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2022年甘肃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1~3小题。
“人生不满百”,大致是不错的。当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没有,不过期颐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数十寒暑当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苏东坡所谓“睡眠去其半”,稍嫌有点夸张,大约三分之一左右总是有的。童蒙一段时期,说它是天真未凿也好,说它是昏昧无知也好,反正是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及至寿登耄耋,老悖聋瞑,甚至“佳丽当前,未能缱绻”,比死人多一口气,也没有多少生趣可言。掐头去尾,人生所余无几。就是这短暂的一生,时间亦不见得能由我们自己支配。约翰逊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动辄登门拜访,不管你正在怎样忙碌,他觉得宾至如归,这种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觉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样严重的“时间之贼”。他只是在我们的有限的资本上抽取一点捐税而已。我们的时间之大宗的消耗,怕还是要由我们自己负责。
1.本片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比较论证方法中的类比论证。
2.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时间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引出论题。作者的观点:时间是极为宝贵的,在人短暂的人生中应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时间。
3.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论述时间的宝贵?
答案:从中外文学家对时间和人生的体验来论述观点。
(一)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1~3小题。
“人生不满百”,大致是不错的。当然,老而不死的人,不是没有,不过期颐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数十寒暑当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苏东坡所谓“睡眠去其半”,稍嫌有点夸张,大约三分之一左右总是有的。童蒙一段时期,说它是天真未凿也好,说它是昏昧无知也好,反正是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及至寿登耄耋,老悖聋瞑,甚至“佳丽当前,未能缱绻”,比死人多一口气,也没有多少生趣可言。掐头去尾,人生所余无几。就是这短暂的一生,时间亦不见得能由我们自己支配。约翰逊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动辄登门拜访,不管你正在怎样忙碌,他觉得宾至如归,这种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觉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样严重的“时间之贼”。他只是在我们的有限的资本上抽取一点捐税而已。我们的时间之大宗的消耗,怕还是要由我们自己负责。
1.本片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比较论证方法中的类比论证。
2.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时间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引出论题。作者的观点:时间是极为宝贵的,在人短暂的人生中应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时间。
3.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论述时间的宝贵?
答案:从中外文学家对时间和人生的体验来论述观点。
(三)阅读作品片段,回答下列1~3小题。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1.根据本段,应如何理解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用意?
答案:鲁迅在文中揭露和批判了中国人的落后心态,即奴性,但他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批判是基于启蒙的需要,激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2.本片段揭示了旧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
答案:容易苟安满足的奴性心态。
3.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做“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现实处境。
(四)阅读小说片段,回答下列4~6小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犬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4.沙子龙夜间练枪的活动,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答案:体现了沙子龙视武艺为至宝,在内心深处和感情上仍留恋往昔拳师生活和旧日的声名及武艺。
5.这里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沙子龙形象的?
答案: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
6.文中最后一句话反映了沙子龙什么心态?
答案:主要表现了沙子龙在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复杂心态。昨日显赫一时的声名已随时代变迁而成为了过去,往事不堪回首。沙子龙感到了时代的变化却又无可奈何,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哀戚感。
(五)阅读鲁迅《忆韦素园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1~3小题。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数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1.为什么“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为什么“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答案:因为他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因为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
2.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案:赞美韦素园平凡而伟大的人格。
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比喻。
(六)阅读朱自清《背影》一文中的片断,然后回答4~6小题。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4.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对父亲的感情?
