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建筑考据】抱夏和破风那点破事,数据说清楚璃月到底几处唐破风

栏目:影视资讯  时间:2022-10-28
手机版

  我之前写帖子时遇到了这样的观点:璃月遍地是唐破风,而没有中国的抱夏,比如说如下这位

  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在一些个压根不懂啥叫唐破风啥叫抱夏的魔怔人,孜孜不倦的造谣抹黑之下,恐怕有不少吧友都已经这么认为,以为这是米哈游场景设计的一个重大失误。实际上这种观点从一开始就——完全站不住脚!

  因为璃月港到处都是抱夏,破风没几个。

  因为破风和抱夏根本就是两个范畴的概念,从一开始就不应该作为两种对位的东西去比较。

  所以本文作为澄清,终结这个节奏,重点讨论四个问题:

  1.到底什么是破风,什么是唐破风,什么是抱夏?

  2.璃月港到底有多少处破风,多少处抱夏,它们有什么现实原型?(部分统计)

  注:文章为本人在贴吧和米游社创作内容的复制粘贴,可能出现图片丢失,如遇到阅读困难,可自行前往

  贴吧原贴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7368410993?pid=139463804912&red_tag=1043081042#139463804912

  米游社原贴地址:https://bbs.mihoyo.com/ys/article/6429187?create=1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唐破风入手

  唐破风起源不可考,已知最早的唐破风,出现在法隆寺圣灵院内阵,镰仓时代遗物,年代相当于南宋。内阵相当于中国木构体系的的佛道帐,属于小木作范畴。大木范畴上最早的唐破风年代比它稍迟,位于石上神宫摄社,出云建男神社外檐。

  下图为法隆寺圣灵院的最早唐破风,而出云建男神社的图根本找不到。

  尽管早期的唐破风形态相对平缓,但已经比较成熟。唐破风真正成熟并大量出现是在安土桃山时代以后,相当于明末以后。下图为安土桃山时代之后,典型的唐破风。

  唐破风的变形不多,有少数弓形之上叠加弓形的例子,但也比较罕见,如下图。

  看了唐破风的历史以及典型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唐破风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屋顶形态做法,这种形态的核心是屋顶檐口呈弯弓状,下图为呈弯弓状的唐破风屋顶曲线。

  没有证据能证明唐破风为中国传入,因此目前暂时定为日本原生的建筑营造手法。国内一些古建爱好者在寻找“中国唐破风”时,往往将其与卷棚抱夏、轩廊、屋顶起拱等做法混淆,例如认为宋画滕王阁中的抱夏为唐破风,但这些“中国唐破风”无一具有标志性的弓形曲线,这种檐口曲线可以说是日本独有的。

  下图为唐破风弓形屋顶曲线与“中国唐破风”的对比。

  除了弓形曲线外,唐破风还有两个特征重要,即带有正脊,布椽方向为面阔方向,与原本的方向垂直,而梁架则在面阔方向,檩则在进深方向,也就是整个唐破风部分的屋面,其内部的木构是与整个建筑的方向垂直的。而安土桃山时代以后的唐破风日趋华丽,绝大多数都带有惹草装饰,这也是日本建筑山门常见的装饰手法。

  在使用方面,唐破风一般使用在入口上,也可以单纯用来装饰屋面,与入口无关。还可以**出来,成为一座院门,称为唐门。

  下图为作为入口的唐破风

  下图为天守阁上,单纯作为装饰的唐破风

  下图为唐门

  唐破风可以与檐口融合,也可以突出檐口,也可以在屋顶上以类似老虎窗的形态单独伸出。

  下图为与檐口融合的做法,称为轩唐破风。

  下图为单独伸出的做法,称为向唐破风

  总而言之,综合唐破风的使用情况和源流,可知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种屋顶形态,中国古建筑范畴中与它类似的概念,应该是庑殿歇山等等对屋顶形态的称呼。而庑殿歇山的使用场合很多,变形也非常多,而唐破风则不同,使用场合相对固定,形态也十分固定,变形很少。

