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邢继:三十余载追梦,铸就国之重器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8
手机版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

  9月1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核燃料组件安全运抵福清核电现场。核燃料组件是核电站反应堆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核电厂的运行与安全,对核反应堆乃至核电站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此次核燃料组件的顺利运抵,也为机组后续并网发电提供充足的燃料保障,标明我国已成功掌握了三代核电燃料组件的设计、研制和批量化生产技术,是我国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的重要体现。

  “我们几代核电人的努力都值了。”“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对《中国报道》记者说,“30几年前,核电建设的技术都不在我们手里,连一些最基本的钢材水泥都要靠进口。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也有了‘走出去’的实力。”

  “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1978年12月4日,邓小平会见了法国外贸部长弗朗索瓦一行,并在回答法国记者问题时公开宣布:中国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之后,才有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座通过引进技术实现百万千瓦级的大亚湾核电站。

  1982年,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提议被正式确定。同年被确定的还有浙江海盐县秦山脚下的秦山核电站。核电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央批准“原子能工业逐步转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后来这一方针被概括为“保军转民”。

  1987年,邢继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毕业,进入北京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打算从事核潜艇、核武器之类的设计研发工作。“因为我从小对国防就很感兴趣,高考志愿才填了这所学校。”邢继说,“而且这所学校的历史也与发展中国自主的军事工业关系密切,所以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

  然而,当时的核二院正处于“军转民”的工作阶段,对武器装备的研发几乎没有了,“确实挺遗憾的。”邢继回忆说。

  据了解,彼时的核二院很不景气,为了生存只得四处找任务,甚至搞小型火电厂、啤酒厂设计。从设计武器装备到设计火电厂,天壤之别,但邢继没有抱怨。“当时我就想,火电厂也是工程,虽然不是核电的工程设计项目,但是有很多地方都是相通的,能学到东西就好。”

  1990年,邢继被派去建设大亚湾核电站,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核电站,“感觉还是很震撼的。”邢继说,但那时,中国从资金到管理再到技术,几乎都是短板。

  大亚湾核电站早期的建设资金是通过基建贷款筹得的,中国直到2008年7月才清偿完50多亿美元的债务。“那时和我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是法国人,尴尬的是,中国企业既缺乏建设经验,又被外国企业带来的现代管理模式搞得痛苦至极。”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缺少专业的技术团队与建设团队。受制于人的滋味真的不好受,所以对我自己来说,绝对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邢继说,在大亚湾工作的日子里,他主要负责与设计相关的施工工作,一得机会便紧紧跟在法国技术部同事的身边,或是参与他们的讨论,或是向他们求教。因为当时大亚湾核电站引进的是法国的核岛技术装备和英国的常规岛技术装备。所以我就想看看这些核电发达的国家是怎么去建设一座核电站的。

  自主创新铸就大国重器

  好学上进且善于钻研的邢继后来又陆续在秦山二期、岭澳二期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一手实践资料与经验。19年的核电积淀让他有了足够的专业储备和把控能力,2006年,邢继被任命为岭澳核电站二期的总设计师。这对邢继来说,也终于有机会向“在核电领域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这一梦想靠近。

  “岭澳二期工程要按照‘自主设计、部件采购’的模式行进。”这是当时国家的规划,也是邢继坚决拥护的理念。“当时我们都明白,一旦建成,它将会是我国首个自主设计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岭澳二期最终采纳了“二代加”CPR1000技术方案。尽管该技术是在对国外先进核电技术消化与吸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其关键的核岛及相关设计、核岛主回路设计都是由中核集团一力承担。然而,这并未达到邢继的目标。“研发一个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型号,是我们中老青三代人的梦想。”

  据介绍,从第一代核电站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到三代自主研发初期,虽然消化了引进技术,但是我国在堆芯设计,特别是在燃料原件设计制造技术上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的最核心内容是自主设计与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因此,想要脱离国外技术支撑,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困难重重。但这并没吓倒中国核电人。于是,他们大胆提出了自己设计堆芯,改变核反应堆堆芯容量的方案。

  万事开头难。在选择双层安全壳设计的初期方案时,技术专家发出了质疑的声音。一向温和的邢继这次态度坚决。最终,他大胆的决策也成为华龙一号自主创新中的一大特色亮点。

  M310为157堆芯,“华龙一号”采用的是177堆芯,虽然从数字上看只相差20,但承担此项工作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却用了十余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堆芯设计。