答案:三处描写。一是“我”看见父亲翻越站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二是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三是父亲的离去,其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三处描写都突出了作者“我”对父亲爱子之情的体悟。
5.这段文字是选取什么角度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答案:选取“背影”为角度。
6.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答案:运用了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
(七)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试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难堪的。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于,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的成分。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只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两三只白蚁,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美丽拱券。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知道何时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会把两根柱子合拢。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转而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1、对第一段中“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难堪的”一 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蚂蚁具有人的顽强意志,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B、因为蚂蚁具有人的社会行为,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C、因为蚂蚁具有人的善良品质,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D、因为蚂蚁具有人的创造精神,所以让人感到难堪
2、作者认为“蚂蚁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种是个体生活,一种是集体生活
B、一种是宁静的生活,一种是喧闹的生活
C、一种是无所事事的生活,一种是有意义的生活
D、一种是能够独立思考的生活,一种是盲动的生活
3、下面对第三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那么几个神经元”:用轻蔑的口气表明单个蚂蚁不大可能有“思想”
B、“瞎猫撞着死老鼠”:比喻蚂蚁在觅食中简单协作的成功还存有偶然因素
C、“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句中的“它”是指一个活跃起来的蚂蚁
D、“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形容蚂蚁在工作中十分投入,充满激情
4、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庞大的蚁群就是一个“整体活物”
B、作者认为,庞大的蚁群有着严密的社会组织
C、作者认为,蚁群越大就越表现出智慧的因素
D、作者认为,蚁群的集体协作是受惊后的反应
答案:B A C D
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节选)
扎德认为,自然界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进行精确分类的。他说,像星鱼、细菌这类对象,分在动物还是不分在动物类,就产生一种含混状态。“比1大得多的实数”,“美人”,“高个子”,这些概念是含混的,带有模糊性,它们不构成数学意义上的类或集;也就是说,不能给它们下精确的定义。但是这种带有不精确定义的“类”,却仍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特别是在图像识别、信息通讯和抽象的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扎德把这个对象称为“模糊集”。
世界上有些事物和现象是确定的,有些事物和现象是不确定的。这里存在着不确定性,有两种不确定性:头一种可以下明确的定义,但它不一定出现,这种事物的不确定性称为随机性——这是控制论以及一些新兴的边缘科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另一种是已经出现或已经存在,甚至大量存在而又很难给它下精确定义的那种不确定性,称为模糊性。模糊概念就是从模糊性出发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概念。
我们不来论证或判断这样一个原理(不兼容原理)是否完全符合实际——这个原理断言,高精度与高复杂性是不相容的。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即人文学科(处理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且力求用高精度的计算机,处理如此复杂的现象时,目前效果还不够理想。即使用最精确的数值计算,也很难掌握人类思维过程以及决策的高度复杂性。或者说,要对最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将来解决怎样能够修改或****上面所举的高精度与高复杂性不兼容的原理。
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那么,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既然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生活的进步,愈来愈要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能不能认为应当绝对排斥模糊语言呢?