  所以唐破风是一个范畴很小的概念,如果要用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些概念与它类比,唐破风与“歇山顶”、“卷棚顶”这样的概念是同一个范畴,指的是屋顶形态,对于建筑的类型,空间的形态等等是没有任何影响的。甚至可以说,因为唐破风的形态比较固定,变形很少,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对位的应该是“牌楼式店面”、“一殿一卷式悬山勾连搭”这样十分具体的概念。通俗的说,如果“歇山顶”这样的概念,它的范畴有1000那么大,那唐破风也就是5,相当于“歇山顶的分支的分支的分支”。后面会讲到抱厦,抱厦这个概念的范畴也是远大于唐破风的,唐破风有5抱厦就是100,它们根本不是能够对位比较的概念。

  理解了唐破风,就不难理解其它破风

  切妻破风,那就是弓形屋顶变成切妻屋顶,也就是中国的悬山屋顶;入母屋破风和千鸟破风,也就是变成歇山屋顶,只不过入母屋破风和两侧屋面中有一侧与建筑侧面屋面融合,千鸟破风则不融合。上一篇讲日本天守的文章讲过了。

  前文说过,唐破风是一种屋顶形态,那么抱夏呢?在不少人眼里,抱夏也被看做是一种屋顶形态,其实这是错误的,抱夏是一种建筑空间,而不是屋顶形态。

  下图为隆兴寺摩尼殿(宋)的抱夏,常常被拿来和唐破风探讨,久而久之,有不少人误解,以为抱夏就是指这有一个歇山山面朝前的形态,其实不然。

  抱夏指的其实是建筑主体向外凸出的四个小空间,也就是这个歇山顶的小房子。

  为什么这种凸出建筑主体的小空间,小房子,会有抱夏这样独特的称呼?中国古建筑,可以说绝大多数,它的平面形态都是一个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也有可能是圆形或者多边形,但总体上都会是一个完整的图形,而不是多个图形的组合,比如故宫,三大殿都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平面就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而加入抱夏这样的空间之后,建筑的平面形态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方形,比如下图为摩尼殿轴侧解剖图,可以看到建筑的平面,是建筑主体这个大方形,四周加上四个小方形,这样建筑的平面形态就丰富多了。抱夏,指的就是这四个新加入的,从建筑主体往外延伸出来的小空间。

  所以抱夏这个概念,它并非一个屋顶形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建筑空间范畴上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建筑空间。置于这个建筑空间怎么去实现,它的屋顶呈现什么形态,并不影响它被称为抱夏。所以上文中的唐破风是单一的,因为它是一种形式古代的屋顶形态,而抱夏则是一个范畴比它广泛得多的概念。

  要补充一下,抱厦这个词的出现,目前学界并没有定论,有说法认为“抱厦”是宋代不少地区存在的词语“坡厦”或“坡水”的变形,后者可能是一种形容屋顶的说法。目前已知“抱厦”一词普及的年代,则是明代,所以这是一种先有做法,后有名称的概念。而在宋代,抱厦的官方名称是龟头屋、对峙、挟屋等等,而“抱厦”一词,实际上从未成为过这种古建筑做法的学名,直到清代。因此对于抱厦的定义,其实是模糊的——有凸出的建筑空间就算抱厦吗?那挟屋显然凸出建筑主体啊,它甚至和抱厦是同源的——龟头屋、挟屋、对峙仅仅是数量和位置的不同——它叫抱厦吗?应该不叫,至少我没看见有人管它这么叫过。

  但模糊归模糊,说抱厦是凸出的建筑空间,总体上是不错的,就本文探讨的问题而言,讨论这些细节其实无关紧要。

  单层建筑中最常见的抱夏是勾连搭抱夏。(划重点,很多人认识抱厦,是从隆兴寺摩尼殿,所以想当然的以为这种歇山山入的形式是抱厦的主流甚至唯一做法,评论区就有人犯这种错误,其实不然,就我目前见过的成千上万实例与文献图像来看,勾连搭抱厦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可以理解为两个同样朝向的建筑直接拼在一起,坡屋面形成M形,中央形成天沟,如下图中的颐和园景福阁。营造这类抱夏,有时也会采用一殿一卷做法,即主体建筑带有正脊,而抱夏部分则为规格较低的卷棚,体现其附属的性质。

  抱夏的设置非常自由,不一定在建筑中轴线上,例如下图中的故宫养心殿,其抱夏采用一殿一卷的做法,由于抱厦进深小,实际上起的是廊的作用。这个抱夏最迟只有中间的部分,后来由于使用需求加建了西侧的部分,最终呈现出的就是这种左右不对称的外观。

