怠,一面组织校内教职员工巡逻校园,一面请来为“国际安全区”服务的外籍男士轮流守夜。

  日军咒骂她,用血迹斑斑的刺刀在她脸上乱晃,甚至打她耳光,但魏特琳毫不退让。

  很快,这里也成了日军的“眼中钉”。

  1937年12月17日,两个日本兵前来滋事,把魏特琳困在前门,其他人乘机从后门闯进楼里轮奸三名妇女,还抢走了十二名姑娘。

  魏特琳在12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

  这件事的发生,打开了学校的缺口。日本开始每天派10-20群日本兵到学校抓人,他们从学校的大门、侧门强行入内,还翻墙进校园,甚至夜间从学校低矮的篱笆上爬进来,在无灯光的大楼里,楼上楼下乱摸一气,摸着哪个就强奸哪个。

  魏特琳开始去日本领事馆不断抗议,在她的强烈要求下,日本领事同意她在学校门口张贴告示,禁止日本兵无理闯入,并派来宪兵维持秩序。

  可是,这张告示也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和平。1938年1月28日,日军宣布关闭所有的安全区,所有难民必须在2月4日前回到家里。

  每天早上,她都派员工到难民中去登记,写上失散人的姓名,然后由她转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或交日本使馆,催促他们设法寻找。

  她请来外国医生为难民看病、打预防针,为儿童弄来奶粉和鱼肝油,为女难民开办学校,补习文化知识……

  在那些恐怖与绝望的日子里,魏特琳不断地安慰与鼓励难民,给予她们坚持的信心和勇气,她反复告诉大家:“”

  此前,魏特琳为建立国际安全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由于日军疯狂地强奸、屠杀,惊恐万分的女人和孩子们纷纷涌入,最多时超过一万人,魏特琳要承担大量的管理工作,压力顿时增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她的预期。

  魏特琳每天都看到大批的中国男人含泪把她们的妻子、女儿甚至母亲送入这里,自己站在门口久久不愿离开。

  有一次,她看见一个中国小男孩戴着太阳旗的臂章来给姐姐送饭,便上前说:“”

  正是由于长期劳累和过度的精神压力,魏特琳患了严重的忧郁症。1940 年5月14日,在多方的劝说下,魏特琳离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回国治病。

  日军在南京城中的暴行使魏特琳精神受到严重创伤,她病情不仅没有好转,还眼看着自己一步一步滑向悬崖边缘。”

  1941年5月14日是魏特琳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位一向坚强倔强的女性却选择了打开厨房的煤气,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她生前,魏特琳写下了大量日记。她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在日本占领下南京的情形,总计57万字。

  《魏特琳日记》,不仅真实记述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和个人遭受的巨大情感创伤,更成为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珍贵史料。

  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也是魏特琳的校友,在为新书《南京大屠杀》执着到近乎偏执的搜索中,发现了这本险些被世界遗忘的日记。

  张纯如在书中对魏特琳如此描述:

  2005年,与张纯如有过几面之缘的华裔女作家严歌苓,以明妮·魏特琳的日记为灵感,写下了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

  “秦淮缓缓流,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电影中,为了保护女学生,十三名“风尘”女子缓缓走出学校、走向日军。

  而在那段历史中,上万名妇孺因为这位同样柔弱的女性,免遭屠戮得以存活。保护难民的使命感让她在血泪中坚强,然而离开战火的她终于承受不住非人的精神折磨倒下了。

  去世后,她的墓碑上刻着四个汉字——“”。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综合:央视新闻 中国日报《魏特琳日记》

  编辑:陈月华

  实习生:崔莺馨

上一篇:东京迪士尼度假区迪士尼乐园+迪士尼海洋+酒店4+小镇1
下一篇:08.雨夜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