不能够这样认为。其原因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而且趋势不是走向简单化,而是更加复杂化;要适应这种复杂性,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任何语境都使用绝对精确的语言,是办不到的,不需要的,有时反而是不利的;原因之二是因为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对立,是辩证的统一,不能认为A 即是A,B即是B。“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恩格斯)恩格斯批评格林的形而上学论点,德国方言不是高地德意志语,就是低地德意志语,而且认为法兰克方言完全消失了。恩格斯经过周密的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是在格林死后法兰克语才重新被发现;萨利克语革新成尼德兰方言,里普利安语革新成莱茵和下莱茵的方言,这些方言部分地在不同的程度上转变为高地德意志语,部分地则依然是低地德意志语,所以法兰克语是一种既是高地德意志的又是低地德意志的方言。”(着重点是恩格斯加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社会生活中既需要精确的语言,又需要模糊语言,不能够因为在特定场合要求精确度很高的语言——甚至达到不能读出来的机器语言那样精确的程度——而一概排斥模糊语言;不只不能排斥,有时还要很好地加以利用。
1.文章第一段中“这个对象”指代的是 ( )
A.星鱼、细菌
B.比1大得多的实数、美人、高个子
C.带有不精确定义的“类”
D.在图像识别、信息通讯和抽象的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东西
答案:C(A、B、D都是举例,“带有不精确定义的‘类’”才是“这个对象”所指代的内容。)
2.恩格斯在自己的结论中,给“既是”、“又是”加上着重号,意在强调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不可形而上学地将德国方言分为矛盾的两部分。
B.强调法兰克语的同一性(统一性)。
C.强调高地德意志方言与低地德意志方言是不可分割的。
D.强调必须批判格林的形而上学的论点。
答案:A(“既是”、“又是”在这里表明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而不是绝对矛盾的两部分。)
3.下列对这篇节选文字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中的“不确定性”,可以分为随机性和模糊性两类。在第三段中,作者对“高精度与高复杂性不兼容的原理(不兼容原理)”的认识是:现实存在着高精度与高复杂性不兼容的现象,将来有可能修改或****不兼容的原理。
B.在第三段中,作者要表明的主要意思是力求用高精度的计算机处理复杂的社会现象,目前效果还不够理想。但将来是必然能够做到的。
C.在第五段中,恩格斯说的“只是在格林死后法兰克语才重新被发现”,恩格斯这么说,是因为格林曾断言“法兰克方言完全消失了”;其含义是法兰克方言并未完全消失,而是部分地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高地德意志语和低地德意志语而存在着。
D.作者认为不能绝对排斥模糊语言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使用绝对精确的语言反映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是不行的;其二是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之间没有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界限。
答案:B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认识的一项是 ( )
A.模糊语言是不可排除的。
B.模糊语言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模糊。
C.模糊语言是由语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D.世界上存在着可以互相转化的矛盾,所以模糊语言终将被精确语言所代替。
答案:D
生存的秘密
最近翻看一本新出的书,专门讲性格和命运的关系,倒是把历史上成功人物的好性格一一罗列了出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汉高祖刘邦的性格。在作者看来,刘邦的性格就像太极拳的招数,刚柔相济,阴阳变幻,说有都有,说无都无。这种性格让刘邦根据形势的需要,随时彰显某一方面的统帅面孔,使自己经常处于有利的地位。有时礼贤下士到唯唯诺诺,( 1 );有时儒雅到彻夜倾谈安邦治国大计,( 2 )。我想,这大约就算是达到“大道无形”的境界了吧。
那是讲大人物的,一般草民学不像,学了也大体没用,搞不好,还被人认为疯疯癫癫的不正常。那么,对我们凡夫俗子,如何培养有益于安身立命的好性格呢?
我把话题先扯开一会儿。宗教不管搞得如何高妙,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人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它较多地反映出民族的精神取向。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后来,佛教由印度东传,到隋唐之际,已经把道教冲得七零八落┄┄
外来的佛学很快取代本土的道学,一般研究者,主要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方面进行解释。我不反对这种分析。我还想指出另外一个原因。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核心思想,与中华民族宽容平和的精神追求合拍,与俗世儒学的仁爱中庸也是互补的关系。至于道教,则相对勇猛威武了些(顺便说一句,道教的思想与老庄之学基本不相干)。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很明白其中的区别。大闹天宫的孙猴子被擒拿归案,代表道教权威的太上老君是将它放进八卦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非要毁尸灭迹不成;代表佛教的西方如来则是轻轻一翻巴掌,将猴哥压在五行山下,让他反省了五百年,在派个唐僧去超度他。金庸他们写武侠小说,也注意到其解的微妙区别,少林的人大体比较忠厚老实,武当里面则常常出现像靠武力独步天下的悲剧人物。至于武当的张三丰,当然也是宽厚长者的代表,但他从小与少林关系密切,有佛家根底,自然不足为奇。
我兜了个大圈子,回到本题上,对一般人而言,宽容随和的性格,是比较有益于在人世间逍遥的。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如果对自己的爱人宽容些,就不会有来不及解释的天大误会,那场赢得千百万男女眼泪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麦克白的问题是野心勃勃,但按现代心理学的分析,在他成长过程中,在他少年时代,肯定有心理毛病,那症状必然是偏狭偏激,容不得旁人比他强,要把世界上好事独占了。
写到此处,我相信,有的读者在明白了我的立场后,要笑我迂腐了。眼下是市场经济,到处都是欺诈争斗,拼得像乌眼鸡似的,谁对谁宽容啊?我承认此话千真万确。不过,不妨去看看成功者的资料,特别是那些并非过眼云烟的成功者,政界、商界、文艺界、科技界,大大小小的成功人士,毕竟多数具备宽容大度的气质。反之,即使一代英才如东吴周郎,亏就亏在气量狭小,害的自己早早吐血而亡。
宽容,首先不是对他人方便,给别人好处,( 3 )。这个道理想通了,才宽容得起来。有人捐钱帮助穷人,旁人夸他乐善好施,他说是自己快乐,换得心如明镜清水。两者是一样的道理。人生在世,生老病死,生离死别,本来苦恼烦恼就多,若能求得在家里和社会上都快快乐乐,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么?