  抱夏的使用是非常自由的,还可以在抱夏上再叠加抱夏。例如下图中的山西榆次城隍庙玄鉴楼(明),它通过抱厦之上再出抱厦的做法,让自己的外观呈现丰富的“多层”状态。

  抱夏的形态也可以是非常复杂的,抱夏的体量也可以很大。实际上说抱厦就必须要说楼阁,组合式楼阁从宋代开始流行,因为形态丰富而受到推崇。为什么组合式楼阁形态丰富,就因为它善于使用抱夏,如下图中的山西介休市祆神楼(清),图片中可以看到右侧的主楼,以及左侧凸出来的,体量巨大的抱夏,由于这个抱夏是跨越街道的,所以被称为过街楼。一层架空,作为庙门的前廊,主楼的一层就是庙门。在主楼的另一侧,这个图片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另一个抱夏,作为戏台。

  这个过街楼自身作为主楼的抱夏,同时二层三面各出抱夏,外观非常丰富。由于造型丰富而气势恢宏,祆神楼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楼阁中数一数二的珍品。

  再举一个楼阁使用抱夏的例子,图一为山西万荣市秋风楼(清),图二为同在万荣的飞云楼(明)。这两座楼形态有点接近,都是一个瘦高的主体,飞云楼在二、三层四面出抱夏,而秋风楼则在一二层同样四出抱夏。为了避免重复,下层的抱夏在体量上大于上层,飞云楼下层的抱夏面阔有一间加上两个半间,相当于四架椽,而上层则只有一间,两架。实际上上文提到的隆兴寺,它四出抱厦,也并不全都相同,是正面的抱厦四架,侧面和背面3个抱厦两架。秋风楼的抱厦在体量上变化微妙,但二层的抱夏改为使用垂花柱(垂柱只是装饰,实际不承重,全靠悬挑),成为凌空抱厦。

  飞云楼就在万荣县中心,秋风楼在黄河边上,对面是司马迁墓,不得不说山西是个文化遗迹宝库,飞云楼也是我国数一数二的珍品楼阁之一了。大家看这几个楼阁,为了丰富造型而四出抱夏时都使用了十字歇山的做法,总之是有一个朝外的歇山山面,但这并不是说楼阁的抱夏只能使用这种做法,也有很多楼阁使用的是类似单层建筑的勾连搭抱夏,比如说黄鹤楼,下图为黄鹤楼老照片。其实吧,黄鹤楼也好,什么四大名楼也就是名声叫得响,要论造型优美,还得看山西小县城。

  讲了这么多例子,也就可以理解了,抱夏是非常丰富的,抱夏不代表必然形成一个歇山山面,甚至可能对立面影响并不大,它的使用场合,与最终呈现出来的形态都太丰富了,一个建筑的抱夏可以自己就是一个几层高的楼阁,也可以只是一个卷棚的前廊。它还可以与其它建筑连接,形成工字殿,拆掉连接的建筑又变回抱夏,这个例子是斜塘土地庙,手里没图。

  本质原因,还是因为抱夏是一种建筑空间,而不仅仅是一种形态。

  因此对比一下唐破风和抱夏的丰富程度,就可以理解,把两者作为对立的两个概念去比较,是非常不合适的,它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也不是一个范畴。

  尽管将唐破风与抱夏相提并论去比较是不严谨的,但本文依然如此统计,对比数量,用数据说话。

  首先说一下唐破风的判断标准,以下标准符合一条,则视为唐破风:

  1.出现标准的唐破风弓形曲线,判断为唐破风。(事实上璃月港并没有符合此条的建筑)

  2.弓形曲线不标准,但檐口为类似下图的中央圆弧,两段水平,且有正脊,视为唐破风。事实上这个形态与国内鱼木寨砖石墓的拱形屋顶更加接近,但这里暂时认为米忽悠的美工没见过鱼木寨。

  3.如果屋顶起拱,同时其上方存在千鸟破风,则无论其拱形是否接近弓形,是否有正脊,均视为唐破风。因为千鸟破风之下设置唐破风是日本建筑非常经典的做法,尽管中国建筑也可能形成类似的形态,比如说宋画中的拱顶轩廊设置在建筑山面,但至少目前没发现现存实例。