  2010年,CP1000(“华龙一号”前身)通过了国内42名核电顶级专家的评审。一切都如期进行,2011年3月,福清核电站CP1000示范工程等待着开工前的最后一道审批。就在这时,日本发生里氏9级强震,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国务院紧急下发文件,国内核电项目的审批工作全部暂停,并要求未来新建核电站必须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CP1000首堆项目就这样被搁浅了。

  核电还要不要继续发展?对危险的恐惧让它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邢继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憋着一股劲。

  2013年,中国国家能源局主持召开了自主创新第三代核电技术合作协调会,两家集团同意在两个核电技术的基础上联合开发“华龙一号”。在2015年4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

  新的技术要考虑的首先就是安全,在邢继眼里,“核电站建设投资的一半都是用来保证核安全的。”因此除了常规应急系统,“华龙一号”独创了三套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能自动运行的冷却系统,这也是邢继和他的团队设计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即便停电,在重力和密度差的作用下,机组内部也自动开启保护措施。这是研发团队在安全设计上的创新,邢继认为,“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能够保证‘华龙一号’的安全性。”不仅如此,“华龙一号”的安全壳还能够抵抗来自地震、海啸及大飞机撞击等巨大外力的冲击,达到甚至超过世界最高安全标准。

  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经济效益也必须考量。在邢继看来,科研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我一直都认为,核电站的任务就是要安全地发出便宜的电。‘华龙一号’要做的也是这个,它的研发是30多年来中国几代核电人的心血,我们必须精益求精。”

  “是龙就要腾飞”

  截至目前,“华龙一号”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覆盖了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

  “‘华龙一号’从设计到建造,都是自主的,是我国首个自主创新的第三代核技术,这就是‘华’的意思;是龙就要腾飞,这是‘龙’的寓意,对于我们来说,依赖外国团队的技术,核心装备需要由国外提供,已是过去时了。现在我们有了‘华龙一号’,也就有了‘走出去’的底气。”邢继说。

  然而,仅有底气是不够的。若想“出海”,必须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权威机构的安全认证。“这就像出国需要签证一样。”邢继说。为此,邢继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原华龙一号设计总经理宋代勇透露,有一次,他们出国参加认证会,到飞机上才发现邢继左膝盖积水,走路时腿只能直着,不能弯曲。到达之后,在简陋的房间里,一伙人坐在床上、沙发上,对答辩和论证各个细节进行严密的推敲。当时,邢继就坐在一把木椅子上,与大家讨论,最终拍板。他疼得龇牙咧嘴,也只能用药来扛。

  付出总有收获。2014年维也纳时间12月4日至5日,ACP1000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通用反应堆安全审查。这次审查也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首次面向国际同行的审查。与会专家认为ACP1000在设计安全方面是成熟可靠的,满足IAEA关于先进核电技术最新设计安全要求;其在成熟技术和详细的试验验证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设计是成熟可靠的。这是对中国核电技术的肯定,也是“华龙一号”向世界进发的通行卡。自此,“华龙一号”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之一。

  自2013年2月,中核集团与巴基斯坦原委会签订了卡拉奇2、3号核电项目“华龙一号”出口合同。除此之外,中国也已与阿根廷、沙特、肯尼亚等国在核电领域达成了合作协议。

  2017年,中核集团又以“华龙一号”技术在巴基斯坦恰希玛建造1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这是中国“华龙一号”出口的第三台核电机组,也是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的第七台核电机组。

  有了这张“国家名片”,现阶段核电走出去形势大好。其中“一带一路”沿线有40多个应用国家,预计到2030年,这些国家的核电机组将会达到一百台。“‘华龙一号’有望在其中占据20%的市场份额。目前中核集团正与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商谈核电及核工业产业链合作。”邢继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30多年间,邢继见证、参与了中国核电“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飞跃式发展历程。正是因为有邢继等一代又一代核电人的坚守,中国才拥有了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这一国之重器。

  采写:《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编:蕾西亚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一本两拍?国版《龙虾刑警》与韩版《极限挑战》相比,高下立判
下一篇:《一步之遥》——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