1.在作者看来,“外来的佛学很快取代本土的道学”,原因何在?
答案:一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二是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核心思想,与中华民族宽容平和的精神追求合拍,与俗世儒学的仁爱中庸也是互补的关系,而道教,则相对勇猛威武了些。
2.根据语境,把括号内省去的句子补出来。
(1)
(2)
(3)
答案:(1)有时威加四海到目空一切。
(2)有时流氓到扬言可与项羽分食其父的人肉羹。
(3)而是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
3.通读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生存的秘密”的具体内容。
答案:生活在现实社会,你必须处理好社会关系,否则就有生存危机,而宽容就是处理好社会关系的法宝;追求和睦互利的生存状态,我们将会生活得更好。
4.下面是对全文的解说,选出不恰当的两项。
A.从“最有意思”、“算是达到了'大道无形'的境界”等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刘邦是很欣赏的。
B.作者在探讨生存的秘密时,将话题扯到宗教上,而且充分地展开。在肯定了佛教的同时也否定了道教。
C.我们知道,著名学者房龙在上个世纪初就高扬“宽容”的大旗。但是,时过境迁,在如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还竭力提倡宽容,就连作者也觉得是不合时宜的做法。
D.奥赛罗的悲剧发源于它的多义和嫉妒,麦克白的毁灭则是他沉醉于贪欲和野心的结果。莎士比亚以如椽之品,对我们寻求生存的秘密是很有益处的。
E.本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尽在视野之中,通篇充满辩证的哲学思考,给读者以启迪。
答案:B、C
5.作者认为少林的人比起武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宽厚。
(十)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後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於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饹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於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於文法。
後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後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兒马,因推堕兒,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兒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於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後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後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後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乡,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後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後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Я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於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馀,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馀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於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馀亡散得归汉者四百馀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猿臂善射,实负其能。解鞍卻敌,圆阵摧锋。边郡屡守,大军再从。失道见斥,数奇不封。惜哉名将,天下无双!
一、选择题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
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通史
D.国别体断代史
【答案】 B
2.《史记》中记述先秦诸侯国以及汉代开国元勋世代相传的事迹部分属于( )
A.本纪
B.世家
C.表
D.列传
【答案】 B
3.天汉三年,司马迁触怒汉武帝下狱受刑,是因为替谁辩解( )
A.李广
B.卫青
C.李广利
D.李陵
【答案】 D
4.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
A.班固
B.茅盾
C.鲁迅
D.李白
【答案】 C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出自于( )
A.《论语》
B.《孟子》
C.《左传》
D.《韩非子》
【答案】 A
6.李广将兵的特点是( )
A.行军无部伍行阵,幕府省约文书籍事
B.士吏治军簿至明
C.谨守法度
D.正部曲行伍营阵
【答案】 A
7.“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中“欲驰还走”的正确译文是( )
A.想要骑马追赶
B.想要快速逃跑
C.想要放马奔跑
D.想要骑马加速往回跑
【答案】 D
二、填空题
1._________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答案】 司马迁
2.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__________,无韵之__________。”
【答案】 绝唱;《离骚》
3.《史记》中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专门论述部分是“__________”。
【答案】 “书”
4.“其身正,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
【答案】 不令而行;虽令不从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答案】因;做了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答案】 依仗;屡次
3.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答案】 活捉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答案】 同“阵”,布阵
5.“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答案】 许,左右
6.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答案】 而且;倘若,如果
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答案】 恰逢,正赶上
8.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答案】 到、往
9.广之将军,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答案】 缺粮断水
10.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答案】 被
阅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她突然从窗口转过身,站到壁镜面前。她的眼睛晶莹明亮,可是她的脸在二十秒钟之内却失色了。她迅速地把头发解开,让它披落下来。
这时,德拉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头发一直垂到膝盖底下,仿佛给她铺成了一件衣裳。她又神经质地赶快把头发梳好。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着,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她穿上褐色的旧外套,戴上褐色的旧帽子。她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就飘然走出房门,下楼跑到街上。
第4题 这几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写德拉在圣诞节前夕为给丈夫买礼物下决心要卖掉自己美丽的头发的心理过程。
第5题 这几段中德拉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答案:兴奋、矛盾、痛苦、毅然决然。
第6题 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
答案:通过对德拉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来刻域其心理活动。(或“动作描写、表情描写”)
阅读鲁迅《风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第7题 在小说的结尾的场面描写中,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答案: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或“白描手法”)
第8题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这段文字是小说的结尾,它写的是辫子风波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样的场面,说明中国农村在辛亥革命后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这段话表明这种状况不改变,封建复辟势力还会卷土重来,类似于辫子风波的事件还会不断上演,从而表达了要革命就必须唤醒民众的思想.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9题 这段文字中,“九斤老太康健”、“六斤新近裹脚”、“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具有何种象征意义?