  4.其它显然能看出模仿自唐破风,而非其它做法的情况。

  5.一个屋顶起拱如果被视为唐破风,与之关系紧密的其它屋顶起拱做法,比如对称位置的,同一个建筑的四面的,均被判断为唐破风。例如一个建筑四面屋顶起拱,其中一个被判断为唐破风,其它三个无论是否符合均视为唐破风。如果一个形态因此被判断为唐破风,如果这个形态出现在其它建筑上,也被判断为唐破风,我称其为唐破风连坐法。

  置于抱夏的标准,就比较简单了:

  标准放在这里,可以说对唐破风的认定比较宽松,而对抱厦的认定比较严格。因此可以保证本统计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一、黄金屋,红色圈内为抱夏两座。

  1号为悬山抱夏。悬山抱夏在楼阁上使用的实例比较少,这个抱夏的原型依旧定为之前帖子中选择的元代界画中的龙舟,而不定为形态更接近的横塘土地庙。

  2号为入口处的悬山抱夏,它的屋顶曲线接近韩城等地常见的入口卷棚悬山抱夏门廊,但是多了正脊。下图为韩城赳赳寨塔底部的卷棚悬山抱夏。这种抱夏作为门廊式多用于民居等建筑,而此塔底部实际上并不是入口,而是一处焚香祭拜的神龛。

  二、月海亭

  红圈内为抱夏2处。

  紫圈内为唐破风4处。

  月海亭中这个唐破风属于上面标准中的第三种,现实原型就是下图的做法,在日本非常常见。由于此建筑四面均有屋顶起拱,我们在图中能看到的两个中,右侧的是下图的千鸟破风加唐破风的做法,由于另外三个起拱分别在这个建筑的四面,因此根据上面的第5条,四面的拱形屋顶均被视为唐破风。

  红色的两处为抱厦,其中2号没什么可说的,显然凸出建筑主体。

  1号这个屋顶的曲线形态在现实中是没有到,顶部冒个尖,比较接近中国砖石建筑中一些常见的壼门,它的形态实际上来源于印度**建筑中的火焰形拱门,南北朝传入中国,变形很多,已经被融进中国建筑了。一些砖雕、脊饰也会有类似的形态。但即使这个屋顶檐口的形态在中国建筑中不存在,它至少存在原型,而在日本是找不到它的原型的,所以尽管它也是拱形的屋顶,但与唐破风是没有关系的。一些连皮毛都不懂的半吊子常常看到拱形就喊唐破风,拱形多了,没几个是唐破风。

  蓝色圈出的部分,是不被计算为抱厦或者破风,但需要进行说明的东西。

  蓝圈1号拱形的屋顶同理,璃月港中大量存在的,与之类似的拱形屋面,没有正脊,布瓦方向与其它屋面一致,判断为游定夫祠式轩顶。

  篮圈2号中,尽管这里出现了"建筑一部分凸出主体"的情况,但这一块的三个小房子显然不是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建筑形态,找不到现实原型,因此不计入统计。

  总体而言,这个统计放宽了唐破风的标准,而对抱厦进行比较严格的筛选。

  三、倚岩殿

  红圈内为抱厦1处

  蓝色1号尽管凸出建筑本体,但现实中没有这样长脖子的古建筑,因此不计入。

  蓝色2号,尽管出现两个突出于建筑主体的空间,但这两个出现在两侧,因此算作挟屋。这里讲一下抱厦和挟屋的问题。抱厦一词出现在明代,在此之前,抱厦这种结构被称为龟(和谐)头屋,其使用在建筑两侧,即被称为挟屋,因此可以认为抱厦与挟屋没有本质不同,挟屋只是抱厦的一种特殊使用方法。但在学界进行研究时,往往只称其为挟屋,不称其为抱夏,因此本帖不将挟屋计算在内。

  四、月海亭对面大型建筑

  抱厦共5处。

  红圈1圈出的大型楼阁整体凸出建筑主体,可以算作类似祆神楼过街楼的大型抱夏楼阁。

  红圈3,4,5,各自形成凸出大抱厦的小抱厦,看过上文那些楼阁的吧友对古人的套娃操作应该已经司空见惯了。

  篮圈1,它确实凸出建筑主体,但它并非抱夏。这种做法在日本称为越屋根,中国没有专门的称呼,实例有瞿昙寺钟楼,故宫雨花阁等等,平面上凸出叫抱厦,立面上凸出跟它没什么关系。下图为瞿昙寺钟楼(明)。