答案:“九斤老太康健”象征农村的旧貌没有什么变化:“六斤新近裹脚”象征着农村年青一代开始走前辈走过的老路。“十八个铜钉的饭碗”象征着人们仍在贫穷落后之中。修补着几千年来的传统旧习,沿袭传统。
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曰。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
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第1题 这段文字里是谁在对谁说话?
答案:是宝钗在对宝玉说话。
第2题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说话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薛宝钗这一席话表现了其对宝玉的关心,却也认为宝玉平日品行不端、不求仕途、挨打活该。她深谙为人处世之道.谨遵封建礼制规矩.待人刷到、八面玲珑.这说明她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少女。
第3题 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答案: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或表情描写、情态描写)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1
第4题 分析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面对军阀混战下满目疮痍的祖国,内心充满悲愤、失望。但诗人没有因失望而沉沦,而是在失望和愤懑中升腾起一种对祖国的深沉的至痛至爱的复杂情感。
第5题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诗歌追求?
答案: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有“建筑的美、绘画的美、音乐的美”。
第6题 诗歌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诗人用呼告、反复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的悲愤、失望和深挚的爱。诗人没有用具体细节从正面描述他踏上故土所见到的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而是直接抒发自己深沉的爱和令人窒息的失望,从而使诗更凝练、概括、容量更大.表现力更强,更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阅读朱光潜《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用兵制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文章不能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第7题 这段话的论点是什么?
答案:这段话的论点是:用兵制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做文章也必须要切中要害。
第8题 这段议论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这段议论主要运用了类比沦证方法。
第9题 “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反诘。
阅读沈从文《箱子岩》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彭彭彭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第4题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什么场景?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答案:大端阳节赛龙舟的场景。场面描写。
第5题 这段文字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描写的?
答案:群情激昂、热闹欢腾。河中与岸上。
第6题 这段文字的描写与全文的中心思想有何关系?
答案:赛龙舟火爆场面的描写突显了湘西人民蓬勃的生命力量,这对全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深情地呼唤故乡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情来重塑故乡人的灵魂,参与历史,改造现实)起了铺垫和暗示作用。
阅读茅盾《香市》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有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第1题 “南洋武术班”的演出为什么会遭冷落?这冷落说明了什么?
答案:武术班演出遭冷落,是由于香市的主角—农民来得很少。这冷落说明了农村经济的凋敝对市镇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第2题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冷落的情景?
答案:通过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鲜明对比,来昭示和突现全文的主题—中国经济由封建自然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繁荣和富裕。
第3题 作者主要是以什么表现方法写香市的冷落景象的?
答案:对比反衬。以“南洋武术班”的表演好看、精彩,但看客少和往昔香市“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水平很低,但“挤得满场没个空隙儿”作对比,反衬香市的冷落景象。
阅读《灯下漫笔》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试题。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午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第4题 这里的“食人者”、“筵席”、“厨房”各指什么?
答案:这里的“食人者”喻指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筵席”喻指中国的固有文明;“厨房”喻指旧时的中国。
第5题 这里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说明鲁迅认为当时中国还处在“吃人”的时代,说明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践踏下的中国人民民不聊生的状况。
第6题 鲁迅认为当时的青年的使命是什么?
答案:“扫荡这些食人者”—打倒封建专制主义;“掀掉这筵席”一彻底否定破坏“吃人”的封建礼教;“毁坏这厨房”—改造旧中国,“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带领人民当家做主。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试题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头顶;伊便知道这个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以前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个定又是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第1题 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通过这个人物,作者要说明辛亥革命虽然已实行了多年,但农村的封建势力仍没有从根本上受到摧毁和动摇,还存有着复辟的危险。
第2题 从这段文字的描写来看,赵七爷是个怎样的人物?