  篮圈2,尽管这一块确实凸出建筑本身,但抱夏这个词它没法用在奇形怪状的建筑上,像颐和园海棠阁,你要说凸出,它哪块都凸出,但没人管它叫抱夏。这个倒不是找不到原型,一个多边形,底下凸出来一个多边形的例子也有,就是正定花塔。下图为正定花塔,年代不明,其底部辽代风格浓厚,但这部分早已被毁,现在是根据照片重建的,大体上没问题但细节不一定靠谱。顶部这种花塔是金代常见的样式。

  这个花塔主体八边形,底下凸出来三个八边形小塔,与图中璃月建筑的多边形局部底下凸出来一个多边形局部类似。但没人管花塔底下的小塔叫抱厦,因此不计入统计。

  五、不卜卢

  抱厦5处

  覆铂形二层顶上四面各有一个歇山顶凌空抱厦,与上文中秋风楼二层抱厦类似,四面共4个。

  一层前方门廊突出主体,抱厦1处。这个抱厦很特殊,这种门廊的抱厦,比较复杂的就是祆神楼那样十字歇山顶的抱厦,而这个则是个十字形的歇山顶建筑,类似金池争标图中十字形水中宫殿。实际上它也可以算是一个歇山顶抱厦,再出一个更小的摩尼殿式抱厦,但由于底部只有二柱,因此算作一体,算作整个一个抱厦。

  六、城市入口牌坊和水中阙楼

  抱厦8处,唐破风2处

  唐破风就是牌坊上这个,前文中作为示例的唐破风就是它,牌坊前后两面都有,一共2处。

  1,2是两个凸出牌坊的抱厦,有一个悬山抱厦一个勾连搭抱厦,也是两面都有,4处。

  3号,阙楼面向海面与面向城市两面,凌空悬山抱厦,两面都有,两座阙楼,一共4个。

  蓝色圈出部分,虽然凸出阙楼建筑主体,但这样的结构现实中没有,它虽然与飞廊类似但游戏中这个结构是不可能成立的,它甚至会影响这个阙楼本身,因为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不善于处理侧推力,让古人做这样一个有巨大悬挑还不对称的建筑,它可能自己就倒了。因此这部分不计为抱厦。

  ·

  七、城市最外层两座建筑

  抱厦6处

  1,2,3,5都没什么说的,4这座建筑也是个十字形的,由于其一边很长,可以看做是建筑主体,向两边出抱厦,两边一共2处。对于十字形的建筑,伸出来的部分是否是抱厦,这个也是看习惯,像隆兴寺摩尼殿主体很大,伸出来的很小,自然四面都是抱厦,而圆明园的万方安和,没人会说它的四条腿是中间那一小块的抱厦,因为它伸出来的部分远大于中间。抱厦一定能体现出主次,附属的关系。

  这两大片建筑,凸出绯云坡下面的石头台基,尽管凸出,但不会说这大片建筑是石头台基的抱厦,否则岂不是要说石窟窟檐都是抱厦?同理,后面遇到从山体或者台基中凸出来的部分,也不算做抱厦。

  这俩以及之后会盘点的建筑,普遍都是仙侠网游场景设计常见的“瞎几把堆”式布局,即把似是而非的建筑单体堆砌在一起,不管里面的结构怎么搞,现实中这么实现,好看就行。类似的建筑形态在现实中也有原型。

  比如说下图四川忠县石宝寨。

  再比如说下图四川新昌大佛寺

  除了这种依山而建,堆了很高的楼阁,现实中也有类似的,并不复杂的建筑单体堆叠穿插,形成的颇有些赛博朋克的聚合体,比如吊脚楼。璃月港的原型之一应该是重庆的洪崖洞,它是现代加工之后的吊脚楼,下图应该是凤凰古城里相对原生态一些的吊脚楼。

  总而言之,对于璃月港里那些有单体建筑堆砌而成的聚合体,我们的研究方式是:在计算唐破风式,从形式判定,因为唐破风本来就是屋顶形式嘛。而计算抱厦式,只研究能够辨认的建筑单体。而两个单体以现实中显然不成立的方式堆在一起形成凸出部分,自然不会被算作唐破风。

  ·

  八、总务司

  抱夏6处

  大概是绯云坡里最后一个可以单独研究的单体了。

  1,2,3,4很好理解,不多解释。5和6是两侧配殿的抱夏,所以其方向与其它几个抱夏垂直。而配殿两侧不计入计算的凸出部分,属于厢房的挟屋,理由上面已经说过了,尽管本质相同,由于习惯原因挟屋不算抱厦。1号抱厦后面呈多边形的凸出部分,这里看做楼阁一层为多边形,两侧为侧廊,因此不视为凸出建筑主体。最顶端的两个歇山山面并没有凸出建筑主体,建筑形态依然是个完整的方形,因此也不算抱厦。

  ·

  九、总务司对面粤菜馆

  抱厦1处

  凸出主体的门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堆砌而成的聚合体,所以像左侧的亭子,不能说它是祆神楼过街楼那样的抱厦。顶上十字形的部分,两个抱厦前面已经计算过。

  十、总务司对面川菜馆

  唐破风3处,抱厦1处

  伸向总务司正对面天工楼阁的悬山抱厦,这是个丁字形的建筑,由于体量的关系,这里将与街道垂直的一边作为主体。

  紫圈中的这种屋顶曲线在这个建筑上出现了3次,除了圈出来的,还有另一面看不到的一处。在左侧的部分上,它位于一个千鸟破风之下,因此判断为唐破风。右侧两个与之形状相同,因此也判定为唐破风。

  这个唐破风的形态比较接近日本琉球群岛的首里城正殿唐破风,这个建筑在琉球王国时期就已经长这样了,所以这个破风还并非日本货,因为那时候琉球不属于日本。和日本的原装破风相比,琉球破风更接近倒圆角的梯形,而非曲线富有张力的弓形。对于这个破风,它的年代就目前的资料而言,晚于日本的诸多唐破风,因此更有可能是从日本传入,而不可能是日本破风的原型。

  琉球的建筑其实很有特色,它既能看到日本的影响,又能看到中国影响。除了这个破风,还有它类似向拜(类似中国抱厦)的做法,而这个建筑屋顶呈白色,是因为铺瓦时以白灰覆盖缝隙,大量白灰外露,这又是福建的一种常见做法,这种做法后来也传入了日本,像姬路城就采用了这种做法。

  璃月这个破风是一个半圆,两侧打开变成倾斜的弧形,跟这个很接近,加上搭配使用千鸟破风的情况,因此这个判定没什么问题。

  十一、总务司北侧书店

  抱夏1处。

  十二、北国银行

  抱夏1处

  这两座建筑很像,都是使用了一座勾连搭式抱厦。由于绯云坡的建筑都是大量单体堆叠而成的吊脚楼,相互穿插,叠合,以及无法辨认单体,因此绯云坡其它的建筑尽管存在“凸出建筑主体”的情况,但由于无法清晰的判断主体与附属的关系,固仅计入这两处。

  ·

  十三、三碗不过岗

  抱厦6处,唐破风一处。

  又是一座复杂的组合式楼阁,这座楼阁可以看做是3层的主体,即第二张图中蓝色圈出的部分,四面出抱厦,其中北边的抱厦尤为高大,称为一座比主体更高的楼阁。这座楼阁上还单独出2座抱厦,即图1的3号4号。其实米忽悠对于璃月的饭店,定为应该是绯云坡总务司对面的川菜馆粤菜馆是高档饭店,而吃虎岩的三碗不过岗和万民堂就是苍蝇馆子了。不过这座苍蝇馆子的规模是真不小,但论体量甚至比绯云坡两店更大。

  其中1号作为抱厦的同时也作为唐破风,因其屋顶形状与前面川菜馆的唐破风相同。抱夏和唐破风并不是互斥的,尽管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体系,但一个建筑上面的某个部分,就比如上面的首里城正殿,它的入口显然是一个唐破风,同时它凸出建筑主体,它也显然是一个抱夏。建筑的一部分是可以既是抱厦,又是唐破风的。