答案:是一个顽固守旧派的代表,是一个迂腐而又深谙韬晦之计的、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
第3题 这段文字是通过什么方法刻画赵七爷这个人物的?
答案:肖像描写、细节描写。
阅读诗歌片段,回答下列试题。
我看见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一个俄罗斯姑娘。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里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啊,你要跨进这道门槛来,想做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在等着你?”
“我知道,”姑娘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蔑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我知道。”
“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要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第1题 分别说明“一座大楼”、“门槛”、“一位姑娘”都象征着什么?
答案:“一座大楼”象征着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或当时的*民族解放运动);“门槛”象征着横在革命征途上的艰难险阻;“一个姑娘”则象征着勇于献身的女革命者。
第2题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通过一个富吁诗意的梦,通过一组象征性的形象,作品描写了一个女革命者立志投身革命、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3题 从这段文字中,能够看出这位女革命者什么性格特征?
答案:具有不怕艰难困苦、敢于面对死亡、勇于献身的高尚品格。
阅读《日出》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黄省三 经理!
潘月亭 石清,这是谁?他是干什么的?黄省三经理,我姓黄,我是大丰的书记。李石清他是这次被栽的书记。
潘月亭 你怎么跑到这里来。(对李)谁叫他进来的?李石清 不知道他怎么找过来的。
黄省三 (走到潘面前,哀痛地)经理,您行行好,您裁人也不能裁我,我有三个小孩子,
我不能没有事。经理,我给您跪下,您得叫我活下去。
潘月亭 岂有此理!这个家伙,怎么能跑到这儿来找我求事。(厉声)滚开!黄省三不过,经理——
李石清起来!起来!走!走!走!(把他一推,倒在地上)你要再这样麻烦,我就叫人
把你打出去。(黄望望李,又望望潘。)潘月亭滚,滚,快滚!真岂有此理!
第1题 本片段里出场的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答案:黄省三:大丰银行的小职员。李石清:银行家潘月亭的秘书。潘月亭:大丰银行的经理,大资本家。
第2题 从这个片段中能够看出潘月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潘月亭毫无人性、铁石心肠、凶残狠毒。
第3题 这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不同人物的特点?
答案:语言、动作。
<<<相关阅读:2022年甘肃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选择题备考小测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
- 韵府群玉
- 老年临终关怀护理集锦9篇
- 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和谐(harmony/ハーモニー)》原作:伊藤计划 ?
- 智人战胜尼人的决定性因素 是神灵崇拜与艺术品 在3万7千年前智人击败了远比自己强
- 沈阳参考消息(2017年1月11日)
- 密集架区密集架书库图书馆负一楼期刊阅览区中外文期刊图书馆一楼图书借阅区(A-H
- 费维光:脾胃病17方
- 土耳其身为伊斯兰国家,为什么允许“风俗产业”合法化?
- 高中教师教学反思
- 三观尽毁!90后公务员出轨50岁女上司,聊天言语暧昧,妻子怒举报
- 22应用心理学考研347 首师360有调剂院校吗?
- 铃木凉美女士,你仍期待同时收获怜爱与尊敬吗?
- 团建别墅 | 确认过眼神,是能疯一起的人!Boss,今年年会我们泡私家温
- 《归来》观后感
- 翻译伦理的重要性和译者荣辱观建设研究
-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国医大师名单!在北京看中医该找谁,这下全知道!
- 这些年爱过的同人文(BG)
- 荷兰深陷风俗业?日本都要甘拜下风,为何能稳坐世界顶尖位置!
- 戴安娜25年前私密录像首次解密:自述性生活,全英国都被炸懵逼了
- 原创上官婉儿为什么必须死,她做的这件事太无耻,李隆基忍无可忍
- 「医药速读社」Paxlovid临床失败 礼来斥巨资引进Kv1.3抑制剂
- 她是韩国性感女神,靠出演“三级片”走红,今41岁韵味不减当年!
- 电影市场有望点燃 好莱坞大片排队上映
- 评荐《传染病(Conta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