  说一句题外话,在古代,饭店也像今天一样是分三六九等的。宋代有官服开的正规饭店,拥有自己的酿酒厂,称为“正店”,正店规模宏大,当时汴京最大的正店称为“樊楼”,据记载连皇帝都经常光顾。但这样的正店,偌大的汴京也只有72家。而一般的饭店自然不可能养得起自己的酒厂,就被称为“脚店”,像水浒传中好汉们经常喝酒吃肉的饭店,绝大多数是脚店。看规模的话,璃月港的四家饭店有三家都算得上正店了,只有万民堂是脚店的规模。

  十四、冒险者协会和铁匠铺

  抱厦2处

  凸出建筑主体视为抱厦,没什么说的。

  铁匠铺顶部类似于挟屋的形态,虽然粮仓也凸出建筑主体,但习惯原因挟屋不计入抱厦。

  冒险者协会图中左侧的部分,它其实类似于宋画滕王阁中建筑后侧单层的小榭。它虽然是一个从建筑主体凸出来的附属的单体,但很少被称为抱厦,究其原因,还是抱厦的界定比较模糊。图中这一块由于体量过大,难以区分主体附属,因此不算做抱厦。

  ·

  十五、轻策庄老太太家

  抱夏4处

  八角形双层攒尖顶的主体建筑,四面出抱厦,没什么说的。这里屋顶起拱但没有正脊,铺瓦方向与原本方向相同,视为游定夫祠式屋顶起拱,中式做法。不要看见拱形就说是唐破风。

  ·

  十六、望舒客栈

  抱厦3处。

  为啥它和别人的画风不一样!没办法,我真找不到一个能平视或者俯瞰望舒客栈还不是太远的地方。好在网上找的这个概念图和游戏了差别不大。

  前后入口和阳台入口,均凸出建筑主体,这个也没什么说的。

  ·

  这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

  中国古建筑可以大量使用,集中使用抱厦,不存在滥用。

  而璃月作为一个以中国为原型的场景设计,并不对应某个时代和地域,并不存在该不该使用什么要素这种主流或者非主流的问题。

  中国古建筑中,单体建筑使用抱厦最多的例子是哪个,还没有统计,但以上文提到的实例中,飞云楼和秋风楼都有8个抱厦,比上面列举的璃月的任何一个单体建筑都要多,这么8个的实例不算滥用,然后璃月四个五个的算滥用?

  还有人喜欢说什么设计时的主流非主流问题。

  首先,你懂设计?请介绍一下你的主要作品,我先放几个我做过的,陕西安康万达,大连万达茂。本人就是设计师,而且是甲级院当过主创的,我在行业内没听说过任何“主流还是非主流”这样的讨论,这就不是一个问题。比如说做居住区,完全可以在东北搞江南水乡的意向,它有什么非主流的问题么?没有。

  至少我作为设计师,认为不存在“主流”这种说法,这类的说法纯粹是歪理,如果其它人想要从设计师的角度去讨论,那请先拿出自己的作品,没有作品的人不懂设计。

  然后再谈谈中国古建筑中的弧形要素,首先从数量上讲,现存的古建筑一共多少?文保单位十三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七十多万,单体建筑的数量没人估计过,这俩数字加一块乘个几倍,差不多了,几百上千万。

  但是中国古代五千年,一共建起过多少建筑?这个数字无法统计,是几百上千万的多少倍?比如说清代,苏州人口一度超过600万,那仅苏州一座城市是不是就要有上百万座建筑?虽然苏州可以说是当时大清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但整个大清呢?整个五千年呢?

  所以现存的古建筑实例也好,图像资料也好,对于历史上的古建筑而言,是沧海一粟,就如化石之于古生物,一具化石代表的是一个种群,甚至绝大多数种群都没有留下化石。

  所以某种做法只要存在实例,那就代表着,这种做法至少在某一地域,某一时期相当流行,甚至可能没有实例。比如说南禅寺的辐射平行椽,可能就它一个,但这种做法很可能一度流行。

  所以,一旦某种做法存在实例,或者靠谱的图像资料,那就说明它至少流行过。所以可以说,我们今天能看到,能复原的古建筑做法,几乎全部都曾是流行做法。

  那弧形要素在中国古建筑中有多少?卷棚就不用说了,盔顶是正八经的弧形吧?不说那些盔顶攒尖,还有建宁文庙这样的盔顶庑殿呢。可以说弧形的要素在中国古建筑中是大量存在的。

  再比如说弧形屋面的入口,这东西没有学名,比如说古建吧喜欢管唐宋界画中常见的那些叫轩廊,咱也这么称呼。南方经常管弧形的天花做法叫轩,比如说船篷轩,所以称其为轩廊也比较贴切。

  这样的轩廊在唐宋五代界画中是大量出现的,比如说《宫苑图卷》之中,它出现不止一次,感兴趣的窟网上自己搜高清大图去找,这幅画不太受重视,传为唐代作品,从建筑形态来看,我偏向于宋。如果统计所有界画,这个事我没干过,但我估计,轩廊出现次数也不会少。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有游定夫祠,福建会馆等等实例,还有不少图像资料印证的做法,轩廊必然是曾经流行的,而且是长期的,大范围的,它至少出现于唐宋,而直到今天依旧有影响————今天岭南修庙,说不定还在门口摆一个呢。从地域看,它影响颇广,就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这种轩廊和北方建筑常见的过厅,过廊,南方常见的过亭都渊源颇深,如此算来,这种做法与中国各地皆有渊源。

  所以,哪怕抛开本人的私货,这种轩廊也不是一种“非主流”做法,何况所谓的“非主流”做法也没有摒弃掉,当不存在的道理。难不成你要指着文保单位说这是非主流的做法,然后给它拆毁?据我所知,全中国形态上称得上孤例的文保单位不少。

  最后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个醒:

  掂量掂量,好自为之

  第一,说话是要讲根据的,你要是想对线,想讨论讨论古建,可以先自己掂量掂量,唐代宋代建筑有啥区别能说出几条?宋代官式和宋代晋东南建筑有啥区别能说出几条?我写类似题材的文章,遇见这类人不是一次两次了————对古建一无所知,发表任何关于古建的观点,都得从错的中仔细挑哪句话说对了,却有勇气说我讲的不对,说璃月的建筑就是日式的————这样的人,有的是一击脱离,话茬都不敢接,有的比较头铁,最后被人把脸打肿,丑态百出,原形毕露,给大家看笑话。

  还有些人呢,自己不懂,于是玩起狐假虎威,比如说什么古建吧如何如何。如果古建吧吧友对本文有什么意见,可以开贴讨论,大家可以看看,那些发了一堆干货贴的老人们怎么说。另外古建吧老人们有群,至少还没有哪位在群里找我说这篇文章有什么问题。再比如搬出哪个视频,如何如何说,那我欢迎你找哪位up主来这跟我对象,我也不是自吹自擂,客观的说,b站绝大多数讲以倭代唐的视频都漏洞百出,遇到向左的结论,以我的文章为准正确率能更高些。

  还有的人呢,稍微聪明的,知道自己不懂,于是跟你转移话题。我讲这东西更接近中国的做法,它转进到这做法是否主流。我讲古建讨论主流不主流没意义,国内的仿古建筑太多非主流,它转进到这不合理,不好看。

  另外现在多了一些更荒唐的,我这个讲古建的文章呢,它要讨论衣服,讨论发型,向剃发易服转进。我把号说在前面,古建话题下,不存在华夷之辩,也不存在明清之变。少数民族政权辽的建筑比北宋官式建筑更接近唐代建筑,明末与清朝建筑的差异要大于明初与明末。我想不出在讨论古建的文章下面扯汉服扯辫子是什么用意,只能猜测这些人是想要转移话题,想要把水搅浑,以为这样大家就会被牵着鼻子走。

  我相信,正常的讨论问题,一定是越辩越明,越来越清晰,从模糊的印象到精确到点的数据。而别有用心者的浑水摸鱼,往往是越论越迷,从清晰的数据,变成连讨论什么都不清楚的骂战。我这个文章,自认为还是很清晰的,我本人也自认为是很清醒的,有些人想要搞事情,可以自己掂量掂量有没有那个本事,最后是谁在大家面前丢人。

  一言以蔽,好自为之。

上一篇:《你好,李焕英》我只想让她健康快乐就好。
下一篇:夏日狂欢!《最终幻想14》季节活动“金碟大庆典”今日开启

最近更新影视资讯